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東
(定西師范高等??茖W校,甘肅 定西 743000)
學校心理咨詢是指在一種新型的建設性人際關系中,學校輔導教師運用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認識環(huán)境,依據(jù)自身條件確立有益于社會進步與個人發(fā)展的生活目標,克服成長過程中的障礙,維持學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學習、工作與人際關系各個方面適應良好[1]。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論述,學校心理咨詢的終極目標應當是:促進學生對自我的深刻認識及自立自強,從而和諧全面地發(fā)展和自我實現(xiàn)[2]。目前,學校心理咨詢工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面臨著以下問題,影響了咨詢工作的效果。
雙重(多重)關系是指咨詢者與求助者之間既是治療關系,同時或相繼地又存在著另外一種或一種以上的關系,諸如管理、教育、監(jiān)督、社會或生意關系[3]。學校心理咨詢中的雙重(多重)關系主要有師生(教育)關系與咨訪關系,同事、朋友(社會)關系與咨訪關系,上下屬(管理)關系與咨訪關系。
我國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剛剛起步,還很不成熟,大部分學校還沒有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專職心理健康教育人員較少,尤其在中小學,大部分從事心理咨詢的人員是由政治、地理、歷史等其他學科的教學人員或有心理專業(yè)傾向的教師擔任。而專職心理咨詢人員往往既承擔心理咨詢工作,又承擔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他工作(如班級心理輔導課的教學、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的開展以及心理健康維護活動的組織等)。當心理咨詢人員與學生的咨訪關系建立起來之后,師生關系就與之發(fā)生沖突,這種雙重(多重)關系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造成兩種不良后果:一是學生因為教師的威嚴敬而遠之,即使前來咨詢也不敢實話實說;二是心理咨詢人員將個人的好惡帶進心理咨詢中,采取的方式不恰當最終導致咨詢失敗。例如:某高中女生聰穎乖巧,在平時的班級心理輔導課上表現(xiàn)積極,深得心理咨詢教師的喜愛。一日,該女生因父母偷看其日記而與父母發(fā)生爭執(zhí),事后向心理咨詢教師傾訴。心理咨詢教師很同情該女生的遭遇,并在情感上偏向于她,在咨詢中一直表現(xiàn)出對她的認可,“你沒有錯,任何人的隱私都該受到保護,你的父母這樣做是不對的?!苯Y果使得該女生與父母之間的矛盾更加激化,情緒受到影響,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
同事、朋友關系與咨訪關系這一多重關系同樣是學校心理咨詢中無法回避的,尤其在人際關系比較復雜的學校團體中,不少教師會因人際關系困擾前去咨詢。比如:“學校里的某老師經常在別人面前說我的壞話,我真不知道怎么得罪他了?!薄澳忱蠋熆偸歉疫^不去,無論我說什么他都會反駁,讓我很沒面子。”“作為班主任,我感到與數(shù)學老師很難相處,班上的數(shù)學成績上不去,我很著急?!痹趯W校都是同事或朋友,面對來訪教師對其他同事和朋友的抱怨、不滿及猜疑,心理咨詢人員很難做到公正、客觀。
上下屬關系有別于同事、朋友關系,明顯體現(xiàn)出領導者與被領導者地位上的不平等,也與利益關系直接掛鉤。建立在上下屬關系基礎上的咨訪關系一旦形成,會給學校心理咨詢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如果包括心理咨詢人員在內的相當一部分教師對學校近期的某項管理制度有所不滿,校長對大家的私下議論略有耳聞,由此帶來的心理困擾使他不得不尋求心理咨詢人員的幫助,這時心理咨詢人員是以下屬的身份刻意逢迎,還是以大眾的立場據(jù)理力爭呢?對于心理咨詢人員來說,要想不把任何個人因素帶進咨詢中的確很難。
心理咨詢原理表明,雙重(多重)關系容易降低咨詢者的客觀性,也會影響來訪者對咨詢者的信任感,因此咨詢者應避免卷入雙重(多重)關系中。但是在學校的心理咨詢活動中,雙重(多重)關系不可回避,這是學校心理咨詢面臨的主要困境與問題之一。心理咨詢人員既是教師又是學生管理工作者,在這種情況下,心理咨詢人員應注意在不同的情境中認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即在教學中是教師,在管理工作中是行政人員,在咨詢中是咨詢人員。心理咨詢人員應暫時忘卻自己的多重身份,主動與來訪者溝通,并達成共識:“現(xiàn)在我們之間僅僅是咨詢者與來訪者的關系,請忘記你是我的學生(同事或領導),我會盡力幫助你找到問題所在,并與你一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決定權在你手中?!盵4]
(1)價值中立是指心理咨詢人員不能指責或評判來訪者的價值觀,不能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來訪者,而應保持價值中立,即充分尊重來訪者的價值觀。價值中立是人本主義學派最具代表性的觀點,也是來訪者中心療法的核心所在。羅杰斯強調:對于來訪者所表達的情感,無論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咨詢師都應該接受,不可以加入帶有個人感情色彩的評價。價值中立相信來訪者的潛能,認為人是發(fā)展中的個體,可以進行自我整合和完善,達到自我實現(xiàn),也體現(xiàn)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助人自助的精神[5]。尊重和平等的思想是價值中立的倫理基礎,這種尊重反映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樣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感受到他人的尊重和關心,可以產生一種自我價值提高的積極心理體驗,這種體驗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價值中立是要求咨詢者盡量保持中立的基本原則,即無論咨詢者價值觀念如何,都不能強加給來訪者,來訪者的價值觀應當受到尊重,而不應受到排斥、批評與責怪。“你不該”、“你不能”、“你不對”等說教性和指責性的語言是咨詢者應避免的,如“你不該打架,這是暴力行為”或者“吸煙是不對的,這有損你的健康”等話語都會引起來訪者情感上的抵觸,降低來訪者對咨詢者的信任。但在學校心理咨詢中,價值中立原則卻受到質疑,這是學校心理咨詢面臨的第二大問題。學校心理咨詢具有學校教育所賦予的教育性特點,承擔著指導學生升學就業(yè)、學習生活、處理人際關系等任務。譬如,一位網(wǎng)絡成癮的學生前來咨詢,一方面他控制不住自己上網(wǎng)的沖動,甚至不惜逃課、通宵熬夜;另一方面學習成績的下降又使他感到焦慮。作為一位咨詢者而同時又是教育者,如果你繼續(xù)持價值中立的態(tài)度,對學生的不良學習行為不予評價,模棱兩可,不能鮮明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那么就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來訪者心理困惑的產生多少與價值觀有關,所以咨詢者有意識地進行價值干預在某些情況下是必要的,尤其對于學生而言,通常存在兩種與價值觀有關的問題:一是價值選擇沖突,價值觀混亂不清;二是價值觀明顯與社會規(guī)范不相適應。如果是價值觀混亂,心理咨詢教師可以通過價值觀辨析和價值觀澄清來解決,幫助學生正確地選擇價值觀;如果是價值觀與社會規(guī)范不符,心理咨詢教師就應該講解社會規(guī)范的重要性及違反社會規(guī)范的危害性,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價值取向中不合理的因素,重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另外,心理咨詢教師擁有健康的價值觀也很重要,因此心理咨詢教師應經常反思,摒棄價值觀中的消極因素,以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去影響來訪學生。
(1)自愿原則又稱來訪者自愿原則,是指當事人到心理咨詢中心尋求幫助是出于自愿,他們感到痛苦、心理不適或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惑、遇到人生的選擇,為此而煩惱,并愿意尋求專業(yè)咨詢人員的幫助[6]。沒有咨詢愿望和要求的人,咨詢者不會主動尋找并要求為其提供心理服務。既然是自愿前來,就可以自愿離去,也就是說,來訪者可以隨時停止咨詢。這就涉及來訪者求助改變的動機問題,來訪者自愿原則是確立咨訪關系的先決條件,也是咨詢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礎。
(2)來訪者自愿原則是咨詢者必須遵循的原則,也是學校心理咨詢人員所面臨的第三大挑戰(zhàn)。學校咨詢過程有3個因素:咨詢教師、來訪學生及咨訪關系,良好的咨訪關系是心理咨詢得以進行的前提。良好的咨訪關系要建立在自愿、信任、真誠的基礎上,如果忽視來訪者的求助意愿和動機,或違背來訪者意愿的咨詢將變成一種強迫性的說教,背離咨詢的本義,那么雙方的信任也很難達成,因此在建立咨訪關系之前要確定來訪者是否自愿。然而在學校中我們卻經常見到這樣的情形:有些心理咨詢教師直接介紹、通知甚至命令學生到心理咨詢室接受心理咨詢,部分心理咨詢教師經常要求為所謂“雙差生”進行心理咨詢。由于學生是迫于班主任或父母的壓力而不情愿地走向心理咨詢室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心理咨詢一般很難順利進行,學生往往采取不合作態(tài)度,如沉默、撒謊、轉移話題等。某中學女生失戀后情緒低落,無心學習,班主任發(fā)現(xiàn)后立即要求心理咨詢教師對該生進行心理輔導,還要求隨時了解輔導進程與內容。在心理咨詢過程中,該生一味轉換話題,從假期生活談到對各學科教師的評價,心理咨詢教師多次試圖把話題轉到該生戀愛和學習的問題上來,但她卻避而不談。作為一名負責任的教育者,這位班主任的做法無可厚非,然而對于心理咨詢工作來說,由于違背了自愿原則,如果學生堅持認為自己沒有必要找心理咨詢教師傾訴,即使是班主任的“命令”,也不會收到預期效果[4]。
心理咨詢教師常常處于兩難境地,一方面,原則上要求來訪者自愿;另一方面,又很難拒絕教師與家長的要求。因此,心理咨詢教師所要做的不僅僅是加大對心理咨詢的宣傳力度,介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心理咨詢的作用,鼓勵學生自愿來訪,而且要做好其他教師與家長的工作,讓他們認識到:心理咨詢不是萬能的,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強扭的瓜不甜”,強迫只能給心理咨詢帶來困難。當心理咨詢教師面臨不得不給被強迫的學生進行心理咨詢的情況時,就需要心理咨詢教師積累豐富的經驗,運用更有效的技巧,比如可以考慮在建立咨訪關系之前,營造出寬松、愉悅、平等的氛圍,必要時輔助學生做放松訓練,以降低學生的戒備心,增強學生對心理咨詢教師的信任感,同時還可向學生說明心理咨詢的基本原則及咨詢者的職業(yè)準則,讓學生確信心理咨詢是受到保密原則約束的。
在我國,心理咨詢已被越來越多的學校所接納,但仍處于發(fā)展的初期階段,心理咨詢的很多制度還不完善。因此,學校心理咨詢工作者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以便找到更多有效的方法來迎接咨詢過程中面對的各種挑戰(zhàn),擺脫這些困境。
[1]鄭日昌,陳永勝.學校心理咨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藺桂瑞.學校心理咨詢中的價值觀教育[J].教育研究,2001(12):34-37.
[3]Cormier S,Cormier B.心理咨詢師問診手冊:認知行為治療干預法基本技能(上冊)[M].張建新,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
[4]何蔚祺.學校心理咨詢實施所面臨的困境[J].當代教育論壇,2013(10):75-76.
[5]全莉娟,卓瀟,姚本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價值中立原則的探討[J]. 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3(8):616-617.
[6]郭念鋒.心理咨詢師(上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