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季衛(wèi)
寫作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活動,但客觀材料的積累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有感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一現(xiàn)象,才能產(chǎn)生創(chuàng)作的沖動,從而形成文章。在指導三年級學生起步作文時,筆者以為:觀察在認識過程中是起點,只要牽動這一“牛鼻子”,作文這頭“大?!辈趴扇鐾榷肌?/p>
興趣首先表現(xiàn)為認知傾向。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要求作文教學具有形象性、多變化、有刺激,這樣才會不斷產(chǎn)生新鮮感。我在三年級作文起步指導時,一方面讓學生模仿范文,習得方法,另一方面用“形象”刺激學生,把學生吸引到觀察上來。如人物外貌片段描寫,要求學生寫班上的一個同學,不寫姓名,而別人看了之后,能夠知道這個人是誰。這樣,學生的興趣被激活起來,氣氛空前活躍,學生紛紛瞪大雙眼“盯”著每一個人的外貌來“對號入座”。就這樣,在學生盯著看、看了猜、猜了說的主體活動中,一堂外貌描寫課在不知不覺中收到了預期的效果。試引兩例。
1.“……他高高的個兒,留著短發(fā),穿著很樸素,經(jīng)常穿著一件藍白相間的格子衣,袖子也常常卷起來。吃飯的樣子最可愛,他的上嘴唇和臉蛋都一動一動的,就像小兔子一樣可愛,我們都戲稱他‘胡兔子’……”
2.“……她個子很高,皮膚有點黑,眼睛卻是又大又亮。右眼下有小指甲那么大的一塊胎記。她常常穿牛仔衣、青褲子。寫字的時候,她的頭總是向右邊歪著。這可能是她經(jīng)常練小提琴形成的?!?/p>
這類作文,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如觀察要按一定的順序,要有重點,觀察以后要展開想象。如描寫人物外貌時要按照從頭、眼、耳、鼻、口、牙的順序;觀察時可以進行對比,比自己高還是比自己矮、胖還是瘦;不能面面俱到,抓住有特色的一個方面寫詳細,觀察時適當?shù)剡M行想象,臉蛋像什么,眉毛像什么……他們感到很新鮮,終于樂意認真地去觀察,去描寫?!墩n標》提出要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因此,我常常鼓勵學生說:“畫家用畫筆給人畫像,我們的本領比畫家還厲害,我們用文字畫像。生活是一本無字的百科全書,處處留心皆學問?!痹趯W生對觀察生活產(chǎn)生興趣以后,我趁熱打鐵,要求并指導學生人人寫觀察日記。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培養(yǎng)訓練,大部分同學都養(yǎng)成了寫觀察日記的習慣。通過寫日記,學生不但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也提高了觀察能力。
興趣是一種心理特征,又表現(xiàn)為行動傾向。遵循學生心理需求,提供“玩”的時間與空間,開放作文課堂,讓他們盡情地活動,把觀察融于“動”中,匯入“玩”中,學生會饒有興致地完成作文的第一步——占有材料,擁有了材料,“好表現(xiàn)”的兒童就會有表達的需求、作文的興趣。
如寫《一次課間活動》,我對學生說:老師給大家輕松十分鐘,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但必須注意安全。學生可高興了,立刻投入其中。有的從課桌里拿出棋,找人開戰(zhàn);有的伏案繼續(xù)畫畫的,有的觀戰(zhàn),有的利用教室前后的空地玩陀螺……時間到了,我請學生說說剛才是怎么玩的,興致就不那么高了。有一個學生講玩陀螺,他向同學要陀螺玩玩,同學說:“不給。誰叫你昨天不和我玩的?!本瓦@么多,我提醒學生,要把活動描述下來,玩時也要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我們再玩一次,這次可要留心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你是這么玩的,其他人又是怎么玩的呢?學生非常的興奮,又玩開了。第二次交流開始,我再請剛才的學生交流。這次他把同學玩的有趣情景、自己的羨慕之情講了出來,說時還手舞足蹈的,似乎自己還在玩呢!不時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在老師的引導下,這次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心里全有了,習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還有一個學生講一個同學下象棋,我覺得他觀察時也非常仔細:“只見他兩眼總是望著棋盤上的一個地方,左手撐著腦袋,右手輕輕地點著桌子,一條腿還在一上一下地抖動著。嘴巴張得很大,只是沒有一點聲息?!边@就把下棋者全神貫注的神態(tài)描述出來了。
要使學生寫出真實的情感,必須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體驗不同于他人的情。為了使情境能適合各人的情感,教師要先摸清學生的性格性情,再揣測他們的心事。性格內(nèi)向、不善交際的學生,往往渴盼把焦慮和苦悶通過作文與他人溝通而得到宣泄的心理需求,性格開朗、熱情大方的學生常常有善于傾吐、急于表現(xiàn)的心理需求……如教作文《老師,我想對您說》時,課前,我說:“同學們,你們是我的學生,我愛你們,有很多心里話很想對你們說,今天,借此機會我們互相談談好嗎?”一聽老師要說心里話,學生迫不及待地興奮地說:“好!”接著,我說:“為了激發(fā)大家的學習熱情,我下了很大的努力,但看到有些同學不認真完成作業(yè),我很難過,很失望。難道,這就是我鐘愛的學生嗎?甚至有時一怒之下,放了晚學還要把沒有及時完成作業(yè)的學生留下來補作業(yè),使你們不能和班中的同學一起回家。我為這向大家道歉,請大家原諒!老師的一舉一動你們也看到了,今天就請你再次走進老師的心里,同時老師也知道你們一定也有許多話想對老師說,請拿出你的筆,來個竹筒倒豆子——一吐為快吧!”用推心置腹的親切話語,打開學生的心扉,在作文中宣泄心中的真實情感。
學生常常存在著這樣的思維障礙:“聽、觸、想也是觀察嗎?”、“這材料沒意思,沒啥可觀察的!”對此,教師只要引導學生確立“觀察要多維,突出立體感”的意識,這些障礙就能迎刃而解。
多維觀察,就是動用多種器官從不同的角度綜合觀察,使觀察的全部不再局限于學生單一的“看”。如學完了《石榴》,我要求學生也寫一篇介紹水果的作文。觀察一種水果,指導時可問:“除了用眼看水果的顏色、形狀之外,還可以怎樣觀察水果?”學生受到啟發(fā),悟出可用手摸水果的皮,用鼻子聞水果的氣味,用嘴巴嘗水果的味道,還可通過查閱資料了解水果的生長特點……這樣,全方位地觀察,使“水果”更立體了。
此外,我還十分注意教育學生理解觀察與認識之間的辨證關系:在細致觀察的基礎上形成認識,在正確認識的指導下更好地觀察。我注意引導他們以進步、向上、積極、樂觀的認識去觀察生活、表現(xiàn)生活。如看到商店里的商品琳瑯滿目,購物的人潮絡繹不絕,心中要問:“為什么會這么熱鬧?”引發(fā)思考后得出:商店的繁忙不正體現(xiàn)了我們國家的繁榮、人民生活的富裕嗎?于是,觀察到的材料也就有了意義了。
作文是一個連續(xù)的、多維的、復雜的心理過程。只要我們注意學生的心理研究,從觀察入手,就一定能“引發(fā)用文字表情達意的欲望和需求”,從而寫出“心里”的東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