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心血管內科,浙江 溫州325000)
高血壓病是常見的慢性心血管疾病,臨床多采用口服藥物治療,但長期服用有一定的不良反應及耐藥性。近年來中醫(yī)藥治療已逐漸成為防治高血壓的重要手段[1],尤其是穴位療法,因其簡單有效而越來越受到重視[2-4]。穴位是臟腑氣血匯集之處,穴位療法通過穴位外敷、穴位溫灸等手段對經絡穴位產生刺激作用,達到治療局部病變或全身病變的目的,是常用的中醫(yī)外治法。但是穴位療法通常在家里完成,無醫(yī)護人員的監(jiān)督、指導,并且要長期堅持,因此患者的依從性可能會受到影響,從而影響降壓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血壓病患者穴位療法的依從性及其對治療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擇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心內科門診就診的高血壓病患者。納入標準:符合高血壓病診斷標準,年齡在18~80歲之間,自愿參加本研究,且在家能夠自測血壓。排除標準:(1)伴有嚴重心律失?;蛐姆喂δ懿蝗撸唬?)合并嚴重造血系統(tǒng)疾病或急性腦血管疾病者;(3)存在軀體功能障礙或精神障礙者;(4)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共納入患者112例,其中男68例、女44例,年齡35~75歲,平均(51.3±12.6)歲;病程為6個月至22年,平均(8.5±1.2)年;其中1級高血壓42例,2級高血壓48例,3級高血壓22例。
1.2方法所有研究對象均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穴位貼敷和穴位溫灸兩種穴位療法。穴位貼敷屬于敷藥法,即將吳茱萸、桃仁等中藥研粉(藥房已經研粉)調茶油制成藥膏,敷在涌泉、神闕2個穴位上,使用透明敷貼固定。在貼敷膏藥前,清潔局部皮膚,囑患者睡前敷用,1次/d,連續(xù)應用1個月。穴位溫灸是將溫灸器里的艾絨點燃,灸氣海、足三里2個穴位,每穴灸治20min,1次/d,連續(xù)應用1個月。
1.3 觀察指標
1.3.1 療效 顯效:舒張壓降至正常范圍,且下降幅度≥10mmHg(1mmHg=0.133kPa);或舒張壓雖未降至正常,但下降幅度≥20mmHg。有效:舒張壓下降5~9mmHg,并降至正常范圍;或舒張壓雖未降至正常水平,但下降10~20mmHg,或收縮壓下降幅度≥30mmHg。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7]。有效率為顯效及有效患者所占的百分比。研究前對所有患者的電子血壓計進行校正,并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血壓測量方法。研究期間患者每日自測血壓2次,并做好記錄。
1.3.2 治療依從性 治療1個月后,向所有患者發(fā)放治療依從性評價表進行自評。該評價表為研究者根據郜玉珍[5]、陳孜慧等[6]的研究結果自行編制,共包括4個條目:(1)您能否按照要求每天進行穴位貼敷(穴位溫灸)?(2)您能否按照要求對2個穴位均進行貼敷(穴位溫灸)?(3)您能否按照要求的時間完成貼敷(穴位溫灸)?(4)您能否按照要求長期堅持貼敷(穴位溫灸)?評分標準:根本未做到=1,偶爾做到=2,基本做到=3,完全做到=4,總分4~16分。得分越高說明依從性越好,≥12分為依從性良好。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計數資料用例數、百分比描述,計量資料用ˉx±s描述,采用χ2檢驗或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以P<0.05或P<0.01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特征患者的療效比較 本組患者的降壓總有效率為77.7%(87/112),25例無效。從表1可見,依從性良好者高血壓治療有效率高于依從性差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不同性別、年齡和高血壓分級的患者,治療效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不同特征患者的依從性比較 進一步分析本組患者的依從性,對于兩種療法依從性均良好者28例(25.0%),僅有1種穴位療法依從性良好者45例(40.2%),兩種穴位療法依從性均差者39例(34.8%)。其中對穴位貼敷依從性良好者71例(占63.4%),對穴位溫灸依從性好者32例(占28.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7.337,P<0.01)。從表2可見,不同性別、年齡及高血壓分級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不同特征患者的療效比較[n(%)]
表2 不同特征患者的依從性比較[n(%)]
3.1 穴位療法治療高血壓的效果 西藥在控制血壓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長期應用降壓藥物的不良反應、較高的藥物費用和較低的血壓控制率等[7-8]。據2007歐洲高血壓指南報道,目前西藥控制血壓的效果難以令人滿意,單用一種西藥,降壓達標率不足50%,即使是聯(lián)合兩種西藥,降壓達標率也僅為70%[9]。穴位敷貼是經絡調節(jié)與辨證論治的結合,通過激發(fā)經絡、調節(jié)失衡的人體陰陽以及有效中藥成分的入血發(fā)揮降壓效果[10]。本研究中選擇涌泉、神闕兩個穴位進行藥物貼敷,主要考慮藥物透皮吸收的特點:腳掌和手掌的滲透力高于其他部位的角質層;臍部表皮角質層薄弱,屏障功能最弱,藥物最易穿透彌散。王彩悅等[11-12]報道,穴位溫灸氣海、足三里2個穴位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高血壓癥狀,故本研究也選擇以上兩個穴位進行連續(xù)穴位溫灸治療。研究結果顯示,在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穴位療法,能起到較好的降壓效果,總有效率為77.7%。
3.2 治療依從性對高血壓病療效的影響 高血壓病的治療需要患者長期甚至終身服藥,目前多是門診就診,患者回家服藥或護理[13]。治療依從性是指患者的行為(服藥、飲食及改變不良生活方式)與臨床醫(yī)囑的符合程度。治療依從性的好壞,直接影響患者疾病的發(fā)展。事實上,對于高血壓病患者來說,如果能夠嚴格執(zhí)行醫(yī)囑,絕大多數患者的病情都能得到控制和緩解。但任慧等[14]、陳月春等[15]的大樣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血壓病患者普遍存在用藥依從性差的問題。范金茂等[16]對高血壓病患者服藥依從性對遠期后果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治療依從性較差的患者,隨訪第5年時高危比例為41.2%,而對照組為28.9%,且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率(23.5%)也高于對照組(5.0%)。中醫(yī)穴位療法是治療高血壓的輔助方法,在應用過程中同樣存在依從性不佳的現(xiàn)象[17]。本研究中,有34.8%的患者對穴位貼敷及穴位溫灸連續(xù)治療的依從性均較差;且依從性較差的患者,其降壓治療效果也相對較差。這從另一個角度間接證實了穴位療法的有效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提高穴位療法的依從性是保證治療效果的關鍵之一。
3.3 影響高血壓病患者穴位療法依從性的分析 在本研究中,對穴位貼敷依從性良好者為63.4%,而穴位溫灸的依從性比穴位貼敷更差,這也是導致整個研究人群依從性較差的重要原因。因此,提高對穴位溫灸治療的依從性,是改善患者穴位治療依從性的關鍵。我們分析高血壓病患者穴位溫灸依從性差的原因可能與穴位溫灸操作相對比較麻煩有關,而且需要專門的穴位溫灸器;另外,對穴位溫灸的恐懼感、難以適應艾葉的氣味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對于穴位貼敷,楊獻軍等[17]建議可通過改進高血壓穴位敷貼的方法來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如使用圓形透明敷貼固定藥膏,取代原來紗布覆蓋、膠布固定的方法??傊?,在高血壓病的穴位治療過程中,醫(yī)護人員應加強門診宣教,強調遵醫(yī)進行穴位療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安全性,并輔以電話隨訪和指導,以提高患者的依從性,確保治療的有效性。
[1]劉啟華.中醫(yī)藥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研究進展[J].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17(1):98-101.
[2]鄭蓉.穴位貼敷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有效貼敷時間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4,10(4):377-378.
[3]傅燕,張喜軍,陳燕.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治療高血壓療效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12):1521-1522.
[4]毛羽佳,張先庚,吳際軍,等.辨證穴位按壓在老年高血壓授權教育模式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26):1-3.
[5]郜玉珍,程金蓮,楊志明,等.1 490例高血壓病人服藥依從性的調查分析[J].護理研究,2001,15(5):256-257.
[6]陳孜慧,趙旭東,徐玉善,等.從兩種評定方法的差異看糖尿病患者的依從性特點[J].昆明醫(yī)學院學報,2002,21(4):66-68.
[7]孟昭君.藥物治療老年高血壓病的進展研究[J].吉林醫(yī)學,2012,33(21):4641-4642.
[8]趙志娟,李勇.高血壓病的藥物治療探討[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3,7(19):99.
[9]李勇.2007歐洲高血壓指南——聯(lián)合抗高血壓藥物治療應成為普遍適用臨床策略[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7,28(6):847.
[10]馬婷婷,李勝濤.穴位敷貼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研究進展[J].四川中醫(yī),2006,24(11):35-36.
[11]王彩悅,李巖,苑婷.賀普仁教授溫灸氣海穴治療高血壓病舉隅[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10):57-58.
[12]李勤.艾灸足三里穴治療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觀察和護理[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27):661-662.
[13]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起草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修訂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8.
[14]任慧,盛新春,張華,等.社區(qū)高血壓患者藥物治療依從性與自評獲得衛(wèi)生服務質量關聯(lián)研究[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4,48(5):345-349.
[15]陳月春,陳曉燕.量化健康教育應用于1020例高血壓患者的自我護理效果研究[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4,10(2):125-127.
[16]范金茂,陳茂玉,陶孝世.高血壓病人服藥依從性對遠期后果的影響[J].高血壓雜志,2006,14(1):65-67.
[17]楊獻軍,連小勤,黃麗釵,等.改進高血壓穴位敷貼方法對提高患者依從性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