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瀟
摘 要:中國古代的宗族活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社會歷史的變化和進程;今日的宗親活動也有某種活躍性,是不可忽視的社會現(xiàn)象。宗族對族人的戒約,涉及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對國家、宗族、家庭、親友的態(tài)度,職業(yè)、婚姻、信仰的選擇,社交和娛樂生活。
關鍵詞:宗族;宗規(guī);婚配;法律;懲罰
中圖分類號:D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1-0056-03
一、宗族法制下的族人生活
孝敬父母、睦宗族規(guī)條。清世祖說:“孝為五常百行之源?!雹佟肚迨雷媸ビ枴钒研⒌罃[在人倫的首要位置。各族訓約也是如此。洪秀全家族的嘉應州洪氏祖訓第一條就是講孝親睦族:“一諭族人,子必孝親,弟必敬兄,幼必順長,卑必承尊,處族以和敬為先,處鄉(xiāng)黨以忠厚為本,凡我族人,尚其勉諸?!?/p>
對夫妻關系的規(guī)范。宗約對做丈夫和妻子的,各有行為道德規(guī)定。他要求丈夫給妻子做出表率,行為要端正,妻子雖說要竟從丈夫,但丈夫也要尊敬她,態(tài)度要和藹,對妻子的小過失要從容勸導,在自己臥室內(nèi),也不要恣意戲謔,好讓妻子敬重你。對于妻子來說,一定要以夫為重,做到三從四德,要貞潔,孝公婆,敬夫子,和睦妯娌,教育子女,如若犯有七出的過失,就要被休棄。
對族人職業(yè)的規(guī)約。明代浙江永嘉向氏家族訓要求族人“各家生理”將士、農(nóng)、工、商四業(yè)都視為“生理”,即使“于人傭工挑擔,亦是生理。”有的家族規(guī)約重士農(nóng),輕工商,但并不是禁止從事商業(yè)。四民之外的行當,有的宗族認為是下賤營生,明確禁止族人參與。如武進姚氏宗規(guī):“不得越四民之外,為僧道,為隸役,為優(yōu)戲,為椎埋屠宰?!奔床粶食黾覟楹蜕械朗?、到衙門做官隸、做戲子和屠夫。
對族人喪葬的規(guī)條。對族人家庭發(fā)生喪事,族規(guī)涉及到喪家和族親兩方面的做法,要求喪家依禮法和習俗,披麻戴孝、哭靈、做七、守喪,要求表現(xiàn)哀悼深情,但不要鋪張浪費。要求族人到喪家?guī)兔ΓH房中選擇能干的人協(xié)助料理喪事,被選定的人不能推辭。
禁止官告的規(guī)約。民事糾紛本應到政府解決,但宗約認為宗族人打官司,不論勝負在哪一方,也是損傷宗族的事,因此禁止族人打官司。有的家族規(guī)定,即使有理一方,若先告狀,祠堂將首先處罰他,以懲治不先到祠堂理論的錯誤。若是兩造都愿意上衙門,就責罰雙方。倘是卑幼告尊長,處分得更重。為了杜絕去官府告狀,宗約規(guī)定:組人相爭,先稟告宗祠,族長,房長和公正族人召集兩方,在祖宗身為面前論曲直,辨是非,責命俚曲一方改過自新,或處理家法,若不服裁判,送官究治,情節(jié)嚴重的,則消除宗籍。宗祠審理過程中論是非的同時,維護宗法倫理,注意兩方尊卑長幼身份,給予處理,這就是即墨楊氏宗族長以公正態(tài)度處斷族人糾紛,不得偏袒,否則全族成員可以聯(lián)合責問他。
關于族人社交的規(guī)矩。宗訓里多有“慎交游”的教導,給族入交朋友、從事社會交往活動作出規(guī)范。它認為擇交是大事,因為跟什么人學什么人,所以必須選擇好入交朋友。友人之間要能道義相交,即若有善事,互相鼓勵去做;若有過失,能勸導改正;不要因?qū)Ψ接胸攧荻煌膊灰獑渭兊囊鈿庀嗤?。宗約還要求族人把對朋友的原則,推廣開來,運用到師生關系鄰里關系中去。對族人的懲罰條例。宗祠對違犯綱常倫理的族人,以族規(guī)的形式定出惡治辦法,其內(nèi)容較多,歸納于此:
體罰:打板子、罰跪。這是常見的刑法,也是較輕的處分。罰錢:根據(jù)犯事情節(jié),交納銀錢若干,這是經(jīng)濟制裁的一種。罰筵席:處分犯事者在祠堂擺酒席,賠禮道歉,這是經(jīng)濟和精神雙重處分。記過:記下過失,作為警告,是一種精神懲治。捆綁:對情節(jié)嚴重的人,綁在祠堂門前示眾,是人格懲治。開除出宗:對情節(jié)極其嚴重的人,逐出宗族,不許進祠堂、上族增,這是宗族最嚴厲的處治。送官究治在開除出宗同時,以祠堂名義將犯事者送交官府立案審判,政府將因此而從重治罪。打死、活埋、沉潭:一些宗族實行這種方法,然而因是酷刑,并不寫在宗約里,只是依約定成俗的法則屆時實行。
宗規(guī)的這些處分族人方法,多學自政府法令,也是學習皇族的做法。如削籍出宗,是漢代皇室屢次出現(xiàn)的事情。中古時代不僅除名,還要給開除出宗的人改姓,當然改的都是壞字眼,以示侮辱。
二、族人的婚配與婚姻圈
明朝時期,人們對宗族與婚姻關系的重視也由此透忽出來。宗族祠觀對此也多所涉及,主要內(nèi)容有三方面:(1)定親要取得宗族同意,男女議親,家長先向房長、族長豪報,同意后才能確定,所謂“男子定婚,女子許字,必謀于尊長,既決則告尊長同意與否,要看對方門第、家風,凡是賤民之家,絕對不許聯(lián)姻。(2)結親要有拜祠堂的儀式。(3)禁止同姓婚滿。規(guī)約的實行情況,下面分幾方面說明。
(一)宗族主持族人婚
上古諸侯結婚,得請命于天子。諸侯一娶九騰,把夫人的姊妹侄女也娶過來,表明這種婚配是兩個家族的事情,而不是被嫁女個人的事。天子結親,要莊同姓諸侯做主婚人。婚后三個月內(nèi)舉行宗廟拜見禮,新娘拜了宗廟,婚禮才算全部完結,表示男女宗族正式接受了她。男家將女方送親用的馬送還女家,這才算是婚姻成功,男方不會休棄她。如果新婦還沒有來得及禮拜宗廟就亡故了,丈夫不給她行斬衰喪禮,而是降一等服齊衰禮,她的靈牌也不放進宗廟,是不把她當作正式妻子和正式宗族成員對待,可見上古廟見禮的重要。到了近古,男子在結婚前夕,由宗族親戚中的長輩,給他取一字號,從此不再叫他乳名,表示尊重他,也是拿成年人要求他。如果家有童養(yǎng)媳,待要正式成親時,婚家要報告宗族,才能成婚寡婦如要再婚,必須先取得夫家宗族同意,否則婚姻無效。廟見多在結親第三日進行。對族人婚姻的約束力遠不及上古強大,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
(二)貴青仕宦宗族的門第婚姻
上古、中古貴族官僚宗族成員的婚配,與政治關系最密切。傳統(tǒng)說的婚姻是修“秦晉之好”,常常是指政治聯(lián)姻。在貴胃仕宦之族,平時講求的是門第婚姻,即同等社會地位的宗族、家庭成員間通婚,以保持家族社會地位。不在一個門第,很難聯(lián)姻。如唐代垂相韋宙見小將劉謙氣度不凡,必有出息,想把侄女嫁給他,可是韋氏家屬不同意,說“非我族類,慮招物議?!雹陂T第相同者通婚,表明夫族、妻族互相間的重要性。如果田族不顯貴,所生的兒子都要受妓視。有福同關照,有禍誰也逃不脫,政府的律令也對此作了規(guī)定,連坐罪就是如此。
(三)同姓不婚和中表婚
古人講“男女同姓,其生不蕃。”③是認識到血緣關系相近的男女結親,生育的子女不易成長或者殘疾,造成后裔不旺盛,因此禁止同姓結婚。有這種認識,不晚于周代,還形成反對同姓通婚的習浴,大約還出現(xiàn)了規(guī)約,如杜右所說:“殷以上婚不隔同姓,周制則不娶宗族?!碧瞥忻鞔_的禁令:同姓結親,男女雙方各判徒刑2年,若沒出五服,加重處分?!短坡墒枳h》禁止近親結婚,符合于優(yōu)生學的原理,是古人認識的進步,有益于人類自身再生產(chǎn)。再說禁止同姓通婚,迫使宗族與異姓聯(lián)姻,開展同其他宗族的聯(lián)系,也是擴大宗族勢力的一種方法。
人們對同姓不婚的認識漸漸發(fā)展,因為同姓范圍廣,許多人同姓不同宗,沒有血緣關系。人們在理論上不能不承認同姓不婚的原則,但對同姓不同宗的婚配就要根據(jù)實際情況處理??磥韺ν詹煌陂g的婚姻,人們有個認識過程。直到明清時期,人們還是有所顧忌。如乾隆間有個朱姓男子婚后才知道妻子和自己同姓,便要休妻,朋友給他舉出古來同姓通婚的許多事例,說明只要同姓不同宗,就可以結婚,他才放棄離異的念頭。同姓不婚的原則多流行于士大夫階層,在窮鄉(xiāng)僻攘的民間沒有辦法實行這種禁節(jié),因為人們活動圈子小,很難在異姓中找配偶,不得不近親結婚。如甘肅一些地方,習俗上不許同一祖父血系下的男女結婚,此外的人就不管了。
古人在反對同姓婚姻時,對中表婚,在觀念上有所反對,行動上卻不顧忌,并努力實現(xiàn)。中表婚是指兒子與母親兄弟姊妹的女兒、父親姊妹的女兒結親。
《紅樓夢》里描寫溝賈寶玉、薛寶釵的金玉良緣,賈寶玉、林黛玉的木石姻緣都是屬于中表親:寶玉之母王夫人與寶釵之母薛姨媽是親姊妹,這玉、釵是姨表姊、弟關系;寶玉之父賈政與黛玉之母賈敏是親兄妹,所以寶、黛是姑表兄、妹關系。中表婚,擴大講是姑姨舅內(nèi)外親戚的宗族間的聯(lián)姻。這種婚俗形成得很早,也很流行。
三、宗親法及其在民間的實行
歷朝統(tǒng)治者在“屈法伸情”指導思想下所制定的法律,涉及到五服關系的律條,主要有:
“八議”中的“議親”。八議,再者“刑不上大夫”,但是貴胃官僚犯法,也要懲治,又不能按一般人來治,于是制定出對他們減免刑罰的原則。由于是依照八種人分別議定的,所以稱“八議”。八議的第一條是“議親”,這是專為皇親國戚設立的。被議的對象是皇帚但免以上親。剛才況的五服內(nèi)宗親,是指高祖及他的裔孫,凡是和本人有五代之內(nèi)血統(tǒng)關系的人都是。但免是指比五服關系又遠一層的入,是高祖的兄弟及其四世后人。凡屬以上范圍的人,犯事都要依據(jù)議親的原則,從輕判處。同時在司法程序上,對這類人犯罪立不立案,主管衙門要請示皇帝,批準后才能立案審理。如何結案,主管只有提出處理建議權,最后由皇帝決斷。
“十惡”中有“不睦”、“不孝”、“惡逆”。一提到“十惡”,人們會聯(lián)想到“十惡不赦”一詞,確實這凡乎是同一概念。這是為嚴刑懲罰而制定的原則,針對的是不忠不孝、謀反叛國的人。其第四條是“惡逆”,凡是毆打及謀殺祖父母、父母,殺害伯父母、姑、兄弟、姐、外祖父母,妻子殺害丈夫、丈夫的祖父田、父母的,都屬于這種罪。第七條是“不孝”,凡是被告發(fā)咒罵祖父母、父母;有祖父、父母而分家另過,又不好好教養(yǎng)的;在為父冊守喪期間,娶妻出嫁的;在外地做官的人聽到故鄉(xiāng)祖父冊、父田亡故的消息,不報告朝廷請假奔喪的;謊報祖父母、父冊死亡的。都是不孝罪。第八條“不睦”,凡是謀殺及出親戚,妻子毆打、告發(fā)丈夫及其大功以上霖長、小功辱屬,適用于此條。凡是犯了屬于十惡以內(nèi)罪過,定罪從嚴,朝廷大赦,也不包括這類人,用清朝的法律術語說是“常赦所不原”。
宗親相犯的律條。宗親之間互相打罵歷害,根據(jù)雙方的服制關系,給一方加刑,為另一方減刑,這是明朝律節(jié)所說的原則:“族親有犯,視服等差定刑之輕重。”具體律條有:凡謀殺高祖父母、曾祖父田、父田、期親彝長、外祖父母,妻謀殺夫及夫之祖父田、父母,不論有無創(chuàng)傷,刑,立即執(zhí)行。如若致死,則判決凌遲處死。凡毆打高判處斬祖凡曾、父田、父母,不論是否有歷,也是判處斬決,致死則判遲。毆打伯叔父母、兄、姐、外祖父田,依照歷情,判處徒刑、流刑或紋首之決,如果致死的,則判斬決。凡謀殺尊長,已成歷的,判絞刑立即執(zhí)行,致死的判斬決。
小功、大功、卑幼,依據(jù)親等,不成傷的,判杖刑、徒刑,成歷判杖刑、流刑,致死的判絞刑監(jiān)候執(zhí)行。從里刑中可知,卑幼浸害霉長與尊長浸犯卑幼,處刑相差懸殊。一方面是動輒判處死刑立即執(zhí)行,甚至凌遲處死,而另一方則是杖刑、流刑,絞監(jiān)候已是重罰了。人在宗法中的地位,充分反映到法律上了。法律保護巷長,壓抑卑幼。只在宗親內(nèi)部比較,雖然已經(jīng)很明顯了,不妨再與平人間的犯罪處刑作一對比。若兩個平人斗毆致死人命,一般情況下,是按殺人償命的原則,判處紋刑監(jiān)候執(zhí)行。紋刑是死罪中最輕的,監(jiān)候執(zhí)行就有遇到大赦、恩赦等赦免的時候,即有免死的機會。把它同宗親間犯法相比,卑幼犯罪比常人犯罪判刑重得多,而尊長又輕得多。越發(fā)表現(xiàn)出宗親法偏但尊長的程度。宗親法把宗法名分關系法律化,強化了宗族內(nèi)部的等級關系。
這種律條的不公正,在清代刑事案件的處理中暴留無遺。宗親法在執(zhí)行中,會遇到復雜的情形,有時不好裁決,政府往往按照親親原則,加減處分,如誤歷祖父母、父母,原立法為絞監(jiān)候,乾隆間改為紋立決。又如瘋子殺死父母,原先是請旨決定如何判刑,后來改為一律凌遲處死。
俗語“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在法庭上,父子可以互相為對方隱瞞,不算犯罪,以維護親情。《唐律》中有“同居相為隱”專條,同居是指有共同財產(chǎn)、共同生活的,包括宗人和其他親屬,如大功以上親、外祖父母、外孫、丈夫的兄弟及其妻子,都可以互相包庇,不能揭發(fā)。所以《明律》進一步規(guī)定,若告發(fā)他人祖、父,不能用被告子孫作證,他如弟弟不能證哥哥,妻子不能證丈夫,都是這種容隱內(nèi)容。更加發(fā)展的是親人為互相援救,犯法也可以得到寬容。明太祖時,一個人的幾子犯法,父親采用行賄的手段企圖使兒子免罪,事倩敗露,御史建議將父親和兒子一同治罪??墒敲魈嬲f:兒子論死,父親援救,這是父子至情,可以原諒,兒子該怎么判就怎么判,父親免予治罪。如此重人倫親情,講究父慈子孝,又成為屈法伸情的典型事例。允許容隱,是倩理重于國法的表現(xiàn)。
在情與法的關系上,法律處理宗親之間以及社會犯罪,屈法伸情,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第一、倫理之倩壓過是非之情,即把血統(tǒng)親情,看得重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第二、但護尊長,壓抑卑幼,以法律武器強制貫徹宗法等級和孝道。
縱觀中國宗族史,它古老,但對社會也有一定的適應力,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調(diào)整自身的組織原則,組織結構和活動方式方法,有著一定的活力,因此以變化發(fā)展的觀念作為認識論和方法論,研究中國宗族法規(guī)有著深遠意義。
注 釋:
①《清世祖圣訓》:卷一《圣孝》.
②《資治通鑒》:卷二五五.
③春秋左傳·唇公二十三年.
參考文獻:
〔1〕[日]滋賀秀三.中國家族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出版,2003.
〔2〕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 孫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