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強王東方
(1.洛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2.紅河學院美術學院,云南 紅河 661400)
現實主義繪畫在美術基礎教育中的意義
鄭小強1王東方2
(1.洛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2.紅河學院美術學院,云南 紅河 661400)
新世紀是藝術多元的時代。藝術流派紛呈,形式多樣。但現實主義繪畫是中國當代藝術的主流、主旋律,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現狀和未來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體現著一種人文理想和社會責任感,在美術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
現實主義;美術教育;意義
當快餐式文化關注流行藝術、前衛(wèi)藝術而忽視傳統(tǒng)藝術時,欣賞現實主義繪畫作品會令你深深的感受到藝術家的真誠和人文關懷?,F實主義繪畫在中國取得廣泛的影響,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同。這說明現實主義繪畫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需要更多的美術人不斷的繼承和發(fā)展。鑒于此,在當今美術課堂教學中,應該為現實主義繪畫開辟更為廣闊的空間,讓現實主義繪畫得以更好的發(fā)展,使學生通過對現實主義繪畫的學習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這也是現代美術基礎教育的基本責任和擔當。
“現實主義”是外來詞,與“寫實主義”來自同一個單詞——Realism。因此二者有著本質的聯系。從繪畫技法方面來講,二者同屬于具象繪畫。但他們又有著一定的區(qū)別,寫實主義的繪畫方式從觀察構思到落實在畫面上的操作與結果,以可認知的客觀事物形象為依據,由此出現畫面外觀具象性的特征。而現實主義則偏重繪畫的內質,重在反映自然和社會生活的真實性為基礎,重視事物內涵的表現性高度或精神,它比前者更全面更深入。
我國現實主義繪畫最初是在“五四”時期出現的,他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的出現與“五四”時期中國民主革命的文化形勢有直接的關系。19世紀,庫爾貝倡導“有形的語言”“可見的對象”“美存在于自然中”而尤其重視當代社會生活,針對當時藝術家普遍尊崇的“理想主義”而提出了“現實主義”運動。他主張藝術以準確而詳盡的形式關注當代社會生活。表現社會問題與底層普通民眾的生存狀態(tài)。這一藝術形式在中國得到了積極的響應,20世紀70年代末出現了像羅中立的《父親》,陳丹青的《西藏組畫》為代表的“傷痕現實主義”,又如何多苓的《春風已經蘇醒》以及艾軒的作品是對邊緣人物精神境界的表現。從他們的作品中現實主義應有的人文精神和真實性原則在藝術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90年代初,以劉小東、方力鈞為代表的一批現實主義畫家則以另外一種心態(tài),一種完全不同于前者的調侃心態(tài)來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別有用心”的描繪起他們身邊的親人、朋友或自己。他們在無聊感中釀成這種心態(tài)和這種心態(tài)所鑄就的作品。他們豐富了現實主義繪畫的內涵。隨著藝術多元化的發(fā)展,人類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出現了許多像波譜藝術、拼貼藝術、裝置等現代流行藝術。眾多藝術形式的出現沖擊著人們的思想,具有寫實表象特征的現實主義繪畫曾處于低迷狀態(tài),為現代藝術家所丟棄,甚至有人認為“攝影技術的出現可以替代寫實繪畫”。直至今天,特別是二十一世紀初,有一批畫家掀起了現實主義繪畫的社會浪潮,人們又開始重新審視現實主義繪畫帶來的那種真誠的美感。
現實主義繪畫是以關注當代社會生活,表現社會問題和人民生存狀態(tài)為基調的,因此它有著強烈的、積極的社會意義。早在抗戰(zhàn)時期,現實主義不僅成為中國美術的重要概念。而且還煥發(fā)出勃勃生機。那時期的美術工作者運用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歷史題材的宣傳畫,描繪社會現實生活,為抗戰(zhàn)服務成了現實主義美術的基本方針?,F實主義美術用工農兵所能接受的方式鼓舞了中國人的抗戰(zhàn)士氣。
時代變了,但現實主義那種“關注現實,表現當代社會問題,為社會和人類服務”的特質不變。回顧羅中立的《父親》,要表現的是中國農民或中國人的父親的象征。忻東旺筆下的民工,具有一種人性的自尊,他對人物身份和環(huán)境關系的描述,不再具有如《父親》那樣沉重的社會文化象征意義,這些作品顯然不再是典型形象的塑造,畫家更注重個體人物特定的感情瞬間和生存狀態(tài)。對特定人群生存狀態(tài)的關注,表達了他們對當代中國社會現實的態(tài)度。他的作品與古典寫實、現代寫實繪畫相比,具有更多的感情色彩和社會環(huán)境投影。
堅守現實主義繪畫課堂教學。藝術多元了,學生能否找到自己的藝術實踐路線。在美術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施以現實主義繪畫的理念教學,將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人、理解自己本身、理解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當然,學生個性特長的培養(yǎng)發(fā)展,也是不能忽視的,要因人施教。
現實主義繪畫是以寫實技法為基本表現手段的,因此現實主義繪畫訓練為學生的寫實能力的加強成為可能。今天,許多現代派繪畫已經不太注重寫實能力的訓練了,他們的作品多是在觀念、媒介上取勝,以為現在畫畫已經不在需要多么熟練的寫實技巧了,只要有想法,夠新就行了。殊不知,現代派繪畫大師的“變形”“觀念”都是在寫實的基礎上得來的。因此我們是不能放棄寫實訓練的。寫實能力的訓練不僅培養(yǎng)我們的造型能力、觀察能力,更是一種表達能力。這正是美術基礎教育的責任和任務?,F實主義繪畫以關注當代社會生活,關注人自身的發(fā)展為視角,符合以人為本的人文情懷,也是構建當代和諧社會的需要。
[1]李福順著.中國美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沈柔堅主編.中國美術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 [3]陳炎著.中國審美文化史[M].上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年.
G42
A
1005-5312(2014)11-02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