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1月5日出版的《中國青年報》報道,前不久,在云南昭通市綏江縣委、縣政府綜合辦公樓,記者看到一個背著背簍的男人和一個戴著花頭巾的婦女,走進辦公樓一樓,直接進了電梯,沒人盤問或讓他們出示證件。在綏江縣,全縣所有黨政機關都沒有圍墻,人們到機關辦事不會被詢問,也不需登記就可走進包括縣委書記在內的任何一名干部的辦公室。
如今很多黨政機關雖不是“衙門深似海”,卻往往也是“深宅大院”,普通老百姓很少有機會走進這些“圍城”,在這里,往往是“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綏江縣所有黨政機關都拆除了圍墻,可以拉近與群眾的距離;不需要查驗身份,方便了群眾到“衙門”辦事。這無疑是踐行群眾路線的生動示范。
但也要看到,導致老百姓在政府機關“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除了有形的圍墻,也有無形的“心墻”——沒有真正貼近民眾、服務民眾、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以一種特權思想和衙門作風對待群眾。在很多時候,人心的阻隔甚至比圍墻的阻隔更能讓政府和百姓之間產生嚴重的隔閡。
據(jù)說個別早已拆了圍墻的地方機關大院,雖無有形圍墻,仍有各種隔離手段,比如令人望而生畏的保安或警衛(wèi)人員仍在把守,仍有復雜的盤查證件等程序,拆了圍墻仍如此“設防”,仍有不接受群眾監(jiān)督、不為民作主之嫌。就像個別領導干部,雖然愿意走到群眾中去,在鄉(xiāng)下搞調研時卻穿上鞋套,不過是一場“秀”罷了。
要拆干群“心墻”,就要肅清行政機關的特權意識,轉變公職人員的工作作風,狠剎服務意識淡薄、只知道圍著領導和政績轉的為政態(tài)度之歪風,從而砸掉“圍墻”背后的官威與霸氣,讓每一個公職人員都能以謙卑姿態(tài)為群眾辦實事、謀福利??梢哉f,拆掉機關圍墻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本欄編輯/張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