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生活在一個不幸的時代,政權(quán)更迭,民不聊生。他雖做過幾次官,但“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歸隱回鄉(xiāng),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為避戰(zhàn)亂他曾兩次逃難,仇家一把火又將他可憐的家產(chǎn)燒了個精光。但在他的詩文中卻找不到杜甫“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式的哀嘆,反倒常是一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靜。這是一種境界、一種回歸,回歸自然、回歸自我,不為權(quán)、財、名、苦所累,永葆一顆平常心。他為官時不為五斗米折腰,不丟人格;窮困時安貧知足,不發(fā)牢騷,不和自己過不去,也就是《桃花源記》里說的“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我們沒有理由責備陶淵明為什么不像白居易那樣去寫《賣炭翁》,不像陸游那樣去寫“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不像辛棄疾那樣“把欄桿拍遍”,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沒有辛棄疾、岳飛那樣尖銳的民族矛盾,他也未能像魏征、范仲淹那樣身處高層政治的漩渦之中。存在決定意識,各人有各人的歷史定位。陶淵明的背景就是一個“亂”字,世亂如傾,政亂如粥,心亂如麻。他的貢獻是于亂世、亂政、亂象之中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開發(fā)出一塊恬靜的心田。“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陶淵明也不是沒有做過官,但他不把做官當飯吃,他把人格看得比政治要重,不為五斗米折腰,不看人的臉色。政治生活一旦妨礙了他的人性自由,就寧可回家。他高唱著:“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這是何等痛快!
【素材解析】
朱熹評陶淵明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quán)納貨。陶淵明真?zhèn)€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晉宋人物?!彼M但只高于晉宋人物,也遠高于現(xiàn)代許多跑官要官、貪財受賄、爭權(quán)奪利之人。
【話題運用】
恬靜、回歸自然、生命中最重要的、心靈的選擇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