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輝 王鵬君 李 偉 封 丹 樊祥富
(東北石油大學秦皇島分校1,秦皇島 066004)
(燕山大學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2,秦皇島 066004)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食品工程學院3,哈爾濱 150076)
(廣州焙樂道食品有限公司4,廣州 511480)
(遼寧現(xiàn)代服務職業(yè)技術學院5,沈陽 110164)
白芷為傘形科當歸屬植物,學名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 f.Ex Franch.Et Sav.),英文名 Baizhi Angelica[1],別名興安白芷、祁白芷、杭白芷、川白芷等,藥食兩用[2],其干燥根部作為調(diào)味料可增香添味,脫臭除異,增進食欲[3]。白芷根部含有的揮發(fā)性成分是其調(diào)味和藥理作用的主要物質(zhì)之一[4-5]。
N-亞硝基二甲胺(NDMA:N-Nitroso dimethylamine)是一種高致癌化學物質(zhì),它能使人和動物的肝臟膀胱等多種器官產(chǎn)生惡性腫瘤。正常情況下,人們直接從食物中攝入的亞硝胺量很少,但是,形成亞硝胺類的前體物質(zhì)亞硝酸鹽與仲胺卻大量存在于食物中及產(chǎn)生于食物在體內(nèi)的代謝過程中。在人體胃液的條件下,二甲胺和亞硝酸鹽很容易反應生成NDMA[6]:
盡管這樣,并沒有大量的人因此而得癌癥,這是因為食物里面含有抑制NDMA生成的有效成分。新鮮水果蔬菜[7]、姜汁[8]、芫荽[5]、洋蔥[9]、核桃[10]、沙棘葉[11]、茶浸出液[12]等均對亞硝酸鹽有一定的清除作用。日本學者澤村[13]曾報道柑橘類果實精油具有阻礙二甲基亞硝胺生成作用。章斌等[14]等也研究了用超聲波法提取的佛手精油的亞硝酸鈉清除作用,其清除率最高可達74.3%。關于白芷精油的清除亞硝酸鈉作用鮮見報道。
本試驗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白芷精油,用GCMS分析了精油成分,研究了白芷精油對NDMA的生成起到關鍵作用的亞硝酸鈉清除作用,為有效利用白芷資源,提高白芷附加價值和開發(fā)健康保健食品提供了參考依據(jù)。
白芷:市售;DPPH:日本和光株式會社。
721 分光光度計:上海第三分析儀器廠;DC-2006型低溫恒溫槽:寧波天恒儀器廠;GC6890NMS5973N型氣相色譜/質(zhì)譜分析儀:Agilent公司。
稱取300 g白芷,粉碎,以帶有水蒸氣發(fā)生器的水蒸氣蒸餾裝置連續(xù)蒸餾4 h;以少量重蒸乙醚分3次萃取水蒸氣餾出物,并以無水硫酸鈉為干燥劑除去萃取物中殘余水分;過濾除去干燥劑,旋轉(zhuǎn)蒸發(fā)濃縮即得精油。
氣相色譜條件:色譜柱HP-5 ms(30 m×0.25 mm×0.25μm),初始溫度80℃,保留1 min后,以6℃/min速率升溫至180℃。再以10℃/min速率升溫到220℃,保留8 min。進樣口溫度250℃,進樣量 0.5μL,分流比 60∶1。載氣(氦氣)流速1 mL/min。
質(zhì)譜分析條件:電離方式EI,電離電壓70 eV,離子源溫度260℃,掃描質(zhì)量范圍30~600 amu。
成分解析:NIST98質(zhì)譜數(shù)據(jù)檢索標準譜庫解析成份,以相似度大于80%作為結(jié)構(gòu)確認依據(jù),小于該值即定義為未知,以峰面積歸一法計算各組分相對質(zhì)量分數(shù)。
1.3.3.1 測定原理
亞硝酸鹽在弱酸性的條件下,能與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后,再與N-1-萘乙二胺鹽酸鹽偶合生成紅色的化合物。反應機理如圖1所示。
圖1 清除亞硝酸鈉的作用機理
1.3.3.2 亞硝酸鈉標準曲線的繪制
亞硝酸鈉標準曲線的繪制:分別準確吸取5 mg/L標準溶液0、0.2、0.4、0.8、1.0、1.5、2.0、2.5 mL(分別相當于 NaNO2量 0、1、2、4、5、7.5、10、12.5μg)于50 mL容量瓶中,加入0.4%對氨基苯磺酸2 mL,搖勻,靜置3~5 min,加入0.2%N-1-萘乙二胺鹽酸鹽1 mL,用水稀釋至刻度,搖勻,放15 min后,在540 nm下比色測定不同濃度亞硝酸鈉溶液下吸光度。由此繪制的亞硝酸鈉含量標準曲線如圖2所示。利用該標準曲線可以由吸光度求得亞硝酸鈉實際含量。
1.3.3.3 亞硝酸鈉清除率的測定
在模擬胃液的條件下進行反應:加入0.5 mol/L pH=3.0的檸檬酸鈉-鹽酸緩沖液5 mL至10 mL容量瓶中,加入100 mg/L的NaNO2溶液1 mL,再分別加入一定量的提取液,定容至刻度,37℃反應1 h。吸取1 mL反應液于50 mL容量瓶中,加入0.4%(質(zhì)量分數(shù))的對氨基苯磺酸溶液2 mL,0.2%(質(zhì)量分數(shù))N-1-萘乙二胺鹽酸鹽1 mL,搖勻放置15 min后,用分光光度計在540 nm處測吸光度值,由下式計算清除率,同時根據(jù)標準曲線對清除率進行定量。
式中:S為亞硝酸鈉的清除率/%;A0為保溫反應時不加精油的空白試驗的吸光度值;Ax為不同濃度號的吸光度值。
圖2 亞硝酸鈉的標準曲線
由水蒸氣蒸餾得到的精油為淡黃色精油液體,產(chǎn)率為0.52%。其GC-MS全離子流分析如圖3所示。
圖3 白芷精油的GC-MS全離子流圖
由圖3可知該條件下共檢測出48種成分,利用NIST98質(zhì)譜數(shù)據(jù)庫進行對照解析,并參考文獻,解析并鑒定了占精油95.044%的38個成分。采用峰面積歸一化法計算精油中各成分相對含量,結(jié)果列于表1。
表1 白芷精油的解析結(jié)果
由表1可知,白芷精油所鑒定的38種成分中16種為非萜類化合物,占77.181%,為精油的主要成分。從化合物類型看,飽和烴類化合物占揮發(fā)油總量的38.705%,脂肪烯醇占19.015%,脂肪酸酯質(zhì)量分數(shù)為5.959%。萜類物質(zhì)22個,只占17.863%,其中,萜烯類化合物15種,占11.780%,γ-松油烯質(zhì)量分數(shù)最高(3.979%);萜醇類化合物4種,占4.462%。
本研究中的白芷精油中飽和烴類化合物環(huán)十二烴質(zhì)量分數(shù)最高,占38.705%,其次為1-十五烯醇,占16.781%,丁子香酚占11.559%,構(gòu)成了白芷揮發(fā)油的主要成份。這與文獻報道的成份和含量有一定的差距,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白芷品種及提取方法所得精油區(qū)別
盡管白芷品種以及提取方法不同等[26-27]會導致精油成分有所不同,但其主要成分皆為有機烴、醇、醛、酮、酸、酯、單萜和倍半萜類化合物,不同之處在于同類物質(zhì)的相對百分含量有一定的差異,因此白芷精油的性質(zhì)總體變化并不大。
植物精油對亞硝酸鈉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5-6,28-30]。以提取的白芷精油對亞硝酸鈉進行清除,不同白芷精油用量對亞硝酸鈉的清除作用結(jié)果如圖4所示。
圖4 精油用量對亞硝酸鈉清除作用結(jié)果
由圖4可知,隨著精油加入量的增加,亞硝酸鈉清除率逐漸增大,二者具有明顯的劑量關系。當精油用量為0.1 mL時,即清除作用可達到60%左右,清除作用較好,到0.2 mL以后,清除率增長速度放緩,且趨于平穩(wěn),到0.3 mL以后去除率基本不再變化,為82.58%,相當于清除了5.17μg亞硝酸鈉。
由于白芷精油的組成復雜,其含有烯醇、萜烯類和不飽和烴等化合物,因此具有一定的還原能力,可用于清除亞硝酸鈉。本試驗提取的白芷精油含萜烯類化合物15種,占11.780%,其中γ-松油烯最高為3.979%,推測其可能在酸性條件下與亞硝酸鈉作用生成亞硝酯肟酸,導致亞硝酸鈉減少。同時白芷精油中脂肪烯醇占19.015%,其中1-十五烯醇,占16.781%,由于烯醇類物質(zhì)具有一定的還原作用,也會將NO2-還原為NO,而導致亞硝酸鈉減少。綜上所述,精油清除亞硝酸鈉過程中可能是萜烯類和烯醇類物質(zhì)中所含的不飽和雙鍵作用的結(jié)果,可以認為是不飽和雙鍵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研究以水蒸汽蒸餾法對白芷進行蒸餾萃取,以0.52%的平均產(chǎn)率獲得了白芷精油;以GC-MS聯(lián)機分析精油,共檢測出48種成份,其中鑒定了38種成份,由22種萜類化合物和16種非萜類化合物構(gòu)成,主要成份為環(huán)十二烴(38.705%),1-十五烯醇(16.781%),丁子香酚(11.559%),并首次測定了白芷精油的亞硝酸鈉清除作用。結(jié)果表明,白芷精油對亞硝酸鈉具有明顯的劑量效應,且隨精油用量的增加而增強。當精油用量為0.30 mL時,對亞硝酸鈉的清除率最高可達到82.58%。
[1]朱家柟.拉漢英種子植物名稱[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Fráter G,Bajgrowicz JA,Kraft P.Fragrance chemistry[J].Tetrahedron,1998,54(27):7633-7703
[3]徐紹璽.百種調(diào)料香料類藥用植物栽培[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3
[4]Bakkali F,Averbeck S,Averbeck D,etal.Biological effects of essential oils-a review[J].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2008,46(2):446-475
[5]陸占國,郭紅轉(zhuǎn).超聲波法提取芫荽莖葉揮發(fā)油和阻斷N-亞硝基二甲胺生成作用的研究[J].食品工業(yè)科技,2006,27(7):63-65
[6]陸占國,郭紅轉(zhuǎn),李偉.超聲波法提取芫荽籽莖葉精油和成分解析以及清除亞硝酸鈉作用[J].化學與黏合,2006(4):218-221
[7]寧正祥,張水華,高建華,等.一些果蔬對活性自由基和亞硝酸鹽的消除作用[J].食品與發(fā)酵工業(yè),1995,2(1):31-35
[8]張平,葉文慧,石志華.姜汁對亞硝酸鹽清除作用的研究[J].黑龍江八一農(nóng)墾大學學報,2005,17(4):73-75
[9]劉世民.洋蔥對亞硝酸鹽清除作用的研究[J].食品工業(yè)科技,2004,25(2):81-82
[10]余華,曹麗容,湯修琴.核桃體外清除亞硝酸鹽及阻斷亞硝胺合成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5(12):17-20
[11]趙二勞,梁澤,張海容.沙棘葉對亞硝酸鹽清除能力的研究[J].食品工業(yè)科技,2006,27(3):81-82
[12]周才瓊,周張章,范勇,等.不同茶樣沖泡浸出液對NO2-清除作用的體外試驗研究[J].茶葉科學,2004,24(3):201-206
[13]Sawamura M,Song H,Kumiko O,etal.Inhibitory effects of citrus essential oils and their components on the formation of N-nitrsodimethylamine[J].Journal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1999,47:4868-4872
[14]章斌,侯小楨,饒強.佛手精油的超聲提取及清除亞硝酸鈉作用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11,32(12):43-47
[15]馬逾英,王娜,張利,等.亳白芷揮發(fā)油成分的氣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分析[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9(11):2667-2669
[16]李宏宇,戴躍進,謝成科,等.川白芷的揮發(fā)油成分分析[J].華西藥學雜志,1990(2):79-82
[17]郭耀杰,吳衛(wèi),李靜夜,等.川白芷不同品種(系)揮發(fā)油成分GC-MS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8):110-116
[18]李玲,呂磊.運用GC-MS結(jié)合PCA技術對川白芷與杭白芷揮發(fā)油成分的比較分析[J].藥物分析雜志,2011,31(1):112-116
[19]馬逾英,王娜.不同前處理方法所得白芷揮發(fā)油成分的GC-MS分析[J].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4):50-53
[20]劉韶,梁逸曾,曾茂茂,等.GC-MS與直觀推導式特征投影法分析杭白芷的揮發(fā)性成分[J].中南藥學,2007(5):455-459
[21]聶紅,沈映君.白芷揮發(fā)油的GC-MS分析[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2(2):58-60
[22]朱立俏,盛華剛.白芷揮發(fā)性成分的GC-MS分析[J].廣州化工,2012(23):103-104
[23]彌宏,于敏,趙東明,等.超臨界 CO2萃取白芷產(chǎn)物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6,12(3):22-24
[24]楊祖金,雷華平,葛發(fā)歡.超臨界CO2萃取白芷揮發(fā)油的 GC-MS分析[J].中藥材,2005(8):661-662
[25]李偉,陸占國,封丹,等.頂空固相微萃取氣質(zhì)分析白芷香氣成分研究[J].中國調(diào)味品,2012,37(5):109-112
[26]韓學儉.白芷及其采收技術[J].四川農(nóng)業(yè)科技,2001(6):29
[27]夏黎明,姚成.中藥白芷的研究現(xiàn)狀[J].中醫(yī)藥研究,2002,18(5):56-58
[28]陳文芬,桃金娘.精油的提取及其降亞硝酸鹽活性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1
[29]陸占國,郭紅轉(zhuǎn),李偉.索氏法提取芫萎莖葉精油和成分解析以及清除亞硝酸鈉作用[J].食品科學,2007,28(5):29-32
[30]時艷玲,王光慈,陳宗道,等.某些香辛料精油抑制N-二甲基亞硝胺體外合成的研究[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1997,19(4):359-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