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高燕
運輸結構演進的趨勢分析
□張娟 高燕
綜合運輸;運輸結構;結構演變;趨勢分析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增長,我國運輸已形成一定的體系,運輸結構在各個時期也發(fā)生著不同的變化。運輸結構是指運輸部門內(nèi)部與外部相互聯(lián)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方面的比例和構成。目前,我國擁有全球第三大鐵路網(wǎng)及最大規(guī)模高速鐵路網(wǎng)。1978年全國鐵路通車里程為4.86萬公里,到2012年鐵路營業(yè)里程已達9.8萬公里。2009年7月1日,我國實現(xiàn)“八縱八橫”鐵路網(wǎng)主骨架。據(jù)估計,到2020年我國鐵路里程將達到12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總里程將超過1.8萬公里。1978年公路通車里程89.02萬公里,截止到2012年底,全國公路總里程423.7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9.62萬公里。1978年內(nèi)河航道里程13.06萬公里,截止到2012年底,全國內(nèi)河航道通航里程12.50萬公里。2012年底,全國港口生產(chǎn)用碼頭泊位31862個,沿海港口生產(chǎn)用碼頭泊位5623個,內(nèi)河港口生產(chǎn)用碼頭泊位26239個。1978年民航機場34個,民用航空線14.9萬公里。截止到2012年底,按不重復計算的航線里程為328.01萬公里,運輸機場183個。據(jù)估計,到2020年,民用機場總數(shù)達244個。運輸管道從1978年的0.83萬公里發(fā)展到2010年底的7.8萬公里,已基本建成了橫跨東西、縱貫南北的油氣管道網(wǎng)。
1.客運量變化分析
圖1反映了我國1998—2012年鐵路、公路、水運和民航所完成的客運量占總客運量比例變化情況。
圖1 各種運輸方式占總客運量比例
從圖1且結合《中國統(tǒng)計年鑒》可知,我國總客運量穩(wěn)步增加,這與我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密不可分。公路運輸一直在客運方面占主導地位,占總客運量的90%以上。鐵路客運在2001—2005年5年間客運量穩(wěn)定,無明顯變化,但占總客運量的比例在下降。從2005年開始,水運客運量逐步增加,但占總客運量的比例從1998年的1.49%一直下降到2010年的0.67%。民航客運量從1998年5755萬人·次一直增加到2012年31936萬人·次。2011年,民航客運量占總客運量的0.9%,民航運輸發(fā)展迅速。
2.旅客運輸周轉量變化分析
圖2 各種運輸方式占總旅客周轉量比例
圖2反映了我國1998—2012年鐵路、公路、水運和民航所完成的旅客運輸周轉量所占總旅客運輸周轉量變化情況。
從圖2且結合《中國統(tǒng)計年鑒》得知,我國旅客周轉量總量逐年快速增加。公路旅客周轉量在14年間穩(wěn)步增加。2011年公路旅客周轉量占旅客周轉量總量比例51.84%,是15年來最低。鐵路旅客周轉量總體上在增加,1998—2011年占旅客周轉量總量保持在30%以上,但2012年占旅客周轉量總量比例跌落至29.4%。水運旅客周轉量1998—2012年呈現(xiàn)波動狀態(tài),然而,占旅客周轉量總量比例從1.13%下降到0.23%。民航旅客周轉量同公路一樣穩(wěn)步增加,與公路不一樣的是,民航旅客周轉量總量占旅客周轉量總量一直增加,到2011年達到15.32%。
3.影響客運結構變化因素
(1)需求因素。隨著我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從一開始的僅僅為滿足生產(chǎn)性需求逐步發(fā)展到以消費性需求為主體,對運輸需求逐漸增加。1998—2012年15年間,我國客運量和旅客運輸周轉量一直在快速增長,大量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再次證明了人們出行需求在逐步增加。
(2)供給因素。隨著競爭加劇,各種運輸方式都不停地從服務水平、舒適度、可達性及安全性方面加以改善,來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從2004年4月18日起,中國鐵路第五次大提速全面展開,鐵路整體運營速度大大提高。此外,各地高鐵修建、動車開通,大大地縮減了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運行時間。鐵路客運量占總客運量4.98%~7.11%,旅客運輸周轉量占旅客運輸周轉量總量29.4%~37%,這足以說明鐵路運輸承擔了大部分長途客運,在長途運輸上比公路運輸更有優(yōu)勢。公路客運量占總客運量91.01%~93.52%,旅客運輸周轉量占旅客運輸周轉量總量51.84%~55.87%,符合公路運輸機動靈活性質(zhì),在中短途運輸中有運輸速度較快的特點,公路客運主要是中短途的旅客。民航客運量占總客運量0.42%~0.9%,旅客運輸周轉量占旅客運輸周轉量總量7.52%~15.32%,可以得知民航主要運送中長途的旅客。
1.貨運量變化分析
圖3反映了我國1998—2012年間5種運輸方式貨物運輸量完成量占總運輸量的變化情況。
圖3 各種運輸方式占總貨運量比例
從圖3且結合《中國統(tǒng)計年鑒》得知,鐵路貨運量在1998—2011年間一直增長,占總貨運量比例保持在11%以上,但2012年這一比例跌至9.52%。公路貨運量同鐵路一樣,貨運量在增加,占總貨運量比例保持在71%以上。水運貨運量1998—2011年一直增加,但占貨運量總量比例從1998年的8.64%增加到2007年的12.36%,2008—2012年在11.29%~11.42%之間波動。民航貨運量整體上在增加,占貨運量總量比例在1.11%~1.77%之間波動。管道貨運量變化趨勢同民航相似,占貨運量總量比例在1.37%~1.78%之間波動。
2.貨物周轉量變化分析
圖4反映了我國從1998—2012年間5種運輸方式所完成的貨物周轉量及不同運輸方式貨物周轉量的變化情況。
從圖4且結合《中國統(tǒng)計年鑒》可知,鐵路貨物周轉量在15年間一直增長,占貨物周轉量總量比例總體在下降,到2012年占貨物周轉量總量16.8%。公路貨物周轉量在1998—2007年間穩(wěn)步增長,2007—2008年貨物周轉量迅猛增加,僅1年時間增加了21513.5億噸·公里。1998—2007年公路貨物周轉量占貨物周轉量總量比例在10.83%~14.4%之間波動,從2008年的29.8%穩(wěn)步增長到2012年的34.26%。水運貨物周轉量總體上在增加,所占貨物周轉量總量在45.57%~63.39%之間波動。民航貨物周轉量占貨物周轉量總量在0.09%~0.13%之間波動,波動范圍不大。管道貨物周轉量一直增加,所占貨物周轉量總量在1.35%~1.94%之間波動。
3.影響貨運結構變化因素
(1)需求因素。隨著社會與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規(guī)模擴大,使得社會各界更加關注供應鏈管理,把產(chǎn)品經(jīng)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送到最終消費者手中,對貨物運輸?shù)男?、準確性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近幾年,快遞業(yè)迅速發(fā)展,與人們對貨物運輸?shù)募皶r性、準確性、物品的完整性等要求密不可分。
(2)供給因素。隨著計算機進一步普及,信息基礎設備建設及人才的培養(yǎng),物聯(lián)網(wǎng)技術、無線射頻技術等被廣泛地運用到貨物運輸,極大地提高了各種運輸方式的運輸效率,促進我國貨物運輸體系向信息化發(fā)展。應用GIS與GPS技術可以實時反饋車輛在途狀況,提供路況信息,對運行線路進行優(yōu)化,提醒疲勞駕駛,當車輛發(fā)生突發(fā)狀況可以迅速定位,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
2007年,公路貨物運輸周轉量為11354.7億噸·公里;2008年,公路貨物運輸周轉量為32868.2億噸·公里。僅僅1年時間,公路貨物運輸周轉量增長如此之快與我國2008年實施的4萬億元刺激消費政策有著密切關聯(lián),運輸結構的變化會受到政府直接或間接政策的影響。2006—2008年,我國已建成了444個戰(zhàn)略裝車點,目前正在全國建設18個鐵路集裝箱中心站。高鐵、高速公路、機場、港口及碼頭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各種運輸方式貨物運輸效率的提高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jīng)濟增長迅速,國家制定“863”計劃以研究我國信息高速公路建設。隨著信息化的發(fā)展,我國各種運輸方式都采用了一定的信息技術。公路方面:高速公路實行ETC車道、車載GPS,運輸企業(yè)實施ERP系統(tǒng)、售票系統(tǒng)等。鐵路方面:從2009年2月開始,全國各大車站實行實時顯示車票剩余量,在售票廳公布車票預售期、車票剩余量等準確信息。從2010年1月起,開始試運行www.12306.cn“中國鐵路客戶服務中心網(wǎng)站”,與銀聯(lián)合作實現(xiàn)火車票實名制在線支付功能。航空方面:各大網(wǎng)站公布機票折扣信息,手機上加載航空訂票系統(tǒng)等。
公路客運是中短途客運的主要運輸方式,但是所占客運量比例較現(xiàn)在會下降。民航客運量較現(xiàn)在會繼續(xù)增加,所占客運量比例也會增加,在中長途客運這一客運市場所占份額也會逐步增加。鐵路客運量會增加,但是其在長途客運所占份額會下降。水運占客運量比例逐步下降。
公路貨運仍會是中短途貨運的主要運輸方式,所占貨運量比例會有小幅度下降。鐵路貨運量和貨物周轉量比例會下降。航空貨運在短途運輸中貨運量所占比例會增加。水運仍將是長途貨物運輸?shù)闹饕问?,管道運輸所占貨運比例會逐步增加。
(作者單位:長安大學)
10.3963/j.issn.1006-8864.2014.6.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