摘 要:研究漢語音韻需要利用各種各樣的材料,而諧聲字無疑是眾多材料中的重要成員。本文以《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為材料,分析其聲韻調,并試圖發(fā)現(xiàn)其內在規(guī)律,明確《廣韻》中特殊諧聲關系的存在,揭示諧聲字在音韻研究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廣韻 奇 諧聲字
一、引言
諧聲字又叫形聲字,是“六書”中最重要的一種,它由表示意義范疇的形符和表示聲音類別的聲符共同組成。一般情況下,同一個聲符可以和不同的形符組合起來,構成表示不同意義的字,每一組同聲符的字即一個諧聲系列。這些諧聲系列在讀音上往往表現(xiàn)出相同或相近的語音性質,從而為我們的音韻研究提供依據。由于諧聲字在古漢語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加之其相對地保留了古漢字的讀音,因此,諧聲也被眾多學者認為是最有價值的材料。本文以《廣韻》中從“奇”得聲的一組諧聲字為例,探討諧聲字的諧聲關系,從中窺探其所反映的音韻現(xiàn)象。
二、《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按聲韻調系統(tǒng)統(tǒng)計
《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總共有64個。若同一字形有不同讀音,《廣韻》將其收錄在不同的位置,我們也把這些同形字分別計算。
(一)《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所屬聲母
《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所屬的聲母有群母、溪母、見母、影母、疑母五個,每個聲母所包括的字數分別有11個,18個,15個,18個,2個。具體分布情況如下:
1.群母:琦、騎、鵸、碕(渠羈切);崎、碕(渠希切);徛、锜、(渠綺切);騎、輢(奇寄切)。
2.溪母:觭、踦、、崎、、碕、、、、欹(去奇切);綺、婍、碕、、觭、(墟彼切);、掎(卿義切)。
3.見母;畸、羇、掎、攲、、躸(居宜切);掎、剞、、踦、、攲(居綺切);寄、、徛(居義切)。
4.影母:漪、猗、椅、旖、陭、欹、、犄、、檹(於離切);倚、猗、椅、旖、輢(於綺切);倚、輢、陭(於義切)。
5.疑母:锜、齮(魚倚切)。
(二)《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所屬韻部
《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所屬的韻部有支韻、微韻、紙韻、置韻四個,每個韻部所包括的字數分別有30個,2個,22個,10個。如果以平賅上去的話,就是支微兩個。具體情況如下:
1.支韻開口三等:琦、騎、鵸、碕;觭、踦、、崎、、碕、、、、欹;畸、羇、掎、攲、、躸;漪、猗、椅、旖、陭、欹、、犄、、檹。
2.微韻開口三等:崎、碕。
3.紙韻開口三等:徛、锜、;倚、猗、椅、旖、輢;掎、剞、、踦、、攲;綺、婍、碕、、觭、;锜、齮。
4.置韻開口三等:寄、、徛;騎、輢;倚、輢、陭;、掎。
(三)《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所屬聲調
《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所屬的聲調有平聲、上聲、去聲三種,沒有入聲。其中平聲均為上平聲。每個聲調所包括的字數分別有32個,22個,10個。具體如下:
1.平聲:琦、騎、鵸、碕;觭、踦、、崎、、碕、、、、欹;畸、羇、掎、攲、、躸;漪、猗、椅、旖、陭、欹、、犄、、檹;崎、碕。
2.上聲:徛、锜、;倚、猗、椅、旖、輢;掎、剞、、踦、、攲;綺、婍、碕、、觭、;锜、齮。
3.去聲:寄、、徛;騎、輢;倚、輢、陭;、掎。
三、《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反映的諧聲關系
以“奇”為聲符的這組諧聲字的主諧字是“奇”,其他的是被諧字?!捌妗痹凇稄V韻》中的音韻地位是群母支韻開口三等,那么這組諧聲字的諧聲關系可分析為:
(一)聲母互諧關系
1.群母自諧的有10個。例如:奇——琦、奇——騎。
2.群溪互諧的有17個。例如:奇——觭、奇——踦。
3.群見互諧的有15個。例如:奇——畸、奇——羇。
4.群影互諧的有18個。例如:奇——漪、奇——猗。
5.群疑互諧的有2個。例如:奇——锜、奇——齮。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從“奇”得聲的諧聲字,較多地和牙音相諧,只有影母是喉音。
高本漢認為,大部分諧聲字主諧字跟被諧字的聲母是相同或相近的。雖然聲母不同,但其發(fā)音部位大都是相同的。比如在以“奇”為諧聲的字組中,現(xiàn)代音的聲母分別是:[t?]、[t?h]、[?],在中古音中它們分別屬于見母、溪母、群母、疑母。
董同龢也認為,凡是諧聲的字,聲母必屬一個可以諧聲的總類;而不諧聲的或偶爾諧聲的必屬于另一類。和韻母的類相同,大多數聲母的類自然不會只包含一個聲母,但是各類之內,各個聲母也必有某種程度的相同才會常常諧聲。如“畸”、“琦”、“齮”等,從“奇”得聲,包括[t?]、[t?h]、[?]三個聲母,但它們的發(fā)音部位卻是相同的,都是牙音。
至于群影互諧的情況,我們可以根據音韻學的傳統(tǒng)來解釋。在音韻學里,聲母可以按照發(fā)音部位分成唇舌齒牙喉五音,它們又按關系的遠近可分為三組:喉牙相近,舌齒相近,唇音獨立性最強。[1]根據喉牙相近的原則,我們可以知道諧聲造字之初,牙音見溪群疑與喉音影母發(fā)音部位相近,這樣我們就可以很好地理解群疑互諧了。
那么,我們通過上面對從“奇”得聲的諧聲字的分析可知,在語音演變過程中,牙音群母首先與同發(fā)音部位的見溪疑母發(fā)生諧聲關系,其次與喉音影母也因其密切的關系而發(fā)生諧聲關系。
(二)韻部互諧關系
1.本部自諧的有59個。例如:奇——琦、奇——騎。
2.支微互諧的有2個。例如:奇——锜、奇——齮。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從“奇”得聲的諧聲字,以平賅上去后主要集中在支微兩韻,其中本部自諧的占絕大多數。支微兩韻同屬止攝,說明二者在中古音中的聯(lián)系是很緊密的。
清代的音韻學大師段玉裁曾說:“同諧聲者,必同部也?!闭f明他早已認識到諧聲偏旁在漢語音韻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段氏此論是針對韻部研究提出來的,意思是說凡同一諧聲偏旁的字,一定同屬一個韻部。然而,《廣韻》中從“奇”得聲的64個諧聲字所反映的諧聲關系與段氏“同聲必同部”的論點并不完全吻合。這是什么原因呢?是什么造成這一結果呢?這是語音發(fā)展變化的緣故。段氏所論“同聲必同部”是就上古音而言的,而本文所列的64個諧聲字的諧聲關系是就中古音而言的。由上古到中古,由于語音本身存在聲母與韻母的相互影響,同時還有方言影響,即使最初主諧字與被諧字聲韻調相同,到后來都有可能發(fā)生變化。
(三)聲調互諧關系
1.本調自諧的有32個。例如:奇——琦、奇——騎。
2.平上互諧的有20個。例如:奇——徛、奇——锜。
3.平去互諧的有10個。例如:奇——寄、奇——徛。
四、結語
《廣韻》從“奇”得聲的諧聲字總共有64個,通過分析其聲韻調的諧聲關系,我們發(fā)現(xiàn)了《廣韻》中存在著復雜的諧聲關系,揭示出見溪群疑影聲母互諧,支微兩韻互諧。對于《廣韻》中的復雜的諧聲關系,目前學界尚存在諸多爭論,還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
注釋:
[1]張亞蓉:《諧聲關系與上古形態(tài)》,蘭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陳彭年.宋本廣韻[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2]丁聲樹,李榮.古今字音對照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董同龢.漢語音韻學[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高本漢著,趙元任等譯.中國音韻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5]唐作藩.音韻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王嘉琦 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 300387)endprint
摘 要:研究漢語音韻需要利用各種各樣的材料,而諧聲字無疑是眾多材料中的重要成員。本文以《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為材料,分析其聲韻調,并試圖發(fā)現(xiàn)其內在規(guī)律,明確《廣韻》中特殊諧聲關系的存在,揭示諧聲字在音韻研究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廣韻 奇 諧聲字
一、引言
諧聲字又叫形聲字,是“六書”中最重要的一種,它由表示意義范疇的形符和表示聲音類別的聲符共同組成。一般情況下,同一個聲符可以和不同的形符組合起來,構成表示不同意義的字,每一組同聲符的字即一個諧聲系列。這些諧聲系列在讀音上往往表現(xiàn)出相同或相近的語音性質,從而為我們的音韻研究提供依據。由于諧聲字在古漢語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加之其相對地保留了古漢字的讀音,因此,諧聲也被眾多學者認為是最有價值的材料。本文以《廣韻》中從“奇”得聲的一組諧聲字為例,探討諧聲字的諧聲關系,從中窺探其所反映的音韻現(xiàn)象。
二、《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按聲韻調系統(tǒng)統(tǒng)計
《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總共有64個。若同一字形有不同讀音,《廣韻》將其收錄在不同的位置,我們也把這些同形字分別計算。
(一)《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所屬聲母
《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所屬的聲母有群母、溪母、見母、影母、疑母五個,每個聲母所包括的字數分別有11個,18個,15個,18個,2個。具體分布情況如下:
1.群母:琦、騎、鵸、碕(渠羈切);崎、碕(渠希切);徛、锜、(渠綺切);騎、輢(奇寄切)。
2.溪母:觭、踦、、崎、、碕、、、、欹(去奇切);綺、婍、碕、、觭、(墟彼切);、掎(卿義切)。
3.見母;畸、羇、掎、攲、、躸(居宜切);掎、剞、、踦、、攲(居綺切);寄、、徛(居義切)。
4.影母:漪、猗、椅、旖、陭、欹、、犄、、檹(於離切);倚、猗、椅、旖、輢(於綺切);倚、輢、陭(於義切)。
5.疑母:锜、齮(魚倚切)。
(二)《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所屬韻部
《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所屬的韻部有支韻、微韻、紙韻、置韻四個,每個韻部所包括的字數分別有30個,2個,22個,10個。如果以平賅上去的話,就是支微兩個。具體情況如下:
1.支韻開口三等:琦、騎、鵸、碕;觭、踦、、崎、、碕、、、、欹;畸、羇、掎、攲、、躸;漪、猗、椅、旖、陭、欹、、犄、、檹。
2.微韻開口三等:崎、碕。
3.紙韻開口三等:徛、锜、;倚、猗、椅、旖、輢;掎、剞、、踦、、攲;綺、婍、碕、、觭、;锜、齮。
4.置韻開口三等:寄、、徛;騎、輢;倚、輢、陭;、掎。
(三)《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所屬聲調
《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所屬的聲調有平聲、上聲、去聲三種,沒有入聲。其中平聲均為上平聲。每個聲調所包括的字數分別有32個,22個,10個。具體如下:
1.平聲:琦、騎、鵸、碕;觭、踦、、崎、、碕、、、、欹;畸、羇、掎、攲、、躸;漪、猗、椅、旖、陭、欹、、犄、、檹;崎、碕。
2.上聲:徛、锜、;倚、猗、椅、旖、輢;掎、剞、、踦、、攲;綺、婍、碕、、觭、;锜、齮。
3.去聲:寄、、徛;騎、輢;倚、輢、陭;、掎。
三、《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反映的諧聲關系
以“奇”為聲符的這組諧聲字的主諧字是“奇”,其他的是被諧字?!捌妗痹凇稄V韻》中的音韻地位是群母支韻開口三等,那么這組諧聲字的諧聲關系可分析為:
(一)聲母互諧關系
1.群母自諧的有10個。例如:奇——琦、奇——騎。
2.群溪互諧的有17個。例如:奇——觭、奇——踦。
3.群見互諧的有15個。例如:奇——畸、奇——羇。
4.群影互諧的有18個。例如:奇——漪、奇——猗。
5.群疑互諧的有2個。例如:奇——锜、奇——齮。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從“奇”得聲的諧聲字,較多地和牙音相諧,只有影母是喉音。
高本漢認為,大部分諧聲字主諧字跟被諧字的聲母是相同或相近的。雖然聲母不同,但其發(fā)音部位大都是相同的。比如在以“奇”為諧聲的字組中,現(xiàn)代音的聲母分別是:[t?]、[t?h]、[?],在中古音中它們分別屬于見母、溪母、群母、疑母。
董同龢也認為,凡是諧聲的字,聲母必屬一個可以諧聲的總類;而不諧聲的或偶爾諧聲的必屬于另一類。和韻母的類相同,大多數聲母的類自然不會只包含一個聲母,但是各類之內,各個聲母也必有某種程度的相同才會常常諧聲。如“畸”、“琦”、“齮”等,從“奇”得聲,包括[t?]、[t?h]、[?]三個聲母,但它們的發(fā)音部位卻是相同的,都是牙音。
至于群影互諧的情況,我們可以根據音韻學的傳統(tǒng)來解釋。在音韻學里,聲母可以按照發(fā)音部位分成唇舌齒牙喉五音,它們又按關系的遠近可分為三組:喉牙相近,舌齒相近,唇音獨立性最強。[1]根據喉牙相近的原則,我們可以知道諧聲造字之初,牙音見溪群疑與喉音影母發(fā)音部位相近,這樣我們就可以很好地理解群疑互諧了。
那么,我們通過上面對從“奇”得聲的諧聲字的分析可知,在語音演變過程中,牙音群母首先與同發(fā)音部位的見溪疑母發(fā)生諧聲關系,其次與喉音影母也因其密切的關系而發(fā)生諧聲關系。
(二)韻部互諧關系
1.本部自諧的有59個。例如:奇——琦、奇——騎。
2.支微互諧的有2個。例如:奇——锜、奇——齮。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從“奇”得聲的諧聲字,以平賅上去后主要集中在支微兩韻,其中本部自諧的占絕大多數。支微兩韻同屬止攝,說明二者在中古音中的聯(lián)系是很緊密的。
清代的音韻學大師段玉裁曾說:“同諧聲者,必同部也?!闭f明他早已認識到諧聲偏旁在漢語音韻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段氏此論是針對韻部研究提出來的,意思是說凡同一諧聲偏旁的字,一定同屬一個韻部。然而,《廣韻》中從“奇”得聲的64個諧聲字所反映的諧聲關系與段氏“同聲必同部”的論點并不完全吻合。這是什么原因呢?是什么造成這一結果呢?這是語音發(fā)展變化的緣故。段氏所論“同聲必同部”是就上古音而言的,而本文所列的64個諧聲字的諧聲關系是就中古音而言的。由上古到中古,由于語音本身存在聲母與韻母的相互影響,同時還有方言影響,即使最初主諧字與被諧字聲韻調相同,到后來都有可能發(fā)生變化。
(三)聲調互諧關系
1.本調自諧的有32個。例如:奇——琦、奇——騎。
2.平上互諧的有20個。例如:奇——徛、奇——锜。
3.平去互諧的有10個。例如:奇——寄、奇——徛。
四、結語
《廣韻》從“奇”得聲的諧聲字總共有64個,通過分析其聲韻調的諧聲關系,我們發(fā)現(xiàn)了《廣韻》中存在著復雜的諧聲關系,揭示出見溪群疑影聲母互諧,支微兩韻互諧。對于《廣韻》中的復雜的諧聲關系,目前學界尚存在諸多爭論,還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
注釋:
[1]張亞蓉:《諧聲關系與上古形態(tài)》,蘭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陳彭年.宋本廣韻[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2]丁聲樹,李榮.古今字音對照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董同龢.漢語音韻學[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高本漢著,趙元任等譯.中國音韻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5]唐作藩.音韻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王嘉琦 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 300387)endprint
摘 要:研究漢語音韻需要利用各種各樣的材料,而諧聲字無疑是眾多材料中的重要成員。本文以《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為材料,分析其聲韻調,并試圖發(fā)現(xiàn)其內在規(guī)律,明確《廣韻》中特殊諧聲關系的存在,揭示諧聲字在音韻研究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廣韻 奇 諧聲字
一、引言
諧聲字又叫形聲字,是“六書”中最重要的一種,它由表示意義范疇的形符和表示聲音類別的聲符共同組成。一般情況下,同一個聲符可以和不同的形符組合起來,構成表示不同意義的字,每一組同聲符的字即一個諧聲系列。這些諧聲系列在讀音上往往表現(xiàn)出相同或相近的語音性質,從而為我們的音韻研究提供依據。由于諧聲字在古漢語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加之其相對地保留了古漢字的讀音,因此,諧聲也被眾多學者認為是最有價值的材料。本文以《廣韻》中從“奇”得聲的一組諧聲字為例,探討諧聲字的諧聲關系,從中窺探其所反映的音韻現(xiàn)象。
二、《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按聲韻調系統(tǒng)統(tǒng)計
《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總共有64個。若同一字形有不同讀音,《廣韻》將其收錄在不同的位置,我們也把這些同形字分別計算。
(一)《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所屬聲母
《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所屬的聲母有群母、溪母、見母、影母、疑母五個,每個聲母所包括的字數分別有11個,18個,15個,18個,2個。具體分布情況如下:
1.群母:琦、騎、鵸、碕(渠羈切);崎、碕(渠希切);徛、锜、(渠綺切);騎、輢(奇寄切)。
2.溪母:觭、踦、、崎、、碕、、、、欹(去奇切);綺、婍、碕、、觭、(墟彼切);、掎(卿義切)。
3.見母;畸、羇、掎、攲、、躸(居宜切);掎、剞、、踦、、攲(居綺切);寄、、徛(居義切)。
4.影母:漪、猗、椅、旖、陭、欹、、犄、、檹(於離切);倚、猗、椅、旖、輢(於綺切);倚、輢、陭(於義切)。
5.疑母:锜、齮(魚倚切)。
(二)《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所屬韻部
《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所屬的韻部有支韻、微韻、紙韻、置韻四個,每個韻部所包括的字數分別有30個,2個,22個,10個。如果以平賅上去的話,就是支微兩個。具體情況如下:
1.支韻開口三等:琦、騎、鵸、碕;觭、踦、、崎、、碕、、、、欹;畸、羇、掎、攲、、躸;漪、猗、椅、旖、陭、欹、、犄、、檹。
2.微韻開口三等:崎、碕。
3.紙韻開口三等:徛、锜、;倚、猗、椅、旖、輢;掎、剞、、踦、、攲;綺、婍、碕、、觭、;锜、齮。
4.置韻開口三等:寄、、徛;騎、輢;倚、輢、陭;、掎。
(三)《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所屬聲調
《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所屬的聲調有平聲、上聲、去聲三種,沒有入聲。其中平聲均為上平聲。每個聲調所包括的字數分別有32個,22個,10個。具體如下:
1.平聲:琦、騎、鵸、碕;觭、踦、、崎、、碕、、、、欹;畸、羇、掎、攲、、躸;漪、猗、椅、旖、陭、欹、、犄、、檹;崎、碕。
2.上聲:徛、锜、;倚、猗、椅、旖、輢;掎、剞、、踦、、攲;綺、婍、碕、、觭、;锜、齮。
3.去聲:寄、、徛;騎、輢;倚、輢、陭;、掎。
三、《廣韻》中從“奇”得聲的諧聲字反映的諧聲關系
以“奇”為聲符的這組諧聲字的主諧字是“奇”,其他的是被諧字?!捌妗痹凇稄V韻》中的音韻地位是群母支韻開口三等,那么這組諧聲字的諧聲關系可分析為:
(一)聲母互諧關系
1.群母自諧的有10個。例如:奇——琦、奇——騎。
2.群溪互諧的有17個。例如:奇——觭、奇——踦。
3.群見互諧的有15個。例如:奇——畸、奇——羇。
4.群影互諧的有18個。例如:奇——漪、奇——猗。
5.群疑互諧的有2個。例如:奇——锜、奇——齮。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從“奇”得聲的諧聲字,較多地和牙音相諧,只有影母是喉音。
高本漢認為,大部分諧聲字主諧字跟被諧字的聲母是相同或相近的。雖然聲母不同,但其發(fā)音部位大都是相同的。比如在以“奇”為諧聲的字組中,現(xiàn)代音的聲母分別是:[t?]、[t?h]、[?],在中古音中它們分別屬于見母、溪母、群母、疑母。
董同龢也認為,凡是諧聲的字,聲母必屬一個可以諧聲的總類;而不諧聲的或偶爾諧聲的必屬于另一類。和韻母的類相同,大多數聲母的類自然不會只包含一個聲母,但是各類之內,各個聲母也必有某種程度的相同才會常常諧聲。如“畸”、“琦”、“齮”等,從“奇”得聲,包括[t?]、[t?h]、[?]三個聲母,但它們的發(fā)音部位卻是相同的,都是牙音。
至于群影互諧的情況,我們可以根據音韻學的傳統(tǒng)來解釋。在音韻學里,聲母可以按照發(fā)音部位分成唇舌齒牙喉五音,它們又按關系的遠近可分為三組:喉牙相近,舌齒相近,唇音獨立性最強。[1]根據喉牙相近的原則,我們可以知道諧聲造字之初,牙音見溪群疑與喉音影母發(fā)音部位相近,這樣我們就可以很好地理解群疑互諧了。
那么,我們通過上面對從“奇”得聲的諧聲字的分析可知,在語音演變過程中,牙音群母首先與同發(fā)音部位的見溪疑母發(fā)生諧聲關系,其次與喉音影母也因其密切的關系而發(fā)生諧聲關系。
(二)韻部互諧關系
1.本部自諧的有59個。例如:奇——琦、奇——騎。
2.支微互諧的有2個。例如:奇——锜、奇——齮。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從“奇”得聲的諧聲字,以平賅上去后主要集中在支微兩韻,其中本部自諧的占絕大多數。支微兩韻同屬止攝,說明二者在中古音中的聯(lián)系是很緊密的。
清代的音韻學大師段玉裁曾說:“同諧聲者,必同部也?!闭f明他早已認識到諧聲偏旁在漢語音韻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段氏此論是針對韻部研究提出來的,意思是說凡同一諧聲偏旁的字,一定同屬一個韻部。然而,《廣韻》中從“奇”得聲的64個諧聲字所反映的諧聲關系與段氏“同聲必同部”的論點并不完全吻合。這是什么原因呢?是什么造成這一結果呢?這是語音發(fā)展變化的緣故。段氏所論“同聲必同部”是就上古音而言的,而本文所列的64個諧聲字的諧聲關系是就中古音而言的。由上古到中古,由于語音本身存在聲母與韻母的相互影響,同時還有方言影響,即使最初主諧字與被諧字聲韻調相同,到后來都有可能發(fā)生變化。
(三)聲調互諧關系
1.本調自諧的有32個。例如:奇——琦、奇——騎。
2.平上互諧的有20個。例如:奇——徛、奇——锜。
3.平去互諧的有10個。例如:奇——寄、奇——徛。
四、結語
《廣韻》從“奇”得聲的諧聲字總共有64個,通過分析其聲韻調的諧聲關系,我們發(fā)現(xiàn)了《廣韻》中存在著復雜的諧聲關系,揭示出見溪群疑影聲母互諧,支微兩韻互諧。對于《廣韻》中的復雜的諧聲關系,目前學界尚存在諸多爭論,還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
注釋:
[1]張亞蓉:《諧聲關系與上古形態(tài)》,蘭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陳彭年.宋本廣韻[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2]丁聲樹,李榮.古今字音對照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董同龢.漢語音韻學[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高本漢著,趙元任等譯.中國音韻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5]唐作藩.音韻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王嘉琦 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 300387)endprint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