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紅
(上海財經(jīng)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上海 200083)
近二十年來國內(nèi)語篇理論研究述評
周 紅
(上海財經(jīng)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上海 200083)
20世紀80年代以來,語篇理論已是國內(nèi)語言學界關注的熱點之一,或從其內(nèi)涵與特征方面進行分析,或就其微觀結構和宏觀結構等方面進行探討,根據(jù)當下語篇研究的主要問題進行回顧與總結,對于今后該問題研究方向的確定具有一定的意義。
宏觀結構;微觀結構;語篇連貫;語篇銜接
隨著國外語篇理論的發(fā)展,語篇理論成為語言學界的研究熱點,語言學研究不再局限于句子層面,而是將研究視野擴展到語篇層面,這樣更有助于探析語言的使用規(guī)則。語篇理論之于國內(nèi)語言學界也經(jīng)歷了一個從引介、評述到發(fā)展的歷程,對語篇的內(nèi)涵、特征、宏觀結構、微觀結構等方面有了更為清晰的理解與認識,取得了諸多研究成果。
1.語篇內(nèi)涵
學界在以下三個問題上逐漸達成共識:(1)語篇的語體表現(xiàn)——書面與口語?國內(nèi)學者研究口頭語言時傾向于使用“話語”,而不特別指明書面語言與口頭語言時傾向于使用“語篇”。(2)語篇的語言表達形式的大?。奎S國文認為語篇是超句統(tǒng)一體,大于單個句子,包括“語段”與“句群”[2]。聶仁發(fā)認為語篇的基本單位是小句,語篇是最大的語言單位[3]。國內(nèi)學者傾向于韓禮德的觀點:語篇或長或短,是構成一個統(tǒng)一整體的任一語言片段[4]。(3)語篇是語法單位、語義單位還是語用單位?國內(nèi)學者多傾向于語篇是語義或語用單位的觀點。如張德祿提出語篇由一組相互連貫的句子所體現(xiàn)的意義單位,或稱語言運用單位[5]。理清這三個問題,將有助于推進語篇理論及其應用。
2.語篇特征
黃國文提出語篇最重要的屬性是“語篇性”(textuality),即語篇必須合乎語法,并且達到語義連貫。其中連貫性是語篇的重要特征,連貫要具有銜接成分,符合語義、語用和認知原則,同時還取決于說話的前提和發(fā)話者與受話者雙方共有的知識[2]。針對“語篇性”這一屬性,國內(nèi)學者開展了進一步研究。廖秋忠引介了De R.Beaugrande & W. Dressler“語篇性”的七條標準:銜接性、連貫性、目的性、可接受性、信息度、場合性和篇際性[6]。單士坤、王紹斌認為這七條標準涉及語篇的結構、功能、信息與情境四個方面[7]。聶仁發(fā)將七條標準整合為目的性、有序性與情境性,分別對應語篇的功能、結構和認知特點,其中目的性表現(xiàn)為主題與文體的統(tǒng)一性,是語篇的根本特征,統(tǒng)帥有序性與情境性[3]。吳啟主則歸納為統(tǒng)一律、層次律、連貫律、輕重律與變化律的語篇五律,體現(xiàn)了語篇研究的取向:不僅解析語篇結構,而且要指導寫作實踐[8]。
3.語篇分析內(nèi)容
語篇分析可以分為宏觀和微觀結構研究,其中銜接和連貫是語篇分析的主要內(nèi)容。黃國文指出語篇分析的基本內(nèi)容是:銜接、連貫、邏輯聯(lián)系語、基本關系結構、語篇指向性等[2]??倒饷髡J為語篇宏觀結構研究是從文章的總體、層次結構及組織來研究,語篇微觀結構主要研究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系,識別一系列句子如何組成連貫的文章[9]。聶仁發(fā)和蔡基剛對宏觀結構和微觀結構的分析更為細致,聶文認為宏觀結構是語篇的功能結構,包括文體結構和普遍結構;微觀結構是句組中小句與小句之間的關聯(lián),包括靜態(tài)的句間關系和動態(tài)的賦值關系兩個方面[3]。蔡文認為宏觀結構是語篇語義發(fā)展結構,包括語義輕重、時空順序、因果邏輯、分類比較等;微觀結構是語言粘連銜接手段,包括語法和詞匯銜接手段,前者主要有照應、省略、替代與連接,后者主要有重復、同義/反義、上下義、具體/籠統(tǒng)、語義場等[10]。宏觀結構與微觀結構的具體分類不同,但基本觀點一致,即宏觀結構側重實現(xiàn)語篇功能的語義組織,微觀結構側重小句擴展成語篇的結構規(guī)律。
1.語篇連貫條件研究
學界對語篇連貫條件的分析多圍繞銜接與連貫的關系展開,形成的傾向性觀點為連貫是第一性的,銜接只是影響連貫的因素之一。如張德祿、劉汝山指出銜接是語篇的具體意義關系,連貫是其產(chǎn)生的整體效應,包括外部因素和內(nèi)部因素,涉及社會文化因素和心理認知因素[11]。殷習芳、劉明東認為連貫是前提,銜接是說話人在產(chǎn)生話語時有意或無意留下的標記,這些標記會幫助聽話人理解話語[12]。
“屌絲”,原為粗語,現(xiàn)今已成為青年群體中的流行語和文化現(xiàn)象。從對“李毅吧”粉絲的稱呼到現(xiàn)在流行的“屌絲”涵義已經(jīng)大相徑庭?!皩沤z”已不是原來特指的那一群出身卑微、內(nèi)心充滿糾結、無奈面對現(xiàn)實的年輕男性,而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有的青年以自嘲的方式自稱“屌絲”,將自己與“高富帥”、“白富美”作區(qū)分;有的則用來貶責他人;有的以玩笑用之……“屌絲”已變成當下在網(wǎng)絡上、在青年群體中流行的一種時尚、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
學者認識到語篇連貫性依靠結構上的銜接不全面,除此之外,句間語義關系、句序邏輯性、交際情景等也具有很大的影響。如武果和朱永生研究較為全面,武文提出語篇連貫性分析要全面考慮銜接語義、語用和認知原則,以及篇章的主體和類型[13]。朱文指出連貫包括句間之間的語義聯(lián)系、說話的真正意圖、話語或文章發(fā)展的話題中心[14]。黃國文和林紀誠從語義角度來分析語篇連貫。黃文認為連貫是語篇的語義關聯(lián),通過邏輯推理來達到語義連接[2];林文認為語篇連貫有三個條件:句間有概念上的聯(lián)系、句序符合邏輯、句子主述位結構相互聯(lián)系[15],還要符合交際情景與意圖[16]。程雨民、劉辰誕和魏在江則從認知理解角度來分析語篇連貫。程文認為連貫的建立必須依靠言語活動參與者調(diào)用自己的知識儲備來解決[17]。劉文認為語篇的連貫是作者編碼過程中形成的,讀者總是盡力當作連貫的篇章去解讀[18]。魏文認為語篇的連貫性產(chǎn)生于聽話者或讀者對話語相關性的尋求,連貫是語言選擇與認知推理的結果,反映人們的經(jīng)驗、背景知識[19]。嚴世清、董宏樂則從心理生成角度來分析語篇連貫,認為語篇的連貫應包含說話人當時的行為與其所出現(xiàn)的社會場景之間的匹配[20]。
探討語篇連貫因素之間的關系,試圖建立語篇連貫分析框架。如胡壯麟從語音、詞匯、句法、語義、邏輯、語用知識和宏觀語篇結構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論述,重點討論了語境和語用知識對語篇連貫的影響[21]。朱永生將語篇連貫的條件歸納為“內(nèi)部條件”和“外部條件”,前者包括語篇的意義和體現(xiàn)語篇意義的銜接機制[22],后者包括文化語境、情景語境、認知圖式和心理思維等因素[23];張德祿提出應從社會文化、認知心理和語篇本體三個方面分析語篇的連貫性[24]。史有為認為漢語語篇連貫性的參與因素有語段類、意義類、接應類與背景類,其中意義類是連貫的基礎[25]。
運用其它理論來探討語篇連貫問題。如郭純潔認為語篇連貫性的實質(zhì)在于語篇中的信息結構對共享認知模式的依附性上[26]。程曉堂、王琦認為語篇連貫,包括語場連貫、語式連貫、語旨連貫和語類連貫[27]。王琳分析了知覺視點下的連貫特征:層級性、關聯(lián)性、話題理論與視點框[28]。李奕認為語篇的完整性、邏輯性、層次性、互文性等始終建立在可及性認知規(guī)律上[29]。
2.語篇銜接研究
關于銜接的界定,主要形成三種看法:第一種以黃國文為代表,認為銜接體現(xiàn)在語篇的表層結構,包括語法手段和詞匯手段[2];第二種以張德祿、劉汝山為代表,認為銜接是語篇的不同成分和部分之間的比較具體的語義聯(lián)系[11];第三種以孫玉為代表,認為銜接有語義聯(lián)系和銜接紐帶兩重意思,前者體現(xiàn)連貫性,后者是銜接的具體形式[30]。目前學界較多地進行形式銜接手段的語篇分析。胡壯麟認為銜接手段體現(xiàn)在音系層、詞匯層、句法層、語義層和社會符號層等語言的各個層面上[21]。這種多層次模式拓展了銜接研究視野。學者們對具體語篇銜接手段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其中朱永生、鄭立信、苗興偉從照應、替代、省略、連接、重復、同義詞、反義詞、上下義關系、搭配等方面對英漢語篇銜接手段進行了對比分析[31]。
第一,主位結構研究。主位推進模式的類型研究主要有:徐盛桓認為主要有平行型、集中型和延續(xù)型[32,33]。黃衍和黃國文都提出了平行型、延續(xù)型、集中型、交叉型、并列型和派生型[2,34],黃文還包括跳躍型。胡壯麟總結出三種基本的主位推進模式,即T1—T2型,即第一句主位同時是第二句的主位;R1—T2型,即第一句述位稱為第二句的主位;T1+R1—T2型,即第一句主述位結合成為第二句的主位[21]。
主位結構在語篇建構中的作用研究主要有:廖巧云和楊斐翡從語篇生成角度進行的討論。廖文認為主位結構不僅注意語篇的整體信息、深層意思和整體結構,而且注意到詞匯、句法的選擇,使語篇生成過程涉及語言內(nèi)部各層次[35]。楊文認為主位推進是人腦思維特征和一般規(guī)律的反映,形成的連鎖語義鏈有助于建構連貫的語篇[36]。李國慶認為主位結構模式可以幫助讀者把握語篇發(fā)展的進程[37]。王晉軍認為語篇主題對次主題的宏觀統(tǒng)領構成語篇連貫性的基礎,語篇主題轉換標記加強了語篇的連貫性[38]。王靜認為語篇中話題和說明同時處于強勢的話題鏈是強勢話題鏈,語篇主要由強勢話題鏈構成,弱勢話題鏈則隨語篇類別而有不同的成因[39]。張俊、苗興偉認為述位是新信息的主要資源,述位通過對語篇總體意義的具體化和明晰化而不斷實現(xiàn)語篇主旨[40]。
第二,語篇照應研究。黃國文引介Halliday & Hasan的觀點,照應又叫指稱,可通過代詞、冠詞、名詞、副詞、形容詞等與指稱對象之間的呼應來銜接語篇,可分為人稱、指示和比較照應三類。根據(jù)照應關系,可分為內(nèi)照應(包括前照應和后照應)和外照應,還提出了分句照應[2]。胡壯麟將指稱成分分為人稱、社會、地點、時間和語篇指稱五類,指稱方式分為人稱、指示、比較和詞語指稱,還提出了“零式指稱”[21]。楊朝軍則認為時、體、語態(tài)語氣作為語義手段長期語法化的形式結果,都應在照應關系之列[41]。
照應限制條件研究主要有:廖秋忠提出篇章中的框—欞關系來確定名詞的所指:框提供了一個大范圍,欞是其中的一部分或相關的實體或狀態(tài),兩者之間是限制與被限制的關系[6]。劉宇紅發(fā)現(xiàn)“語境域(百科知識、感官知識和語篇知識)”對先行詞的確認至關重要[42]。王義娜指出語篇指稱的研究取向已從指稱信息的已知性研究、可及性研究發(fā)展到指稱實體的主觀可及性研究,即從心理構建和主觀識解的角度闡釋指稱現(xiàn)象[43]。馬文認為會話篇章中指稱詞語的選擇是所指實體的可及性特征、會話結構、照應修正等多種因素共同驅(qū)動的結果[44],得出了存在言語失誤、聽覺問題、指稱不明、詞匯難解與身份偏誤等五種指稱阻礙,并認為照應糾偏是應對指稱阻礙的最有效的策略[45]。
語篇回指研究主要有:徐赳赳根據(jù)漢語語言的特點提出了“篇章回指鏈”、“代詞單位”和“節(jié)點”等概念[46]。許余龍?zhí)岢隽艘粋€以可及性和主題性兩個基本概念為基礎的回指確認理論模式[47]。這兩本專著為語篇回指研究奠定了基礎,徐文側重于回指在語篇中的使用,許文更強調(diào)回指的理解過程。
第三,邏輯連接語研究。主要有三種分類模式:第一種是抽象邏輯語義分類法。胡壯麟將韓禮德“加合、轉折、因果與時間”四大類劃分轉變?yōu)椤霸斒?、延伸與增強”三分法,并將漢語篇章連接詞概括為“添加、轉折、因果與時空”四大類[21]。黃國文(1988)概括為“列舉、增補、轉折、解釋、等同、結果、推論、替換、轉題、原因”十大類[2]。第二種是功能位置分類法。廖秋忠提出連接成分要根據(jù)功能和位置來界定,大致可以分為因果、轉折、并列、時空等[6]。第三種是語用分類法。冉永平在關聯(lián)理論和語言順應理論的框架內(nèi),將連接成分劃分為話題、話語來源、推理、換言、言說方式、對比、評價性、言語行為等八類標記語[48]。其中第一種分類法獲得較多關注。在此基礎上,對語篇連接成分具體研究,主要有:廖秋忠探討了帶有篇章管界作用的管領詞語及確定管界的手段,指出研究篇章管界有助于確定局部的篇章結構[6]。金曉艷、彭爽認為主要取決于前后事件語義上的必然聯(lián)系,包括借助于其他的時間連接手段[49]。
1.語篇建構研究
宏觀結構包括語義宏觀結構與語用宏觀結構兩個研究取向。前者研究主要有:鄭貴友認為篇章宏觀語義結構的相對性:是相對于一些較低層次的組合單元來說的[50]。王全智提出宏觀結構是以命題形式體現(xiàn)的、表達語篇或話語的核心內(nèi)容的高層次語義結構,可通過van Dijk的刪除、概括和組構三條宏觀規(guī)則而得出[51]。后者研究主要有:劉思提出宏觀言語行為是語用宏觀結構理論的核心概念,并指出以宏觀言語行為為基礎,對語篇的言語行為的目的、進展、變化及其相互聯(lián)系等的研究是語用宏觀結構理論的研究重點[52]。
從認知角度來考察語篇建構。如姚文俊利用語篇分析中的“原型性”概念創(chuàng)建的語篇圖式結構,展現(xiàn)了各類語篇類型的宏觀結構[53]。嚴軼倫認為語篇使用者大腦中表征的關于語篇涉及的社會、文化、經(jīng)驗等認知結構參與了語篇的宏觀組織模式;語篇的知識序列決定了語篇結構,即語篇外事實、感知與意義表征決定了語篇內(nèi)連貫方式[54]。其中從隱喻與轉喻角度探討語篇建構的主要有:魏紀東認為隱喻系統(tǒng)中“大存在鏈隱喻”和“事件結構隱喻”的單一式或交互式延伸是構建博喻性篇章的語義基礎[55]。王松鶴、于廣探討了隱喻的語篇功能,認為其在行文中具有統(tǒng)形作用和化神之效[56]。何清順提出語篇隱喻包括主位隱喻、信息隱喻和銜接隱喻,主位隱喻和信息隱喻通過級轉移得以體現(xiàn),銜接隱喻通過語法手段和詞匯手段之間以及顯性連接和隱性連接之間的范疇轉移得以體現(xiàn)[57]。廖美珍等探討了隱喻的語篇變化與語篇組織程度的關系問題,即隱喻變化與跳躍越大,語篇表層組織程度越低,并提出不同的隱喻目的一致,在語篇中就是連貫的[58]。魏在江分別從指稱轉喻、謂詞轉喻和言外轉喻等三個層面探討了轉喻的語篇連貫作用[59]。
從預設和其它角度來考察語篇建構的主要有:陳麗霞、曾燕冰提出預設可進入文學語篇的構建和理解過程,可運用來確立虛擬的文本世界,推動語篇中情節(jié)的發(fā)展[60]。魏在江認為語用預設具有主體的介入功能、隱性信息的激活功能和對他者的負面或正面評價功能,可通過顯性手段影響和制約語篇構建[61]。除此之外,徐盛桓提出了語篇建構同事件建構和語境建構具有同一性的觀點,事件和語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語篇建構[62]。
2.語篇理解與分析模式研究
研究不斷趨向多樣化。楊才英引介van Dijk & Kintsch對于語篇理解的三個層次,即語言表層解碼、語義連貫和情景模型,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為理論基礎,提出語篇理解的三個階段:以句子為單位的詞匯語法功能分析階段、語篇銜接構建階段、心理模型完型階段[63]。張德祿引介系統(tǒng)功能語法語篇分析的兩個層次,即語篇的描寫與解釋、語篇的評價與說明,以及“詞匯語法分析→情景語境分析→文化語境分析”的分析步驟,提出了更為行之有效的語篇分析模式:語境→語篇→評價語境(聯(lián)系語境變量)[5]。熊學亮認為語篇模型主要由語篇單位和語篇關系構成,描述時要關注細節(jié)的動態(tài)分析[64]。金榮認為語篇的銜接與連貫要充分考慮言語行為理論的要素,才能真正理解語篇[65]。辛斌、賴彥探討了互文性分析的理論基礎、目標與原則、維度與范疇、方法及應用價值,提出互文性分析有助于語篇選擇話語秩序[66]。
3.語篇體裁與宏觀結構研究
研究不斷細化。于暉認為實際的語篇往往是不同體裁的復合體;語篇體裁的確定要視最終的語言環(huán)境而定[67]。劉禮進借鑒van Dijk關于篇章結構是語句序列與客觀世界中發(fā)生的現(xiàn)實情狀順序之間的意義關聯(lián)性觀點,著眼于篇章語序,探討了語篇結構意義的連貫與人的認知規(guī)律或程序之間的交互關系[68]。王鳳英運用語義場理論研究科學篇章語義結構,根據(jù)敘述方式將其分為線性結構和非線性結構,根據(jù)篇章中首句與尾句的語義關系分出封閉式語義結構和開放式語義結構,根據(jù)語句關聯(lián)特征分出放射性結構、枝形結構、互聯(lián)結構等[69]。吳思聰認為那些具有實義、語義相互聯(lián)系與映射的詞語在篇章連貫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70]。辛紅、范紅運用宏觀結構理論對新聞語篇進行宏觀結構分析,有助于達到了解新聞語篇特點、提高新聞報道傳播效果以及幫助讀者更有效理解新聞內(nèi)容的目的[71,72]。張滟、祖大慶、胡堅研究了學術論文的宏觀結構:導言>續(xù)言>結果、引言>背景>方法>結果>討論[73,74]。
語篇研究目前多體現(xiàn)在語篇特征、語篇連貫與銜接的關系、語篇建構機制、語篇理解與分析模式、語篇體裁等方面上,呈現(xiàn)出不斷細化、多樣化和深化的趨向。前人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1)語篇宏觀結構研究尚待開展;(2)多引介西方理論,對語言事實的分析不充分;(3)語篇體裁與語篇建構的關系研究較薄弱;(4)語篇連貫研究較零散,各制約因素之間的關系未理清;(5)語篇宏觀結構與微觀結構之間的關系問題尚待進一步研究等。因此,加強語篇定性與定量研究,加強語篇體裁研究,加強語篇理解與生成要素研究,加強宏觀結構與微觀結構的關系研究,等等,是今后語篇理論研究的重點。
[1]張廷國,陳忠華.語篇的理論界定、描寫與解釋[J].煙臺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3).
[2]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聶仁發(fā).漢語語篇研究的幾個問題[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5).
[4]Halliday,M.A.K. & Hasan,R. Cohesion in English[M].Longman,1976.
[5]張德祿.語言的功能與文體[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廖秋忠.廖秋忠文集[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
[7]單士坤,王紹斌.論篇章性的構成標準[J].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3).
[8]吳啟主.漢語構件語篇學[M].長沙:岳麓出版社,2001.
[9]康光明.語篇語言學及語篇例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7).
[10]蔡基剛.英漢寫作修辭對比[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11]張德祿,劉汝山.語篇連貫與銜接理論的發(fā)展及應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12]殷習芳,劉明東.語篇連貫性研究綜述[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6(3).
[13]武果.也談篇章的連貫性[J].現(xiàn)代外語,1987(4).
[14]朱永生.語篇連貫的內(nèi)部條件(下) [J].外國語,1997(1).
[15]林紀誠.試論篇章連貫性的條件[J].現(xiàn)代外語,1988(1).
[16]林紀誠.語義連貫的語用模式[J].外語教學,1989(2).
[17]程雨民.英語語體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9.
[18]劉辰誕.教學篇章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19]魏在江.英漢語篇連貫認知對比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20]嚴世清,董宏樂.語篇連貫的新視角[J].山東外語教學,1999(3).
[21]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教育出版社,1994.
[22]朱永生.銜接理論的發(fā)展與完善[J].外國語,1995(3).
[23]朱永生.語篇連貫的內(nèi)部條件(上) [J].外國語,1996(3).
[24]張德祿.語篇連貫研究縱橫談[J].外國語,1999(6).
[25]史有為.漢語語篇連貫性問題概析[J].修辭學習,2004(5).
[26]郭純潔.語篇連貫性的認知基礎[J].現(xiàn)代外語,2003(1).
[27]程曉堂,王琦.語篇的語域連貫和語類連貫[J].山東外語教學,2003(5).
[28]王琳.基于視點理論的語篇連貫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4).
[29]李奕.試論可及性理論對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作用[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2).
[30]孫玉.試論銜接與連貫的來源、本質(zhì)及其關系[J].外國語,1997(1).
[31]朱永生,鄭立信,苗興偉.英漢語篇銜接手段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2]徐盛桓.主位和述位[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2(1).
[33]徐盛桓.再論主位和述位[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5(4).
[34]黃衍.試論英語主位和述位[J].外國語,1985(5).
[35]廖巧云.主位與語篇生成[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9(3).
[36]楊斐翡.主位推進與語篇連貫[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4).
[37]李國慶.主位功能與語篇理解[J].外語學刊,2003(4).
[38]王晉軍.語篇主題轉換中的銜接手段[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9).
[39]王靜.語篇與話題鏈關系初探[J].世界漢語教學,2006(2).
[40]張俊,苗興偉.述位與語篇建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4).
[41]楊朝軍.照應關系的篇章功能研究[J].福建外語,2002(4).
[42]劉宇紅.前指研究的方法論嬗變:語法、語用與認知[J].外語學刊,2004(4).
[43]王義娜.從可及性到主觀性:語篇指稱模式比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7).
[44]馬文.會話篇章中指稱表達的選擇與闡釋[J].外國語,2004(5).
[45]馬文.會話篇章中的指稱阻礙與糾偏策略[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5).
[46]徐赳赳.現(xiàn)代漢語篇章回指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47]許余龍.篇章回指的功能語用探索[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48]冉永平.話語標記語的語用學研究綜述[J].外語研究,2000(4).
[49]金曉艷、彭爽.漢語篇章中后時連接成分的隱現(xiàn)[J].世界漢語教學,2005(4).
[50]鄭貴友.漢語篇章語言學[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
[51]王全智.宏觀結構與意義關系[J].外語教學,2001(5).
[52]劉思.語篇的語用宏觀結構[J].外語學刊,2005(1).
[53]姚文俊.語篇分析中的“原型性”概念及其意義[J].江西社會科學,2004(5).
[54]嚴軼倫.語篇的認知建構及其知識蘊含[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2).
[55]魏紀東.論博喻對篇章的語義建構——再談篇章隱喻[J].中國外語,2008(3).
[56]王松鶴,于廣.語篇的形和神———隱喻的語篇功能分析[J].外語研究,2009(6).
[57]何清順.語篇隱喻的類別及體現(xiàn)規(guī)則[J].云夢學刊,2009(5).
[58]廖美珍,周曉萍.我們賴以建構和組織語篇的隱喻———隱喻變化與語篇組織程度[J].外國語文,2010(2).
[59]魏在江.概念轉喻與語篇連貫———認知與語篇的界面研究[J].外國語文,2010(2).
[60]陳麗霞,曾燕冰.預設及其在文學語篇建構中的作用[J].江西社會科學,2010(9).
[61]魏在江.語用預設的語篇評價功能——語篇語用學界面研究[J].中國外語,2011(2).
[62]徐盛桓.語篇建構中的事件和語境[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6).
[63]楊才英.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語篇理解模式[J].山東外語教學,2005(3).
[64]熊學亮.語篇的認知修辭解構[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3).
[65]金榮.言語行為理論下的語篇銜接與連貫[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1(7).
[66]辛斌,賴彥.語篇互文性分析的理論與方法[J].當代修辭學,2010(3).
[67]于暉.語篇體裁復合體———試析語篇體裁之間的邏輯語義關系[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b(2).
[68]劉禮進.篇章語序認知分析[J].福建外語,1999(1).
[69]王鳳英.語義場理論和篇章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9).
[70]吳思聰.論篇章基礎上的語義映射現(xiàn)象[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8(6).
[71]辛紅.新聞語篇的宏觀結構分析[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3).
[72]范紅.報刊新聞語篇及其宏觀、微觀結構[J].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增1).
[73]張滟,祖大慶.評價:英漢財經(jīng)語域?qū)W術論文摘要語篇宏觀圖式結構TC的生長點[J].外語教學,2006(2).
[74]胡堅.語言學語域?qū)W術論文的宏觀結構和修辭模式[J].山東外語教學,2008(5).
責任編校:汪長林[HJ]
2014-02-24
上海市語委課題“知識建構與對外漢語寫作教學模式研究”。
周紅,女,山東濱州人,上海財經(jīng)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副教授,博士。
時間:2014-10-28 14:19 網(wǎng)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5.010.html
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5.010
H0
A
1003-4730(2014)05-00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