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信
摘 要:《周易》中表達“誠信”思想的字主要是“孚”字?!吨芤住氛\信思想在諸多卦中都有所體現,而《大有》、《中孚》和《革》卦較為典型?!洞笥小坟哉J為“誠信”是通往“大有”的途徑;《中孚》卦認為“誠信”則無所不至;《革》卦認為“誠信”是變革的前提。
關鍵詞:《周易》;大有;中孚;革
中圖分類號:B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4-0217-02
一、《周易》“孚”字簡析
《周易》中表達誠信的字很多,如“誠”、“信”、“孚”、“實”等等,但《易經》部分主要是用“孚”或“有孚”來表達的,少數幾處用“信”字,如“有言不信”、“聞言不信”等?!版凇痹凇兑捉洝凡糠殖霈F了共41處次,其中26處以“有孚”出現,1次出現于《中孚》卦名中,一處意為“浮躁”。“孚”字涉及到25卦,分別是:需(有孚),訟(有孚),比(有孚比之),小畜(有孚,血去,惕出,無咎。有孚欒如),泰(不戒以孚),大有(厥孚交如),隨(有孚在道,以明何咎。孚于嘉,吉),觀(有孚颙若),坎(有孚,唯心亨),大壯(壯于趾,征兇有孚),晉(罔孚裕,無咎),睽(交孚,厲,無咎),解(解其拇,朋至斯孚,君子唯有解,有孚于小人),損(有孚,元吉),益(有孚,中行告公用圭),夬(孚號有厲),垢(羸豕孚蹢躅),翠(有孚不終。孚乃利用禴),升(孚乃利用禴),井(有孚元吉),革(己日乃孚。革言三就,有孚。大人虎變,有孚?;谕鲇墟?,改命吉),豐(有孚發(fā)若,吉),剝(孚于剝,有厲),中孚(有孚攣如),未濟(有孚于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孚”字的解釋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誠信”、“俘虜”、“符合”、“征兆”、“返復”、“覆蓋”、“?!钡鹊榷喾N解釋。但把“孚”字解釋為“誠信”卻是歷史上眾多學者,特別是儒家學者的主流觀點。
二、《大有》卦中的誠信思想
《周易》本占筮之書,古代占卦有一條原則叫不誠不占,心誠則靈。據說只有心誠,占卜者的心靈才能與神靈進行溝通并得到啟示;如果沒有誠意,占卜者不僅得不到神靈的啟示,反而會引起神靈憤怒,受到懲罰。這顯然是帶有濃重迷信色彩的唯心主義的思想糟粕。但從中也可以看出古人在占筮過程中對“誠”字的重視。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出自《易經·大有》上九爻辭,是講誠信的好處的?!洞笥小窞橐捉浀谑呢?,卦象為( )?!按笥小币馑际恰按蟠髶碛小?,不僅在物質財富上而且在思想道德、人際關系、人心歸向上也大大地擁有。處“大有”之時,該如何立身處世,《大有》卦對各種情況作了回答。因此,誠信不是《大有》卦的主題,而是達到或保持“大有”的途徑,“誠信”之于“大有”猶如本與末、因與果、源與流的關系。《大有》卦明言誠信的是六五爻“厥孚交如,威如,吉?!绷鍨椤洞笥小分髫?,以其陰柔之德而位居君主之位,本難服眾,但它能做到居大有而執(zhí)中和,處尊位而用柔道,為君主而立誠信,因此上下皆應,遠近皆歸,眾陽皆附而成就其“大有”。執(zhí)中和而用柔道,不偏不倚,公而無私,是其誠信(厥孚);因誠信而取信于眾物,是其服眾(交如);因誠信而人皆畏敬,處尊位而不失威嚴,是其“威如”;既誠信且威如所以能至“吉”。上九爻辭則進一步講明誠信的好處——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上九足踏六五,六五為誠信,所以上九是“履信”;以剛乘柔,柔為順,所以是“思順”;上六位處至高,不嫉賢妒能,高尚其志,是“尚賢”。有此三種品德,結果必然吉無不利。所以《系辭傳》用“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來解釋《大有》上九爻辭。
三、《中孚》卦中的誠信思想
《周易》中以誠信為主題的卦是《中孚》卦( )。該卦上巽下兌,外實中虛,柔內剛中,象征“中心誠信”。有的易學家認為《中孚》的卦象蘊涵著誠信須以“中虛”為本的哲理?!吨芤渍x》認為 “信發(fā)于中,謂之中孚”?!吨熳诱Z類》認為“存于中為孚,見于事為信”。《中孚》卦的卦象、卦題均包含著“誠信”、“虛心”之意。
《中孚》的卦辭為“中孚: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彖傳》解釋為:“中孚,柔在內而剛得中;說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魚吉,信及豚魚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边@段話用“孚”和“信”兩個字解釋了“豚魚吉”、“利涉大川”和“利貞”的原因,強調了誠信在致“吉”、“利”過程中的作用。程頤在《程氏易傳》中說“豚躁魚冥,物之難感者也,孚信能感于豚魚,則無所不至矣,所以吉也”,通俗點講就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熬l(wèi)填海”、“愚公移山”、“曾子殺彘”、“立木為信”、“三顧茅廬”、“程門立雪”等都是誠信的著名典故,成語“信及豚魚”就出自《周易·易經·中孚》。
《中孚》卦六爻爻辭從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表達了誠信思想,旨在引導人們培養(yǎng)誠信的品格。初九爻辭為“虞吉,有它不燕”(安守則吉,有非分之想則不得安寧)?!缎∠蟆方忉屨f:“初九虞吉,志未變也”,意思就是安守誠信必獲吉祥,別有他求將難以安寧。它警示人們?yōu)槿颂幨酪哉\為本,以信為根,不能見異思遷,見利忘義,言而無信。九二爻辭為“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糜之”(鶴在山陰嗚叫,同類跟著應和;我有一爵美酒,愿意與你分享)。九二言行至誠,雖處幽深,其同類也能感而應之,相應相和。六三爻辭為“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意思是遇敵,或擊鼓進攻,或疲憊撤退,或悲泣,或歡歌。這句沒有直言誠信,但《文言》說“或之者疑之也”,“或”表示懷疑,疑則不信,信則不疑,疑則吉兇難測。六四爻辭為“月幾望,馬匹亡,無咎”(接近滿月時,馬匹丟失了,但沒有害咎)?!缎∠蟆方忉尀椤榜R匹亡,絕類上也”(斷絕和同類的關系,向上與九五結交)。這里涉及到誠信的兩層含義:一是要不要誠信,二是對誰誠信。就其同類六三(同為陰爻)而言,斷絕關系是不誠信的;就上級九五而言,它是卻是毅然決然地同不中不正的六三決裂,誠心誠意地向既中且正的九五靠攏,因而是向善的,也是誠信的。雖然“二多譽,四多懼”,但此六四爻卻是“無咎”,主要原因就是六四能夠把握住誠信的對象,這實際上是一個價值取向問題。九五爻辭為“有孚攣如,無咎”(心有誠信,沒有禍咎)?!缎∠蟆返慕忉屖牵骸坝墟跀伻?,位正當也?!币馑际蔷盼逍膽颜\信,是因為位置正當,履中行正。上六爻辭為“翰音登于天,貞兇?!备唢w之音,虛而不實,“翰音登于天”是“音飛而實不從”。虛張聲勢、華而不實則無所謂誠信,因此會有兇險?!缎∠蟆愤M一步發(fā)揮說“翰音登于天,何可長也?!碧摱粚嵉目找簟⒖彰w得再高、再遠,終究不能長久,也就是說,空談空論,華而不實,無誠無信,不能長久。
四、《革》卦中的誠信思想
“革命”一詞近乎婦孺皆知,它出自《周易·易經·革》卦?!陡铩坟裕?)上“兌”下“離”,兌為“澤”,離為“火”,澤向下,火向上,水火交融,必然產生變化,所以叫“革”,有革命、改革、變革之意?!陡铩坟允紫仍谪赞o中把“孚”作為變革的前提,又在六爻爻辭中的三句用了“孚”字,可見誠信之與革命的重要?!陡铩坟赞o為“己日乃孚,元享,利貞,悔亡?!弊兏锸紫纫笞兏镎哒\信,失信則無從服眾,民眾不服則改革必敗。然而民眾的信服需要有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等到“己日乃孚”,而不是甲、乙、丙等一開始的日子就能信服。改革者誠信、民眾信服就可以大亨大通。
《革》卦六爻爻辭中有三句含“孚”字,分別為九三、九四、九五。初九處變革初始,變革的道理尚不為民眾所接受,可以守成,不可以有為。六二為陰,陰不能先唱,柔不能先發(fā),不能發(fā)起和領導革命或改革,也無從談起在變革中樹立誠信,使民眾信服。九三陽爻剛壯,位正,自以為路線正確,有不立誠信而強行改革之嫌,雖正卻兇;如能把變革的道理多次傳遞給民眾(革言三就),從而喚醒民眾,變革才會順利。孔穎達說:“‘革言三就,其言實誠,故曰‘有孚也?!币匀绱苏\信的態(tài)度,三番五次地講述變革的道理,變革豈有不成之理?九四無應本該有悔,但能從上而變,因而“悔亡”。從上而變,不頑固不化,所以不為民眾所疑,所以得“吉”。王弼說“有孚則見信矣。見信以改命,則物安而無違,故曰‘悔亡,有孚改命,吉也。”九五處尊位,故稱“大人”,居中行正,為變革的主導者,可以大刀闊斧地進行變革,故稱“虎變”。掌握權力、居中行正,具誠信之德,不用占問,其德、行皆得民眾信服,故稱“未占而孚”。上六居革之終,變革創(chuàng)制已完成,此時君子處此,能貫徹實施所創(chuàng)的制度,并發(fā)揚光大;小人處此,亦能改變容顏,順從執(zhí)政的變革者,所以稱“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备母镒冎坪?,不宜朝令夕改,而應維護、完善和執(zhí)行,所以“征兇,居貞吉?!?/p>
總的看來,《革》卦的主題是講變革的,但變革是需要條件的,誠信就是變革成功最重要的條件之一。金景芳、呂紹剛的《周易全解》認為,《革》卦卦辭講的是革命前途和革命必備的條件。“革命成功應有三個條件:一是‘乃孚,革命要努力取得人民的信任;二是‘己日,革命后要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做到‘乃孚,急躁是不行的;三是‘利貞,革命不可失于正道,革命不失正道,方可‘乃孚、‘悔亡。”
除上述卦之外,《周易》中還有眾多的卦涉及到誠信思想,如《需》、比、《坎》、《損》等。
《周易》作為“道家三玄”之一和“儒家十三經”之首,其誠信思想被儒、道兩家家直接繼承下來,并不斷地充實、發(fā)展和完善??梢院敛豢鋸埖卣f,誠信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于《周易》,承于儒道,流于百家,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重新解讀和宣傳《周易》的誠信思想,弘揚中華民族的誠信美德,對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傅禮白.《易經》中的誠信觀[J].理論學刊,2003,(5).
[2] 蓋勇,徐慶文.《周易》視野下的管理倫理問題[J].周易研究,2003,(6).
[3] 唐賢秋.《周易》中的“誠信”思想探微[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4,(3).
[4] 謝向榮.《周易》“有孚”新論[J].周易研究,2008,(2).
[5] 金景芳,呂紹剛.周易全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 王天彤.《周易》誠信思想略論[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10,(6).[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