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dāng)一個孩子走進學(xué)校的那一刻,就意味著學(xué)校和家庭以孩子為紐帶,建立起了一種伙伴關(guān)系。如何讓學(xué)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實現(xiàn)有效的對接與互動,并形成合力,共同為孩子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最終成為有用人才,就成為教師與家長都必須思考和解決的課題。從本期開始,我們約請新教育新父母研究所執(zhí)行所長藍玫女士開設(shè)專欄,擬借助具體案例,生動展示怎樣捕捉孩子成長中的細節(jié),剖析由此反映出的深層次問題,探討如何及時把握施教的有利時機,以期對父母與教師有所啟迪。
【案例回放】
帶抹布,是開學(xué)前給新生父母的一封信里就說到了的。一大早,還是有孩子忘記了。我告訴大家,同桌或是前后桌,可以互相借一下,先擦桌子準備上課??粗蠹壹娂婇_始行動,我也埋頭整理講桌。低頭的工夫,我忽然發(fā)現(xiàn)坐在窗前的一個個子高挑的小姑娘卻沒動。她就是諾。
諾是個瘦瘦的小姑娘,說話的聲音很甜美,衣服總是班里最干凈的一個。諾媽媽看上去是個很干練的女人,開學(xué)前的家長會上,她親切地拉著我的胳膊,客氣地說:“老師,孩子以后請您多費心。”我說:“這是我們應(yīng)該做的,對每一個孩子,都會一樣地盡心?!蹦芨杏X得出來,和所有的媽媽一樣,諾媽媽對孩子很不放心。交談中了解到,諾媽媽是全職媽媽,只負責(zé)在家?guī)Ш⒆幼鲲垼Z爸爸出門幫人家搞裝修,一家人租住在市郊一處民房里。日子不至于有多困難,但也不算很富裕。
此刻,諾的雙手規(guī)規(guī)矩矩地放在桌子上,完全不顧旁邊同學(xué)的嘈雜。而她的同桌豪因為沒有帶抹布,正在不停地東張西望,不時偷偷瞅我一眼。“諾,把你的抹布給豪用一下?!蔽乙詾楹啦缓靡馑继岢鰜砀Z借,就幫了他一下。結(jié)果,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袄蠋?,我的抹布是新的,我媽媽說,只能擦我的桌子,不能借給別人?!薄班??”我瞪大了眼睛盯著諾,期待她改變主意,或者再跟我說點什么。但是諾卻絲毫沒有被這陣勢給“嚇住”,平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孩子們都瞪大眼睛看著我,坐在豪前面的妍大概揣摩出了些什么,偷偷扭身把自己的抹布遞給了豪。豪趕緊擦干凈桌子,很乖巧地坐好了。
我調(diào)整了一下情緒,開始上課。諾呢?整節(jié)課都表現(xiàn)得很自然,絲毫沒有受到這件事情的任何影響。諾這樣的表現(xiàn),反倒讓我整節(jié)課都有些心神不寧,我實在無法當(dāng)作什么事情也沒有發(fā)生。
下課了,我叫住了諾:“諾,是媽媽告訴你不許借抹布給同學(xué)的?”“嗯。”諾依然一臉無辜地看著我?!澳阋矔行枰瑢W(xué)幫助的時候,如果大家也不幫你,你會不會難過?”我又問諾。這一次,諾不說話了,但分明還是很迷茫。我于是選擇了暫時放棄,不再“逼問”了。
第三節(jié)是我的自習(xí)課,我準備了《我不給你》這個繪本故事走進了教室。我什么都沒有說,只是繪聲繪色地開始和大家分享這只小狐貍的故事。故事講完,我問大家:“小狐貍啊小狐貍,什么是你今天最開心的事啊?”“是我和朋友們一起玩跳繩,我最喜歡跳繩了。”“是我救了我的朋友小熊?!薄⒆觽兊幕卮鹞寤ò碎T,但是都離不開“朋友”。我看了諾一眼,她的神態(tài)不再像之前那么平靜和漠然了。我繼續(xù)問大家:“孩子們,你們和小伙伴在一起的時候,有沒有分享過什么?是不是也體會過和小狐貍一樣的快樂???”“有,我把我的棒棒糖送給萍一個,她是我的朋友?!被壅f?!拔乙舶盐业奶菇o慧吃了。”萍也趕緊說?!拔易寳魍嫖业目ㄆ?,我們一起玩的。”鈺也站起來說……我趁勢說:“是啊,和朋友一起分享快樂,快樂就每個人都有一份了,這的確是一件讓人幸福的事情啊。就像早晨,妍把抹布借給豪,讓豪用上了干凈的桌子,豪很快樂,妍也覺得很快樂。那今天回去,就把這個故事講給自己的爸爸媽媽,讓爸爸媽媽也給你們講一講他們和朋友分享快樂的故事吧?!?/p>
放學(xué)后,我給父母們發(fā)了一條信息:“今天,我和孩子們一起分享了故事《我不給你》。記得讓孩子講給您聽一聽,然后和孩子交流一下。我想父母們都明白,孩子智商高成績好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情商,孩子不懂得怎樣與人交往、交流,當(dāng)他們走上社會的時候,就會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所以希望我們能一起努力,讓孩子知道,懂得分享才是快樂的。”
第二天的晨誦,我選擇了一個《做好事的小鹿》的兒歌和大家一起來讀,我讓孩子們一邊讀兒歌,一邊和周圍的同學(xué)一起表演。
我讓諾把兒歌讀了一遍,然后問她:“小鹿啊,幫助了小兔和山羊,你還想去幫助誰呢?”諾一愣,沒有說話。我轉(zhuǎn)頭叫了鵬,鵬回答:“我要幫小鳥在樹上做個窩。”我趕緊表揚他:“小鳥有了你送的窩,就不怕風(fēng)吹雨打了,一定也獎勵你一個花朵朵?!冰i滿意地坐下了。這時候,諾忽然舉手發(fā)言,她說:“我要幫老牛拔青草,這樣我們就可以喝到牛奶了。”我沒有立刻表揚她,而是問:“哦,你是為了讓老牛擠奶給你喝才來幫老牛的嗎?”諾被我問得有點發(fā)愣,她先是茫然地點了點頭,又輕輕地搖了搖頭。看到諾這樣,我轉(zhuǎn)身問大家:“你們覺得,幫助別人是為了從對方那里得到些什么嗎?”“不是?!焙⒆觽兓卮鸬糜悬c沒底氣?;蛘?,這個年齡的孩子還不能這樣辯證地看問題吧。但我還是決定,把我想說的話說完,哪怕只為了給這些孩子在心里埋下一粒等待發(fā)芽的種子。“我們付出,不能為了回報??墒牵銈儾恢幌胫玫降臅r候,卻一定會得到自己意想不到的東西!”其實我知道,孩子們并沒有真正懂得我說的話里的含義,但是有什么關(guān)系呢?這一切美好,終歸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成為他們的一部分。
一天早晨,諾媽媽來給諾請假,說諾把腳崴了,可能需要休息幾天,并且提出看能不能幫忙給諾補課。下午放學(xué)的時候,我問孩子們:“諾生病了,你們誰愿意幫諾補課???”孩子們都顯得很興奮,嘴里喊著“我、我”。我選擇了住在諾家隔壁的薔和慧,并囑咐她們一定先回家征得父母的同意。
第二天一大早,我叫薔和慧到我辦公室,問了諾的情況。她們告訴我,諾的腳腫了,但是心情挺好。很喜歡聽她們帶去的兒歌和故事,諾還托她們帶了寫繪作業(yè)來給我看……兩個孩子七嘴八舌地講起來,很興奮。
這天晚上,我分別給薔和慧的父母打了個電話,向他們表示了感謝。之后,我給諾的媽媽打了個電話。我對諾媽媽說:“班里的同學(xué)都很想念諾,估計孩子們給諾的卡片和畫應(yīng)該也帶給諾了吧?你一定要好好謝謝薔和慧這兩個小姑娘哦。是她們主動要求去幫助諾,還征得了爸爸媽媽的支持。如果班里所有的爸爸媽媽都能這樣通情達理,孩子們都這么懂事,我這個老師就當(dāng)?shù)迷絹碓叫腋A??!彪娫挼哪穷^,諾媽媽連聲道謝。但我依然不知道,她是否聽出了我話里的含義。
【對父母說】
孩子第一次離開父母,走進一個新的環(huán)境,除了學(xué)習(xí)知識,更重要的是學(xué)習(xí)怎樣與人交往和溝通,學(xué)習(xí)怎樣融入周圍的環(huán)境,并為將來融入社會做好準備。如果我們在這張“白紙”上,寫下的是自私和吝嗇,那么這就將成為這個孩子的底色;如果我們在這張“白紙”上,寫下的是寬容和慷慨,那么這也會成為這個孩子的底色……總之,孩子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成人和成人為他們創(chuàng)造的這個環(huán)境的感染和影響的。而在其中,母親的作用尤其重大!
有位哲人說過:推動搖籃的手,是推動地球的手??梢娔赣H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小覷的。
諾媽媽對諾的教育,會讓女兒喪失掉擁有更多更好東西的機會。比如真誠的友誼、溫馨的環(huán)境,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更多的“附加值”。一個班級就是一個群體,一個群體會形成一個群體的文化。而這個群體中的人在共同的生活中,會形成怎樣的文化,取決于大家共同的愿景和價值觀等因素。一個對別人、對周圍世界越來越冷漠的人,一個情商嚴重不足的人,怎能在一個充滿關(guān)愛的群體中立足呢?
其實,一個人最終成功與否、幸福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情商決定的。所以,如果您愛自己的孩子,請讓孩子學(xué)會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從力所能及的事情開始,對周圍的人與事付出關(guān)心和幫助,并從中體會到快樂和幸福!
【對老師說】
面對孩子的問題,老師切忌用自己固有的標準進行簡單的衡量判斷并作出處理。老師應(yīng)當(dāng)明白,孩子身上存在著其家庭教育的烙印,需要慎之又慎地對待。否則,不僅會讓孩子無所適從,而且容易激化教師和父母之間的矛盾,給自己的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首先,在課堂上,諾毫無戒備地說出了媽媽的話,說明她并不認為媽媽的話有什么不妥?;蛘哒f,對諾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還沒有能力對此進行思考。所以,這個時候老師既要“敏感”,要從孩子的言語中敏銳捕捉到教育的契機;又要“遲鈍”,即對諾的言語不要立刻進行簡單的評價。因為孩子們的成長,由于受到環(huán)境和經(jīng)歷的影響,表現(xiàn)總是各不相同的。而老師此刻面對的,不只是一個孩子,而是一個有教育問題的家庭。家庭的問題,不應(yīng)該簡單地由孩子來“買單”。所以,老師此刻必須要冷靜。
其次,老師對妍的表揚,其實是對諾的第一次提醒。雖然諾對于老師對妍刻意的“表揚”,沒有太大的反應(yīng),但實際上這種提醒是危險的。其危險在于,很有可能讓那些敏感的孩子立刻對諾產(chǎn)生一種排斥,以致在以后她和整個班級同學(xué)的相處中,留下隱患。而課下老師繼續(xù)追問:“是媽媽告訴你不許借抹布的?”這句話,更是失敗。因為這個問題其實孩子早就作出了回答?,F(xiàn)在再來問,卻有可能出現(xiàn)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嘗試撒謊,不承認是媽媽說的,以避免老師對媽媽產(chǎn)生惡感。這種情況尤其會發(fā)生在年齡大一些的、敏感的、能夠揣摩別人心理的孩子身上。
當(dāng)然,老師選擇一些契合的兒歌來觸動諾的這個過程,還是值得稱道的。比如老師一直在用那些正面的形象來引導(dǎo)諾,甚至最后“我們付出,不能為了回報”這個升華,雖不是此刻最重要的,但依然很有必要。
最后,諾的問題雖然源自母親,但是老師沒有貿(mào)然找諾的媽媽“興師問罪”,還是表現(xiàn)出了一種冷靜。因為越是這樣的父母,越是應(yīng)該謹慎對待。有的時候直面問題,的確會促使問題的解決;而有的時候,暫時擱置,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解決方法。
(責(zé) 編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