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電鰻是物電使用高手,有海中“活電站”之稱,美洲電鰻的最大電壓達800 v,足以擊死一頭牛。電鰻發(fā)電是一種捕食和打擊敵害的手段,有時是一種生理需要。電鰻能隨意放電,自己掌握放電時間和強度,發(fā)電器最主要的樞紐,是器官的神經(jīng)部分。世界上有好多種電鰻,其發(fā)電能力各不相同。非洲電鰻一次發(fā)電的電壓在200 v左右,像較小的南美電鰻一次只能發(fā)出37 v電壓。電鰻每秒鐘能放電50次,但連續(xù)放電后,電流逐漸減弱,10~15 s后完全消失,休息一會后又能重新恢復放電能力。在水中3~6 m范圍內(nèi),常有人觸及電鰻放出的電而被擊昏,甚至因此跌入水中而被淹死。
電鰻放電原理,是因為其體內(nèi)有一些細胞就像小型的疊層電池,當它被神經(jīng)信號所激勵時,能陡然使離子流通過它的細胞膜。電鰻體內(nèi)從頭到尾都有這樣的細胞,就像許多疊在一起的疊層電池。但是,奇怪的是電鰻自身不會被電著,原因是電鰻的放電器官在身體的兩側,而且它大部分的身體或重要的器官都由絕緣性很高的構造包住,在水中就像是一個大電池。電流由電阻最小的通路經(jīng)過,所以在水中放電時,電流會經(jīng)由水(電阻比電鰻身體?。﹤鬟f,電鰻并不會電到自已。
石墨烯是一種神奇的材料,擁有著無限的可能?,F(xiàn)在一個科學家團隊正準備使用這種材料研發(fā)一種更薄、更牢固、更安全而且更令人愉快的避孕套。
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團隊正在為新一代避孕套研發(fā)新型復合納米材料。他們計劃將石墨烯與一種彈性聚合物混合創(chuàng)造一種復合材料,比如說避孕套通常所使用的乳膠。
新一代避孕套將能夠幫助阻止艾滋病毒和艾滋病的傳播。這種材料幾乎只有人類頭發(fā)絲的百萬分之一,而且比鉆石還要堅硬。
這種材料最早是2004年由俄羅斯科學家Andre Geim 和Kostya Novoselov提取出來的。
從那以后,它已經(jīng)帶來了全世界超過7 500個石墨烯為基礎的專利設計。它也在2010年為兩位科學家贏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一款售價10英鎊(約合人民幣100元)的“懶人眼鏡”頗似潛望鏡,使用鏡面反射一處光線至另一處,佩戴者可背躺在沙發(fā)觀看電視或者閱讀小說。
周末人們坐下來觀看電影或者閱讀小說將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但是有時會帶來一些疲勞感,目前,最新研制出的一種“懶人眼鏡”,將帶給觀看電影和閱讀小說的人們一種全新體驗,可使人們背躺在沙發(fā)上佩戴一種眼鏡觀看電影或者閱讀小說。
懶人眼鏡的工作原理有點兒像潛望鏡,使用鏡面從一處反射光線至另一處,從而使佩戴者從各個方向有效觀看電視屏幕。與身體保持45°的鏡面反射光線之后進入佩戴者的眼睛,設計者稱:懶人眼鏡具有特殊的反射式透鏡,可以背躺在沙發(fā)上十分舒適地觀看電影,從而避免了人們伸直脖頸坐在沙發(fā)上產(chǎn)生的疲勞感。
心理學研究:向左傾斜將“縮小”物體。使得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向左傾斜將使人們低估艾菲爾鐵塔的體積,而向右傾斜則使得艾菲爾鐵塔看上去更加高大。這項研究獲得了2012年搞笑諾貝爾心理學獎。
新加坡科學家最新研制出一種人造肌肉,結合未來機器人的“智慧大腦”將使機器人更加強壯,人造肌肉可延伸原始肌肉的5倍,使機器人能夠舉起80倍體重的物體。
科學家設想:人工智能賦予未來機器人可以統(tǒng)治世界的大腦,不久智能機器人也將具備發(fā)達的肌肉。目前,新加坡國立大學工程系一支研究小組最新研制一種人造肌肉,能夠延伸原始肌肉長度達到5倍,使機器人擁有舉起80倍體重的能力。相當于86kg體重的男子可以舉起7.5 t重的非洲大象,這是首個機器人學領域實現(xiàn)仿生機器人具有超人力量的案例。
“人造肌肉”能夠充分模擬人類的肌肉,快速響應電脈沖,替代了緩慢的液壓機械驅動,機器人之所以會在移動時出現(xiàn)“抽筋”,是由于緩慢的液壓機械運動方式。除了超級強壯性,人造肌肉還能潛在轉換和存儲能量,使機器人即使短時間充電也能保持強勁的動力。科學家預計未來大約3~5年時間,新型機器人手臂僅有人類手臂一半的重量,卻能在與人類的扳手腕比賽中獲勝。
一家總部位于馬薩諸塞州的飛行汽車公司近日進行了首次公開飛行測試,航空愛好者可以觀看本次飛行汽車的演示飛行。這輛飛行汽車被命名Transition,由美國的飛行汽車制造商設計建造,將在2015年上市,售價19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 896 903元),且將成為世界上第一款投入商業(yè)運營的飛行汽車。
根據(jù)設計方案,飛行汽車外觀上和普通的汽車差別不大,但是增加了機翼等升力結構,擁有兩個座位和可折疊的飛行機翼,當然,如果要取得飛行汽車的駕駛權,還要具有飛行執(zhí)照,通過規(guī)定小時數(shù)的飛行測試。從圖中可以看出,飛行汽車類似傳統(tǒng)的汽車布局,有四個輪子,機翼結構放置在車身中部附近,駕駛艙后方增加了尾翼等氣動結構,機翼采取了折疊式設計方案。
飛行汽車的駕駛較為簡單,不需要專門的跑道就可以起飛,折疊式的機翼可以滿足一般車庫的要求,在安全性方面,飛行汽車配備了降落傘系統(tǒng)。一般只在科幻片中出現(xiàn)的飛行汽車如今也變成了現(xiàn)實,設計飛行汽車是許多設計師的夢想。
來自委內(nèi)瑞拉首都加拉加斯的安吉爾-桑吉諾在截肢三個月后制造了一款獨創(chuàng)性機械手臂,使他能夠完成一系列工作任務,并重新開始電子工程師生涯,贍養(yǎng)自己的家庭。2012年,33歲的桑吉諾騎著摩托車與非法街頭賽車碰撞在一起,之后桑吉諾被匆忙送往急診室,但醫(yī)生表示必須將他的左手臂切除。同時,桑吉諾還遭受了嚴重的內(nèi)部器官損傷和腿部骨折。這位電子工程師很清楚截肢手術是特殊的外傷,他曾在一家計算機零部件廠商工作,無法只使用一只手臂正常工作。當他躺在重癥監(jiān)護室接受治療時,得知妻子馬上就要生孩子了,這使得他決定自制一款仿生手臂,撫養(yǎng)自己的孩子。僅在摩托車事故之后3個月,桑吉諾便成功設計了一款仿生手臂,能夠使他修復電子組件,并像之前那樣謀生。整形外科醫(yī)師叔父布魯奈爾-羅德里格斯(Brunel Rodriguez)為他提供了制造仿生手臂的基礎零件。這款自制仿生手臂是由連接電池的小型發(fā)動機驅動,傳感器連接至他的鎖骨,用于探測活動狀況。該仿生手臂聚焦于功能性,而不是審美角度,桑吉諾現(xiàn)計劃研制一款新仿生手臂,使其更像是人類的真實手臂。
很多準父母都會在孩子未出生時,進行B超,了解胎兒的狀態(tài)。目前,日本有人用奶油色樹脂打印制造的9個月胎兒面孔模型。這對于新生代家庭來說,打印母體中未出生胎兒的面孔可作為一個意義久遠的家庭紀念品。圖為制造者展示一個9個月胎兒樹脂模型,旁邊是超聲波圖像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