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飛,趙樹娟
(漯河醫(yī)學高等??茖W校,河南 漯河 462002)
口腔解剖生理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基礎課程,主要研究頜面、口腔和頸部的正常解剖結構、生理功能及臨床應用[1]。作為口腔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只有充分認識口腔解剖生理學在口腔醫(yī)療體系中的重要性,理論聯系實際,才能為以后臨床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口腔修復、口腔內科、口腔外科等的臨床操作都離不開口腔解剖生理學做基礎。例如某患者左上頜6被診斷為急性牙髓炎,作為臨床醫(yī)生必須掌握開髓孔的位置、麻藥進針點、根管數目和方向,這是治療的基礎。所以必須學好口腔解剖生理學,為臨床應用提供重要依據。
目前,我國多數醫(yī)學院校依然采用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單純強調知識的灌輸,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易導致學生在臨床實踐中缺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谇唤馄噬韺W由于教學內容繁多,醫(yī)學生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全部掌握不僅需要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和判斷力等智力因素,還要具備操作能力。另外,從課程設置上來講,該課程在大一第二學期開設,此時學生尚未接觸臨床,缺乏口腔臨床治療的實踐經歷,影響了其對口腔解剖生理學基本理論的理解。口腔解剖生理學內容抽象,若不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會很大程度地挫傷或抑制教與學的積極性。
口腔解剖生理學是口腔醫(yī)學專業(yè)的基礎課程,是臨床治療、修復的核心課程。該課程涉及面廣、內容繁多,學生很難在較短時間內掌握課程目標要求的內容,因此,將原課時34學時(理論30學時,實訓4學時),調整為現在的42學時(理論30學時,實訓12學時),適當縮減選修課學時,增加實訓課學時。在實訓課上,讓學生觀察離體牙、標本、X線片,雕牙,進行尸體解剖、模型制作,通過反復觀察和建立立體感、層次感、透視感和活體感,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學生直接面對臨床應用的各種材料,增加了真實感,激發(fā)了學習興趣,補充和鞏固了理論知識,為后期學習專業(yè)課奠定良好基礎。
3.2.1 師生角色轉換,強化參與意識 在以往的教學中,無論怎樣改革,課堂的中心始終是教師,仍是填鴨式教學,經多年的教學摸索,在教授口腔解剖生理學部分內容時我們采用了互換角色教學法。例如講授恒牙解剖形態(tài)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課下收集相關資料,每組選派代表上臺講課,其他學生適當補充,組與組間進行競爭,不僅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同時提高學習能動性。教師的鼓勵與評價,使學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前進的動力。學生也初步養(yǎng)成了文獻檢索能力和科研能力,通過相互之間的學習,加深對某個知識點的認識,明確了課題組成員的工作職責及工作內容,培養(yǎng)了團隊協(xié)作精神,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3.2.2 加強實物展示及多媒體教學 根據高職高專培養(yǎng)目標,結合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牙齒解剖形態(tài)及應用。例如學習牙髓腔解剖章節(jié)時,可選擇標本模具向學生直觀展示,增加感性認識,易于學生理解。力求“講”和“演”有機結合,使抽象的內容變得直觀、易于理解。在講授神經、血管分布時選擇多媒體教學,融圖像、動畫和聲音等信息于一體,以內容生動、圖像逼真、聲音動聽的形式展現出來[3],對學生的多種感官產生刺激,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3.2.3 加強課后知識的總結 總結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知識的系統(tǒng)化[1]。例如在講解頜位解剖時,一般按照牙—牙列—咬合—下頜運動—咀嚼活動的順序,但是各個知識點并沒有明顯界限,因此,只有把這些知識融會貫通,才能掌握其精髓。總結可采用縱向法、橫向法,既可以簡明扼要的文字進行描述,也可用圖表使內容系統(tǒng)化,找出共性、個性以及中心線索,加深學生理解和記憶。
從口腔醫(yī)學發(fā)展歷程看,口腔醫(yī)學每一次巨大的變革都離不開口腔解剖生理學做基礎,充分顯示了口腔解剖生理學在口腔醫(yī)學領域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教學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培養(yǎng)合格的口腔醫(yī)學人才。
[1]王美青.口腔解剖生理學[M].7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
[2]李守宏,龐光明.以病例為中心的立體化教學法在口腔頜面外科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8(11):90-92.
[3]牛文芝,王鵬來.病例導入式教學法在口腔修復學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上??谇会t(yī)學,2010,19(4):439-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