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納 (梧州學院音樂舞蹈系 543000)
廣西高師聲樂改革引入本土民歌元素的可行性探析
——以桂東南地區(qū)為例
馬 納 (梧州學院音樂舞蹈系 543000)
廣西被譽為“歌海”,桂東南處于廣西的東南部(包括梧州、賀州、貴港、玉林等市和所管轄的縣),自古以來就有著豐富而奇異的民間歌舞。高師聲樂在教學實踐中,應充分利用本土音樂資源,一方面豐富高師聲樂教學內容,突出高校地方特色,另一方面通過教學挖掘本土民歌,傳承和保護本土音樂資源,使文化達到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本文在桂東南豐富民歌資源的基礎上,對聲樂改革中引入本土民歌元素的可行性進行探析。
聲樂改革;桂東南;本土民歌元素
本土民歌是區(qū)別于其他地區(qū)和民族的原生長地的民族歌曲,是根植于民間,依托于農業(yè)生產的民間音樂。是具有強烈地域性和地方色彩的傳統(tǒng)音樂。是這一方水土人群在長期的生息繁衍中形成的獨特的藝術形式,是關于這一方水土的文化、歷史、民情、風俗等活動的記載,經過時代傳唱,千錘百煉,成為我國民族音樂寶庫中獨具特色的一種。高師聲樂改革引入本土民歌元素是吸收本土民歌的精華,使高師聲樂教育和本土民歌發(fā)展的形式和內容均得以豐富,其意義和影響是多方面的。
(一)對于高師聲樂教育來說,這項探索使教學與研究很好的結合在了一起。教育系統(tǒng)擁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人力資源。“學校的人力資源:教師與研究者的結合,即科研與教學的結合,既解決了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保護所需要的深入研究問題,也解決了傳承所需要的人才培育問題”,這可謂是一個雙贏的路徑。
(二)有助于打破本土音樂落后于歐洲音樂的陳舊觀念。現在聲樂界對于歌唱好壞的評判標準依舊是西洋模式,形成這樣的評判標準是有歷史原因的,那就是上個世紀中期聲樂界的“土洋之爭”,在美聲唱法進入中國之前,“土”唱法一直是中國聲樂界的主體,但是“洋”唱法進入中國后迅速占據了主導地位。這也是導致許多人認為本土民歌“土的掉渣”“俗不可耐”的主要原因。高師聲樂教學中把本土民歌元素引入課堂,能夠使更多的學生認識到本土民歌并非是“一文不值”,能夠改變現在聲樂界“崇洋媚外”的局面。
(三)把本土民歌進入高師課堂,有助于豐富高校的音樂教學手段。本土民歌有著豐厚的歷史積淀,是幾千年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本土民歌包含的民族元素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如作曲技法、節(jié)奏節(jié)拍、演唱形式、演唱技巧等。以演唱技巧為例,桂東南本土民歌中就包含了如壯族的“唱山歌”“西倫”“高腔”“過山腔”等。這些演唱技巧都有著獨特的民族特征,是經過歷史積淀形成的寶貴財富,并非都是所謂的不科學的“大本嗓”。把本土民歌中優(yōu)秀的民族元素引入高校教育中,對改善當前單一的教學模式是有著巨大作用的。
(四)把本土民歌引入高師課堂,有助于豐富高校聲樂教學曲目,使教學成果更具多樣性。高師聲樂教育由于一直主要沿用西洋教學模式和評斷標準,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缺乏個性,“千人一聲”這個現象不能否定高師聲樂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高師聲樂課堂引入本土民歌如果得以實施,就可以使聲樂教學成果得以豐富。
(一)得天獨厚的音樂資源
桂東南古屬“百越”之地,秦漢以后,中原漢人南遷,越漢雜居。中原文化與當地古老的越人音樂不斷融合,形成了奇異多彩的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它既保留了漢族音樂的許多形式與性格,又融入了不少越人古樸的音樂特征,從而形成了我國東南漢族地區(qū)邊緣地帶頗具特色的民間音樂文化。包括民間歌舞如大山歌、梧州“水上民歌”等,民間戲曲如“桂南采茶戲”“木偶戲”“傀僮戲”、鷯劇等。高師聲樂改革有如此豐厚的音樂基礎,應充分利用本土音樂資源。
(二)高師雄厚的人力資源
桂東南地區(qū)之所以擁有雄厚的人力資源是因為這里有梧州學院、玉林師院、賀州學院等一批高等教育學府。高等教育擁有高級教育人才和科研人才,有利于本項研究順利開展。廣西藝術學院作為廣西音樂教育和音樂研究的領先單位近年來在這一方面的研究頗有成效。如《廣西民歌傳承人保護機制與方法研究》榮國國家級課題。該課題從四個方面探索廣西民歌青年傳承人保護機制的建設及形成民歌傳承人的培養(yǎng)方法。廣西藝術學院同時還申請了自治區(qū)教育廳課題《廣西少數民族民歌挖掘與傳承》《傳統(tǒng)聲樂教學手法與現代技術整合研究》《廣西少數民族歌唱人才培養(yǎng)問題研究》等,從廣西本土民歌傳承人、本土民歌挖掘以及歌唱人才的培養(yǎng)等方面入手進行探索,為廣西本土民歌的傳承與發(fā)展探索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同時也為豐富高師聲樂成果作出了大膽的嘗試。桂東南高校應向廣西藝術學院學習其經驗和方法。
(三)政府的支持
近年來,國家和政府非常重視非物質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投入人力物力來保護頻臨滅絕的文化遺產。桂東南擁有豐富的民間音樂資源,其大部分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桂南的采茶小戲”、玉林的“唱春牛”、梧州的“水上民歌”等。高師聲樂引入本土非物質遺產,在一定程度上是保護和發(fā)展民族遺產,必定會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勵。
廣西高師聲樂教學如何整合和充分利用當地本土音樂文化資源,把本土民歌元素引進高師課堂,是我們聲樂改革的一重要切入點。筆者從以下四點個方面對本項目實施的具體方法進行探討。
(一)改革教學內容,把民歌引進來
前面已經提過當前高師聲樂教學訓練模式基本上采用歐洲傳統(tǒng)美聲教學體系為主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的教學對我國聲樂事業(yè)的發(fā)展,對學生掌握發(fā)聲的科學共性"規(guī)范聲音"提高演唱能力"保護嗓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容易造成“千人一聲”局面,為了避免此現象,必須豐富教學內容。引入本土民歌在一定程度上豐富教學內容。高師聲樂課堂中可以加入本土民歌的演唱,如開設本土民歌唱腔課、本土民歌方言學習課等。在聲樂課程的設置上也應注意循序漸進,如在一年級開設本土民歌欣賞課,在二年級開設本土民歌唱腔課和民歌方言課,三年級開設本土民歌表演課等。
(二)整合師資,請民間藝人走進課堂
高師聲樂課堂引入本土民歌的最大的問題是師資問題,怎樣引進來,首先必須要師資,我國高師聲樂教學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掌握了較為科學的發(fā)聲訓練方法,較強的演唱能力,但惟獨缺乏本土的民族的特性,這是高師聲樂教育的一個共性問題,也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產生的問題。為了彌補這一缺點,必須整合師資。師資整合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教師可以走進民間學習本土民歌的演唱,讓教師學會唱本土民歌,然后再帶進聲樂課堂,另一方面可以更直接更快速的引進民間藝人進行校內演唱或者講學。
(三)根據民歌進行編創(chuàng)新歌、練聲曲等作為教學曲目的補充
本土民歌走進高師聲樂課堂的形式可以是豐富多樣的,我們不僅可以直接把本土民歌原滋原味的吸收,也可以對民歌進行新的加工和二度創(chuàng)作。吸取本土民歌最具代表的元素進行編創(chuàng)并不是目前才有的,如之前的廣西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羊角歌》等都是根據民歌編創(chuàng)而成的。高師聲樂教師可以對民歌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加工成練聲曲或者新的民歌對聲樂教學的曲目進行補充。
(四)改革教學形式,進行民歌演唱形式及舞臺表演的訓練
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模式在演唱形式和舞臺表演形式上受到局限,而高師聲樂課堂引入本土民歌元素后,聲樂教學內容得以豐富和改變,那么隨之而來的演唱形式和表演形式也應跟著改變。在聲樂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的變化靈活調整教學形式。梧州學院音樂舞蹈系教師記譜改編的壯族民歌表演唱《唱天謠》在學校以及市內演出和比賽都獲得很好的評價,這不僅僅是對本土民歌的一次嘗試,是對高師聲樂教學改革的一個考驗,更說明本土民歌元素走進高師課堂的是適應民眾和時代的要求。
結語
高師聲樂改革面臨著一個契機——與本土民歌相結合,他們的共同協調發(fā)展將給社會和人們帶來巨大的精神食糧,不僅鼓舞著民族民間藝人更激勵著高校教師——責任重大,前途光明。
[1]揭冰.《文化產業(yè)視野下的民歌傳承》.學術交流,2009.10.
[2]梁文珍.《本土化與多元化的民族音樂教育——以廣西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系為例》.歌海, 2011.1.
梧州學院學院教育教改非資助項目,項目編號:wyjg2013C013
馬納,梧州學院音樂舞蹈系專業(yè)教師;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