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善學
摘 要:本文從“多、少、合、分”四方面解讀了高考高招改革措施的“組合拳”特點,對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具體建議。
關鍵詞:教育改革 考試招生 教育評價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把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列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提出要“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這一決策準確地抓住了妨礙我國教育事業(yè)科學發(fā)展的關鍵問題,回應了多年來人民群眾的強烈呼聲和深切期待。
從教育評價角度看考試的過度使用之害
教育評價是教育活動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判斷教育活動的成效離不開科學、有效的評價。世界各國、有關國際組織以及不少專家學者長期關注教育評價問題,推出了眾多教育評價理論、模式、體系。我國在教育評價的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并用于指導教育評價實踐,使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和影響力明顯增強。盡管如此,一提起教育評價,人們首先想到的還是考試,最愛使用的評價手段也是考試,這可能與我們悠久的考試歷史和傳統(tǒng)觀念不無關系??荚囘€不僅僅用于教育評價,它常常被拿來用作選拔、評價人才的工具,升學、入職、升遷等都離不開考試,考試成績成了人才競爭的“硬指標”??荚嚨倪^度使用,催生了我國社會獨特的“考試現(xiàn)象”、“考試文化”以及“考試產(chǎn)業(yè)”,考試的目標、功能被廣泛異化。學校或教育機構、教師、學生都圍著考試轉,教育偏離了“人本中心”,考試成了教育的中心,出現(xiàn)了教育偏離教育活動本質的嚴重問題。
教育評價是一門科學。按評價性質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按評價主體分為教育者評價、受教育者自評和第三方評價;按評價方式分為筆試、面試、網(wǎng)上考試、學習過程評價等多種形式。當今教育評價科學和評價技術的發(fā)展,使我們有條件做到教育評價的針對性、有效性和科學性。然而,在實踐中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是過度地使用終結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評價方式、手段也比較單一。其中“升學考試”就是強化了對一個教育階段的終結性評價,是導致“應試教育”盛行、助長急功近利之風的重要原因。把考試作為主要升學依據(jù),現(xiàn)在看來至少有三種危害:一是在教育目標上容易出現(xiàn)跟著考試大綱走,“考什么教什么”而不是“用什么教什么”,使教育脫離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實際,也脫離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二是在教學實踐中容易出現(xiàn)以“解題技巧”替代“科學內在邏輯”,以“知識點”的堆砌替代綜合能力素質的培養(yǎng),使教育脫離了青少年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限制了學生的科學思維、批判思維和想象力、創(chuàng)新力。三是在教育管理上容易出現(xiàn)以中考成績、高考成績評價學校、校長、教師,甚至評價各級地方政府工作的趨向,把考試成績和升學率納入政績、業(yè)績考核指標,使考試承受不應承受之責、學生承受不能承受之重。
《決定》提出了我國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標任務,就是在政府宏觀管理、專業(yè)機構組織實施、社會參與監(jiān)督的體制下,探索實行“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和“學校依法自主招生”,進一步打通終身學習通道,服務于人人成才和人的終身發(fā)展。
高考高招改革措施的特點:多、少、合、分
《決定》以高考改革為重點,緊緊盯住了近年來高考存在的主要矛盾,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明確、有力度的改革措施。這些改革措施與以往有很大不同的重要一點是具有“組合拳”的特點,筆者將其概括為“多、少、合、分”四個字?!岸唷本褪强荚嚺c評價的維度、方法多,考試機會多。有全國統(tǒng)一高考、學業(yè)水平考試(高中會考)、綜合評價、一年多考的社會化考試,還可以認可其他路徑的學習成果進行學分轉換,這樣做使人們升學的路徑多了、道路寬了,高校招生錄取可參照的依據(jù)也多了,招生自主權大了?!吧佟本褪菧p少全國統(tǒng)考的科目,有所為、有所不為。正是由于開辟了多樣化的考試與評價維度,使減少全國統(tǒng)考的科目成為必然。減掉的科目去了哪里?可能把權力下放給地方或高校了,也可能采取其他方式進行評價了或者由別的相關評價內容替代了,但減掉不意味著不重要。保留少量的全國統(tǒng)考科目也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增強高校統(tǒng)一招生考試的信度和效度,有助于評估和掌握各地高中階段教育的基本情況?!昂稀本褪俏睦砗显谝黄?,不再分文理科。這有助于學生們在高中階段打好扎實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基礎,更好地適應當今科學發(fā)展的趨勢,同時也有利于科學制定高中階段教育目標和教育標準,拓寬考生高考報名志愿的選擇面,增加考生發(fā)展機會,促進教育公平?!胺帧笔侵钙胀ㄔ盒:吐殬I(yè)院校依據(jù)各自教育特點分類考試和招生,以及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決定》中還涉及到了另外一個層面的“合”“分”關系,就是用“學分轉換”制度將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的教育資源整合起來,拓寬終身學習通道。三大類教育有“分”有“合”,共同構建起我國終身教育體系。
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建議
第一,要全面、準確地領會《決定》精神,增強改革的大局意識和整體意識。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事關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大局,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必須在國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統(tǒng)一領導下,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和整體推進。涉及國家基本教育制度的重要改革,不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也不能隨波逐流盲從跟風,要圍繞關鍵問題進行充分調查研究,集思廣益,慎重決策。否則,就有可能老的做法“破”了,而新的制度“立”不起來,給教育發(fā)展帶來損害。從近日媒體報道看,英語在一時間成為了各地改革的突破口。有的意見主張降低英語在高考中的占比,英語計分下降而別的考試科目分數(shù)增加;有的意見主張把英語放給社會化考試;有的意見主張小學三年級以前不開設英語課。這些意見把英語教學改革、減輕學生的過重課業(yè)負擔、高考制度改革問題交織在一起,不知道要解決什么主要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思想上的混亂。再如,關于減少全國統(tǒng)考科目問題,有的同志就非常擔心被減掉的科目在教學中受到?jīng)_擊,“不考則不學”“少考就少學”,陷入“應試教育”泥潭,使教育教學質量出現(xiàn)新的滑坡。因此,要想真正發(fā)揮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對于教育綜合改革的“正能量”,就必須充分認識和高度重視這項改革的方向性、全局性和協(xié)同性。
第二,要認真總結高考制度恢復30多年來我國考招制度改革的實踐探索和經(jīng)驗教訓,妥善處理新舊政策的銜接和過渡,扎實推進考招制度改革。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我國圍繞考試招生所進行的改革探索從未間斷,形成了目前在全國統(tǒng)一考試的基本框架下,部分省市分省命題、部分高校試行自主招生考試等相結合的考招模式,并且通過實施“3+X”方案、施行新課改高考方案等不斷優(yōu)化考試內容?!稕Q定》對考招制度改革的部署,不是對原有考招制度的否定,而是新形勢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我們不要草率地放棄過去的做法和經(jīng)驗,不要輕易地改變比較成熟的體制機制和組織框架,切實處理好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以《決定》提出的“多”“少”“合”“分”各項改革舉措為重點,到2020年抓出決定性成果。
第三,高校要做好準備,妥善應對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挑戰(zhàn)。一是關于教育分流問題。高中不再文理分科,意味著把教育分流的時間延遲到了高等教育階段,那么是否應當考慮在新生進入大學之后盡早進行專業(yè)教育分流?是否會改變現(xiàn)在高校普遍施行的“寬口徑”“厚基礎”“大類招生”等教改做法?二是關于生源減少的問題。有數(shù)據(jù)表明,2020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shù)將是2008年的一半,未來幾年參加高考的人數(shù)會明顯減少。這使得學生選擇高校的機會加大而高校選擇學生的余地變小,對大多數(shù)處于中下游的高校而言靠什么來吸引生源?三是關于高??荚囌猩\信體系建設問題。一個社會如果在人才選拔、評價上過分依賴考試,認為只有考試結果最可信,就恰恰說明了社會誠信的缺失??荚嚸菜剖亲罟降霓k法,但由于考試內容、方法、時空等存在較大局限性,難以做到適用于所有人和每個人的各個發(fā)展階段,也不能一味地使用考試手段?!稕Q定》提出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是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高校應該抓住改革的機遇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弘揚誠信精神,建設誠信文化,完善誠信制度。高校在自主招生權力擴大的同時,更要尊重考生的正當權益,接受更為嚴格的社會監(jiān)督,及早著手建立嚴謹、有效的考試招生誠信體系,維護好考試招生的公平和正義。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MAA11001)部分研究內容
(作者系首都經(jīng)濟貿易大學黨委副書記)
[責任編輯:李藝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