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山東德州,253400)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是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政課教師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處于主導地位,起著重要作用。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大多采取理論說教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導致教學感染力、影響力不強,學生實踐能力較差等諸多問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依然突出,主要表現(xiàn)在:多數(shù)思政課教師重視課題研究,缺乏開展思政課實踐性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愿意在難度更大的實踐性教學上下功夫,直接影響到實踐性教學能力的提升和實踐性教學的效果。為有效改變思政課教育教學現(xiàn)狀,推動思政課實踐性教學的深入開展,德州職業(yè)技術學院以提升思政課教師社會實踐能力為突破口,促進思政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增強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趣味性和實效性,促進思政課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使空間距離濃縮在一個小小的屏幕上,使時間差在分秒之間,各種有益的、無益的,主流的、非主流思想頃刻間納入人們的視野,信息的開放性和文化的日益多元化對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學生來講極易受到各種思潮的影響,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已經(jīng)很難滿足教學工作的需要,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緊跟時代脈搏,提升課程的生動性、趣味性,增強互動性,這樣才會為廣大學生所接受,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懂得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原則。為此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強調“要加強實踐教學,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目的就是要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針對性和趣味性,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果[1]。
1.思政課教師社會實踐能力和實踐性教學的現(xiàn)狀
目前高校思政課實踐性教學的現(xiàn)實情況,一是思政課教師的社會實踐能力需要大幅度提升。思政課老師多數(shù)是來源于高校畢業(yè)生,雖然學歷層次很高,有較扎實的理論功底,但是實踐經(jīng)驗嚴重不足,特別是目前的教學管理機制下,從教時間越長,參加實踐鍛煉的時間越少,用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越弱,這樣很難滿足開展好實踐性教學的工作需要;二是缺乏成熟的全國統(tǒng)一的思政課實踐性教學實施大綱,實踐性教學操作難度大,很多高校領導對實踐性教學重視程度不夠,沒有開展實踐性教學的教學計劃,有的雖然制定了實踐教學計劃,但是實踐性教學經(jīng)費嚴重不足,很難深入開展實踐性教學;三是對思政課教師考核機制中,缺乏對實踐性教學的硬性考核指標,致使多數(shù)思政課教師,重視理論教學,重視課題研究,忽視實踐性教學,不愿意在難度更大的實踐性教學上下功夫,缺乏開展思政課實踐性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直接影響到實踐性教學能力的提升和實踐性教學的效果。
2.加強思政課教師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扎實推進思政課實踐性教學,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
思政課教師的社會實踐能力是指思政課教師參與到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在實踐中理解理論,在實踐中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感染力的能力。思政課教師只有具備了較強的社會實踐能力,才能助推教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真正開展實踐性教學,提升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和趣味性。
一是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鍛煉,是提升思政課教師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思政課教師只有置身于社會實踐中,才能真正理解黨的思想理論的精髓和巨大的生命力,在實踐的鮮活事例中感染自己,積聚正能量,進一步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使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質在實踐中得到升華。
二是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提升社會實踐能力有助于提升思政課教師的科研能力。思政課教師的科研課題只有貼近實際和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有說服力、有生命力,才能真正起到指導作用,科研課題一旦脫離實踐,必然會形成用一個形式的理論去證明另一個理論的合理性,缺乏具體性、針對性和時效性,這樣的課題必然也沒有應用性和指導性,不利于教師科研能力的提升。只有深度參與到社會實踐中才能夠突破上述缺陷的束縛,才能夠在實踐中驗證課題的科學性,研究課題真正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三是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思政課教師持續(xù)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教師的社會實踐能力提高了,教學案例鮮活了,教學方法改進了,授課的感染力增強了,說服力提高了,思政課的教學效果才會大幅度提升[2]。
德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根據(jù)上級文件精神,結合自身實際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加強思政課教師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紅色教育基地是對黨員干部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場所,定期組織思政課教師到西柏坡、延安、井岡山、紅嫂紀念館、孟祥斌紀念館等國家、省市級教育基地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重走革命路,重溫革命史,緬懷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政課教師的思想政治覺悟,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思想信念的純潔性。
根據(jù)黨和國家出臺的系列文件精神,結合當?shù)攸h委政府貫徹上級文件精神的落實情況,瞄準大家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有針對性開展調研活動,在社會實踐中理解黨和國家出臺系列文件的精神實質,了解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和具體措施,關注國家的方針政策的執(zhí)行和落實情況,洞察社會實踐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了解社會對大學生培養(yǎng)的具體要求,進一步增強用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和水平。
在舉辦學歷教育的同時,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和在職員工素質提升的需要,高校會承擔大量的短期培訓工作任務,尤其是職業(yè)院校近幾年承擔了大量的企業(yè)員工素質提升培訓,農(nóng)民工進城務工人員培訓、下崗職工再就業(yè)、大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等培訓任務,思政課教師應當積極投入到各級各類培訓工作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培訓對象,積極開展職業(yè)道德、法律知識、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綜合素質提升等方面的培訓活動,在與企業(yè)員工、社區(qū)居民、機關干部等不同類別群體的實際交流中,鍛煉自己,提升社會實踐能力[3]。
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yǎng)面向生產(chǎn)、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這決定了思政課教師必須具備“雙師”素質,而赴企業(yè)掛職鍛煉是培養(yǎng)教師“雙師”素質,提升思政課教學技能,增強教科研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思政課教師根據(jù)工作需要可分別采取掛職式、兼職式、短期培訓式等方式赴相關企業(yè)掛職鍛煉。
思政課教師在企業(yè)掛職鍛煉的過程中,即可從事管理工作,也可在生產(chǎn)一線工作,通過掛職鍛煉深入了解企業(yè)的生產(chǎn)實際狀況和企業(yè)員工的思想狀況,體會到企業(yè)經(jīng)營的困難和艱辛,熟悉企業(yè)的管理規(guī)律,達到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對于提升課堂教學的掌控能力會產(chǎn)生極大的促進作用。思政課教師在企業(yè)掛職鍛煉中,要充分展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風范,把思政課教師的師德建設融入企業(yè)員工的職業(yè)道德建設中,為企業(yè)員工樹立良好的形象,在企業(yè)的生產(chǎn)管理實踐中學習知識,洗禮心靈,充實力量,提升能力。
根據(jù)思政課課程體系,組織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和優(yōu)秀學生成立以思政課為依托的大學生社團,由思政課教師負責指導大學生社團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形成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師生互動,在實踐中鍛煉和培養(yǎng)實踐能力。一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實踐活動。思政課教師擔負學生社團輔導員的職責,針對大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組織學生社團開展研討會、辯論賽等活動,提升組織協(xié)調、溝通協(xié)作和團結合作能力;二是帶領學生社團深入企業(yè)、社區(qū)、農(nóng)村開展專項社會調查,撰寫調查報告和心得體會,并進行評比表彰,調動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提升思想認識;三是帶領學生到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參觀學習,緬懷革命先烈,重溫革命歷史,堅定理想信念;四是帶領學生到法制宣傳教育基地參觀學習,開展社會法律咨詢服務活動,提升師生的法制觀念,培養(yǎng)法制意識,增強遵紀守法觀念;五是帶領學生到敬老院、助殘中心等幫扶單位開展幫扶活動,積極奉獻愛心,培植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社會公德;六是與學生一起開展志愿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在提升社會實踐能力的同時,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展示思政課教師的風采[4]。
[1]陳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社會實踐的新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63-64.
[2]劉德定.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風格若干問題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yè),2010(14):63-64.
[3]孫麗麗.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路徑探索[J].重慶與世界,2010(11):106-107.
[4]鄧宏萍.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本—文本”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教育與職業(yè),2012(35):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