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鶯 (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qū)文化館 271000)
相對于北、上、廣等大城市來說,中小城市的美術館在建設和發(fā)展上,應該將目光更多的投向所在地,以充分發(fā)揮出其對地方美術事業(yè)發(fā)展的推動作用。具體來說,這種關注和支持主要包含兩個方面。首先是對地方美術資源的重視。每一個地域都有其代表性的地方美術文化,在大力開展非物質(zhì)文化保護和發(fā)展工作的今天,理應給這些地方美術文化以展示、傳播的機會。所以美術館應該對此做出相關部署,委托專人負責這項事宜,對展出的種類、時間等做出的詳細的規(guī)劃。從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角度來說,如果一個地方美術機構都對地方美術文化視而不見的話,那么這種美術文化也就瀕臨著滅亡或失傳,由此可見中小城市美術館責任之重大。其次是對地方美術愛好者的關注。每一個城市都有數(shù)量龐大的美術愛好者,可謂是城市美術文化發(fā)展最為寶貴的人才資源。但是長期以來,他們的這種美術愛好并沒有得到鼓勵和支持,多是單兵作戰(zhàn),一些關于美術的想法和行為也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而無法實施。而美術館的建成,則應該成為這些美術愛好者的大本營,可以通過定期的展覽、講座、文化沙龍等,將眾多美術愛好者聚集在一起,為他們提供交流的機會和場所,以更大的激發(fā)他們的熱情和主動性。最后是對城市居民的引導。美術事業(yè)的發(fā)展,絕不是僅靠美術家和美術愛好者來推動的,廣大人民群眾才是推動其不斷向前的力量之源。所以美術館應該注重對城市居民的引導,引導他們親近美術,喜歡美術。對此可以采用一些免費開放、免費展覽、免費培訓等活動,用公益形式,讓藝術再生城市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品味。所以說,關注地方美術和地方人,是當代中小城市美術館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從當下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中小城市美術館都面臨著資源短缺的問題,而且這一問題是在短時間內(nèi)難以徹底改變的。而通過館際交流與合作,則能夠大大緩解這一局面,雙方和多方互通有無,資源共享,共同打造起一個美術的大平臺。具體來說,首先是美術館自身特色的形成。多種形式的館際交流,從本質(zhì)上來說就是一種特色的交流。換言之,如果一個美術沒有特色,也就沒有了與對方交流的資本和能力。只有當雙方有了自身鮮明特色時,才能夠共同推進合作的展開。其次是制定必要的合作規(guī)則。因為不同美術館的所屬地域、建筑規(guī)模、隸屬關系和資金來源等都各不相同,所以為了保障能夠深入、持久的進行,有必要制定出一套互惠互利而又具有操作性的合作規(guī)則,以此為保障,建立起一個定期的溝通渠道,在舉辦相關活動時,都積極邀請對方人員前來參加,在不斷的交流中獲得共同發(fā)展。
美術館的建設和發(fā)展,是需要以一定的軟硬實力作為基礎的。從硬實力方面來看,主要包含美術館的場館建設、展廳設備以及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等。除了積極擴大經(jīng)費來源渠道之外,更應該在相關設施的保養(yǎng)與維護上下功夫。因為從實際情況來看,多數(shù)中小城市美術館在建設之初,都將目光放的比較長遠,不惜巨資引入了很多先進的設備,但是卻都沒有專門的設備維護人員,使這些設備很容易老化和損壞,其使用價值和當時的投入遠不成正比。所以既要投入,也要維護,將其視為一項長遠的事業(yè)來看待。從軟實力方面來看,主要是包含美術館的管理機制、人員構成、機構設置等。因為多數(shù)中小城市的美術館都是剛剛建立,所以在專業(yè)人才方面十分緊缺,機構設置也有很多不合理之處。對此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對借鑒和培訓。借鑒是指對國外或大城市的美術館進行學習,將他們先進或成熟的經(jīng)驗為我所用。培訓則是對現(xiàn)有文化工作者展開專項培訓,相關負責單位可以委托國內(nèi)高校或一些大型美術館對人員進行業(yè)務培訓,使工作人員真正獲得素質(zhì)和能力的提升,以適應當代美術館建設和發(fā)展的需要。
普及和開展美術教育,是美術館的一項重要職能。而地方的各級院校,則應該是中小城市美術館的重點對象,其不但是美術館自身職能的體現(xiàn),更是當代美術教育的實際需要。所以應該采用多種方式,將美術館和學校美術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首先是將美術課堂搬到美術館。在國外和國內(nèi)一些大城市中,美術館更像是一所美術大學,學生們可以自由的出入,可以直接的進行美術欣賞和創(chuàng)作,從而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美術能力和素養(yǎng)。與此同時,美術館還會定期邀請一些名家名師來美術館進行講座,使學生的美術視野得到擴展,充分滿足了美術教育的實際需要,也給美術館的建設和發(fā)展帶來了活力,獲得了一個雙贏的結果。所以中小城市的美術館也應該向這些美術館學習,和當?shù)氐母骷墝W校建立起積極的聯(lián)系,將美術館建設成為一個新的校外美術基地。其次是將美術館搬到學校。美術館可以定期的將一些小型作品帶到學校進行展覽,學校則可以支付一定的租金。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大大提升學生的美術興趣,原來只能在書本或影像資料中看到的美術作品,突然來到了自己身邊,從而獲得了獨特的審美感受。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在學校美術教師和美術館工作人員的通力合作下,建立起校園美術館,為雙方的交流和互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作為文化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術館的作用和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伴隨著一座座美術館的建成,我們也欣喜的看到,地方美術事業(yè)和人民群眾對美術的喜愛也都有了新的發(fā)展和提高。所以要求廣大文化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美術館建設和發(fā)展的積極意義,在今后的工作中正視所處地域的客觀情況,從實際出發(fā),從所在的個體背景中發(fā)現(xiàn)的新的突破點,通過不斷的探索與定位,找準自己的位置,實現(xiàn)自我功能的最大化,使美術館真正成為地方文化發(fā)展中的一顆明珠。本文也正是從這一目的出發(fā),對其進行了思考和分析,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之用,給相關同行以啟示和借鑒。
[1]孫彥,周琦.基于目標群體的縣級美術館公共教育體系的構建——以常熟美術館為例[J]. 中國美術館,2013(08).
[2]陳剛.美術館時代的美術館教育功能之反思——以高等院校美術館教育功能的探討研究為例[J]. 美術教育研究,2013(13).
[3]米雅,范迪安.公共文化教育將繼續(xù)成為美術館工作的重點——范迪安專訪[J]. 美術觀察,2011(01).
[4]方華.外部需求變化與美術館管理理念的轉(zhuǎn)變[J].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