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呂巖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橫野:寬闊的原野。 弄:逗弄。 蓑衣:棕毛或草編的外衣,用來遮風擋雨。
呂巖,字洞賓,唐時京兆(今陜西西安一帶)人,生卒年不詳,是著名的道教仙人,民間盛傳的“八仙過?!薄包S粱一夢”等故事與他有關(guān)。
原野上,綠草青青,一望無際。不久,夜幕降臨,一輪圓月掛在天上。柔和的晚風徐徐吹來,非常愜意。忽然,不遠處傳來幾聲悠揚悅耳的笛聲。原來,是勞累了一天的牧童歸來了,他匆匆忙忙吃完飯,連蓑衣也來不及脫掉,就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了。
《牧童》描繪了一幅生動的牧童晚歸畫面,原野廣闊,綠草如茵,笛聲清脆,牧童晚歸,意境十分優(yōu)美。這首詩的動詞也用得十分恰當,“鋪”字給讀者視覺上的感受,似乎讓人看到了草的茂盛,領(lǐng)略到草原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芭弊謩t是聽覺上的感受,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xù)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
“草鋪橫野”“笛弄晚風”也可以作為好詞好句用到作文中。另外,“六七里”和“三四聲”都不是確指的數(shù)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xiāng)村傍晚的寂靜。
古人的雨具
蓑衣和笠帽,是古人最早的雨具。蓑和笠的關(guān)系,如同今日雨衣和雨帽的關(guān)系,所不同的是,“笠”的制作原料是竹子,而蓑衣是用蓑草編織的。除了蓑笠,古代還有一種用油布制成的外衣,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雨衣。
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童年是一幅幅美麗的畫,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詩。請你填補下列描寫童趣名句的空缺處。
1.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 驚不應(yīng)人。
(﹝唐﹞胡令能《小兒垂釣》)
2. 兒童急走追 ,飛入菜花無處尋。
(﹝宋﹞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
3. 知有兒童挑 ,夜深籬落一燈明。
(﹝宋﹞葉紹翁《夜書所見》)
4.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 學種瓜。
(﹝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5.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 放紙鳶。
(﹝清﹞高鼎《村居》)
6. 牧童騎 ,歌聲振林樾。
(﹝清﹞袁枚《所見》)
(王逸群 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