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娟
心理護理對產后抑郁癥的效果觀察
王海娟
目的 探討心理護理對產后抑郁癥患者的影響。方法 將66例產后抑郁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3例,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對照組僅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入院前后兩組患者進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的評分,對結果進行比較。結果 入院前兩組患者HAMD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護理4周后,觀察組HAMD評分較對照組顯著降低。結論 心理護理能促進產后抑郁癥患者的康復。
產后抑郁癥;心理護理;常規(guī)護理
產后抑郁癥(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是發(fā)生在產后以抑郁為主要表現的情感性精神障礙,其發(fā)生率可高達15%~30%[1]。產婦表現心情低落,社會功能降低,長期處于消極狀態(tài),嚴重者可出現絕望和自殺念頭,甚至傷害嬰兒或自殺。臨床上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加強心理護理干預對產后抑郁癥康復有一定的療效,江蘇省揚州五臺山醫(yī)院對33例產后抑郁癥產婦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采用心理護理,取得很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09年1月~2012年6月66例產后抑郁癥患者,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中規(guī)定的抑郁癥診斷標準,17項版本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18分。按照隨機數字表入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3例,觀察組年齡23~38歲,平均年齡(26.8±2.6)歲。對照組年齡22~39歲,平均年齡(27.0±2.7)歲。兩組產婦年齡、孕周、文化程度、分娩方式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心理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常規(guī)護理。對產婦及家屬進行入院指導,介紹相應的孕產期保健知識,對產婦進行針對性地健康教育,消除社會和家庭壓力,幫助患者做好角色轉換。②心理護理。向患者家屬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正確積極的支持產婦,鼓勵患者采用正確的方法面對自身的問題,引導患者的領悟治療,幫助患者認同母親角色,增加責任感,讓患者感到被尊重和需要,并認識自我價值。并針對產婦的不同性格,工作,文化程度采用不同層次的宣教,提高疾病的認知度,教會患者自我調節(jié)情緒的方法,使其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
1.3 判定標準 采用HAMD-17評定入院前、人院后4周2組患者的抑郁癥狀嚴重程度,由兩名精神科主治以上的醫(yī)師對患者進行量表測評。
1.4 數據學方法 采用SPSS12.0統(tǒng)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入組前兩組患者HAM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周后兩組患者HAMD評分均較入組前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周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HAMD評分更低,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引起產后抑郁癥的病因有多種,如生理因素,生產前后內分泌系統(tǒng)的變化較大,激素水平迅速下降,這可能與抑郁癥的發(fā)生有關;心理因素,產婦沒有做好當母親的準備,不能適應角色的轉變,無法處理好家務、孩子照料和工作之間的關系,容易產生心理失衡;家屬和社會對性別的歧視,也會增加產婦的心理壓力;社會因素,產后抑郁癥的發(fā)生與產婦的年齡、職業(yè)、文化程度,母乳喂養(yǎng),不良的分娩結局等因素有關,而家庭不和睦,經濟條件差,居住環(huán)境惡劣也對產后抑郁癥發(fā)生有一定的影響。
抑郁癥的臨床治療方法包括藥物、物理及心理治療。目前多主張采用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的聯合治療方法治療產后抑郁癥,既能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又能解決心理不良情緒。有研究報道心理護理可以促使疾病痊愈,降低產后抑郁癥的復發(fā)率。研究人員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干預,耐心傾聽患者的需求,鼓勵多與人交流,幫助患者自我分析和化解緊張、焦慮的情緒,增強患者自信心,降低抑郁癥的發(fā)生。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4周后HAMD評分均有所下降,而經過心理護理干預,觀察組HAMD評分較對照組顯著減少。因此,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加用心理護理,能夠明顯增強產后抑郁癥的療效,有效緩解患者的抑郁情緒,促進康復。
[1] 馮文,盧晶梅,劉旭紅.家庭護理干預對產后抑郁癥發(fā)病影響的研究.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7):48-49.
225000江蘇省揚州五臺山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