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舒月
(廣州市天河區(qū)華景小學,廣東 廣州510630)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明確提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素質的軌道上來,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美育對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要提高認識,發(fā)揮美育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
可見,推進素質教育已成為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美育對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則具有重要作用。 新課標也指出,音樂教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具有審美體驗、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社會交往及文化傳承的價值。 實踐也證明,音樂教育對于全面推進中小學素質教育,特別是在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均起到積極的作用。
音樂是人類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縱觀音樂發(fā)展史,我們不難發(fā)現,音樂往往與詩歌、舞蹈等其他文化結合在一起,代表著不同國家及民族的文化發(fā)展脈絡、情感和精神等,具有鮮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如今中小學音樂教育逐漸從重技能訓練轉向重文化熏陶, 開始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充實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教學內容。 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要講授音樂樂譜、旋律等知識,教會學生怎么唱, 更要注重對音樂背后的文化傳統(tǒng)進行深入介紹和分析,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和認識傳統(tǒng)文化。當今中小學音樂教材及實踐活動中,不僅有樂理知識、演唱技巧等,更有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作品、中外樂器、中外文化現象等,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到中國民族音樂,了解祖國博大精深的音樂文化;還可以學習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yōu)秀音樂文化,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熱愛。 例如,在中小學中開展傳統(tǒng)樂器、地方戲劇、地方民謠、民族音樂進課堂等學習活動,不僅能讓學生接受民族音樂藝術的熏陶, 深刻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讓學生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一步開拓藝術視野,培育多元文化意識。
美育是對中小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它能使人的情感得到陶治,思想得到凈化,身心得到和諧發(fā)展,精神境界得到升華。 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就是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發(fā)展個性,啟迪智慧,豐富和發(fā)展形象思維,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
中國古代教育家非常重視音樂的教化作用,孔子曾提出“禮樂并重”,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認為通過音樂的教化,可以使人格達到盡善盡美;荀子也說“正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荀子·樂論》),認為音樂在人的品格形成過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實際上,現當代許多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如《燭光里的媽媽》、《常回家看看》、《同一首歌》、《好大一棵樹》等,就蘊含著“仁、義、禮、智、愛、孝”等中華傳統(tǒng)思想精髓,它們可以通過音樂特有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情操。
音樂主要通過藝術熏陶和感染的方法, 潛移默化地凈化人的靈魂、培養(yǎng)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質。高尚的音樂作品,可以給人美的享受和熏陶,無形中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yǎng),陶冶人的性情,中小學生正是通過對優(yōu)秀音樂藝術作品的學習和體驗, 逐步理解什么是真善美,學會如何獲得審美的享受,進一步產生對世界觀及美好生活的感悟和向往,使個人心靈得到震撼,性情得到升華。 同時,優(yōu)美的音樂作品、動聽的旋律、美妙的音符還可以激發(fā)中小學生的思想情感,通過藝術感染的方式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啟發(fā)其道德情操,從而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因此,在音樂教學實踐中中,巧妙地將音樂藝術的美感及思想教育融合在一起,就可以起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美化行為的作用,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
加強中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深入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提升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實踐也證明,學生通過學習及演唱優(yōu)秀革命歷史歌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振奮人的精神和力量,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感及愛國主義精神,從而弘揚和培育其民族精神。
當今的中小學音樂教材, 以革命歷史題材為背景的音樂作品不少,通過教師的生動教學及正確引導,學生就可以在活潑生動、輕松愉悅的課堂上感受革命時代的歷史氣息和先輩們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從而自覺地將自身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增強自身的愛國主義熱情??v觀中國近代音樂史,它更是和中華民族的命運、祖國的前途緊密連接在一起的,在近百年的中華民族反侵略、反壓迫,爭取民主解放、國家獨立的斗爭中,音樂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對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音樂不能缺席。
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之一, 它對加強中小學素質教育的作用是顯著的,對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只有不斷地創(chuàng)新素質教育方式,將音樂藝術巧妙地滲透到中小學生素質教育過程中,用美來感染人、熏陶人,用藝術的方法來實現素質教育的功能,這樣才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1]張克學.音樂藝術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藝術探索,2004,7.
[2]徐曉溪.音樂教育在中小學素質教育中的價值探索[J].藝術教育,2011,2.
[3]那宇.音樂教學中音樂文化傳承價值的實現[J].北方音樂,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