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山西臨汾,041004)
禁忌是存在于各民族中的一種普遍文化現(xiàn)象。它的學術(shù)名詞是 taboo,是來自南太平洋玻利尼西亞湯加島上的土語,18世紀由英國航海家?guī)炜舜L帶到了歐洲。由于人們對自然現(xiàn)象的本質(zhì)不能夠清楚地解釋時,在心理上產(chǎn)生了對某些事物的崇拜以及對某些危險事物的畏懼和對不潔事物的憎惡等,因而在言行上就會規(guī)定某些事情不能做,某些話不能說。這就是我們一般認為的禁忌行為和禁忌語。形成禁忌的原因不同,有的產(chǎn)生于宗教,有的來自世俗習慣[1]。任何一個國家的語言當中,都有一些會傷害聽話者感情使聽話者不愉快的語言表達,為了避免這種表達,一般都會使用一些委婉的慣用表達。
在任何一個國家死亡都是人們最恐懼、最忌諱事情。所以在中國人看來"死"字是不能被直接說出來的,同樣在日本人眼中「死ぬということ」也是很讓人忌諱,一碰到和“死”相關(guān)的說法,不管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都會用其他的一些詞匯來代替,這也就是禁忌語的委婉表達[2]。
在《禮記·曲禮》中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边@是從貴賤、尊卑方面對死事的異稱,是某種等級觀念的表現(xiàn),然而也含有對“死”字的避忌意義,除了社會底層的百姓外,其他人均以改稱避之。士庶階層也極力想要擺脫、避開"死"字的不吉陰影,士大夫階級稱“死”為“疾終”“溘逝”“物故”“厭世”“棄養(yǎng)”“捐館舍”“棄堂帳”“啟手足”“遷神”“遷化”,等等;庶民百姓也把“死”稱作“卒”“沒”“下世”“謝世”“逝世”“升天”老了“不在了”“丟了”“走了”,等等。如今在戰(zhàn)場上為國家和民族而戰(zhàn)死的人,也被稱作是“捐軀”“犧牲”“光榮了”,等等。以這些滿含褒義的贊詞來諱避開那個“死”字。鄂溫克族老人死了,不許說“死了”,而要說"成佛"了。小孩死了,也不許說“死了”,而要說“少活了”?;刈寮烧f“死”字,要用“無?!薄皻{”等代替[3]。
而在日語中,眾所周知「死ぬ」也經(jīng)常被說成「なくなる」、「ねむる」、「旅に立つ」等等。所以本文以中日當中典型的禁忌語“死”和「死ぬ」為中心,通過各種實例來找出兩者的委婉表達的一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和“死”相關(guān)的這類委婉表達有很多。之所以和“死”相關(guān)的很多,那是因為對任何一個國家的人來說,直接說出死這個詞都會讓人覺得不吉利忌諱。當然漢語當中和“死”相關(guān)的委婉表達比其他語言都多。在日語當中說到死時,也有很多委婉的作為替代的表達方式[4]。
漢語日語當中究竟有哪些有關(guān)“死”的委婉表達形式,我們還是先一起來看一下下面的幾個例子。
(1)漢語例:金博士給兒子交待完遺言便永久地閉上了眼睛。
日語例:金博士は息子に遺言を殘して目を閉じた。
(2)漢語例:他醫(yī)治無效終于永眠了。
日語例:彼は看病もむなしくついに永眠した。
(3)漢語例:他拋下最親的家人終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氣。
日語例:彼は愛する家族を殘してとうとう息を引き取った。
人死了的話也就像睡著了閉上了眼睛一樣,因此就說成“閉眼”「目を閉る」“永眠”「永眠する」。還有把斷了氣就說成“咽氣”「息を引き取る」。這三種表達形式任何一個都抓住了人死的時候的特征,來表達“死”這個意思。這就是兩國中最常見的有關(guān)“死”的委婉表達。
(4)漢語例:就他近日的身體狀況來看,看來是離去天國(天堂)的日子不遠了。
日語例:最近の體の狀態(tài)を見れば、天國に行く日は遠くないかもしれない。
(5)漢語例:作為基督教徒的他安詳?shù)厣欤w天)了。
日語例:彼はキリスト教徒として安らかに昇天(帰天)しました。
“去天國(天堂)”「天國に行く」、“升天(歸天)”「昇天(帰天)する」等這些表達都描寫了人死了之后,會去一個比人世間更高的地方,這些表達方式就相當于「“登仙”“升遐”(=天子や貴人が死ぬこと)」、「“圓寂”“入滅”“滅度”“入寂”(=僧が死ぬこと)」、「“極樂往生”(=安らかに死ぬこと)」等表達,這些都屬于「上昇移動」的表達。與以上表達相反,當要說人死之后靈魂到了一個低于人世間的地方時,就會用表示「下降移動」的表達方式。如例(6)の“黃泉”[黃泉路]等表達方式。和“黃泉”一樣要表達「下降移動」時,還有「“九泉”(=九重に重なった地の底の意で、死後の世界を現(xiàn)す)」、「“冥府”(=人が死んで審判を受けるという死後世界の法廷)」、「“下地獄”(=地國へ行く)」等表達方式。還有就是既不表達「上昇移動」也不表達「下降移動」,只是單純的表述和現(xiàn)今世界斷絕了關(guān)系,這時就會用像例(7)和例(8)的“幽明異境”「幽明界を異にする」,“去世”「世を去る」, “永別,永訣”等表達方式。
(6)漢語例:命赴黃泉。
日語例:黃泉の客となる(黃泉の國に旅たつ)。
(7)漢語例:5年前,父親和我們幽明異境。
日語例:父は5年前に幽明界を異にしました。
(8)漢語例:3年前,母親去世了。
日語例:母は3年前に病気でこの世を去った。
這樣的委婉表達形式基本都是用漢字書寫的漢語詞匯,在同屬漢字文化圈的兩國,不管是在古代的階級社會還是在現(xiàn)在的科技文明社會,由于佛教文化的存在,所以在日本和中國,有關(guān)“死”的這些委婉表達廣泛存在。
下面的例子是日語中沒有,只有在漢語中才能見到的有關(guān)“死”的委婉表達形式。
(9)漢語例:要不是他救我,我早就回老家了。
※ 日語直譯:彼が私を救ってくれなければ、もうちょっとで故郷へ帰るところだった。
(10)漢語例:這個人玩兒完了,救不活了。
※ 日語直譯:この人の遊びは終わったので、生き返らせることはできない。
(9)の“回老家(=故郷に帰る)”和(10)の“玩兒完了(=遊びは終わった)”并不是普遍的表達形式,它們往往作為俗語和諷刺表達來使用。這樣的俗語表達還有 “蹬腿(=足を突っ張る)”、“挺了(=死ぬと硬直する)”等等。
(11)漢語例:他去見馬克思了。
※ 日語直譯:彼はマルクスに會いに行った。
(12)漢語例:他去見毛澤東了。
※ 日語直譯:彼は毛沢東に會いに行った。
(13)漢語例:思想家停止了思想。
※ 日語直譯:思想家は考えることを停止した。
(11)是由于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思想支配著中國才產(chǎn)生的表達方式,這是只有中國才有的表達形式,例(12)是與它相似的表達形式。
下面的例子是漢語中沒有,只有在日語中才能見到的有關(guān)“死”的委婉表達。
(14)日語例:村上先生は旅立たれました。
※日語直譯:村上老師踏上了旅途。
在漢語中沒有和「旅たつ」相當?shù)谋磉_形式。日語常說的「帰らぬ人」「不帰の客」等用漢語的 “不歸之旅”來表示。
(15)日語例:私の目の黒いうちに、多くの國を旅行したい。
※日語直譯:我想在眼珠還是黑的時候,去許多國家旅游。
(16)日語例:三途の川を渡る。
※日語直譯:渡三途川。
在日語當中,有些場合會像例(14)那樣把“死”說成「旅たち」,這是因為日本存在佛教文化,佛教認為人可以輪回轉(zhuǎn)生,這種表達方式也是日本所獨有的。在漢語之中也有 “不歸之旅(=帰らぬ旅)”這樣相似的表達方式。還有例(16)的「三途の川」指的就是人死了之后第七天,在黃泉路上要渡過的一條河。
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不管是在日語中還是漢語中,人本都會盡量的去避免說“死”或是「死ぬ」這一詞語,但談及具有死亡意味的行為或是事件時,都會采用一些比較隱晦委婉的表達形式。以上所舉的例子并不全面,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宗教信仰、文化水平、地域環(huán)境等的影響還有很多和死亡相關(guān)的很有特色的委婉表達[5]。
如上所述不管是在漢語中還是在日語中,有關(guān)“死”的慣用的委婉表達都有很多。另外,雖然兩國都同屬于漢字文化圈,都有相同的宗教---佛教,但是由于環(huán)境、歷、文化、社會關(guān)系等因素的不同,有關(guān)“死”的間接表達形式,兩國又都有著各自獨有的一些表達。今后值得研究的課題還有很多,除了中日當中有關(guān)“死”和“死ぬ”的委婉表達形式的研究之外,就僅僅只是漢語當中由于地域的差異,對死的委婉說法就有多種多樣。除此之外就是與死諧音的一些詞語或是數(shù)字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忌諱的[6],例如漢語中的“4”這個數(shù)字因為與“死”諧音,所以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數(shù)字,很少使用。據(jù)說在臺灣病房的床號沒有4,軍艦的編碼也沒有4這個數(shù)字。同樣的例子日語中“四”的讀音是“し”,所以也是被忌諱的數(shù)字,使用頻率就很低。像以上的語言習慣及用詞習慣都可以作為今后的課題,著眼于此可以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1]陶蕓.中日禁忌語的對比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2009.
[2]李中生.中國語言避諱習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3]羅國忠.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禁忌語言與禁忌習俗[J].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3):56-58.
[4]王雅軍.使用委婉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5]江天芳.禁忌語、委婉語和詞的聯(lián)想意義[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1):76-78.
[6]張洪兵.委婉與禁忌[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2000(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