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也是地,城市房屋也是房,過去也被禁絕于市場之外,不過等到城地城房雙雙入市,天下大亂了嗎?一些農地農房已入市的地方,也沒有天下大亂,更沒有天塌地陷。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認為,對農地農房入市,像古時那位杞國人一樣,憂天地崩墜,廢寢廢食,沒有必要。
在改革攻堅階段,若措施不當,即使最好的意圖也可能產生反向效果。采取畢其功于一役的辦法進行改革,極有可能招致既得利益群體的強烈反彈和共同抵制,會徹底堵死改革道路,過猶不及。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認為,我們試錯的余地非常有限,任何一項改革都必須確保不出現重大失誤,經濟不出現重大倒退。
推動改革,需要具體案例。對市場而言,只有具體的、生動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地理解體制變化。如鄧小平曾三次談到傻子瓜子年廣久。這極大地鼓舞了大量民營企業(yè)家的信心和勇氣,成為中國民營企業(yè)的發(fā)軔。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執(zhí)行副院長劉勝軍認為,在中國改革的歷史上,一個案例有時候比一個法律還能起到作用。
養(yǎng)老保障目標是多重的。最好的辦法是,在不同發(fā)展時期強調不同目標,并使其發(fā)揮不同作用。目標的制定要針對當下社會最需要什么?,F在最需要的是增強制度的“激勵性”,強化多繳多得的原則。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要求所有目標在一個時間段里全方位同時實現,是不太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
我國工業(yè)部門80%以上是制造業(yè),市場化程度比較高。而教育、醫(yī)療、文化、養(yǎng)老、金融、運輸等眾多服務部門在現實中仍保持著一定程度的行政管制,難以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提高供給能力、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
——中國〔海南〕改革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應加快服務業(yè)領域的政策體制創(chuàng)新,在更多領域、更大范圍實現服務價格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
土地制度改革意味著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減少;社保改革意味著醫(yī)療養(yǎng)老方面財政都在往外拿錢;財政收入也在持續(xù)減少。幾方面因素疊加,只要真正的改革深入推進,要不然中央財政過幾年后必然會出現財政上的大窟窿。
——國務院參事、經濟學家夏斌認為,中國的財稅體制必須加快改革,加快理順中央與地方的財權、事權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