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郭毅菲 陳 弋
從參考消息客戶端看紙媒客戶端的發(fā)展路徑
□ 文/郭毅菲 陳 弋
在競爭激烈的新聞客戶端市場,作為一家老字號報紙推出的新產品,參考消息客戶端是如何與別的產品作出區(qū)分,走出自己的路?又對紙媒客戶端的發(fā)展提供了哪些啟示?
參考消息 新聞客戶端 發(fā)展路徑
《參考消息》創(chuàng)刊于1931年,是中國發(fā)行量最大的日報,但自2012年1月官網(wǎng)上線起才算是真正進入新媒體領域。經過半年多籌備,2014年7月參考消息客戶端正式在蘋果、安卓兩大手機平臺上線。此時,新聞客戶端市場競爭已白熱化。
根據(jù)研究機構艾瑞咨詢2014年初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當前新聞客戶端市場前三強為搜狐、網(wǎng)易和騰訊,之后是鳳凰、今日頭條、新浪、百度、央視等。而早在2013年底,搜狐、網(wǎng)易、騰訊便已相繼宣布其新聞客戶端用戶過億。與此同時,新聞客戶端呈現(xiàn)出同質化、用戶黏性不足等問題。
從參考消息客戶端自身情況看,截至2014年9月14日,參考消息客戶端的總裝機量已達到11萬,每日活躍用戶已達到2萬以上,從用戶數(shù)量上仍算是一款“輕量級”應用。值得一提的是,參考消息客戶端并沒有進行太多的線上線下宣傳和渠道推廣,全憑用戶口碑和自然增長。
在競爭激烈的新聞客戶端市場,作為一家老字號報紙推出的新產品,參考消息客戶端是如何與別的產品作出區(qū)分,走出自己的路?
目前,新聞客戶端按照內容產生方式主要分為UGC(User-generated Content)、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AGC(Algorithm-generated Content)三類。UGC是指用戶生產內容為主的新聞客戶端;PGC是指專業(yè)人士產生內容的新聞客戶端,也是目前的主流新聞客戶端類型;AGC則是指算法產生內容的新聞客戶端,典型代表是今日頭條。
參考消息屬于PGC新聞客戶端,內容脫胎于《參考消息》這份中國發(fā)行量最大的報紙,自然也就帶上了《參考消息》的最大特色——“外媒說”。在中國當下新聞傳媒業(yè)的框架內,《參考消息》是唯一有權翻譯刊發(fā)外國媒體內容的媒體,這一特色在可預見的未來也將長期存在。
結合參考消息客戶端和目前市面上常見新聞客戶端的特點,我們對參考消息客戶端進行SWOT優(yōu)劣勢分析,詳見“參考消息客戶端的SWOT分析圖”。
可以看到,上述模型中的“劣勢”象限中所列項目基本為參考消息客戶端面臨的客觀限制;而“挑戰(zhàn)”象限中所列項目也基本是憑一己之力難以改變的現(xiàn)狀。
通過以上模型分析,我們不難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參考消息”品牌是參考消息報紙和客戶端最有價值的資產,只能進一步強化,不可弱化?!蔼氁粺o二的報紙”是對《參考消息》最高的評價和最重要的定位,參考消息客戶端如果做不到“獨一無二”,至少應對報紙的獨特性進行全面的繼承和發(fā)揚,采取田忌賽馬策略,避免和新聞門戶網(wǎng)站下屬客戶端“拼全”“拼快”“拼大”;
□ 參考消息客戶端的SWOT分析圖
2.翻譯力量是參考消息客戶端應當繼續(xù)深挖的“寶藏”。盡管用戶往往是沖著《參考消息》報紙的名頭才愿意下載使用客戶端,但對報紙內容的復制難以滿足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求新求快的心理。拓展采用外媒的數(shù)量,采用外媒內容和風格盡可能多元化,表現(xiàn)形式進一步豐富,是參考消息打造精品客戶端的重要突破口;
3.互動是互聯(lián)網(wǎng)3.0時代的重要特性,這不僅限于用戶之間的互動,還在于產品本身和用戶之間的互動。這也是打造產品差異性的重要切入點。放眼各大新聞客戶端,除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新聞產品外,還紛紛大力打造各種形式的編讀互動欄目?!肮创睢薄罢{戲”小編甚至成為一些新聞客戶端的“王牌”欄目,吸引了大量年輕用戶眼球,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與重視。作為老字號品牌推出的新聞客戶端,更應放低身段,擺脫老舊印象,更接地氣,拉進與用戶之間的距離。
新聞客戶端市場正從藍海轉向紅海,從競爭轉向壟斷。放眼市場,各大門戶網(wǎng)站挾強大財力和各自已有的龐大用戶群,正進行著真刀真槍的拼搶,如新浪、搜狐、網(wǎng)易和騰訊。除了憑借全新技術和大數(shù)據(jù)基礎、為用戶個性化推薦內容的今日頭條,以及手握上海報業(yè)集團全體力量、聲勢浩大殺入市場的澎湃新聞,近兩年鮮有新的新聞門戶網(wǎng)站能加入競爭。
避開直接競爭,突出自身特色,是參考消息客戶端,乃至許多其他新聞客戶端的當務之急。在此,筆者拋磚引玉,提出以下幾種解決途徑:
1.強化垂直內容,揚長避短
作為唯一有權全文刊載外媒內容的媒體,參考消息客戶端必須保持自己的特色并加強對外媒時政、軍事、財經、科技和涉華新聞內容的打造。這些內容不僅是參考消息客戶端的核心競爭力,也是用戶最為看中的板塊。從工作實踐看,凡涉及上述內容的文章,在參考消息客戶端中的點擊率和評論數(shù)都居高不下。若加以置頂、焦點圖等技術手段,則有望成為當天閱讀量排名前十。盡管“內容為王”的觀點在新媒體時代經常遭到質疑,但不能否認內容是新聞客戶端的根基,是參與競爭的“彈藥”,是賴以生存的“食糧”,差別在于能否投用戶所好。
2.豐富表達形式,載體多元化
前者是新聞客戶端的基本要求,但不應該簡單化理解。在工作實踐中發(fā)現(xiàn),并非所有的新聞稿件都能以多媒體形式表現(xiàn),文字依然擁有最強大的生命力和最基本的表現(xiàn)力,若其他多媒體形式對稿件本身起不到太大的渲染、助推和強化信息傳達意義,則利用價值不大。另一方面,多媒體形式在新聞聚合、專題制作等方面起到的作用較為明顯,如采用圖解、視頻等方式梳理特定新聞事件、新聞概念等。
此外,探索更多的新聞傳播方式,啟用新傳播載體的嘗試是必不可少的。從微博轉發(fā)、微信推廣,到現(xiàn)場對話、客座主持,各類新傳播載體都值得包括參考消息在內的新聞客戶端嘗試,前提是符合自身定位,不會引起用戶過于負面的觀感。
3.注重用戶群體培養(yǎng),強化產品性格
這兩點其實互為因果:用戶對產品的性格有塑造作用,什么樣的用戶定位很大程度決定了產品給外界的觀感;同時產品性格的塑造對用戶也能起到篩選、聚合和固定作用。要注重“人”對產品的作用,從人的需求出發(fā)打造產品,適度將個人情感帶入產品中,讓用戶感覺到有人在一對一交流,這對打造產品性格,進而培養(yǎng)用戶群體是一個重要的思路,也在許多產品運營的實踐中(無論是新聞產品還是非新聞類產品)獲得了驗證。
4.發(fā)散性擴大和運用影響力,拓展線下渠道
撰寫本文期間,微信圈內有兩個營銷案例引起了筆者的關注。一是公眾號“羅輯思維”成功出售“圖書包”,90分鐘內8000箱訂購一空;二是公眾號“壹讀”完成用戶使用積分拍賣廣汽豐田汽車。這兩個案例運作方式不同,風格各異,筆者在此不贅述,但兩者均是成功運用自身社群黏性和影響力進行營銷的極佳案例。兩個公眾號,一個“賣知性”,一個“拼節(jié)操”,對用戶需求和特性的把握、對表達形式的運用,恰恰印證了筆者上文觀點,為包括參考消息在內的客戶端產品擴大影響力、流量變現(xiàn)和線上線下合作提供了廣闊想象空間。
(作者單位:參考消息新媒體中心)
編 輯 萬小廣 wxgpeter13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