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趙峰
(渭南師范學院人文與社會發(fā)展學院,陜西渭南714099)
“關中刀客”是陜西關中社會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已經成為歷史遺跡。但是關中地區(qū)的老百姓對之卻代代相傳,津津樂道。一些文學作品、戲劇、小說、電影作品都有“關中刀客”的身影。有關“關中刀客”的歷史記載也非常豐富。由此可見“關中刀客”在關中社會和老百姓中有著非凡的影響力。分析關中刀客的社會性格及其文化特點,是我們了解關中社會的一扇窗口。
“關中刀客”即關中俠客,是帶刀的俠客,也叫武士。俠客分為劍客和刀客兩種,帶劍的俠客稱為劍客,帶刀的俠客稱為刀客。東晉和南北朝以前的俠客主要以劍客為主,之后“刀在中原的攻防格斗中取代了劍”[1]141。俠客或刀客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司馬遷在《史記》中就有對俠客的記載,如《游俠列傳》《刺客列傳》等。在先秦時期的民間社會就出現了一批武藝高強、擊技出眾的武士、劍客。到西漢時期,豪俠之風盛行,以關中為代表。自古以來關中一帶就有尚武之風,這種尚武之風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關中地處陜西中部,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瓣P中左潼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保?]66因此,從春秋戰(zhàn)國始,軍隊過往頻繁,歷代都有重大戰(zhàn)事。除了種地之外,習武和從軍打仗也是關中民眾生活的重要內容。史稱:“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立具也?!保?]65宋代理學家朱熹在《詩集傳》中指出:“秦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3]79關中民眾在頻繁的戰(zhàn)爭中,形成了質樸淳厚、崇尚節(jié)烈、首功好武的性格和傳統(tǒng)。每當社會動亂時,武術便會在老百姓中興盛起來,以武自保、以武保民、以武會友的俠客紛紛產生。西漢時期司馬遷把俠客區(qū)分為“卿相之俠”“暴豪之俠”“閭巷之俠”“鄉(xiāng)曲之俠”等,“卿相之俠”“暴豪之俠”即所謂“豪俠”,秦漢時期多豪俠,“豪俠”大多出自豪門,而且與封建權貴關系密切。秦漢以下,“豪俠”日漸衰微,而出身社會底層的“閭巷之俠”“鄉(xiāng)曲之俠”即“布衣之俠”則日漸增多。尤其是階級矛盾和社會大動蕩時期,反映社會下層民眾的反抗和自由意識的“布衣之俠”或刀客紛紛涌現。
清朝中后期,“天災連連,人禍不斷,人民走投無路,一部分破產失業(yè)的農民和城市小手工業(yè)者,以及被地主惡霸壓迫陷害、含冤莫伸、走投無路、手刃仇人、逃避追捕的人們憤起反抗,鋌而走險”[4]。于是在陜西關中一帶就出現了“刀客”這種浪跡民間、行俠仗義的武裝力量?!瓣P中刀客”最初產生于清代中期,清末民初已經成為當地風行的一種俠義組織,以其成員帶一種產自臨潼關山鎮(zhèn)的“關山刀子”而聞名,這種刀具“長約3尺,寬不及2寸,形制特別,極為鋒利?!保?]587故群眾稱他們?yōu)椤暗犊汀?。清政府對刀客采取?zhèn)壓手段。林則徐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拿獲“刀客”46名,“均嚴審懲辦”。其后清軍多次清剿刀客,但是越剿越多,到清光緒、宣統(tǒng)年間,刀客人數很多,遍布關中一代,每縣均有刀客。著名的有蒲城縣的王改名、金祥,朝邑的嚴飛龍(孝全)、二華一帶的郭秀娃,渭南的嚴繼鵬等人。關中社會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對“關中刀客”頗為推崇,甚至神往?!芭R潼治理學的士銘丹先生,常常備著一把關山刀子,出外時叫他的學生郭希仁替他揹著。后來,同盟會會員井勿幕、李仲三、胡景翼等更是有意識地和他們結識。”[6]519“關中刀客”本身所具有的追求公平正義的特質,成為陜西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人爭取的重要力量。西安事變的發(fā)起者、“二虎守長安”的蒲城人楊虎城將軍和臨潼人李虎臣將軍,陜西陸軍第二混成旅營長蒲城人郭堅,國民革命軍第六旅旅長、白水人石謙等都是刀客出身。
“關中刀客”秉承了秦漢以來關中俠客崇尚自由、嫉惡如仇、行俠仗義的傳統(tǒng),言必信,行必果,堅守自己的承諾,不為金錢所動,甚至不惜自己的性命,為遭受鄉(xiāng)村土豪魚肉欺凌的柔弱百姓抱打不平、拔刀相助。如富平縣的刀客常常替受冤屈的一方挺身報復,雖犧牲性命,亦在所不惜,且不要什么物質代價,事完只供一席茶飯而已?!瓣P中刀客”是清朝中后期關中普通百姓盼望升平社會、公平正義的化身。蒲城刀客王改名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王改名(1830—1865)是蒲城縣原任鄉(xiāng)彥王村人。從小苦練武藝,膽量過人,膂力出眾,武藝超群。飛檐走壁,如在平地;步履健捷,快若奔馬。打拳、擊劍、?!瓣P山刀”,無不嫻熟。20歲時,手刃殺其父而奪其母的同鄉(xiāng)惡霸,從此做了“刀客”。王改名經常鋤強扶弱,劫富濟貧,深得百姓稱道。其經常隨身攜帶的“狗娃炮”,威力強大,甚是有名。由于王改名武藝高強,好抱打不平,處事公道,被同輩推為首領,在蒲城縣境的影響越來越大,投奔王改名的人越來越多。他聚眾駐守在蒲、富、臨、渭四縣交界處的鹵泊灘南井家堡,堅壁深壕,備有火器,以防官兵進攻。南井家堡儼然成為王改名的根據地。當地百姓,拒交糧賦,都受其領導。因為王改名處事公道,爭訟者常往說理。他聽雙方陳詞后,公道評判,“片言折獄,雙方皆服”。久之,井家堡竟成一方“法庭”,眾呼縣城為“北縣里”,井家堡為“南縣里”,都說“南縣里”官司好打,“北縣里”官司難打。王改名在蒲城縣占據半壁江山,和官府分庭相抗。蒲城縣官府調集兵力追剿王改名,王改名不敵,便逃奔四川。后來,蒲城知縣朱大源捕獲其母威逼王改名,偵知其所在,便差衙役偽裝成玉器販子和他接近,趁機刺傷。在搏斗中,朱大源率快役及營兵趕到,王改名力竭被擒,慷慨就戮,是年35歲。[7]1014蒲城燈影戲中有《捉改名》一劇,對其歌頌。1905年,李桐軒主持重修《蒲城縣志》,為民間豪俠“刀客”王改名立傳。知縣李體仁審稿時批“悖逆”二字,棄而不用。李約祉寫完了其父李桐軒未寫完的《刀客王改名軼事》(載入《蒲城縣志》和《陜西文史資料選輯》第一輯)一文。
刀客王改名具有“關中刀客”的典型特點。首先他出身窮苦,冤仇在身,武藝高強,有正義感,處事公平,好抱打不平。其次,他是蒲城縣得到眾刀客公認的領袖人物,敢于和官府對抗,雄踞一地,公道斷案,深得百姓稱道。第三,影響力有限,僅限于蒲城一地,和其他縣域的刀客缺乏聯系,勢單力薄,經不住反動官府的鎮(zhèn)壓,難以持久。王改名的特點在關中其他刀客身上也可以得到印證。如渭南縣花園的楊賽福家里很窮,給地主楊新英扛活,不但要不下工錢,而且被吊在樹上打。楊賽福忍無可忍,攜帶“關山刀子”出沒于干河一帶,令地主、富戶畏懼。朝邑刀客嚴孝泉,出身貧賤,仗義好俠,驍勇善戰(zhàn),痛恨清廷對農民的壓迫,結識不少拳術家和江湖俠客,除暴安良,經常出沒于黃河灘一帶,多次擊敗圍剿的清兵?!瓣P中刀客”是帶刀的俠客。他們手持關山刀子(或武器),三五成群,行蹤不定,以武會友。他們或隱于民間或聚居于一處,有一定的組織形式和規(guī)矩,一般以意氣相投者自發(fā)組織在一起,人數多少不等,在一定范圍內活動。但是其組織普遍比較松散,具有地域化色彩。他們主要來源于破產農民和手工業(yè)者,也有反抗地主豪紳被通緝的逃犯。他們沒有固定的組織和綱領,通常是以某個有威望的人為核心,結成團伙,習拳練刀,拒官抗稅,打富濟貧。也有一些刀客憑借武術功夫為鹽、茶等商人保鏢,抽取保鏢費謀生。分布的地區(qū),以潼關以西、西安以東沿渭河兩岸較多,渭北則更多。
“關中刀客”是關中社會中比較另類的群體,游離于傳統(tǒng)社會格局之外。在他們的社會政治活動中,形成了獨特的行為準則與處事規(guī)范。與統(tǒng)治階級所主導的主流社會行為準則與規(guī)范格格不入?!瓣P中刀客”從產生起,就和當地統(tǒng)治階級相對抗,他們以武犯禁,向來被統(tǒng)治者視為社會不安定因素;他們雖然源自于破產農民和手工業(yè)者,但是與關中社會安分守己、逆來順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民的行為特點和生活方式也不相同,是獨立于地主和農民的社會群體。他們一般不事稼穡,具有較強的流動性,手握關山刀子向不公平的社會發(fā)起挑戰(zhàn),不懼強權,為他們心目中的公平正義而斗爭。
行俠仗義,抱打不平,追求公平與正義是關中刀客普遍的價值追求,他們是關中社會正義力量的化身,有一定的社會基礎,其價值追求具有一定的社會積極意義。正因為如此,“關中刀客”在關中社會變遷的重大歷史時刻,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陜西辛亥革命中,大批的刀客參加革命,成為陜西光復的重要力量。雄踞黃河灘一帶的朝邑刀客嚴孝泉連同渭南刀客李兆祥、曹育生等,組成了三個“刀客”營,作為先鋒由大慶關渡河,迅速光復晉南各縣,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和物資裝備,使得陜軍擺脫了經濟困境。渭南刀客嚴紀鵬(外號白翎子),率渭南刀客千余人參加了第二次東征潼關,立了頭功。富平刀客受井勿幕、胡景翼影響較大,多數刀客都參加了胡景冀創(chuàng)建的“渭北復漢軍”,對保衛(wèi)西安威鎮(zhèn)渭北起了巨大作用。靖國軍成立時,第一路軍郭堅的隊伍,主要以“刀客”為基干。但仍有少數刀客,在他初作刀客時,與人民群眾尚能氣息相關,但是經不住利益的誘惑和反動勢力的拉攏,昧于事理,多行不義。在辛亥起義后的多次軍閥混戰(zhàn)中,有些所謂的“刀客”投靠某一軍閥,或做了某軍閥的爪牙,便以拉票、聚賭等方式斂財,拼命擴充自己武裝勢力,從而由原來被人壓迫轉化成壓迫人的人,他們亦正亦邪,唯利是圖,被百姓憎稱“刀客冷娃”(冷娃,刁悍不講理的俚語)或“賊楞子”。如閻良的“刀客老五”(張興五)自稱“牛刀客”,成為當地一霸,在鄉(xiāng)里網絡爪牙30多人,橫行不法,搶霸田產。在閻良鎮(zhèn)有商號6座,經營棉花、糧食、百貨等商品,操縱著閻良鎮(zhèn)的經濟。同時,大擺賭場,見十抽一,大發(fā)其財。這一類人,渭北一些縣大致都有,但他們不是刀客的主流。
“關中刀客”受到關中社會民眾質樸淳厚、崇尚節(jié)烈、首功好武性格和傳統(tǒng)的浸潤,是關中民眾反抗階級壓迫,追求公平、正義的社會心理的集中體現。這種性格,源自于關中社會普遍的民眾心理,卻又反過來進一步感染了關中社會,影響了關中民眾的性格特點,對關中社會產生著重要的影響。辛亥革命以后,雖然“關中刀客”逐漸消散,但是追求公平、正義,反抗階級壓迫和剝削的斗爭在關中民眾中則更加普遍和劇烈。俠義之心、俠義之情、俠義之道,滲透于關中社會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為廣大民眾津津樂道。文學作品如王吉星的《西部刀客》、孫武的《感悟蒼涼》、楊瀚的《楊虎城大傳》、賀緒林的《野灘鎮(zhèn)》、凌鼎年主編的《中國武俠微型小說選》塑造了眾多的“關中刀客”形象;研究或回憶著作如孫志亮、馬林安等主編的《陜西近代史稿》、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陜西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的《陜西辛亥革命回憶錄》、政協(xié)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的《辛亥革命回憶錄第6冊》、沈傳忠等編的《辛亥革命在陜西》、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陜西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征集研究委員會編的《陜西文史資料選輯第1輯》、沈寂等著《中國秘密社會》、韋明鏵的《水土一方——〈濁世蒼生〉續(xù)寫》等,對“關中刀客”有全面的介紹和研究。影視劇《關中刀客》《關中匪事》《雙旗鎮(zhèn)刀客》等作品使得“關中刀客”形象深入人心?!瓣P中刀客”在辛亥革命以后已然消失,但是刀客形象、刀客精神、刀客情結卻成為關中社會性格的棱角,刀客文化依然長流不息,流淌在關中人的心田里。
[1]蘭草著.武魂俠骨[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
[2][宋]司馬光.資治通鑒:第十一卷[M].漢紀三,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5.
[3]朱熹集注.詩集傳[M].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社,1958.
[4]史向軍.關中刀客與陜西辛亥革命[J].陜西檔案,2004,(5):43.
[5]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陜西省志·民俗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6]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辛亥革命回憶錄第六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3.
[7]渭南地區(qū)地方志編撰委員會.渭南地區(qū)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