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夷
春節(jié)期間,《經濟》記者在湖北省宜昌市伍家鄉(xiāng)發(fā)現了一種很奇怪的現象。伍家鄉(xiāng)的農民雖然從自家樓房小院搬進了新建的居民區(qū),成了城市人,但這些新城市人卻還保留著一些改不掉的老習慣,比如“種菜”。
伍家鄉(xiāng)共強村的老杜,家住“三峽物流園”附近。雖然守著這么大又這么方便的“菜市場”,但讓記者詫異的是,老杜媳婦到現在還“種菜”。她還常常驕傲地告訴鄰居:“家里沒菜了去我‘田里摘!”
而實際上,宜昌市大舉東擴,農村集體用地多被城市投資建設有限公司收購為建設用地,共強村幾乎已經“沒地”了。那么,老杜媳婦的“田”從何而來?
原來,村里小區(qū)附近許多施工區(qū)、小區(qū)旁征而未用的土地都被村民們利用起來種菜了。
老杜的女兒在外讀大學,聽說母親現在仍在種地,多次打電話回來告訴母親要在家享清福,別再勞累??墒沁@次她回來過年后,想法有了很大的改變。她告訴記者:“我看到一顆顆可愛的大白菜、綠油油的辣椒,讓我想起小時候我們家的菜地??粗赣H望著這些蔬菜時高興的眼神,我才明白,她是舍不得過去的生活。你知道嗎?我有個親戚現在搬到了別墅里,有前后兩個小院子,別人家院子里都修成蘇州園林或者歐式莊園的模樣,但他們家全都開墾成了菜地。也許你覺得這種做法很‘想不開、很‘土,但不是在農村長大的孩子是無法理解這種感情的?!?/p>
擺脫不了種菜情結的“新城市人”不只老杜媳婦一個,共強村村民老李已經年過60,也一門心思“搗騰”他的菜地。
城鎮(zhèn)化腳步還在加快,農村的改變不可避免。如何建立促進農民生活改善、找到生活動力的長效機制,如何繼續(xù)發(fā)揮農村集體經濟的橋梁紐帶作用,如何讓進城農民融入城市,共同享受城市文明建設成果,是現在市、區(qū)、鄉(xiāng)、村干部都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