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100732)
全球化、文化多樣性與當代性
高建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100732)
現(xiàn)代化的過程會給民族文化帶來各種各樣的改變。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人們的價值標準在發(fā)生著變化。全球化所帶來的結果是,人們要把不同地方的藝術放在一起評價。不同的民族文化,有著自身的符號表意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會融化到民族和文化的血液之中。傳統(tǒng)還會回潮,會以某種形式頑強地保存下去并展現(xiàn)出來,不斷以新的形式活在當代。人是傳統(tǒng)的承載體,文化的多樣性,意味著個人保持自己的傳統(tǒng)的可能性。一個開放的社會與一個封閉的社會的區(qū)別在于如何看待這種文化的差異。在不同的文化中,“進步”會以不同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顯示出不同的特點。各種不同的文化有著各自的現(xiàn)代化道路,因而,現(xiàn)代化是復數(shù)的。不同的文化有著自己的傳統(tǒng),它們在走向現(xiàn)代的過程中,有可能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尋求和生成自身的現(xiàn)代因素,從而形成自己的現(xiàn)代文化?,F(xiàn)代性也是復數(shù)的,不存在單一的現(xiàn)代性。當代社會正在出現(xiàn)一種區(qū)別于“后現(xiàn)代性”的“當代性”,它意味著許多重要理論的突破和重要傳統(tǒng)的復歸,人們可以通過它“回到未來”。
全球化;文化多樣性;民族文化;當代性
全球化給民族文化帶來了什么?民族文化在遭遇全球化時應該如何應對?歷史與現(xiàn)實都告訴我們,需要對這些問題有一些大的、長時段的思考,要考慮問題的各個方面,并對其分別作具體的分析。
現(xiàn)代化的過程會給民族文化帶來各種各樣的改變。人們曾經無保留地擁抱現(xiàn)代化,擁抱全球化。這種情況現(xiàn)在已經有了一些改變。隨著文化多樣性觀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觀念、文化相對主義等等的發(fā)展,這些思考也就變得愈加復雜。討論這個問題,我想首先從一個大視野開始,這個大視野就是:不可避免地席卷全世界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的發(fā)展會帶來什么?只有在此基礎之上,才能談到應該如何應對,一方面是一個客觀的大過程,另一方面是,人生活在其中,有著自己的愿望和追求。于是,就出現(xiàn)了一個“里”和“外”的問題。談別人容易,談自己難;居高臨下泛泛而談容易,設身處地來談就難;當“看客”容易,一旦進入其中,就會發(fā)現(xiàn),有著諸多的內存邏輯起著作用?!袄铩迸c“外”都各有其道理,但又不能各執(zhí)一端。兩者結合起來,可以得到完整的認識,這就是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但是,我們許多文化上的爭論,許多有影響的觀點,都是由于各執(zhí)一端形成的。不考慮內在的復雜性,提出一個響亮而膚淺的口號,引起學界一片騷動,招來一片罵聲,于是就有名了。在文化的“里”與“外”問題上尤其是如此。原因是,這個問題與幾乎所有的人都有關,于是,爭論的觀點可以“雅俗共賞”。這一類的問題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出現(xiàn)。有一次,我與國外的老一代老漢學家聊北京,他們都對北京的發(fā)展表示傷感,幾十年的建設,毀了一座無比美麗的城市。我曾經在瑞典留學。瑞典有一位著名的中國藝術史研究家,中文名叫喜仁龍,他寫過一本書,名叫《北京的城門和城墻》,寫老北京的建筑。我去瑞典較晚,沒有見過喜仁龍,但讀過他的書,也曾經與他的學生們很熟悉。與他們一道分享過這種淡淡的哀愁,他們的傷感的確使人感動。如果老北京完全保留下來一定很美。假如歷史可以重來,也許可以換一個思路來建設北京。然而,盡管我們可以講無數(shù)個保護的故事,遭遇到那個建設的大時代,破壞的還是比保留下來的多。
歷史不可能重來。今天我們該怎么辦,這才是問題的實質。我們今天當然不能那樣大拆大建了。但現(xiàn)在人們進行爭論時,意圖并不在此。通過歷史的解說,有人是想達到這樣一個目的,這就是使文化博物館化或化石化,讓人們永遠按照古老的方式生活,使來看的人能夠仿佛穿越時空隧道,回到過去的或遠方的某個時空點,感受那里的生活。確實,到這些時空點上去感受感受,一定是很有意思的。我曾在湘西的一個古鎮(zhèn),看表演縣官斷案和鏢局接生意。同一個場景每天都演,而且要演十來場,演得有點疲憊和敷衍,如果他們更敬業(yè)一點,也許會效果更好??偟恼f來,這種做法沒有什么不好,既豐富了旅游項目的內容,也可對大眾進行生動的歷史教育。但是,如果有人想再進一步,使全部民族文化都博物館化或化石化,以滿足觀看者的趣味,這就有問題了。這就回到所謂的“里”與“外”的問題。身處這種文化之外,只是看看而已,我們會覺得保持一種古老的原貌,滿足現(xiàn)代觀眾所需要的古樸感和對異域情調的追求是很好的。城市可以保留,建筑可以不動,新城舊城可以分開,但是,古老北京人的那種舊式的城市文化,旗人的生活做派,舊式的茶館,街上的叫賣聲,都注定會一去不復返。文化是人的文化。我們沒有理由要求一些民族的人生活在化石狀態(tài),滿足“看客”的趣味,或者充當活標本,等待文化研究者的光臨,把他們放上標本臺。
我愿從一個最平淡無奇的故事說起。有一次,我曾陪一些外國學者到九寨溝。一位很友好、對中國藝術很喜愛的美國教授,在看了九寨溝演出團的演出后說:“真是精采極了,他們應該到紐約去演出!”他能克服文化差異,欣賞中國人的藝術表演,的確難能可貴。但是,為什么演得好就應該到紐約去演出?當然,這位教授絕無任何不好的意思,他只是陳述一個全世界的藝術家都在做的一件事:在小地方成功了,就到大地方去;在小城市成功了,就到省城去,再到中心城市去,到首都北京去;然后就出國,到巴黎、倫敦、柏林、紐約去。事實也是如此,如果一位歌手到維也納金色大廳唱一個專場,就表明或暗示他或她達到了一個檔次;一個演出團體如果訪美演出成功,身價就從此不同。畫家也是如此,如果在縣城辦畫展,能得到一個縣的承認,到了省城辦畫展,影響就會更大了,但是,如果到中國美術館或北京的某個重要美術館辦畫展,那會是你一生的榮耀。更進一步,如果巴黎、柏林、紐約這些世界中心城市的一些大畫廊向你開放的話,那么,你就是世界級的藝術家了。
其他各門藝術實際上也是如此。我們有各種藝術的獎項,例如,各種文學獎、電影獎、音樂獎、美術獎、戲劇獎,等等。這些藝術的獎項也有著不同的等級,有地區(qū)的,國家的,也有世界性的。這些藝術的獎項意味著什么?是否在為藝術劃定等級?獲得世界級大獎的,就必定是最好的藝術?我曾經寫過文章提出這樣的問題: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是否意味著世界第一?藝術家之間,藝術作品之間,我們當然也常常說,是不可比較的:各有各的風格,各有各的特色,很難一決高下。但是,我們實際上是在作比較,并且這種比較從來也沒有中斷過。比較的標準多種多樣,在不同的語境中,標準也各不相同。市場在作比較,于是,電影的票房、畫作的售價、文學作品的銷售量等等,都成了標準。但是,票房、售價和銷售量只是一個方面。專家的評價與大眾的評價不同。專家說好的,大眾不買賬,但“大眾”也不見得就說了算。藝術評價的標準是不同人群間博弈的結果。一時的市場效應與長久的影響力也不同,前者是當作品剛出來時的效益如何,后者是多年以后作品仍受到人們歡迎的程度。這兩者中,一個是橫向的維度,一個是縱向的維度。我們這里所關注的,是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人們的價值標準在發(fā)生著變化;不同的地方,藝術風格也不同。但是,全球化所帶來的結果是,人們要把不同地方的藝術放在一起來評價。這當然是困難的,但卻變得不可避免。
不同地方的藝術相互比較,這也許是藝術家的晉升之道。從小地方的藝術家,到大地方的知名藝術家,到成為大藝術家,有很多的階梯要爬。但是,從另一種意義上講,這意味著文化的喪失。藝術間的不可比較的差異變成了可比較的等級差異,多中心變成了單一中心。不同國家、不同地方的文學,可以放在一道比高低嗎?不同地方和畫種的畫家,可以放在一道排序列、等級嗎?原來不可以,現(xiàn)在變得可以了,而且一定要這么做。不管是否合適,這么做已經成了通行的慣例,并且,藝術要想被承認,就必須進入到這種序列之中。我們在體育運動中有這種等級比較,我們可以根據(jù)體育的成績,形成地區(qū)的、全國的、全球的冠軍。但文學藝術的比較,就不那么容易。在等級的規(guī)定中,犧牲了許多最有意義的東西,犧牲了許多無法相互比較的獨特性、許多特有的精采。
回到前面所說的“內”與“外”的話題上來。在現(xiàn)代化與保持傳統(tǒng)的兩難之中,我們究竟怎么辦?這不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現(xiàn)實問題。理論探討可以極端化,從而使理論觀點趨向于兩極。但現(xiàn)實操作則是另一回事?,F(xiàn)實生活迫使人們持一個較為中庸的態(tài)度。然而,現(xiàn)實操作不應該回避理論問題。
當前,在民族文化發(fā)展過程中,至少有明顯的三種做法或傾向,或者是說,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種做法是建風情園。在許多民族地區(qū),都有民族風情園。有一段時間,建風情園成了一陣風,最早建風情園的地方,一定是帶來了一些經濟上的收益的,但此后建的,大都是在跟風。風情園所帶來的問題卻是很嚴重的。這種做法,是一方面拆真古董,另一方面建假古董,如在仿作的羌族和藏族小樓,苗家和土家的村寨等里面,文化成了表演,展示他們生活中場景:如何過節(jié)、節(jié)年……文化本來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但這種生活方式本身早就在改變。于是,剩下的只有表演。這種轉化對于民族文化本來也說也許是致命性的。前面說到“內”和“外”,就有是為了自身而保存,還是為了看客而保存的區(qū)別?,F(xiàn)在這種區(qū)分深入到他們的生活之中,他們不再過自己的節(jié),卻為了看客天天在過節(jié)。生活表演化了,內在的真實轉化為浮面的真實。為了表演,不必發(fā)自內心地為著自身的節(jié)日而愉快,而是表演自己的愉快。這些表演,也呈同質化的現(xiàn)象,一些不同的少數(shù)民族,表演趨一致性,那是表演的設計者相互學習的結果。他們所需要的不是發(fā)自內心的美,而是看上去很美。于是,不同民族的表演團體相互學習,尋找表演性、娛樂性因素進行綜合。這時,是否真是民族特色并不重要,只要看上去有點民族的特點,且表演得熱鬧好玩就行。由此,他們以表演文化為名,其背后是文化本身的喪失。造假古董與拆真古董形成一種因果關系。在建假羌樓藏寨之時,拆掉了真正的羌樓藏寨。表演如何過年過節(jié)與忘了如何真正慶祝節(jié)日也形成了一種因果關系。一切都儀式化、外在化、戲劇化。樸素的家人親友團聚,發(fā)自內心的親情,作為休息的節(jié)日,被緊張地工作、保證來客快快交錢,并向他們完成規(guī)定的關于過節(jié)的表演所取代。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農家樂”也已呈現(xiàn)出這種現(xiàn)象。
第二種傾向是將文化遺跡符號化,使歷史文化遺跡成為城市里的一個孤島,失去其環(huán)境和語境。一些古代的遺跡被用來裝點現(xiàn)代城市,但卻使它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例如,我曾在三十年前去過西安,看過大雁塔。當年的大雁塔年久失修,塔前的建筑也凌亂破敗。我曾經心生感嘆:這個地方是如此重要,還是要花錢修一修的。不久前我故地重游卻震驚地發(fā)現(xiàn),大雁塔還在,修過了,而且修得極好,但周圍的各種建筑卻全部拆光了?,F(xiàn)在是一個巨大的雁塔廣場,有音樂噴泉。夏日的夜晚,到處燈火輝煌,到處都有人跳舞、拍照。我再次心生感嘆:弄得這么熱鬧,唐三藏怎么譯經呢?我們又如何感受這個譯經處呢?一個莊嚴肅穆的地方,一個可以發(fā)思古之幽情的地方,已經變得光彩奪目,喧鬧無比。這當然是眾多的例子中的一個。走遍全國,到處都有這種符號化的現(xiàn)象。將一些知名的古跡保存下來,加以突出,然后將周圍一些相對次要一點的建筑全部拆光。于是,原先古跡所賴以存在的環(huán)境消失了,這些古跡的意義所賴以存在的語境也消失了。
一個詞被人們從一個語境中取出來放在另一個語境中,它的意義會發(fā)生變化,同樣,這些文化古跡也經歷了這樣的語境變化,從而使它們的意義也發(fā)生變化。在城市文化建設中,有一種說法叫做“擦亮文化名片”,這代表著一種典型的符號化的思路。認定某一樣或某幾樣物代表一個城市,將它特別地突出,使它們成為城市符號。保留了這幾個符號后,就可以肆意在別處大拆大建。這時,城市的同質化與名片的異質化同時發(fā)生,成為共謀關系。許多城市除了幾個標志性建筑以外,其它地方都“千城一面”?!安撩钡男袨楦淖兞瞬糠种袍E的意義,毀掉了其它的古跡,而這一切都是在保護和建設的名義下進行的破壞活動。
第三種傾向是倡導一種被稱為“文化融合”的東西。文學藝術與科學技術不同??茖W技術具有普世性,學到什么就直接用上。我們不能以民族主義相號召,提出建立“中國數(shù)學”、“中國物理學”一類的提法。全世界的數(shù)學都應該是同樣的。我們也不應該在一些技術性的行業(yè)另立標準,還是要努力與國際“接軌”。但是,涉及到文學藝術,還是各有其民族性。不同民族之間要實現(xiàn)文化交流,但這種交流,還是各自“以我為主”。外來文化的影響只能是營養(yǎng)、供消化的東西。畫家潘天壽說過,人喝了牛奶,只是吸收牛奶的營養(yǎng),不能變成牛。他指的是中國的國畫。到了20世紀,國畫當然要變,要適應新時代,要畫出新內容,但是,不能簡單地說融合。西畫的技法、構圖、素描技巧、色彩、明暗,用到國畫上,不一定就能產生新時代的新國畫,反而有可能毀滅傳統(tǒng)。創(chuàng)新是很難的事。在一個中西交融的大過程中,有可能出現(xiàn)各種融合的個案,各有其積極的意義。但是,完全不同的文化間的交配,其結果是否有生產力,是否真的指出了一條新路,這可能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同一種審美追求,只是換了一個媒介,并不等于有原創(chuàng)性。前不久看青歌賽,有人提出,好的民族唱法歌手要兼有美聲和流行歌手的才能,糅進其它唱法的技巧。聽了這個說法,我想到現(xiàn)在流行歌壇的一種做法:男歌手能唱女聲,女歌手能唱男聲,并且同一人模仿男女聲對唱。還有一種做法:一位歌手能兼唱高音和低音,并且在不同的音區(qū)轉換自如。這么做很難,常人做不到,要有特殊的稟賦。但是,藝術的標準就是難嗎?“難能”固然“可貴”,但“可貴”是否就是“難能”?當我們努力區(qū)分藝術與技能時,就已經說了這一點。展現(xiàn)特殊的才能不叫藝術。古人就說過,“難”只是“求乞計”,力求實現(xiàn)的,只是使觀眾吃驚,而不是欣賞。聯(lián)系前面談國畫的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到,學習的結果是一種畫種的消失。我還是贊同讓民族藝術像喝牛奶一樣吸取外來藝術的營養(yǎng),允許其走自身成長的路。時代、社會、市場、科技,都會影響民族藝術的發(fā)展。在一個一切都在變的時代,藝術的變是不可避免的,不變就會成活化石,就只能在博物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變不等于取消。文化的融合應理解成在新時代尋找生存和發(fā)展之路。
文化多樣性與地方特色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陜北高原出高亢的秦腔,江南水鄉(xiāng)只能出吳儂軟語。不僅是音樂,在美術、文學,以及各門藝術中,這種差別都可明顯被看出,被感覺到。這種差別直接與人的性格有關。我們常常說,不同地方人,有著不同的性格。東北大漢的豪俠與上海男人的巧智,湘西女人的熱烈與浙東女人的水靈,性格上的對比可以給人以強烈的印象。哲學家們曾討論過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問題,即文化是否由種族、環(huán)境、氣候決定。對此,曾有過激烈的爭論,主要是經濟決定論派與地理決定論派在爭。其實,經濟決定,本身就不應該是抽象的經濟指標來決定,人與自然的復雜互動,既與人種和文化傳統(tǒng)有關,也與地理和自然環(huán)境有關,經濟是這兩者結合的一個方面而已。在現(xiàn)代社會,這種地方性有著被克服的趨勢。陜北與江南,在生活上的差別就已經變得很小了?,F(xiàn)代生活環(huán)境和條件的同質性,又使造成性格差異的后天因素被取消。在這種情況下,差異還是否可能?
語言差異是一個對文化差異有著深刻影響的因素。人是用語言思維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語言不是表達某種既有思維成果的工具,它就是思維本身的工具和載體。語言的特點影響著人的思維方式,而人們的思維成果也通過語言保存下來。進一步說,語言的豐富和發(fā)達是思維發(fā)達程度的標志。人們運用一種語言思維,同時就在實踐和豐富這種語言。弗朗索瓦·于連說中國人不重視哲學上的“在”,是因為他們在印歐語言之外。但更為根本的原因是中國人遠離歐洲語言的使用者,自己沒有重視和發(fā)展這種觀念而已。加入佛教因素后的宋明理學,“在”的觀念就出現(xiàn)了。一種流動的“本體”觀,可能就體現(xiàn)了某種程度的融合。有人告訴我,德國出了許多大哲學家,是由于德語適合哲學思維。我倒愿意反過來說,正是由于出了許多大哲學家以后,德語變得適合哲學思維了。
語言的不同決定著一個民族思維方式的不同,這也是民族間保持文化差異的重要原因。語言間的可通譯性是民族間可交流性的標志。語言間的不可通譯的要素,如不可譯的詞語、來自民間、日常生活以及古代典籍的習語和成語等等,是民族間差異被保存的標志。從長時段看,不同語言間是走在趨同還是趨異的道路上,這很難說,應該是既趨同又趨異。來自翻譯的新詞使語言間趨同,來自日常生活的新詞又可能使語言間趨異。當代文化間的相互關系,在走著一條復雜而不確定的路。
如果僅僅從狹義的語言差異上講是如此的話,那么,在一個更為廣義的符號學的領域,實際也是如此。不同的民族文化,有著自身的符號表意的傳統(tǒng)。在中國古代,易象、文字、圖畫是三種符號表意系統(tǒng),被認為分別表達理、識和形,即推理、知識和圖像。進一步說,禮和樂,其實也是用動作和聲音符號分別與理智和情感對應,并用它們的相互配合以達到社會上不同等級的人之間的“別異”與“和同”。一些史籍,從《尚書》到《春秋》,其實都具有符號性,它們記錄過往的歷史和對歷史的見解,讓歷史活在當下,成為當下生活的一部分。符號承載了文化的傳統(tǒng),它與語言本身相聯(lián)系,又比語言更直接。這種傳統(tǒng)會融化到民族和文化的血液之中,在現(xiàn)代化過程中,它又被迅速改變著?,F(xiàn)代化過程本身就呈現(xiàn)為反傳統(tǒng)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反傳統(tǒng)的運動,有的激進,有的溫和,但受外來影響,自身受到徹底的、翻天覆地的改變,都是不可避免的,有時甚至在一個短時段里,可能會給人以傳統(tǒng)的徹底消失的印象。然而,傳統(tǒng)還會回潮,會以某種形式頑強地保存下去并展現(xiàn)出來,不斷以新的形式活在當代。具體到個人,每一個人都是傳統(tǒng)的承載體。文化的多樣性,意味著個人保持自己的傳統(tǒng)的可能性。一個開放的社會與一個封閉的社會的區(qū)別就在于如何看待這種文化的差異。將差異看成一種危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對差異或以武力征服,或以文化融化,這是封閉社會的特點;將差異看成是一種財富,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認為這會激發(fā)出靈感,形成創(chuàng)造力,這是現(xiàn)代的、開放的社會的做法。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應該是一件幸運的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來到同一個空間之中,友好相處,相互了解。背負著不同的文化積累,面對同樣的經歷,處理共同的問題時,人們的見解會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這就是說,文化在不同地域中形成的多樣性,可以轉化為在同一地域的多元性。“多樣”應該得到保留,這種“多樣”在現(xiàn)代化的大過程中會受到侵蝕,逐漸淡化,但仍會保留下去。另一方面,在同一地域、同一空間中的“多元”會興起?!岸鄻印毕颉岸嘣鞭D化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
關于文化是否有高低的問題,依據(jù)文化相對主義,不同的文化之間沒有高低之分。文化之間只有差異,沒有共同的標準來衡量它們之間的高低。將一些文化看成是高等文化,另一些文化看成是低等文化,或者將一些文化看成是在進化的序列上高一些,另一些文化看成是在進化的序列低一些,都是錯誤的。具體說來,我們不應該將某種文化看成是我們的昨天,將另一些文化看成是我們的明天。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狀態(tài)不是我們的昨天,一些發(fā)達國家的生活狀態(tài)也不是我們的明天。我們不應該按照一個進化序列表來把全世界的不同的文化都排列進去。世界發(fā)展的一些階段論的觀點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經濟發(fā)展到一定的水平,在社會、政治和文化方面,會有一些相應的變化。但這只具有可能性,不具有必然性。在不同的文化中,“進步”會以不同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顯示出不同的特點。各種不同的文化,有著各自的現(xiàn)代化道路,因而,是現(xiàn)代化是復數(shù)的。不同的文化有著自己的傳統(tǒng),它們在走向現(xiàn)代過程中,有可能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尋求和生成自身的現(xiàn)代因素,從而形成自己的現(xiàn)代文化。現(xiàn)代性也是復數(shù)的,不存在單一的現(xiàn)代性。這意味著,我們不能用一種標準來衡量現(xiàn)代性程度。
然而,這并不像文化相對主義者們所認為的那樣,不同文化之間沒有高低之分。不同的文化都各有其自身的標準,絕對不能用一個文化的標準來看待和對待另一個文化。我曾經舉過一個例子:當年我在瑞典讀書時,瑞典報紙上登過一個案例。一位穆斯林男子在街上的酒吧門口殺死了自己的妹妹,理由是,他的妹妹與男人去酒吧,違反了教規(guī),傷害了家族的榮譽。按照瑞典的法律,在街上殺人,當然是不允許的,但按照這個文化的規(guī)定,這是 honour killing。爭論的結果,當然在瑞典要按照當?shù)胤商幚?。如果這樣的行為在一些國家現(xiàn)在還被認可的話,那么,也許將來也會修改法律,不能允許這樣的事。其實,文化本身也是在進步的。中國古代也有把自由戀愛的男女沉潭的懲罰,后來就作為惡法被取消了。過去,婦女裹小腳,西方人嘲笑,而中國人堅持,當作民族的特性。后來,也覺得西方人嘲笑得對,要廢除。再后來,放腳、禁裹小腳,成為中國婦女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文化的高低,需要以文化自身的歷史參照系來比較,也需要在不同的文化間進行比較。文化是要進步的,這個進步,不是完全否定自身,誰先進就學誰。各種文化都有著自身的傳統(tǒng),自身的現(xiàn)實處境。只有根據(jù)自己的條件,在自身現(xiàn)有的基礎上不斷向前走,才能向上發(fā)展。在不同的現(xiàn)代文化之間,存有的是一種對話關系,這種對話,可以是在不否定自身的基礎上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也可以是相互激勵、相反相成。通過這種對話關系所達到的是共同發(fā)展,共同進步,而決不是相互取消。
區(qū)分“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以及探討“后現(xiàn)代”之后如何的問題已經統(tǒng)治學術界近三十年了,似乎討論的熱度還不減。我認為,首先是克服對這個話題理解的簡單化,其次是克服對這個話題理解的復雜化。
“前現(xiàn)代”、“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這三個詞,常有被人們簡單化地使用的傾向。例如,有人說:在前現(xiàn)代社會,就有前現(xiàn)代性;在現(xiàn)代社會,就有現(xiàn)代性;在后現(xiàn)代社會,就有后現(xiàn)代性。這種說法,似乎沒有什么錯:有什么樣的社會,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性質。但這樣的說法,等于什么也沒有說。這三個詞背后的深刻含義沒有說出來,所發(fā)明的新詞也就只是文字游戲而已,什么也不能說明。聯(lián)系到這里所談到的全球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與所謂的“前現(xiàn)代”、“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有著密切的關系,可用來說明三者差別的一個重要側面。
“前現(xiàn)代”指傳統(tǒng)社會,即以農耕和游牧為主的社會。這時,世界各地的民族和文化都以自己的方式生存著,一些民族有著自身的特性。例如,藏族是一個高山的民族,這個民族的活動范圍主要在海拔兩千米以上,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地理環(huán)境有著一種互相選擇的關系,地理環(huán)境決定了他們的生活方式,而他們所習慣的生活方式又決定了他們選擇在一定的地理環(huán)境中生活;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有一批船民,或住在船上,即使不住在船上也以海為生;東北地區(qū)有一批人以狩獵為生;長城以北的人以畜牧業(yè)為生;而中原人以農業(yè)為主。這又有南北之分、山區(qū)和平原之分。這些生活環(huán)境和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地緣政治格局,決定了他們的性格和生活習慣。不僅中國,全世界都是如此。有海上民族與山里民族之別,有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之別,有南方與北方之別,再加上種族、語言、所處的位置所帶來的地緣政治因素,造就了不同民族的獨特之處,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我在這里之所以強調地緣政治格局,其原因在于,這種格局對民族特性的影響極其深遠。一個有著寬松的周邊環(huán)境,在實力上優(yōu)于周邊民族,因此,具有安全感的國家和民族,與處于大國或強國之間,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弱小民族,在心態(tài)上就會有明顯的不同。一個由于高山或大海等地理環(huán)境而與其他國家隔開,處于與世隔絕狀態(tài)的小國,與處于大國附庸狀態(tài),隨時會被吞并而又不甘心被吞并的小國,心態(tài)當然又不同。這些文化之間有相互影響的關系,有強與弱、主動與被動的關系,但并沒有出現(xiàn)一個主導的,完全改變世界面貌的強大力量。前現(xiàn)代的文化間相互關系呈現(xiàn)出網(wǎng)狀的聯(lián)系狀態(tài),通過戰(zhàn)爭、通商、人員的交流、文學與藝術的流傳等各種情況而相互接觸,相互影響,共同發(fā)展。
“現(xiàn)代”指工業(yè)革命所帶來的社會根本性變化。這種變化,在工業(yè)上,指用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為動力,用蒸汽機、內燃機等機器,開始在制造和運輸業(yè)方面的革命;在科學上,指從觀察轉向實驗,學科的分化和專門化;在教育上,大學制度的興起,現(xiàn)代學科群和學科體系的形成,現(xiàn)代科學觀念的出現(xiàn)。涉及到我們這個學科,指現(xiàn)代美學學的建立,現(xiàn)代藝術觀念和體系的形成。這種向現(xiàn)代的轉化及其所形成的“現(xiàn)代性”具有普世性的要求,它以科學的普世性為代表: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所發(fā)現(xiàn)的真理是普世性的。一加一等于二的道理,在全世界都通用。由此,一些以科學的名義在西方發(fā)展起來的思想在向全世界傳播。這種傳播能產生巨大效應的原因與它在邏輯上的不可辯駁性相關,也以其發(fā)達的制造和運輸業(yè),通過實驗所形成的科學的發(fā)展為不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所接受,更由于工業(yè)革命所帶來的強大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實力,使得一些國家在全世界“在場”(present)和“介入”(engage)。這種存在對世界的影響持續(xù)深化,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被全部感受到。它在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改變各個國家的教育制度和其他社會政治體制,改變人們的倫理價值標準。這種改變,用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的話說,曾經是“革命性”的。這種影響模式,打破了前面所說的網(wǎng)狀結構而呈現(xiàn)出放射性結構,從而使一些原本“民族的”東西變成了“世界的”。
當我們探討是否具有“復數(shù)的現(xiàn)代性”的可能性時,就具有一種對這種普世性進行超越的傾向。固然,一加一等于二的道理全世界都通用。但是,有些東西就不一樣。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由于長期形成的歷史積淀,早已形成了獨特的生活方式和處理各種問題的方式。席卷全球的現(xiàn)代浪潮,會推動這些文化發(fā)生變革。這種變革會是影響深遠的,幾乎會徹底改變這些文化的面貌。然而,歸根結底,這些文化仍會按照自身的軌跡向前發(fā)展?,F(xiàn)代化浪潮會產生文化間的碰撞,從而影響這些軌跡,其結果是形成一個合力。不同的文化仍然是在走著自身的現(xiàn)代化之路,從而形成自身各自獨特的現(xiàn)代性。我說“復數(shù)的現(xiàn)代性”指的就是這個意思。這種“復數(shù)的現(xiàn)代性”似乎是一種介于“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之間的傾向和理論思路,但其間又有著很大的不同?!昂蟋F(xiàn)代”理論來到世間,它本來是具有革命性的,它成為一種現(xiàn)代時期的多元化的理論,一種反現(xiàn)代性的現(xiàn)代性。“后現(xiàn)代”要克服科學理性所帶來的弊端,這都是積極的。
隨著“后現(xiàn)代”浪潮的興起,我們開始對此前的現(xiàn)代性所帶來的后果進行反思。這種反思,從不同的話題開始,不斷深化,最后形成了一個時代的洪流。例如,后殖民主義,原本有著具體的指向?!岸?zhàn)”以后,各殖民地獨立,相應地,在思想文化界,要消除殖民的影響。這種傾向進一步發(fā)展,就批判殖民時代形成的價值觀,批判西方中心主義,重新研讀各民族的歷史,說明殖民主義所帶來的思想、文化、語言,以及各種觀念的深刻的影響,從而試圖正本清源。再例如,女性主義,原本也有著具體的指向,女性要獲得選舉權,要男女同工同酬,后來就不斷深化,出現(xiàn)了歷史學的女性解讀,開始研究文學史的女性視角,進而探討上帝是男性還是女性的問題。20世紀的后半葉,還是人們熱烈地討論各種“終結”的時代。由千年情結引發(fā)的玄想竟成了一個大的話題,成為眾多人的一種敘事策略。眾多的潮流合在一起,構成了20世紀后半葉的理論與文化景觀。
如果局限在藝術實踐中來談“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可能會使這個模糊而復雜的話題顯得更清晰一些。在藝術中,“現(xiàn)代”代表著一種追求,即美與藝術的結合。藝術是比生活更美,還是生活比藝術更美,這曾經是討論的焦點。藝術比生活更美,是講藝術要提高,來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比藝術更美,是講藝術要向生活學習,面對豐富的生活,藝術顯得蒼白。因此,可以而且應該向生活學到更多的東西。這種爭論,屬于有關現(xiàn)代美學理論內容的一些爭論。我們也將美學的歷史追溯到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但現(xiàn)代藝術觀念的形成,及其與美建立概念上的聯(lián)系,從而形成美學這個學科,還是在18世紀的歐洲才生成的。18世紀,美的概念與藝術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成了理論探討的話題,審美范疇的探討也開始出現(xiàn)。在美學史上,人們一般把探討的重點放在美與藝術的概念上,實際上,審美范疇的作用也很重要,它在起著美與藝術的中介的作用。審美范疇不等于狹義的美,有些范疇很特別,與狹義的美相差很遠,但它們仍然可以從審美的角度來考察。藝術對美的突破,就是通過擴大審美的范疇的途徑而實現(xiàn)的。崇高是一種突破,滑稽也是一種突破。藝術史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審美范疇不斷豐富擴大的現(xiàn)象。藝術中的從現(xiàn)代到現(xiàn)代主義,表現(xiàn)為從摹仿、再現(xiàn),對美與和諧的追求,到走向抽象,形式脫離內容而成為有意味的形式,審美范疇急劇擴大,將過去的各種不可能成為范疇的對象納入其內,從而推動世界的審美化。與這種現(xiàn)代主義不同,“后現(xiàn)代”代表著這樣的一種傾向,即美與藝術無關。
“后現(xiàn)代”當然是與20世紀中葉的各種思潮和藝術實踐聯(lián)系在一起的。提到后現(xiàn)代,人們會關注杜尚的《泉》,并將從它創(chuàng)作的時間來“后現(xiàn)代”提出質疑。實際上,《泉》成為美學上關注的對象恰恰是在20世紀中葉以后。《泉》受到了美學界的熱烈關注,它成了藝術與一切審美范疇無關的標志?!度烦蔀樗囆g,不是由于它的光澤和造型。過去的藝術,不論是美還是丑,是震驚、恐怖、怪異、奇幻,甚至是惡心、無聊,都還是與價值觀有關,而《泉》不是由于任何它的外觀上的感性特征,不是由于它所激起的任何情感而成為藝術。這時,藝術成了某種與審美沒有任何關系的東西。
當代我們所經歷的過程是:全球化的過程正在發(fā)展,它深刻地改變著所有的文化,迫使它們走在一個“現(xiàn)代”的軌道上。中國人曾經有過恐慌,不跟上時代,不改變自身,就要被“開除球籍”。“開除球籍”可能意味著災難深重、國破家亡、亡國滅種,但也可能是意味著失去“全球化”的機遇,從而被排除在“全球化”之外。其實,不管是否愿意,“全球化”遲早都要以“現(xiàn)代”之犁把世界所有的角落深耕一遍。傳統(tǒng)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再也不能維持下去了,歷史的齒輪開始轉動,這是人類新生活的福音,也是文化的絞肉機。依照這個發(fā)展邏輯,世界上所有文化的獨特性都將被消滅,走向同一化。然而,這一歷史的大潮從其產生的一刻起,就包含著其回潮的可能性。與歷史進步沖動并存的是文化自我保存的沖動。歷史發(fā)展的辯證性,不僅意味著其曲折性,也意味著多樣性、此起彼伏的競爭性。
我們曾談到“復數(shù)”,“復數(shù)”一詞可能意味著“前現(xiàn)代”時期由于地方性條件的多樣而形成的不同地方的不同文化特征,也可能意味著隨著“現(xiàn)代性”的出現(xiàn)而形成的在同一地域(例如在現(xiàn)代大都市)中,由于傳統(tǒng)不同而形成的文化上的多元。讓一些民族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保存自己的文化,這是多樣性;在發(fā)達國家中,保護少數(shù)族裔的生活方式,使他們有保持自己語言和文化的機會,從而使整個國家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這是多元。
“開除球籍”之“球”如果指“全球化”之“球”的話,那么,就可能有兩種應對:一種是聽其“開除”,寄希望于“開除”后即使亡國也不至于滅種;另一種是憤而自強,走自己的現(xiàn)代之路。這種現(xiàn)代之路,是一種對全球化的主動接受和自我選擇,這種選擇性的接受和獨立的發(fā)展就形成了“另一種現(xiàn)代性”,這是“復數(shù)的現(xiàn)代性”。不同的民族都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代性”,出現(xiàn)一種在后殖民之后的現(xiàn)代競賽。這種“復數(shù)的現(xiàn)代性”本身就帶有“后現(xiàn)代”的特點,因而,多樣性、地方性的意義才得以顯現(xiàn)。
“后現(xiàn)代”意味著什么?它的意味是多種多樣的,所帶來的后果也是多種多樣的。“后現(xiàn)代”意味著工業(yè)革命以后的另一種革命。工業(yè)革命以蒸汽機的發(fā)現(xiàn)、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為基礎,而新的革命與信息技術和生物工程技術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工業(yè)革命帶來了新大陸的開發(fā),而新的革命出現(xiàn)了一個廣大的賽博空間。如果工業(yè)革命帶來了全球市場的形成,從而意味著對全世界的征服的話,那么,新的革命則意味著對這種征服的抗拒和獨立發(fā)展的開始。
在科學和人文領域,現(xiàn)代社會帶來了一個原則,即知識以科學的名義,在普世性的要求下,使全世界都被改造。一些思想和原理以普世性的名義被傳播到各地方,并對各地方的原有的思想進行改造或壓制。另一方面,這種科學也在迅速分科化和專門化。分科化和專門化是知識發(fā)展的條件,但同時,這也造成了知識間的聯(lián)系被切斷,人們被局限于狹小的思維空間之中。
在藝術中,“后現(xiàn)代”意味著美與藝術的分離。藝術變得與美無關,它僅僅是“事件”,是某種效果的制作。作為“事件”的藝術被瞬間化了,而能獲得持久存在的卻是一些非藝術的存在物。這些存在物在擠壓藝術的空間,這就是所謂的“藝術的產業(yè)化”和“產業(yè)的藝術化”?!八囆g的產業(yè)化”使“藝術”變成“生產”,從而使藝術欣賞被泛濫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所取代。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繁榮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爱a生的藝術化”指工業(yè)制成品的泛美化。設計改變世界,設計加大規(guī)模生產,使人們生活在美的世界中。對此,藝術家和美學家們只能回到老子式的“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式的執(zhí)著了。創(chuàng)意成為產業(yè),能否還有非產業(yè)的創(chuàng)意?處處皆美,是否會造成大眾的“美盲”?于是,藝術卻變得與美無關,能否在此之外,還有藝術的美?
在這種情況下,我還是愿尋求一種與“后現(xiàn)代性”不同的“當代性”。這種“當代性”為全球與地方的結合、現(xiàn)代性與獨特性的結合,為科技的發(fā)展與分工弊端的被克服,也為美與藝術分離的被克服尋找可能。所謂“當代性”,是指面向當下現(xiàn)實生活,并以此為立足點,從自身的過去和外來的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發(fā)展出以自身為目的,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并對其它文化有參考意義、啟發(fā)意義的文化。在藝術中,要重新恢復美與藝術的聯(lián)系,回到藝術家與欣賞者的聯(lián)系溝通的直接性,讓美介入到藝術中,讓美的藝術介入到生活中。這也許可以稱為“回到未來”,這是一種詩意的表述,如果用哲學語言表述這層意思,也許可借用老黑格爾的話——歷史的螺旋性上升。
〔責任編輯:渠紅巖〕
G lobalization,Cultural Diversity and M odernity
GAO Jian-ping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The process ofmodernization can bring all kinds of changes to national culture.Being affected by globalization,people's standards of value are changing.The result that globalization broughtwas that people used to test arts against others.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es have their own traditions of using symbols to express meanings,which would blend in with the blood of nation and culture.Tradition would still resurge,be doggedly preserved and shown in some form and exist constantly in the present age in new forms.People are the supporting body of tradition,so cultural diversity means the possibility of people maintaining their own tradi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 open society and closed society is how to look at such kind of cultural difference.In different cultures,“Progress”is shown in differentways,and has different features.All sorts of cultures have their own roads to modernization,so modernization is plural.Different cultures have their own tradition.On their road tomodernization,cultures consistently seek and create their own modern factors on primary base to form theirmodern culture.Modernity is also plural.There is no singlemodernity.Inmodern society,a kind of modernit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post-modernity turns up.Itmeans the breakthrough ofmany important theories,and resurgence of important traditions,with which people can go back to the future.
globalization;cultural diversity;national culture;modernity
I01
A 文章分類號:1674-7089(2014)01-0071-10
2013-11-20
高建平,男,江蘇揚州人,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文學評論》副主編,兼任國際美學協(xié)會主席、中國中外文論學會會長、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等職,主要從事美學和文學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