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向 君
(安慶師范學院法學院, 安徽 安慶 246133)
論構建我國的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
王 向 君
(安慶師范學院法學院, 安徽 安慶 246133)
我國建立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不僅必要,而且可行。但現(xiàn)實中尚無關于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的法律規(guī)范。雖然一些地方的司法機關在實踐中進行了一些積極的嘗試,但也只是處于探索階段,仍存在許多問題??梢詮男淌卤缓θ怂痉ň戎贫鹊男再|、救助原則和機關、救助條件和對象、救助基金來源、救助范圍和方式以及救助程序等方面,進一步構建我國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
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構建
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是指在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被害人及其近親屬未能從犯罪分子處獲得及時有效的賠償?shù)那闆r下,由司法機關代表國家給予適當?shù)慕?jīng)濟資助,以幫助其解決生活、醫(yī)療等困難的一項法律制度。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最早起源于古巴比倫王國,公元前18世紀的《漢謨拉比法典》中就有關于刑事被害人救助的規(guī)定。世界上首部關于刑事被害人救助的立法,出現(xiàn)在新西蘭,1964年1月,新西蘭頒布了《刑事?lián)p害賠償法》。1985年11月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的題為《為罪行和濫用權力行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則宣言》(簡稱《宣言》)的決議,首次以聯(lián)合國文獻的形式確定了保護刑事被害人權利的基本原則。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了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
(一)我國建立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的必要性
1.對被害人進行司法救助,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基本要求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是我國憲法和刑事訴訟法確立的基本原則,也是“以人為本”刑事訴訟理念的重要依據(jù)。它要求在刑事訴訟中尊重個人的自由、權利和人格尊嚴,承認并尊重其主體地位和訴訟權利。這里的“人”既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包括直接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被害人,還包括生活受到犯罪行為影響的被害人的近親屬。很顯然,如果輕視了對被害人的保護,在刑事訴訟中只著眼于犯罪給國家和社會帶來的損害,就會忽視對被害人人權的保障。
2.對刑事被害人的司法救助,符合恢復性司法的理念
恢復性司法是現(xiàn)代刑事司法改革的方向,它十分重視被害人因犯罪所導致的物質、精神損害的賠償。對被害人的經(jīng)濟補償、被害人與犯罪人關系的修復、被害人重新開始正常生活以及犯罪人重新回歸社會等都是恢復性司法的目標。對刑事被害人進行司法救助,不僅有助于盡快撫平被害人受到的身心創(chuàng)傷,使其生活盡快恢復,也有助于消除其復仇心理,防止其向犯罪轉化。
3.對刑事被害人進行司法救助,有助于實現(xiàn)社會和諧穩(wěn)定
在我國目前立法對被害人保護不足的情況下,通過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來加強對被害人的權利保護尤為重要。如果缺少必要、及時的保護,被害人就可能對國家和政府乃至社會產(chǎn)生抵觸甚至仇恨情緒,導致大量無休無止的申訴和上訪。有的被害人還會產(chǎn)生報復犯罪人及其家人甚至社會的心理,從而為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埋下隱患[1]。
4. 對刑事被害人進行司法救助,符合世界刑事法治發(fā)展的趨勢
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qū)都已制定了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法或者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法,建立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成為當今世界刑事法治發(fā)展的趨勢。聯(lián)合國《宣言》第4條也明確規(guī)定了被害人有權向司法機構申訴并為其所受損害迅速獲得國家法律規(guī)定的補救。
(二)我國建立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的可行性
1.中外法律文化的融合,為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礎。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在一定意義上是由國家對被害人這個弱勢群體進行“扶貧解困”,這完全符合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仁愛”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觀念。“樂善好施”、“同情弱者”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共同心理。由司法機關代表國家對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不幸者”給予適當?shù)木戎?,使其渡過難關,體現(xiàn)了國家對弱勢群體的關懷?!靶淌卤缓θ擞袡嘞硎芫戎钡睦砟顟玫饺鐣邮芎驼J同。
2.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為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提供了物質經(jīng)濟保障。財政收入的逐年增長,使得國家有能力“讓改革成果惠及于民”,這就為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提供了堅實可靠的物質經(jīng)濟基礎和保障。
3.我國已形成了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生存的法治空間。我國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也都有關于“生命權”、“健康權”等基本人權的規(guī)定。法律援助等人權保障制度的成功建立,也為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寶貴經(jīng)驗。
4.多年的實踐探索,為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的立法積累了經(jīng)驗。在實踐中,很多地方的公安司法機關已經(jīng)針對刑事被害人救助問題進行了一些實踐。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全國已有 20 多個省市的多個地區(qū)開展了對刑事被害人救助的試點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并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2]。這無疑為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的立法奠定了實踐基礎。
(一)法律上的缺失
在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中,刑事被害人因遭受犯罪行為侵害而陷入生活困境后,獲得賠償唯一的途徑就是在刑事訴訟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刑事訴訟法》第99條規(guī)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它存在兩大弊端:第一,沒有明確規(guī)定如果沒有找到犯罪人、犯罪人逃跑或者犯罪人死亡、沒有賠償能力的情況下,被害人受到的物質損失如何實現(xiàn)補償。第二,沒有規(guī)定精神損害賠償。我國的民法規(guī)定,民事侵權的受害人,不僅有權要求侵權人給予物質損害賠償,還享有要求精神損害賠償?shù)臋嗬?。這樣就出現(xiàn)了犯罪侵權比普通民事侵權懲罰還要輕的嚴重不公平現(xiàn)象,明顯違反了違法程度與懲罰輕重比例關系原則,導致司法混亂,其最終惡果就是被害人在遭受肉體和精神雙重損害后,還要遭遇法律對自身權益的漠視[3]。
有鑒于此,2009年3月中央政法委聯(lián)合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等八個相關國家機關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見》(簡稱《若干意見》)。這為我國開展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工作指明了方向,但還存在很大局限性。一方面,《若干意見》是由若干個黨政及司法機關聯(lián)合發(fā)出,充其量算得上是“司法解釋”,畢竟不是法律;另一方面,其在內容上也過于原則、籠統(tǒng),缺少可操作性。
(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一些地方的公安司法機關積極開展了對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但也還存在許多問題。
1.公安機關。公安機關是犯罪案件發(fā)生后最先接觸被害人的國家專門機關。被害人受到犯罪行為侵害導致重傷或死亡的,急需大量的醫(yī)療搶救費或喪葬費。由于缺少明確規(guī)定公安機關救助義務的法律法規(guī),往往導致辦理案件的工作人員以“待抓到犯罪人再說”為推脫借口,對被害人的困境視而不見。再加上沒有穩(wěn)定的資金來源等原因,致使在偵查階段,刑事被害人的救助難以落實。
2.檢察機關。由于各地實際情況的不同,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被害人救助工作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1)缺少操作規(guī)范。由于缺少統(tǒng)一的法律規(guī)范,致使救助工作中普遍缺少制度化的意識。(2)缺少穩(wěn)定性。由于發(fā)揮作用的行為規(guī)范層次較低,影響的時間及空間范圍也有限,實踐中很容易演變成權宜之計[4]。(3)救助條件難以把握。是對所有的被害人均給予救助,還是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不好定奪。(4)救助金額或數(shù)量難以確定。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具體操作起來很難把握。(5)救助提起的主體不明確。是檢察機關依職權決定救助,還是經(jīng)被害人申請,符合哪些條件的被害人可以申請救助等都不明確。
3.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辦理案件的過程中,附帶民事訴訟對被害人保護效果不理想,“法律白條”頻頻出現(xiàn),賠償判決無法執(zhí)行的情況經(jīng)常發(fā)生。許多犯罪分子是沒有賠償能力的“窮人”,他們多因受教育程度低、缺少生存技能、生存無著而實施搶劫、殺人等嚴重犯罪。犯罪后即便真心悔過、愿意賠償被害人損失,也會因無可供賠償?shù)呢敭a(chǎn)而無法執(zhí)行判決。如在邱興華案中,被殺害的11個被害人的近親屬都拿到了判決書,但其中的刑事附帶民事賠償卻都成 “法律白條”。另有一些犯罪分子他們有能力賠償,但因不愿意賠償而在犯罪后由其本人或家人轉移或隱匿財產(chǎn),結果也會使賠償判決無法執(zhí)行。針對這種情況,一些地方的人民法院開展了被害人司法救助的活動,進行了大膽的實踐。2006 年起,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國 10 個高級人民法院進行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試點工作[5]。截至目前,試點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因法律缺失、沒有專業(yè)的救助機關和人員、資金不足、操作無序等因素,難以形成穩(wěn)定的救助制度。
要解決上述問題,當務之急是盡快將制定《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法》提到立法的日程上來,建立健全我國的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
(一)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的性質
關于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的定性,學術界尚未形成統(tǒng)一意見,主要有三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被害人救助的性質是國家履行所負的責任。其理由是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責任主體是國家,這種責任由國家與公民之間“簽訂”“社會契約”而產(chǎn)生,當國家不能履行其契約義務時,刑事被害人有權要求國家對他們因受到犯罪侵害而造成的損失負責。[6]另一種觀點認為,國家和社會沒有賠償義務,更無賠償責任?!氨缓θ怂痉ň戎贫鹊男再|是對因犯罪導致生活困難的被害人進行救濟和幫助,是一種撫慰性、救濟性的,并體現(xiàn)司法人文關懷的經(jīng)濟資助”[3]。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刑事被害人國家救濟從性質上看,可以分為“國家救助”和“國家補償”兩種,其中“國家補償”是終極目標。實行被害人救助制度,實質上是由國家對因遭受犯罪侵害而導致生活陷入困境的被害人及相關利益主體所進行的一種過渡性經(jīng)濟援助措施[7]。筆者贊同此種觀點,由于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發(fā)展水平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尚存在較大差距,因此現(xiàn)階段的被害人救助,就其性質來看,還是屬于過渡性援助措施。
(二)救助原則和救助機關
1.救助原則:(1)公平正義原則。國家對刑事被害人的司法救助,必須貫徹公平正義精神。對于在救助范圍內的被害人,一視同仁,同樣的情況,在救助方式、金額等方面都給予同樣處理。(2)及時有限原則。對于被害人的救助必須及時,無論在案件辦理的任何階段,只要被害人需要,符合救助條件,都應該及時救助。(3)救助與損害相適應的原則。國家向刑事被害人提供的救助必須與其遭受的實際損害程度相適應,根據(jù)受損程度的大小確定相應的救助標準[8]。
2.救助機關:關于救助機關,目前學術界觀點尚不一致。有的學者主張救助機關應設在法院,也有的學者主張應該在檢察院和法院內分別設立救助機關,還有的學者主張救助機關應設在民政部門。筆者認為,司法行政機關,是政府代表國家對司法工作進行行政管理的專門機關,它是圍繞司法活動而展開各種保障和服務的機構。其職權范圍主要包含刑罰執(zhí)行、法律服務管理、人民調解等。對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管理,恰好符合其職能性質,應該納入司法行政管理的范疇。因此在司法行政機關內部設立類似于法律援助中心的專門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機關更為合理。
(三)救助的條件和對象
1.救助的條件。筆者認為,我國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對象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幾個條件:第一,犯罪行為導致人身權受到嚴重侵害(如死亡、重傷致殘、強奸等)或重大財產(chǎn)損害(如放火、爆炸致房屋燒毀等)。第二,生活陷于極端困境,無法維持基本生活。第三,不能從犯罪人那里得到賠償,包括犯罪人沒有歸案和犯罪人沒有賠償能力的。第四,被害人有積極報案、如實陳述等積極協(xié)助公安司法機關辦案表現(xiàn)的。第五,必須是自然人。自然人被害人較之法人被害人,往往處于更加弱勢的地位,自然人受到嚴重犯罪侵害往往會導致勞動力受損、喪失,或者造成一個家庭失去經(jīng)濟支柱。沉重的醫(yī)療費用,會使受到侵害的自然人及其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法人被害人,受到的只能是經(jīng)濟損失或財產(chǎn)損害。與自然人相比,法人抵御犯罪侵害的能力顯然要強,需要救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顯然要低[9]。
2.救助對象。下列人員作為救助對象有權提出法律救助的申請:由于犯罪行為侵害導致死亡的被害人和傷殘,全部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生活陷入極端困境的被害人,包括致死致殘人的原撫養(yǎng)人和贍養(yǎng)人;案發(fā)后急需醫(yī)療救治且沒有找到犯罪人或犯罪人不具備賠償能力的生活困難的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由于犯罪行為造成家庭財產(chǎn)損失殆盡,生活無著落的被害人;因協(xié)助公安司法機關追訴犯罪或者為保護他人合法利益而致人身傷害的被害人。但同時必須明確規(guī)定,被害人在犯罪過程中有明顯過錯的不予救助。
(四)救助基金的來源
建立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形成穩(wěn)定的資金來源至關重要。救助基金的籌集渠道主要有以下幾條:一是財政支出,這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渠道。二是犯罪人繳納,國家每年將對犯罪分子沒收財產(chǎn)和罰金的上交國庫的錢作為專項資金直接撥付到救助基金中。三是社會捐助,接受社會捐助也是現(xiàn)階段籌集基金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渠道,可以通過慈善機構向社會募捐和發(fā)行被害人救助基金彩票等形式籌集資金。
(五)救助范圍和方式
救助的范圍不應僅限于物質損害的補償,還應考慮嚴重的精神損害補償(如強奸案),應包括:重傷致殘被害人的醫(yī)療費、殘疾補助費、受其撫養(yǎng)、贍養(yǎng)人必要的生活費;死亡被害人的喪葬費、受其撫養(yǎng)的人必要的生活費;傷殘補償金、死亡補償金以及死者生前撫養(yǎng)、贍養(yǎng)的人必要的生活費;嚴重精神損害的補償費。
(六)救助程序
1.建議和申請。救助的啟動應該有兩條途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等辦理案件的國家專門機關建議和被害人、近親屬等有權請求救助的權利主體申請;公、檢、法機關在辦理案件的過程中,認為被害人符合救助的條件有權向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機關提出救助建議,被害人等權利主體也可以向該機關提出救助申請。
2.審批和發(fā)放。救助機關的審批部門接到公安司法機關的建議或被害人等權利主體的申請后,應當在7日內進行審查。對符合條件的做出《救助決定》,對不符合救助條件的,做出不予救助的決定并且通知建議機關或申請人。對于不救助的決定,建議機關和被害人均有權要求復議。救助機關應當聽取建議機關和申請人的陳述和申辯,并將最終決定通知建議機關和申請人。救助決定的內容應當包括救助的理由、救助的金額等事。由救助機關的基金管理部門依據(jù)《救助決定》將救助金一次性發(fā)放到被害人手中。
[1] 李計旦,盧潔. 論建設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J]. 法制與經(jīng)濟,2010(3):78.
[2] 李高霞.淺談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J].法制博覽,2013(3) 中:199.
[3] 丁玉明,楊睿森. 我國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研究[J]. 公民與法,2009 (12) :36.
[4] 王 新,白金剛. 問題與制度設計:檢察機關開展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研究[J]. 法學雜志, 2009(6):99.
[5] 孫桂京.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0 (6) 上:55.
[6] 白寧芳. 和諧社會視野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本土構建[J]. 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9(2):58.
[7] 楊志瓊.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疑難問題研究[J] .廣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12): 50.
[8] 郭卓屏.我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構建[J]. 法制與經(jīng)濟,2011(9) :22.
[9] 梁偉康. 刑事被害人救助問題研究[J]. 法治與經(jīng)濟,2010(12) :69.
責任編校:汪沛
2014-06-30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刑事被害人司法保護問題研究”(2011sk294zd)。
王向君, 女, 吉林伊通人,安慶師范學院法學院教授。
時間:2014-10-28 14:19 網(wǎng)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5.018.html
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5.018
D925.2
A
1003-4730(2014)05-008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