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紅
語文課堂上的討論不但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的課文內(nèi)容作更深刻的理解,提高課堂效率。學生通過課堂討論可以深層次完成與文本的對話,可以溝通學生之間的感情,形成積極向上、和諧團結(jié)的班集體。語文教學涉及的面廣,很多時候?qū)W生通過討論可以獲得課本以外的東西。所以,老師要精心設計討論題,以期獲得更多的“課堂生成”。
學生都好動,如果整堂課都是“老師講,學生答”這種學習方式,學生可能連30 分鐘的注意力都達不到。對此,與其讓學生說“閑話”,倒不如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來討論,學習的效果一定會更好。學生在討論中能更自由地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和聯(lián)想,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不用有太多的預設,往往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因此,討論教學法就應需而生了。
討論的過程是學生思維碰撞的過程,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學生在討論中總會有不同的見解,這些見解在討論中不斷融合、發(fā)酵,最后都變成了共有的東西,這才是最實用的學習。只有把學生的思維都打開,呈發(fā)散狀,學生對所學習的內(nèi)容理解得才會更深刻、更透徹。所以,能讓學生放膽討論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
課堂討論的時候,老師是要有安排有組織的。筆者一般會根據(jù)座位的方便分為四人一組或者六人一組,學生在小組討論中不但要積極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還要尊重別人的意見,對同學要寬容,對別人指出的錯誤之處也應該虛心接受,小組之間要體現(xiàn)團結(jié)合作的精神,這是滲透在語文學習中的道德教育。討論結(jié)束后需要進行課堂展示,甚至會有小組間的比賽,這就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小組集體榮譽感。只有團結(jié)協(xié)作,具有高度的團隊精神,整個小組才能表現(xiàn)得更好。
課堂討論是一種學習方式,老師在組織課堂討論時要有明確的題目,也要有預設的目標,不能讓學生像“放散羊”一樣,想怎么說就怎么說,要是離題太遠就沒有效果。所以老師在布置討論題目時,要規(guī)定學生在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時要扣準話題,有著鮮明的主題。每一課的內(nèi)容都是一個主題,每一節(jié)課所設置的討論題目也有需要達成的目標限制,教師在組織討論時要牢記,討論式學習也是有一定的框架的。
討論式學習要在輕松愉快、和諧平等的氛圍中進行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學生在一種愉悅的氛圍中可以更放松,思維更敏捷,智慧潛力和智慧特長才能夠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學生樂學當然就會學,正應了那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名言。此外,和學生打成一片的老師最受學生歡迎,所以課堂上老師不能吝嗇自己的笑容,要把鼓勵的眼神和信任的微笑送給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在討論的時候想說、敢說,充分表達出自己的觀點。
如在講授七年級上冊的《往事依依》一課,要營造出對往事美好的回憶,必要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輕音樂。討論題可設置為:作者于漪老師是因為青少年時代所受到的文學熏陶才終成一代著名的教育家,你能否舉一個例子來談談文學和你的成長有什么關系嗎?因為是結(jié)合自身來談,老師可以放下身段做出示范,和學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整個課堂中充斥的是平等、和諧的氣氛,學生當然會各抒己見。
老師適時介入學生的討論,可以保證學生的討論不脫離主題,還可以提高學生討論問題的熱情,同時還可以調(diào)度學生討論的情況。有的討論題很簡單,但是學生就是統(tǒng)一不了意見,老師可以介入,弄清楚原因,幫助糾正錯誤的觀點。當學生有感興趣的點時,討論了半天卻找不到“出路”,老師可以介入討論中,適時推學生一把,幫助學生更進一步,以拓展更多的知識。全班要分成很多小組,所以老師在介入的時候要簡短,要“點睛”,盡量每個小組都能照顧到,保證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討論學習中。
教師應該在學生展示討論結(jié)果的時候適時適度地進行表揚。為了能夠讓更多的學生都有機會展示,可以要求發(fā)言過長的學生概括出自己的觀點來,對于默默無聞的學生要鼓勵其說話,只要能說出一點也要不吝嗇表揚。恰如其分的表揚可以讓學生有更大的勇氣去表達。要知道“一石激起千層浪”,老師用激勵措施幫學生打開沉默的局面以后,學生就會由小范圍的小組討論變成大范圍的全班討論,這樣的課堂才是生動的課堂、高效的課堂。
雖然課堂討論的策略簡單易行、效果巨大,但在討論過程中也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
老師在組織討論的時候首先要明確定好討論題目,題目的選擇不能有歧義,要圍繞課文主題去進行。討論的過程中要不斷提醒學生以課文為立足點,在“讀”中思考、議論。安排學生討論時,要巡回指導點撥,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離題太遠,要適時幫學生拉回來。
目前課堂討論的學習方式,正適應了課程改革的要求,張揚學生的個性,還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是老師們上公開課時必選的教學方式。但是老師們對學生的討論學習還是不夠放心,公開課的“討論”往往只是一個展示給聽課老師看的“必有環(huán)節(jié)”,并不實用。這個問題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首先,所給的討論題太客觀,用討論方式解決有些浪費時間;其次,討論只是流于形式,老師留給學生的討論時間不夠充足,學生還沒有進行交流,老師為了趕時間就讓學生“戛然而止”,這種現(xiàn)象在公開課上經(jīng)常發(fā)生;最后,老師觀念陳舊,不敢放手,學生討論得出了結(jié)論,老師還要再次重復,浪費課堂時間。
課堂討論的時間成了“優(yōu)等生”自我表現(xiàn)的時間,中等生和學困生沒有機會展示,也沒有勇氣展示,久而久之,課堂的主人會越來越少。大多數(shù)學生在討論的時候只是隨聲附和,渾水摸魚。在選小組長的時候就有表現(xiàn),如,誰學習好,讓誰當組長。這就明顯帶著推卸責任的意味,誰當組長誰多干活,發(fā)言、記錄、總結(jié),小組長成了“三位一體”,其他人則成了“閑人”,這種現(xiàn)象也是需要改變的。
總之,課堂討論教學法可以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實現(xiàn)學生是課堂的主角。老師在組織學生討論的時候要循序漸進,遵循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引導學生進入討論的火熱場面中。在討論中集思廣益,不但可以解決課文中的問題,拓展延伸的問題也可以輕松解決。希望老師們轉(zhuǎn)變觀念,只要設計好問題,組織好課堂就可以輕松達成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