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強
(南京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系,江蘇南京 210003)
宗教成為建構(gòu)和平積極力量的途徑和可能性
張 強
(南京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系,江蘇南京 210003)
宗教對于和平始終保持著高度關切,并通過特定的價值體系集中展現(xiàn)了人類的崇高愿望,推動了社會整體面貌的改善,為促成和平創(chuàng)造了條件?,F(xiàn)代社會中的宗教雖然無法直接參與政治事務,但并沒有完全被排斥在公共領域之外,可以與任何社會現(xiàn)象混雜在一起。有鑒于此,宗教必須密切關注全球化條件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趨向,有效守護世界和平。
全球化;宗教;和平
從現(xiàn)實的角度看,宗教可被定義為一種信仰和實踐的體系。人們依靠這種體系組成社會團體,與生活中的根本難題(終極問題)展開斗爭。這種斗爭表明了人類的生活態(tài)度:拒絕向死亡屈服,拒絕在挫折面前沮喪氣餒,拒絕惡意行為破壞社會交往[1]。約翰·??耍↗ohn Hick)認為:就當前的社會發(fā)展境況而言,迫切需要人們關注“一種更大、更普遍的實踐意義,也就是生活的意義,或者說我們生存在宇宙中的宗教意義。我們關注的是經(jīng)驗我們整體環(huán)境的宗教方式,以及與之相關的意向性回應”[2]。這說明宗教確實影響人類行為,它不是可有可無的從屬性因素,而是能夠獨立發(fā)揮作用的決定性因素。尤其是對于現(xiàn)代社會而言,伴隨著全球意識的抬頭,宗教隨時可能出現(xiàn)在任何意想不到的地方,不再被排斥在公共領域之外;宗教自身也越來越受多元文化的影響,分屬不同意義體系的要素之間實現(xiàn)了相互流動。宗教幾乎可以與任何社會現(xiàn)象或事物混雜在一起,反過來,任何事物也都能被轉(zhuǎn)化成一定的宗教形式,或者與某種宗教傳統(tǒng)進行嫁接。有鑒于此,各大宗教必須密切關注全球社會運動的發(fā)展趨向,順勢展開人文關懷,積極引導全球和平。
宗教作為一種信仰,有其獨特的和平指向?!爸饕淖诮讨平y(tǒng)都宣稱,任何宗教精神的嚴格考驗,表現(xiàn)在它溶入日常生活中的程度。誠如佛陀所說,大覺悟之后人應該‘回到市街去’,學習培養(yǎng)對眾生的慈悲。平和、沉靜與關愛的仁慈是所有真正宗教洞見的標志?!盵3]許多宗教信仰者從他們的精神生活中找到了“內(nèi)心的平和”,主要的宗教傳統(tǒng)都鼓勵祈禱、反思、冥想,強調(diào)道德行為與個人正直,宣稱虔誠信仰終將達到一種和諧、愉悅、寧定的境界。盡管“會用不同的詞語形容這種境界,規(guī)定不同的靈修方式,但許多人相信這種教化的本質(zhì)是相同的”[4]。與此同時,在某種意義上,“道理”是一切宗教的基礎。人的品格會根據(jù)其信仰而得到發(fā)展,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白诮淌且环N凈化人內(nèi)心的信仰力量。正因為如此,首要的宗教美德便是誠,一種滲透人心的誠。所以,就其教義方面而言,一種宗教可被定義為一系列普遍的道理。只要人們篤信之、深刻領會之,這些道理便具有轉(zhuǎn)變?nèi)似犯竦男Я?。”[5]雖然對于人類的解放作用一直以來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但宗教仍在為了建設人道的社會而作著不懈的努力。宗教通過指向未來的意義體系確立起對于生活的信念,使人們真正理解并體驗慷慨、寬恕、團結(jié)等社會價值,極大促進了人類精神面貌的改善,為和平的實現(xiàn)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信息革命之后,人類社會進入了幾百年來未曾有過的新天地,多種多樣的媒體服務使人們能夠越來越便捷地看到“他者”的生存方式和生活需求,并與之進行比較。相比傳統(tǒng)社會的單一與封閉,這無疑是一場觸及人類生存與發(fā)展之根本性問題的變革,自然會在社會各個領域掀起波瀾。最為顯著的就是政治方面出現(xiàn)的重大變化:前現(xiàn)代社會及其社會結(jié)構(gòu)所形成的政治邊緣化或者說政治上的漠不關心,已成為“明日黃花”,代之而起的是政治民主的廣泛普及,政治參與的高度發(fā)展以及政治訴求的日益多元,當然,同時還出現(xiàn)了社會普遍政治化的趨勢。這是因為變革進行得越持久、越深入,社會也就越發(fā)難以掩飾裂痕,在轉(zhuǎn)型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不同利益訴求和價值認同,特別是對公義和真理的不同理解,在某種程度上使得“所有的社會問題都變成了政治問題,所有政治問題也變成了社會問題”。這樣的“社會具有一個孕育沖突和暴力的社會基礎。正因如此,和平共處就成為這個社會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即:這個社會應如何學會自我和平相處,從而使內(nèi)戰(zhàn)不再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換句話說,如何才能學會文明地對待由于利益和社會認同的多元化而產(chǎn)生的沖突?”[6]這是全球化條件下所有國家和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也是和平研究必須關注的重要現(xiàn)象。對于這樣的問題,盡管現(xiàn)代文化處于混亂之中,但是人們?nèi)匀豢梢云诖撤N宗教性解答的出現(xiàn)。全球社會的去中心化特點,打破了政治與宗教二元對立的傳統(tǒng)思維。隨著“全球治理”思想的提出,世界上的各種宗教都能夠在全球性問題上扮演較之以往更加重要的角色,創(chuàng)造性地融合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等方面的力量,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特別是當代的一些宗教思想已經(jīng)逐步超越了個體主義的局限,提供了新的途徑來思考生活世界中多元信仰體系的社會政治意義。盡管尚無法形成統(tǒng)一的思想體系,但還是有助于開辟一條道路,來細致而準確地認識文化多元主義,進而充分理解宗教在世界政治中的獨特地位。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7]實現(xiàn)和平的道路盡管曲折,但也并不是完全沒有成功的可能。“使人們傾向于和平的激情是對死亡的畏懼,對舒適生活所必需的事物的欲望,以及通過自己的勤勞取得這一切的希望。于是理智便提示出可以使人同意的方便易行的和平條件?!盵8]其中,處理不同群體之間暴力沖突的重要途徑就是盡力發(fā)掘這些群體的世界觀中關于和平文化的核心資源。對每種世界觀來說,這些資源可能不盡相同,但都會不同程度地改善各自群體的精神氛圍,甚至是整體面貌,為真正而持久的和平提供必要的輿論導向和思想基礎。在這個方面,宗教可以大有作為。正像威爾弗雷德·史密斯(Wilfred Smith)所指出的那樣,“一切人的歷史正在變成自覺的歷史,這也包括人的宗教史在內(nèi)。而且無論是好是壞,它也正在變得更為一體化。但人們究竟如何在宗教層面上完成這種統(tǒng)一還遠不明朗。而已經(jīng)明朗的一點則是,實現(xiàn)這種統(tǒng)一的責任亦正在變成他自己的責任。不同宗教社團的人們將不得不攜手合作以共同地、有意識地建構(gòu)起不同宗教社團的人們能夠共同贊成的而且也是他們能夠共同參與其中的那種類型的世界?!盵9]391又如保羅·尼特(Paul Knitter)說:“和平是一種宗教的象征,因為若不面對宗教問題并就此對話,我們就無法思考和平及其得以實現(xiàn)的條件;而在謀求和憧憬和平之時,我們所面向的是這樣一種必然性——同時也是一種不可能性:人類將以一種與今天截然不同的方式來生活、思想和存在。我們的存在與思想若不經(jīng)歷一場革命或轉(zhuǎn)變,就不會實現(xiàn)和平。然而,我們怎么才能帶來這樣一場革命呢?這場革命必須什么條件呢?這些都是宗教問題,正是這些問題以一種新的規(guī)劃將所有的宗教聯(lián)合起來了,這就是共同回應和平的象征,并使之實現(xiàn)?!盵10]不管怎樣,人們已經(jīng)越來越意識到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構(gòu)成了分析社會存在及其相互關系時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因素。現(xiàn)實生活的各大宗教也正在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建構(gòu)一個和平的世界,突出表現(xiàn)在對于某些具體目標的格外關注,比如廢除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終止軍事干預、緩解貧富分化、取消政治壓迫以及對環(huán)境的無休止破壞等等。這樣的過程無疑曲折漫長且充滿艱辛,但并非不能到達勝利的終點。“最真實的宗教想象力是一種幻想,這種幻想能夠通過絕對的信仰部分地實現(xiàn)。宗教所相信的真實的東西并非是完全真實的東西,而是應當真實的東西;如果對宗教的真理堅信不疑的話,就能夠去實現(xiàn)它。”[11]就此而言,宗教曾經(jīng)是而且現(xiàn)在依然是建構(gòu)和平的積極力量。
總體上看,宗教自現(xiàn)代以來一直都是被各門社會科學當作一種邊緣現(xiàn)象來講述的,對宗教的拒斥似乎就刻寫在一些學科或理論的基因密碼之中。然而,必須承認的是,雖然宗教難以繼續(xù)主導人類生活,但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之間卻存在著復雜的聯(lián)系?!白诮陶J同沖突的存在狀態(tài)之一是宗教和政治的關系。”[12]正是在與其他社會系統(tǒng)的交融嬗變中,宗教展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精神特質(zhì)和文化風貌,影響并改變了所處社會的思想觀念與價值取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學者有意識地強調(diào)“地球村”里的各大宗教傳統(tǒng),既能促進共同體的形成,也會激化矛盾,引起紛爭;既能促進世界和平,也會誘發(fā)不同群體間的暴力沖突,并為某些人群的暴力行為提供辯護。就像威廉·施韋克(William Schweiker)所論述的那樣,“宗教是這個星球上具有含混性的力量,它們培育彼此關愛的社群,但也在地球上的各民族之間培育暴力與仇恨。宗教以音樂、藝術、文學以及那種深化和回應了屬靈的渴望的指導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但是,它們也是壓制、無知和欺騙性的力量”[13]11。宗教關注的、談論的、設想的均與人類的救贖問題有關,但卻往往不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給予實際的支持。尤其是“20世紀出現(xiàn)的現(xiàn)代主義和多元文化融合主義這兩場危機,給許多民族斗爭、經(jīng)濟斗爭和政治斗爭增添了一個新的宗教特征,讓這些暴力斗爭獲得了有力的理由。多元文化融合主義促使一種宗教信仰中和不同宗教信仰之間產(chǎn)生了復雜的沖突模式,這些沖突相互刺激,久而久之不斷加劇”[14]??紤]到現(xiàn)代武器的毀滅能力,人們愈發(fā)感受到和平共處的緊迫性,而宗教究竟在鼓吹暴力還是贊同和平、制造對立還是增進和諧,對人類整體的生存前景來說絕對是至關重要的。
在全球化時代,足以削弱具有悠久歷史的宗教可信度的因素之一是關于宗教團體相互之間的對抗和敵意方面的負面消息。綜觀當今世界,多元信仰傳統(tǒng)彼此遭遇、相互關聯(lián)已是普遍現(xiàn)象。有鑒于此,人類必須以批判的眼光審視現(xiàn)實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建設性地運用宗教資源去維護和平。不管怎樣,宗教的根本價值在于和平,各宗教追求的終極目標是個體心靈的平和與社會環(huán)境的和平?!皫缀跛凶诮潭冀邮苓@樣的觀點:它們的關切是要給人類甚至整個宇宙帶來和平?!盵15]在許多宗教傳統(tǒng)中,都具有非常明確的和平觀念,甚至有個別的宗教將和平提升到其教義和實踐的核心位置。許多宗教組織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促進和平的建設性作用,比如資助醫(yī)療、教育和經(jīng)濟發(fā)展項目等。真正的宗教從來不主張運用暴力手段解決矛盾和分歧,并致力于通過對話實現(xiàn)相互的理解,將暴力文化轉(zhuǎn)化為和平與正義的文化,構(gòu)成當今世界化解沖突、促進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歷史證明,在過去的兩千多年中,人類文明的各宗教傳統(tǒng)已經(jīng)在全球范圍內(nèi)營造了輝煌的精神景觀,突破語言、階級、民族和國家局限的溝通交流一直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顯著特征。在交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chǎn)生對“他者”的恐懼,而且這種情緒也很容易轉(zhuǎn)變?yōu)閿硨εc緊張,甚至演化成爭斗和沖突,以宗教為名的戰(zhàn)爭充斥著人類歷史,各主要文明之間的和睦相處相對比較少見。然而,如果拋開表面現(xiàn)象,深入到精神文化層面,就不難發(fā)現(xiàn),超越對立、建立聯(lián)系、實現(xiàn)互動,向來都是不容忽視的大趨勢。尤其是在文化多樣性深刻發(fā)展的當今世界,人類必須學會伙伴式的和平共處。在全球化進程中,經(jīng)濟與技術方面的“一體化”聯(lián)合已經(jīng)獲得了大踏步的進展,政治方面的相應變革也處在積極而持續(xù)的考慮與爭論之中。然而,“人類凝聚力的意識形態(tài)與文化方面的問題則沒有受到什么太多的關注,在這方面的進展也是乏善可陳;盡管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它有可能被證明是極為關鍵的,是其他許多問題的基礎所在”[9]9。除非人們能夠跨越信仰的界限實現(xiàn)相互理解與彼此認同,除非人類真正創(chuàng)立起使各種信仰都能夠在其中共同生存、共同發(fā)展的世界,否則,全球社會的未來前景就不會一片光明。在這方面具有啟發(fā)意義的是,歷史上幾乎“每一個偉大民族和宗教傳統(tǒng)都會遇到截然不同的信仰體系和信念共同體。它們經(jīng)常能從這種相遇中獲得巨大活力。通過學習他者,某一既有傳統(tǒng)可以大大開拓視野。例如,基督教神學便受惠于希臘哲學,伊斯蘭教思想也曾經(jīng)從波斯文學中獲得啟示”[16]。由此可見,在世界范圍內(nèi)培育一種令人憧憬的和平文化的過程中,宗教間的對話是文明對話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宗教間的和諧具有某種示范意義和先導作用。每當人類社會在某個問題上因循守舊而陷入“山窮水盡”的境地時,宗教總能起到一種難以替代的作用,開辟“柳暗花明”的新局面。鑒于世界宗教產(chǎn)生的重大影響,完全可以將其視作歷史最為悠久的文化革新力量。“世界宗教已經(jīng)培育了具有巨大權(quán)力和資源的宗教精英和政治精英,他們有能力動員軍隊和人民,能夠形成跨文化的認同感和效忠感,或者能夠提供根深蒂固的神學基礎和合法的社會基礎。在這些方面,世界宗教毫無疑問構(gòu)成了前現(xiàn)代時期最強有力的和最重要的文化全球化形式,而且無論何時,的確都是如此。”[17]當前,所有宗教,包括那些正在出現(xiàn)的新宗教,都面臨著一個史無前例的歷史機遇,那就是確認一個旨在促進共同理想與目標的行動統(tǒng)一體??上驳氖牵叭蚧币呀?jīng)實質(zhì)性地提高了不同宗教之間的交流密度,這表明人類朝和平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近代以來,隨著“政教分離”原則的普遍奠立,社會“世俗化”程度不斷加深。雖然在某種程度上確保了各種宗教的和平共處,卻也引發(fā)了社會生活中的倫理缺位和新形態(tài)的宗教沖突?!?·11”之后,許多社會理論學者都熱衷于探究“公共領域”中的宗教問題,哈貝馬斯(Habermas)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鑒于當今世界戰(zhàn)爭與和平的基本態(tài)勢,他提出了宗教融入公共領域的構(gòu)想。哈貝馬斯認為:宗教在國家內(nèi)部公共領域中日益贏得了重要性?!白诮虉F體在世俗政治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詮釋共同體的角色。宗教團體可以就有關論題發(fā)表言論來對公眾意見及意愿的形成產(chǎn)生影響——無論這些言論是令人信服的還是有失體面的。我們世界觀的多元化社會之所以要為此類干預建立一套靈敏的反饋機制,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在缺乏政治規(guī)范的價值沖突中越來越多地處于分裂狀態(tài)了。”[18]事實上,現(xiàn)代社會中那些通常相互沖突的宗教形式正通過諸如宗教自由和道德呼吁運動向公共領域滲透,甚至在個人和群體層面,這種現(xiàn)象也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意義,構(gòu)成當代靈性信仰實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里,所謂“公共領域”,指的是介于國家行為與私人活動——兩種范圍之間的寬廣領域。公共領域的存在主要是為了滿足現(xiàn)代社會的需求,促進人與人之間思想觀念的交流,形成一定的共識,并且使不合理的現(xiàn)象盡快暴露出來,以便推進社會改革。在公共領域內(nèi),人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使合理明智的價值觀念與健康優(yōu)質(zhì)的生活方式得以推廣。將宗教引入公共領域,能夠促成不同信仰之間的相互理解、加強信任,從而發(fā)揮宗教對社會和人生的積極作用。應該看到,通常情況下,宗教僅是公共領域內(nèi)諸多社會力量中的一種,其獨特作用在于提出意義和道德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被其他社會力量所輕視甚至于忽略?!霸诠愸R斯所論述的公共領域的產(chǎn)生、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宗教始終在場,始終發(fā)揮著作用,并沒有退到幕后,銷聲匿跡?!盵19]因此,現(xiàn)代社會中宗教的特殊貢獻就在于通過進入公共空間,影響某些公共問題的探討,使日益層級化的社會仍存在某種機制以反映普通民眾的意見。
實際上,現(xiàn)實的社會中并不缺少關于和平的美好設想,每個人都希望贏得他人的尊重,并愿意通過有效的協(xié)調(diào)實現(xiàn)行動一致。因此,確立一種整個人類層次上的道德規(guī)范以消解那些被看得很重的只忠于和利于某個群體的行為規(guī)范,并通過卓有成效的實際行動使其深入人心,就顯得尤其重要。畢竟,只有最高水平的價值觀念和精神素質(zhì)才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當然,也必須承認,價值觀念越一般、越抽象,也就越難喚起人們內(nèi)心強烈深刻的社會責任意識。蕓蕓眾生大多忙于生計,又成長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因此往往無暇顧及世界性的普遍問題。對于他們來說,一己愿望以及家族的生計與大范圍的甚至全球性的問題之間即便有什么聯(lián)系,也是不容易理解的,這種認識使他變?yōu)橹敬娓哌h之人相對比較困難?!耙环矫媸嵌喾N多樣的地方利益,另一方面是地球文明和全人類文化的普遍的最為重要的目標。能夠制作紐帶連結(jié)這兩者的,能在兩者之間架起橋梁的,大概也只有宗教。”[20]而近些年來,各大宗教在推動諸如“全球倫理”和“文明對話”等方面的貢獻和成績可謂有目共睹,已經(jīng)在世界范圍內(nèi)形成了堅定的和平力量,產(chǎn)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宗教所具有的和平屬性能夠?qū)⑷藗儚墓差I域中各種各樣的惡勢力中解放出來,并帶給人們效仿宇宙無上威力的神圣渴求,有助于塑造一種健全的人格和傾向于和諧的品性。
需要關注的是,全球化條件下,在解決人類共同問題的過程中,以宗教組織為代表的非國家主體的地位和作用正在不斷增長。畢竟,在某種意義上,“宗教”這個范疇本身就與全球性和國際性問題密不可分。雖然各大宗教均有程度不同的排他色彩,在社會生活中已經(jīng)造成了無法估量的痛苦和災難,但是,通過全然明確的提示,宗教仍然可以在全球化時代承擔起維護和平的使命。歷史的證據(jù)顯示各大宗教傳統(tǒng)必須對以信仰名義實施的暴力保持警惕性,制度性宗教的上層人士和普通成員必須不斷努力將正義、寬恕和同情等宗教價值應用到實踐之中。“宗教資源并非只是欲蓋彌彰的虔誠愿望,它們能激發(fā)并儲藏關于如何盡力在一種錯綜復雜的實在觀中生活下去的思想。當然,諸宗教或者說所有宗教都還在為仇恨和無知火上加油,它們也是我們正面對的全球性天旋地轉(zhuǎn)和混亂的一部分。人們必須緩和這些資源中潛在的惡意,也要消除其系統(tǒng)性的曲解?!盵13]2這樣一來,人類需要以一種真正的批判性和建設性的態(tài)度,將宗教資源恰當融入社會力量的構(gòu)成之中,由此克服當前世界和平之短促和脆弱。為此,必須深入探討“政教分離”條件下以宗教建構(gòu)和平的適當方式??梢灶A見,雖然當下各個層面的政治論爭依然會把宗教和信仰看作必然是排外主義的,但是神學的趨向在較長一段時期內(nèi)會集中在包容主義和多元主義的可能性問題上。在宗教信仰和政治實踐的交叉點上,排外主義的存在固然是無法忽視的,然而宗教思想確實也反映出了相互承認、理解和寬容的趨向。當然,現(xiàn)代社會中的宗教尤其應當注意規(guī)定自己的活動范圍,僅在這個范圍之內(nèi)對人類的觀念和精神層面施加影響,一旦超出則要小心謹慎,避免可能出現(xiàn)的麻煩或爭議。況且,宗教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還要取決于其所遵奉的信仰的性質(zhì)、所采取的外在形式以及為信眾規(guī)定的義務,而這些恰恰都是宗教與和平之關聯(lián)性研究必然要涉及的論題。
[1] [美]英格. 宗教的科學研究[M]. 金澤, 譯.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 9.
[2] [英]約翰·希克. 從宗教哲學到宗教對話[M]. 王志成, 柯進華, 譯.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 51.
[3] [英]凱倫·阿姆斯特朗. 神的歷史[M]. 蔡昌雄, 譯. ??? 海南出版社, 2007: 317
[4] [英]阿倫·亨特. 和平與宗教[J]. 盧彥名, 譯. 學海, 2004, (3): 33-41.
[5] [英]懷特海. 宗教的形成[M]. 周邦憲, 譯.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7: 2.
[6] [德]迪特·森格哈斯. 文明內(nèi)部的沖突與世界秩序[M]. 張文武, 譯. 北京: 新華出版社, 2004: 6-7.
[7] [英]莎士比亞. 哈姆雷特[M]. 朱生豪, 譯.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123.
[8] [英]霍布斯. 利維坦[M]. 黎思復, 黎廷弼,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5: 96-97.
[9] [加]威爾弗雷德·坎特韋爾·史密斯. 宗教的意義與終結(jié)[M]. 董江陽, 譯.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
[10] Knitter P. One Earth Many Religions: Multifaith Dialogue & Global Responsibility [M]. New York: Orbis Books, 1996: 67.
[11] [美]萊因霍爾德·尼布爾. 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M]. 蔣慶, 王守昌, 阮煒, 等. 譯.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8: 65.
[12] [日]星野昭吉. 全球社會和平學[M]. 梁云祥, 梁海峰, 劉小林, 譯.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274.
[13] [美]威廉·席崴克. 追尋生命的整全: 多元世界時代的神學倫理學與全球化動力[M]. 孫尚揚, 譯.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
[14] [美]萊斯特·庫爾茨. 地球村里的諸神: 宗教社會學入門[M]. 薛品, 王旭輝, 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241.
[15] [西]雷蒙·潘尼卡. 文化裁軍: 通向和平之路[M]. 思竹, 王志成, 譯.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 28.
[16] [美]杜維明. 全球化與多樣性[C] // 哈佛燕京學社. 全球化與文明對話.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4: 86.
[17] [英]戴維·赫爾德, 安東尼·麥克格魯, 戴維·戈爾德布萊特, 等. 全球大變革: 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M]. 楊雪冬, 周紅云, 陳家剛, 等. 譯.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 465.
[18] [德]哈貝馬斯. 世俗化的辯證法[C]. 李琲琲, 譯 // 張慶熊, 林子淳. 哈貝馬斯的宗教觀及其反思. 上海: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2011: 53.
[19] 鐵省林. 哈貝馬斯宗教哲學思想研究[M]. 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9: 76.
[20] [日]池田大作, [英]威爾遜. 社會與宗教[M]. 梁鴻飛, 王健, 譯.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246.
Religion Becoming a Positive Power of Constructing Peace——The Possibility and Way
ZHANG Qiang
(Department of Marxist Theory,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Nanjing, China 210003)
Religion always has a high level of concern for the world peace, represents humankind's great wishes through specific value systems, force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 and creates essential conditions for the world peace. In our modern society, religion cannot directly participate in the public affairs. However, instead of being completely excluded from public affairs, it may be blended with all kinds of social phenomena. Therefore, religion mus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n globalization, and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world peace.
Globalization; Religion; Peace
B911
A
1674-3555(2014)04-0099-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4.04.016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編輯:朱青海)
2013-09-09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軍事學項目(13GJ003-076)
張強(1979-),男,山西太原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宗教學理論,宗教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