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珍 黃英
云南省紅河州第一人民醫(yī)院消化風免科,云南蒙自661199
心理社會評估與干預體系在消化科的應用
羅志珍 黃英
云南省紅河州第一人民醫(yī)院消化風免科,云南蒙自661199
目的探討心理評估與干預體系對于消化科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作用。方法從患者心理狀態(tài)、自我效能、生活質量、依從性等幾個方面進行心理社會評估,同時運用醫(yī)學心理知識、科學態(tài)度、適當方法和積極的語言對患者存在的心理顧慮、精神痛苦、疑難問題、思想負擔進行疏導。依據評估結果,由主管護士應用自我調節(jié)理論進行消化性疾病患者的綜合干預,成立護理干預質控小組→制定護理干預路徑→實施護理干預措施→評價干預效果。護理干預措施包括認知干預、社會、心理支持及生物反饋訓練。結果對照組患者干預后SAS評分為(51.14±3.6)分,干預組評分為(44.46±4.47),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25,P=0.039)。結論心理社會干預是以心理社會評估為基礎,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亦可緩解異常的心理狀態(tài),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滿意度,能全面改善其生活質量。
消化科;心理社會評估;干預體系;應用
消化性疾病在臨床屬于常見和多發(fā)病,病程持續(xù)時間長,容易反復發(fā)作,會導致患者產生緊張、焦慮、抑郁、煩躁不安等不良情緒,出現(xiàn)身心障礙,從而對疾病治療失去信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臨床治療效果,屬于身心疾病。其發(fā)病、發(fā)展、轉歸和防治,都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因此,心理社會評估與干預體系在消化系統(tǒng)治療中占重要地位[1]。不良情緒也是產生疾病的重要因素,通過鼓勵病人宣泄壓力,傾訴內心苦悶,此時,可由護理人員進行分析,了解患者致病心理形成和發(fā)展過程,同時告知病人,由此可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另外也要指導家屬配合,針對性的進行疏導[2]。通過給予心理社會評估與干預體系,病人對疾病的態(tài)度、住院期間的情緒及配合治療上都比沒有進行心理調護及干預的病人表現(xiàn)地更為積極。探討心理評估與干預體系對于消化科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作用。該研究選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的5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該科選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共58例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17例,年齡最小的16歲,最大的78歲,平均(45.8± 2.3)歲。常見病例為消化性潰瘍并出血21例、潰瘍性結腸炎18例、腸預急綜合征19例,所有患者均參加消化內鏡檢查,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29例。治療組年齡16~75歲,平均(46.5±2.9)歲,對照組年齡17~78,平均(44.2±2.1)歲,兩組性別、病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人員準備
科內有資質的護士均能參加。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應用依從性問卷在干預過程中和干預結束后對患者的認知、行為進行階段性的評估和評價,為個性化指標
1.3 方法
1.3.1 心理社會評估內容主要從生活質量、心理狀態(tài)、自我效能、依從性等幾方面進行評估,結合醫(yī)學心理知識,運用科學的態(tài)度、合適的方法以及美好語言對患者的心理顧慮、精神痛苦、思想負擔進行疏導,對疑難問題針對性的解決。通過誘導、啟發(fā)、勸解、安慰、調解、說服等方法,幫助患者擺脫困難,為指導和治療提供依據[3]。
1.3.2 綜合干預措施根據評估結果,由主管護士應用自我調節(jié)理論進行消化性疾病患者的綜合干預:成立護理干預質控小組→制定護理干預路徑→實施護理干預措施→評價干預效果。干預措施包括認知干預、心理、社會支持及生物反饋訓練。
1.4 實施步驟
1.4.1 心理社會評估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身體檢查,查心電圖、肝功能、腹部B超等,進行碳14尿素呼氣試驗時,應早上空腹或至少進食3 h后進行,進行胃鏡檢查前1 d囑咐患者進食易消化食物,前1 d晚10時后禁食,檢查當天早上禁食、禁水,對患者進行隨機性指導,干預組在此基礎上,進行心理社會評估與干預。
1.4.2 綜合干預措施細致觀察患者情緒變化、耐心傾聽其心理感受,取得患者合作信任的基礎上,通過強調消化性疾病的可治性,增強患者信心。通過助其了解疾病與情緒的關系,同時結合自我效能干預,逐漸使患者改善自身異常的行為和心理。①端正認知:讓患者正確認知疾病,坦然面對和接受自己焦慮、緊張情緒,出現(xiàn)緊張是正常反應,不要與不良情緒對抗,要直面情緒并且接受它;②深呼吸:讓患者學會運用深呼吸進行放松調整思維。深吸氣然后慢慢吐出,呼氣的同時在心中默念“放輕松”,調節(jié)呼吸節(jié)奏以消除生理上的緊張感,從而達到穩(wěn)定情緒的目的;③拒絕負面消息:大量不實信息會導致人的緊張和焦慮,由于對病情的認知不夠,患者往往會互相交流,一些片面甚至錯誤的說法會傳播焦慮情緒,因此,要盡量避免患者不良情緒的傳遞,限制所接受的信息量;④音樂減壓:通過播放輕音樂或患者喜歡的音樂,緩解不良情緒。音樂療法能減少內分泌與免疫系統(tǒng)對緊張、焦慮情緒的生理反應,同時通過音樂語言的暗示作用引起共鳴,從而有效放松[4]。
1.4.3 社會支持向家屬說明家庭理解支持的重要性,讓家屬積極參與制定飲食和鍛煉計劃、監(jiān)督并及時反饋患者的身心情況,督促患者積極治療。在檢查過程中,護士可全程陪同,協(xié)助患者檢查治療所需正確姿勢,陪伴患者并及時給予鼓勵。提醒家屬多主動關心病人,耐心照顧,讓其感覺到家庭的重視和支持,并盡量創(chuàng)造愉快輕松的家庭環(huán)境,調整患者的消極心理狀態(tài),積極配合檢查,從而順利完成檢查和治療,有助身體恢復。
1.5 效果評定
采用SAS問卷調查方法,采用焦慮自評量表評定患者焦慮的主觀感受、評估治療前后患者生理、心理和社會狀況、調查者發(fā)放焦慮自評量表,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由患者單獨、逐項認真填寫,回收問卷時調查者仔細核對,以免漏項或錯填。干預后再次進行SAS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得分[5]。
1.6 統(tǒng)計方法
該次試驗中所得數據使用SPSS1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
心理社會評估干預前,兩組患者SAS評分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后,干預組患者S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理干預前后SAS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心理干預前后SAS評分比較(±s)
組別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n=29)干預組(n=29) tP 53.73±3.22 53.65±3.24 1.61 0.075 51.14±3.6 44.46±4.47 5.25 0.039
在該次研究中對消化疾病患者進行檢查的過程中使用的是消化內鏡,其在臨床上是較為直觀可靠的檢查方法。在該次研究過程中,臨床醫(yī)護人員通過首先將內鏡插入至人體消化系統(tǒng)管腔內,通過視頻處理后將管腔內影像呈現(xiàn)于監(jiān)視器上,直視狀態(tài)下進行診斷和微創(chuàng)治療。通過內鏡微創(chuàng)治療,能有效減輕患者痛苦。但是大部分相關研究資料表明,消化內科疾病患者缺乏對該技術的了解,將儀器直接插入人體消化系統(tǒng)內,會產生恐懼和不安等消極情緒,尤其是初次內鏡檢查的患者,常常通過想象夸大治療中可能產生的痛苦,導致心情極度緊張和抵觸[6];還有研究資料表明,患者因為負面情緒造成的心理應激反應,會直接影響植物神經系統(tǒng),造成神經功能紊亂,從而引起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等系列反應,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檢查效果[7]。該次研究通過對患者實施不同的心理社會評估與干預體系來消除患者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治療組經過心理干預后,SAS評分顯著減少,由(53.65±3.24)分降低到(44.46±4.47)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對照組未進行系統(tǒng)的心理干預,SAS評分沒有明顯改變,干預前后分別是(53.73± 3.22)分和(51.14±3.6)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在護理中,采用心理干預能保證檢查治療順利進行,縮短檢查時間的同時提高檢查質量。許軍[8]等對50例消化科患者進行住院治療,未進行心理干預,采用自測健康評定量表健康狀況測試調查,發(fā)現(xiàn)入院時、住院治療1周后,患者心理癥狀與負向情緒得分分別為(40.20±14.54)、(40.39±15.03),治療前后無明顯改變,說明要改善患者健康狀況,在進行臨床治療的基礎上,同時進行心理和行為等康復治療對提高治療效果意義重大。
該次研究中所選擇的58例消化性疾病患者心理社會狀況較普通人群,有心理社會評估和干預的需要。該院醫(yī)護人員通過對患者進行全面的心理社會狀況評估,并采取針對性指導治療,預測患者預后,更加關注可能預后較差的患者,有效溝通、緩解不良情緒,降低期望值,并針對性的進行綜合干預,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將心理社會干預貫穿治療的始終,可以增強患者治療的信心提高治療依從性,顯著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研究過程中護理人員通過對患者進行心理社會評估及干預體系,讓患者在心情愉快、放松、認知的情境下接受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故心理社會評估與干預體系在消化性疾病中有較好的療效,可緩解異常的心理狀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滿意度,全面改善患者的預后,體現(xiàn)了護理質量。
通過該次研究充分的證明了心理社會評估與干預體系在消化科的應用后,患者癥狀明顯減輕,有效地提高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使他們充分認識到情緒與疾病的關系,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和培養(yǎng)遵醫(yī)行為的重要性,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增長了自我意識和能力,從而預防疾病的復發(fā)、減少并發(fā)癥。心理社會評估與干預體系在消化科的應用能充分體現(xiàn)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更好的滿意于患者,提高醫(yī)院的知名度,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
[1]宋玉磊,林征,王美峰,等.心理社會評估干預體系在功能性便秘患者生物反饋治療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2,19(4):1-5.
[2]王群,刁靜,林磊.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的研究[J].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5(2):88-92.
[3]黃艷玲.心理護理干預對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焦慮狀況的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7):1552,1597.
[4]牛小平,余保平,王運東,等.心理因素對質子泵抑制劑維持治療老年非糜爛性反流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2,31(4): 279-282.
[5]黃淑芳,管玉梅,黃宴萍,等.奧馬哈問題分類表在腦卒中住院患者評估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4,29(9):33-36.
[6]劉芳宜,朱麗明,方秀才,等.三種不同心理測評量表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焦慮、抑郁狀態(tài)的評估[J].胃腸病學,2012,17(2):106-109.
[7]姜樹強,張建玲,李玲,等.心理健康促進與心理干預對職業(yè)人員心理健康水平影響的觀察[J].人民軍醫(yī),2014,3(5):525-527.
[8]許軍,楊漢,許瑾.消化科住院患者的健康自測[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 (18):23-25.
R574.62
A
1672-5654(2014)12(b)-0086-02
2014-09-10)
羅志珍(1973-),女,彝族,云南蒙自人,大專,主管護師,研究方向:臨床護理和護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