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起床,大家匯合之后7:45出發(fā),告別沉睡中的拉薩城,一路向東。天空星月微明,空氣干爽清冷,拉薩河水如墨玉翡翠般嘩嘩奔流。
一小時后到達墨竹工卡縣城,天剛麻麻亮,西方的山地泛著一抹霞光,上橘下藍,層次分明,太陽該出來了。在縣財政局門口的小包子鋪一頓飽餐,始覺身上溫暖了許多。街面上依舊安安靜靜,縣城還貓在被窩里,老婆孩子熱炕頭,睡眼惺忪。
沿路牌向北,順拉薩河谷溯流而上,鳥群開始忙碌了,黑頸鶴、斑頭雁在暗色的天幕上排隊滑過。這是一片寬闊的河間谷地,與拉薩不同的是河流在平整的谷地中間切過,深可十數(shù)米,狹窄處兩岸似乎伸手可觸,水并不深,流速湍急,是墨竹最好的河水漂流處。
止貢寺,又稱直貢寺、直貢梯寺、止貢梯寺、直孔替寺,位于墨竹工卡縣東北部門巴鄉(xiāng),距離拉薩市區(qū)120公里,藏傳佛教帕竹噶舉八小支系之一——止貢噶舉祖寺。原是帕木竹巴弟子木雅貢仁建的小僧院。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止貢巴·仁欽貝擴建為大寺,并在此創(chuàng)建止貢噶舉派,弟子遍及鄔堅(今阿富汗)和那爛陀(印度地名)、五臺山等。在元代分封西藏的十三萬戶中,止貢萬戶位居前藏三大萬戶之首,轄區(qū)包括拉薩河上游地區(qū)和山南部分地區(qū),止貢法王直接擔任萬戶長,止貢寺成為止貢噶舉派的政教中心。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止貢派與薩迦派因政教之爭爆發(fā)戰(zhàn)爭,止貢寺被焚毀,史稱“止貢之亂”。止貢派勢力受到打擊,止貢萬戶也被帕竹萬戶兼并。元政府為緩解薩迦派與止貢派之間的矛盾,賜予大量物品,修復止貢寺大殿,扶持新任法座,止貢派才逐漸恢復影響。止貢噶舉的領袖人物旺仁波切仁欽貝杰(止貢提寺第十三任寺主)于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被明成祖封為闡教王。15世紀后,寺廟開始建立活佛轉世制度,直到17世紀前半葉,該寺還是黃教的主要勁敵之一。
一路在群山間飛馳,過德仲溫泉,門巴鄉(xiāng)就到了。峽谷間,頭頂是長而寬的天空,平整的谷地是典型的高山草原,兩側的山頂?shù)教幨欠e雪和冰掛。坡地上一簇簇的灌木叢,逆著陽光,周身散發(fā)著毛絨絨的光暈,紅紅的像藏族阿妹羞澀的臉。遠遠的,止貢寺的建筑群星星點點散落在山頂,離近了,須仰頭可見。
門巴鄉(xiāng)政府坐落在寺廟山腳下,幾十戶人家簇擁在道路兩旁。穿過不長的街道,車沿山路駛到半山腰停車場,稍稍爬過一段陡峭的山路,山門和主殿就在眼前了。不斷向上攀登,整座寺廟依山勢在海拔4400多米的懸崖峭壁間伸展,各個建筑由險峻的石塊及階梯相連。巨大的山鷹舒展著近兩米寬的翅膀突然無聲掠過,燦若驚鴻一瞥。大殿里正是喇嘛們做功課的時間,整齊的誦經(jīng)聲更顯寺廟的莊嚴與神秘。
止貢寺修禪密室很有特色,密室散落在主殿四周,只有一個小木門和一個小窗戶,面積6~7平米。修滿者可得到“倉巴”(修禪者)的稱號,時間一般為三年三個月零三天,短者也要三個月,據(jù)說目前寺內(nèi)還有修禪二十幾年的高僧。拙火定(即修丹田生熱的臍輪火法)是噶舉派的一種密法,也是該寺一大特色。修成拙火定的人能在冬天將剛從水中撈出的袈裟披在身上烤干;如果下了雪,他在屋內(nèi)發(fā)功屋頂上的雪可以融化。據(jù)說,有緣者可以得見。
山頂巨石間圣潔的大白塔由高僧多魯修杰爾波于1315年修建,造型與其他寺院又有不同,距今已有近700年的歷史。塔角上枯黃的荒草在風中搖曳,與大白塔一起見證著寺廟曾經(jīng)的輝煌與過往。
寺廟西側山間臺地是聞名遐邇的止貢天葬場,又稱止貢壇城,藏語稱“止貢替丹甲”,與印度斯白天葬臺、山南青樸天葬臺同為世界著名三大天葬臺。其中止貢天葬臺最大,有“止貢曲佳”之稱,意為“永生永恒之地”。佛教認為在此天葬后,死者靈魂可進入“三善趣”(即天、人、阿修羅)。所以,有許多人不遠千里送死者來這里天葬。
每年藏歷三月二十八至二十九日跳金剛神舞是止貢寺最盛大的宗教活動。喇嘛們藏歷2月初就開始集中誦經(jīng),各種準備活動可持續(xù)達二個月之久。
與其他大寺院相比,止貢寺的世俗味道略重一些,歷經(jīng)風雨侵蝕,于神秘之中多了些許淡然與平和,無形中也讓人覺得更親近一些。每間殿堂都會有人售賣一些開過光的小飾品,拜過佛之后,藏族老鄉(xiāng)圍在一起挑選。我們挑了一些牦牛骨制作的生肖掛件為家人祈福,價錢也都很便宜。
TIPS
門票:40元 藏族免費。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