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敏,沈 健,盧言琪,周徐濤(重慶市九龍坡區(qū)中醫(yī)院腫瘤內科,重慶400084)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中晚期乙肝病毒性肝癌療效觀察
陳 敏,沈 健,盧言琪,周徐濤
(重慶市九龍坡區(qū)中醫(yī)院腫瘤內科,重慶400084)
目的: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對中晚期乙肝病毒性肝癌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方法:對照組37例予西醫(yī)對癥治療,觀察組37例在西醫(yī)對癥治療的基礎上加十全大補丸加減治療,療程為4周。結果:KPS評分總有效率治療組91.89%,對照組78.3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QOL-LC評分治療組心理功能、癥狀/副作用、總的生活質量評分叫治療前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未見明顯變化(P>0.05)。兩組心理功能、癥狀/副作用、總的生活質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能顯著提高中晚期乙肝病毒性肝癌患者生存質量。
乙肝病毒性肝癌;生存質量;中西醫(yī)結合;對照治療觀察
筆者運用十全大補湯加減治療中晚期乙肝病毒性肝癌37例,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共74例,均為我院內科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中晚期乙肝病毒性肝癌住院患者,將KPS評分相近的對象配對,隨機分為兩組各37例。治療組男33例,女4例;年齡37~68歲,平均(51.4±12.6)歲;病程37~55天,平均(46.7±10.3)天。對照組男33例,女4例;年齡35~65歲,平均(48.3±10.6)歲;病程36~54天,平均(44.3±9.5)天。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所制定的診斷標準[1]。①具有肝硬化以及HBV感染的證據(jù)。②典型的肝癌影像學特征,同期CT和MRI檢查顯示肝臟占位在動脈期快速不均質血管強化,而靜脈期或延遲期快速洗脫。a.如果肝臟占位直徑大于等于2cm,CT和MRI兩項影像學檢查中有1項顯示肝臟占位具有肝癌特征,即可診斷為HCC;b.如果肝臟占位直徑為1~2cm,則需要CT和MRI兩項影像學檢查都顯示肝臟占位具有肝癌特征,診斷HCC。③血清AFP≥400μg/L持續(xù)1個月或AFP≥200μg/L持續(xù)2個月,并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AFP升高,包括妊娠、生殖系胚胎圓形腫瘤、活動性肝病、其他肝癌等。
納入標準:①符合乙肝病毒性肝癌診斷;②治療前1個月未接受過抗腫瘤治療,無化療禁忌癥;③預計生存期在3個月以上,Karnofsky評分大于等于60分[2];④志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非乙肝病毒性肝癌;②合并嚴重的腎、造血系統(tǒng)等原發(fā)性疾病、精神?。虎塾袊乐匦?、腦疾病患者,包括心肌梗死、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心功能不全、腦梗死、腦出血;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⑤對藥物過敏及過敏體質;⑥參與其他臨床試驗者。
兩組均對癥西醫(yī)治療。
治療組另用十全大補湯加減。人參30g,黃芪60g,肉桂6g,熟地黃30g,茯苓30g,炒白術30g,當歸30g,白芍30g,甘草10g。根據(jù)辨證加減。先將藥物用清潔飲用水浸泡20~30 min,沸后煎煮20~30min,共煎2次,每次藥水量255mL,共510mL,分3次早、中、晚餐后服用,每日1劑。
兩組均治療2周為一療程,2個療程觀察療效。
進行Karnofsky評分,計算分值。治療后增加10分以上為改善,無變化為穩(wěn)定,減少10分以內為降低,改善或(和)穩(wěn)定為有效,減少為無效。應用萬崇華等[3,4]制定的肝癌生活質量測定量表(QOL-LC)進行評分,對該量表中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癥狀/副作用、社會功能進行計算,并對總生活質量分值進行評估。KPS和QOL-LC評分分值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高。
采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達。兩組間比較采用配對資料的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KPS升高20例,穩(wěn)定14例,降低3例,總有效率91.89%。對照組KPS升高16例,穩(wěn)定13例,降低8例,總有效率78.3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χ2=4.1,P<0.05)。
兩組QOL-LC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QOL-LC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QOL-LC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軀體功能 心理功能 癥狀/副作用 社會功能 總的生活質量治療組 37 治療前 37.8±7.1 38.5±9.5 33.4±6.8 30.2±9.2 138.1±24.1治療后 37.5±9.5 40.3±13.7*△37.3±9.5*△30.9±9.6 145.2±31.5*△對照組 37 治療前 37.2±8.3 38.6±11.4 34.1±6.6 30.8±7.5 138.9±29.6治療后 36.6±9.7 38.1±11.3 33.6±7.2 31.5±9.1 133.5±32.5
生存質量(Quality of life,QOL),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定義為“不同文化、價值體系中的個體與他們的目標、期望、標準及有關的生存狀態(tài)的體驗”。隨著對健康認識的深入、循證醫(yī)學的出現(xiàn),癌癥治療的醫(yī)學模式及治療目的已經(jīng)改變,其中生存質量逐漸成為療效評價的終點目標之一[5],尤其在中醫(yī)治療癌癥的療效評價中成為最主要的指標[6]。Karnofsky評分是目前為止最普遍的QOL量表,強調對身體狀態(tài)整體評價。目前國內針對原發(fā)性肝癌,萬崇華教授結合我國文化特征和肝癌患者特殊情況制定了QOL-LC量表,研究結果顯示QOL-LC是測定肝癌患者生活質量的特異量表,為評估肝癌患者生活質量的首選。
原發(fā)性肝癌屬中醫(yī)“積證”、“痞塊”范疇,以脾虛為本,濕熱為標。楊大標等[7]用益氣健脾、清熱利濕之法治療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結果顯示能夠提高生存質量。王斌等[8]運用肝積方聯(lián)合鴉膽子油乳介入治療中晚期原發(fā)性肝癌,結果顯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能夠顯著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存質量。劉曉霓等[9]通過對1980至2011年關于中醫(yī)、中藥、中西醫(yī)治療肝癌的文獻進行檢索,篩選出符合標準的文獻331篇,發(fā)現(xiàn)納呆食少、神疲乏力、肝區(qū)疼痛是原發(fā)性肝癌主要的癥狀,腹水、黃疸是最主要的體征,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總結出了益氣健脾、疏肝理氣、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滋陰解毒的方法,其中益氣健脾扶正是根本。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能顯著提高中晚期乙肝病毒性肝癌患者生存質量,主要是通過改善心里功能、癥狀/副作用而提高總的生存質量。
[1]高杰.衛(wèi)生部《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2011年版)[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2,27(8):693-695.
[2]吳荻,鮑萬國,丁艷華,等.消水湯治療原發(fā)性肝癌腹水的臨床及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5,25(12):1066-1069.
[3]祝葆華,萬崇華,王坤,等.FLIC、SF-36和QOL-LC量表在肝癌患者生活質量測定中的應用比較[J].中國詢證醫(yī)學雜志,2012,12(10):1175-1179.
[4]萬崇華,方積乾,張燦珍,等.肝癌患者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的制定與考評[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1998,7(3):170-173.
[5]張博,王艷濱,劉水澎,等.原發(fā)性肝癌治療前生存質量評價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河北醫(yī)藥,2009,31(16):2069-2070.
[6]鄭翔,陳好遠.中醫(yī)藥治療對肝癌患者生存質量影響的研究進展[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1,33(6):76-79.
[7]楊傳標,郭德鴻,張曼,等.中醫(yī)藥辯證治療中晚期肝癌臨床療效觀察[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27(8):1229-1230.
[8]王斌,田華琴,梁貴文,等.肝積方聯(lián)合鴉膽子油乳介入治療對中晚期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9,29(3):257-260.
[9]劉曉霓,李寧.原發(fā)性肝癌中醫(yī)臨床用藥薈萃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2012,37(9):1327-1331.
R735.7
B
1004-2814(2014)01-0029-02
2013-09-02
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