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廣元
馬鈴薯是人類四大糧食作物之一,僅次于小麥、玉米以及水稻,是我們餐桌上的常客。中國人一般習慣叫他土豆,但它卻是不折不扣的舶來品。那么馬鈴薯起源于哪里呢?在它風靡全球的道路上,又發(fā)生了哪些不尋常的故事呢?
(配馬鈴薯大圖)
薯小弟在南美
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中,有個著名的高海拔湖泊——的的喀喀湖,它位于秘魯和玻利維亞的交界處,那里就是馬鈴薯的故鄉(xiāng)。
距今7000多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從東部遷徙到的的喀喀湖附近。他們來自亞馬孫河沿岸的森林。盡管那里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食物,但是也存在著很多風險,森林中隨處可見大型野獸、致命毒蛇以及各種有毒的昆蟲,這些因素都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印第安人無法長時間生活在森林或森林的邊緣,所以他們需要到一個比較開闊的草原去生活。但是,在的的喀喀湖,印第安人的傳統(tǒng)食物木薯不能良好的生長,玉米也很難正常的結(jié)食。饑餓迫使他們尋找新的食物。這時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植物——這種作物長在地下,正是馬鈴薯的塊莖。(小貼士:馬鈴薯是塊莖類植物,埋在地下的塊莖部分膨大,并含有大量的淀粉,可以為使用者提供大量的營養(yǎng)和能源)這個新發(fā)現(xiàn),挽救了饑寒交迫的印第安人,為他們的生存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野生馬鈴薯塊莖內(nèi)含有大量的龍葵堿,對人和動物都有毒。早期食用野生馬鈴薯的印第安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盡管如此,馬鈴薯與印第安人的關(guān)系卻越來越緊密。
小貼士:
在一個古老的傳說中,馬鈴薯被形容成是上天賜給高海拔山區(qū)居住的印第安人的禮物:高地部落的印第安人被入侵者打敗,為了滅絕高地印第安人,入侵者采用的辦法就是把食物及種子搶走。高地居民沒有了食物,就像上天祈禱,上天憐憫于他們,給了他們一袋種子。高地印第安人將種子種上之后,迅速開出了美麗的花,不料入侵者以為他們種了食物,就要再次入侵,結(jié)果走近一看,發(fā)現(xiàn)山民種的居然是花,于是一邊嘲笑著山民一邊離開了。困惑的山民再次向上天禱告,希望得到食物,上天告訴他們食物就在地下。當山民把地刨開的時候,看到了馬鈴薯,山民們吃下這些馬鈴薯,從而存活了下來。
距今5000年左右的時候,印第安人在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馬鈴薯的生長秘密,這就是馬鈴薯所屬的塊根莖類食物共有的特殊繁殖方式:無性繁殖。也就是說,馬鈴薯的繁殖并不是靠種子,而是靠自身的塊莖。把帶有芽眼的塊莖埋入土中,就可以長出新的植株了。這也就是將野生的馬鈴薯馴化為栽培型馬鈴薯的過程。選擇性的栽培,不僅使得野生馬鈴薯得以被馴化,還成就了更大更好更美味的栽培型馬鈴薯。(配種植截圖)
小貼士
在自然界里,馬鈴薯的繁衍代表了最為主要的兩種繁衍方式: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繅K莖來傳宗接代,是典型的無性繁衍。而靠開花結(jié)果孕育出種子來進行生命的輪回,才是有性繁衍的流程。事實上,馬鈴薯也有實生種子,可幾乎沒有馬鈴薯種植者會在田里直接播種它們。這是為什么呢?
曾經(jīng)嘗試用種子播種的人們發(fā)現(xiàn),這樣的土豆不但產(chǎn)量低,更意外的是,同一撥種子種下去,長出來的卻是千差萬別、參差不齊。沒有任何一粒種子能夠完全代表自己母親的性狀。盡管同是一個娘胎里結(jié)出來的種子,可每一粒表現(xiàn)的卻都是不同的特質(zhì)。(配奇奇怪怪土豆圖,網(wǎng)速不給力,無法截視頻,先用一張代替)
很多年前,很多馬鈴薯育種專家都做過同樣的一項工作,就是用馬鈴薯自交,得到實生種子,從里面選好的材料,然后再自交。自交,就是通過自花授粉來一次次的近親繁殖,大多數(shù)作物的育種都會經(jīng)過這樣的過程。人們當然也期望能夠通過連續(xù)的自交,得到一個純合的馬鈴薯系。但是,這條路卻至今也沒能走通。
不過,西方有一句古諺:“上帝關(guān)上一道門,一定會為你打開另外一扇窗?!痹谏a(chǎn)中,當真正的種子無能為力的時候,塊莖的能力就顯現(xiàn)出來了。塊莖是莖的變態(tài),其上有一些芽眼,當條件成熟的時候,這些芽眼就會萌發(fā)。而且繁殖力特別旺盛。塊莖所代表的無性繁殖就等同于在一個母體的基礎(chǔ)上,進行完完全全的復(fù)制。一生十,十生百,一個土豆甚至一個芽眼就可以把一個品種的特性原封不動的一代代傳承下去。
栽培和選擇的成功,使得印第安人在食用方法上變得多樣化,人們可以更好的享受馬鈴薯的美味。在印第安人的聚餐中,他們會把馬鈴薯像肉一樣去堆在火堆旁去烘烤,或埋在熱灰中去加熱,然后剝?nèi)ナ砥?,享受甘甜松軟的滋味。這或許是當時印第安人勞累一天后的莫大享受,與此同時,印第安人對馬鈴薯的加工也開始了最初的嘗試。與種子類食物相比,塊根莖類的馬鈴薯水分較大,不易保存。印第安人用自己的智慧不斷嘗試,在大約1100年前,他們成功的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復(fù)雜的創(chuàng)造薯干的技術(shù):先把收獲來的土豆放到雪地里凍五天,使土豆內(nèi)的水分膨脹,馬鈴薯變脆。雪地里凍五天之后,再放入水里泡一個月,讓馬鈴薯內(nèi)的有毒和異味的成分溶解至水里。經(jīng)過凍泡的馬鈴薯再曬干,曬干以后的馬鈴薯干變成白色,當?shù)厝斯芩兄熘Z。還有一種只凍五天不經(jīng)泡水直接曬干的方法,得到的是黑色的馬鈴薯干,當?shù)亟卸潘?,兩種薯干都可長期保存。這是飲食文化的一種創(chuàng)造。
小貼士
馬鈴薯在古印第安語里叫巴巴斯,翻譯成漢語即是“生命之食”的意思。由于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馬鈴薯不僅出現(xiàn)在餐桌上,也出現(xiàn)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在秘魯印第安人的古墓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以馬鈴薯作為圖案的陶器。這些陶器上象征性的畫著馬鈴薯的芽眼,有些陶器上把馬鈴薯繪制成人的樣子。印第安人把上天賜予的食物奉如神明:馬鈴薯神,并敬稱為豐收之神。(配2、3張?zhí)掌餍〗貓D)
(如果圖太少,可以在頁面的右下角配虛化世界地圖,南美洲打有一點)
P3-P4
薯小弟去歐洲
馬鈴薯在南美的土地上綿延生長了數(shù)千年,但是卻不為外人所知。到了1536年,西班牙考察隊到達南美大陸時,驚奇地發(fā)現(xiàn)當?shù)厝硕荚诔砸环N不好看的食物,有點像歐洲人吃的蘿卜或胡蘿卜。這個考察隊的成員考斯托亞諾描述這個植物時寫道:我們到達那里發(fā)現(xiàn),印第安人種植玉米、大豆及一種奇怪的植物,這種植物開著淡紫色的花、基部結(jié)球,富含淀粉,味道極好,很受印第安人歡迎。馬鈴薯,終于被來自外界人的目光所關(guān)注。1565,統(tǒng)治南美洲的西班牙人把馬鈴薯作為貢品獻給國王飛利浦二世。由此翻開了馬鈴薯在歐洲跌宕起伏的不俗旅程。
然而,被印第安人奉為神明的馬鈴薯,在漂洋過海到達歐洲之后,卻被歐洲人視為是一種有毒的東西,是魔鬼的化身。當?shù)厝俗钤缃o它起的名字充滿了鄙夷:地梨、地蘋果、地薯。為什么歐洲人對馬鈴薯充滿敵意呢?可能有幾方面構(gòu)成:
馬鈴薯可食用的塊莖,看起來很丑陋。無法與入口的食物聯(lián)系到一起。馬鈴薯切開后會氧化變黑,造成感官上的不適。
第二,由于對長了芽的馬鈴薯的誤食,造成了大批歐洲人食物中毒。有一則關(guān)于馬鈴薯的記載是這樣寫的:英國人從南美洲帶回馬鈴薯,獻給英王,英王很高興,就把馬鈴薯交給廚師去烹飪,打算宴請王室貴族。但是廚師沒見過馬鈴薯,不知道如何烹飪,就誤把馬鈴薯的葉、桿當做青菜去烹飪,而馬鈴薯的葉和根是有毒的,大家吃完后都感到不舒服,英王大怒,馬鈴薯有毒的傳聞也就從此傳開。
第三,和歐洲人的傲慢有關(guān),歐洲人認為印第安人是落后下等的民族,他們認為下等民族是不可能有好吃的食物的,這完全是一種文化的制約。使得馬鈴薯十六世紀傳到歐洲后,沒有作為食物傳開,只作為家畜的飼料而存在。馬鈴薯沒有走上歐洲人的餐桌,卻走進了歐洲人的豬圈,這無疑是對豬的一種恩賜,豬雖然是雜食性動物,但是尤愛植物的塊莖,它所長的長鼻子,就是為了發(fā)現(xiàn)土壤里植物塊莖并將它拱出來吃掉。
隨著時間的推移,馬鈴薯逐漸被歐洲的上流社會所接受,不過不是作為食物,而是作為花欣賞。后來又發(fā)現(xiàn)馬鈴薯切開后會有漿液流出,有的醫(yī)生認為這可以醫(yī)治潰瘍和燙傷,因此也將這種漿液作為藥物使用。唯獨一個國家例外,愛爾蘭人,因為愛爾蘭人生活的地方寒冷,馬鈴薯種植后可以快速成長,所以作為食物走向了愛爾蘭人的餐桌。歐洲的鄰國卻對這種行為嗤之以鼻。(配馬鈴薯花照片)
十八世紀中葉,歐洲國家的兩大交戰(zhàn)集團為了爭奪殖民地,進行了長達七年的戰(zhàn)爭。長期的戰(zhàn)亂,嚴重影響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各國都面臨糧食緊缺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作為馬鈴薯高產(chǎn)、適應(yīng)性強的優(yōu)勢,很快獲得了歐洲人的矚目。(小貼士:由于長期的文化歧視,很難推動馬鈴薯的種植。無奈歐洲貴族開始了帶頭作用。舉例來說:在法國,皇后和貴族婦女,把馬鈴薯花作為裝飾插在頭上,皇后是時尚的風向標,她的行為引起了時尚界的追隨和跟風,使得馬鈴薯快速被法國人接受;而鄰國德國卻使用了強硬手段,德皇下令必須種植土豆,不種植的將施以重刑;俄國沙皇同樣征用農(nóng)民土地種植馬鈴薯,甚至造成了農(nóng)民暴動,歷史學家稱其為馬鈴薯暴動。)(配歐洲貴族照片,網(wǎng)速不給力,回家去截,先用一張占地吧)馬鈴薯的命運就此發(fā)生了大轉(zhuǎn)彎。如果沒有馬鈴薯,歐洲秋冬季的食物很難解決。歐洲的冬季陰雨時間長,玉米無法授粉所以不能生長,小麥也因沒有足夠的光照而結(jié)不出顆粒。因此也可以說,馬鈴薯拯救了歐洲。
當歐洲開始進行大規(guī)模馬鈴薯種植時,一種嚴重的傳染?。厚R鈴薯晚疫病卻在歐洲爆發(fā)了,馬鈴薯的產(chǎn)區(qū)遭到了毀滅性的減產(chǎn)甚至是無產(chǎn)。馬鈴薯是自花授粉,長期的無性繁殖,造成馬鈴薯上自身的病毒與傳染病積累,遇到特定時間爆發(fā),就變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愛爾蘭人有上百萬人因此餓死。一個地區(qū)長時間用單一品種作物,勢必造成饑荒的隱患。愛爾蘭為此付出了代價,大批的愛爾蘭土著居民在此次饑荒后前往歐洲及美洲大陸。在前往美洲大陸的人群中,有一名叫帕特里克的年輕人,他的曾孫約翰肯尼迪后來成為美國第35任總統(tǒng)。
薯小弟來中國
馬鈴薯是何時傳入中國的至今是個迷,歷史學家能夠確定的下限是:明代晚期,馬鈴薯傳入中國。從比較明確的歷史記載來看,馬鈴薯傳入中國有兩條路線,其中一條是經(jīng)過海路引進,從天津引至北京,最后傳入華北平原。另一條從荷蘭傳入臺灣,再從臺灣引入到福建、廣東一帶。此外從馬鈴薯后來的分布來看,還有第三條路線,就是從西北方向引進到我國的西北到西南方向。由于引進的方向和時間不同,造成對馬鈴薯在中國的稱號差異很大:土豆、洋薯、洋山薯、薯仔、洋芋。
小小的馬鈴薯,承載著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它能夠在全球范圍內(nèi)走出這么一條不尋常的普及之路,與它自己的堅強與執(zhí)著,也是分不開的。
(如果圖太少,可以在頁面的右下角配虛化世界地圖,現(xiàn)實由南美洲“箭頭”到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