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軍
“最后一公里”,原意指長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后來被引申為完成某項任務時最后但卻是最關鍵的步驟。在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會議上,劉云山同志強調(diào)指出,要堅持從群眾最關心的具體問題抓起,從群眾不滿意的地方改起,解決好聯(lián)系和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
“最后一公里”為何如此重要?
“最后一公里”常常是決定事情成敗的關鍵?!渡袝酚性疲骸盀樯骄咆穑μ澮缓垺!睙o論做任何事情,如果不能善始善終、堅持到底,再好的開局、再順利的形勢也會逆轉(zhuǎn),終難逃功敗垂成的命運。
“最后一公里”也往往是最艱難、最考驗意志和決心的緊要關頭?!靶邪倮镎甙刖攀保?jīng)過長途跋涉的人都知道,最后一段距離往往是最辛苦、最容易放棄,也是最需要堅持的。因為這時候體力已經(jīng)快要耗盡,全靠意志支撐,只有咬緊牙關、拼盡全力,抱定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決心,才能蹣跚著到達終點。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也是如此。無論我們學習了多少文件、征求了多少意見、制定了多少舉措、完善了多少制度,最終目標還是要解決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還是要回歸到察民情、順民意、解民憂這一根本出發(fā)點來。否則,整個活動的目的就會落空,群眾就會對我們失望,我們與群眾的聯(lián)系就會疏遠而不是拉近。從這個意義上看,說“最后一公里”是決定整個活動成敗的關鍵并不為過。
靠什么來打通教育實踐活動的“最后一公里”呢?答案只有兩個字——認真。講認真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態(tài)度,必須做到無私無畏、敢于擔當,把認真精神體現(xiàn)到黨內(nèi)生活和干事創(chuàng)業(yè)方方面面。
再難的事情,認真起來就不難。要用認真的態(tài)度來做好第一批和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的銜接,確保整改落實的舉措能夠見到實效,確保建立完善的制度能夠落地生根。
要務實抓好整改落地。有的地方查擺問題“水落石出”,自我批評“體無完膚”,原因分析“鞭辟入里”,就是整改起問題來“隔靴搔癢”。把熱熱鬧鬧當做扎扎實實,以花拳繡腿代替真抓實干,老百姓管他們叫“銀樣镴槍頭,中看不中用”。整改就是要真改,就是要埋下身子、抓住癥結、對癥下藥,對“四風”問題不回避、不姑息、不放過,真正做到斬草除根、不留后患。
要認真增強黨性修養(yǎng)。有的領導干部把明哲保身藏在心里、聯(lián)系群眾掛在嘴上,說起意義頭頭是道,對照檢查有聲有色,部署措施井井有條,整改落實卻回避繞道。見困難就拖,見矛盾就躲,光開支票不兌現(xiàn),只傳球、不射門,歸根結底還是沒有把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只有認真學習、強化實踐,多和群眾交朋友,多了解群眾疾苦,多站在群眾立場上想問題,才能把宗旨意識、群眾路線牢牢刻在心上。
要切實加強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在基層群眾那里,“最后一公里”往往都是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雜事、小事、煩心事。事雖小、理卻大,連著民心,通著民情,關系著黨和政府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這就要求我們各級黨組織,尤其是基層黨組織必須轉(zhuǎn)變管理理念、強化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能力,變管理為服務,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用潤物無聲的“小行動”成就服務群眾的“大作為”,以為民務實清廉的“小清新”贏得群眾心底的“大信任”。
(責任編輯:劉文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