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蓮
首批廣東省教師工作室主持人、特級教師阮美好及東莞市小語學科帶頭人廖軍曾到我校分別與我校兩位語文老師進行了同課異構的教學活動。廖軍老師講授的課文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的《凡卡》,阮美好老師講授的課文是肖復興的《花邊餃子里的愛》。同課異構教學活動之后,我們整個語文科組都發(fā)出感嘆:“聽名師的課,與其說是在聽課,不如說是在欣賞、享受。”感嘆之余,大家都深感疑惑:為什么同是一線教師,我們同名師的差距那么大呢?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我們的文化底蘊淺薄。對于這個結論,我產(chǎn)生了懷疑:原因僅僅是文化底蘊的差距嗎?我靜思良久得出的結論是:NO!他們的課堂如此精彩,他們的課堂如此具有魅力,他們的課堂如此高效,我認為關乎多多。
關乎“情”字。阮老師和廖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有一個共性,都很注重走進文本,走進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與主人公同喜同憂。母親包花邊餃子時威風凜凜頗有將軍風范的精神氣,兒子包花邊餃子討得母親歡心的滿足感都寫在阮老師的臉上。凡卡跟爺爺砍圣誕樹的快樂,在廖老師引導學生朗讀爺爺?shù)摹按∷?,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焙退挥写判缘姆蹲x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廖老師的配樂朗讀把凡卡在鞋店里的悲慘凄涼境況充分展現(xiàn)出來,將課堂推向了高潮。這種情緒的感染,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對凡卡悲慘命運的同情,更激起了學生對凡卡的痛心。有學生痛心地抑制不住情感,流下了傷心的淚,傷心得無法用語言回答老師的提問,只能擺手示意:“老師,我控制不住自己的硬咽?!绷卫蠋熅褪沁@樣飽含深情地,就是這樣游刃有余地把同學們帶入凡卡的感情世界里。
關乎“智”字。面對從未謀面,對其知識水平毫無知曉的學生,把一節(jié)課上得如此精彩、如此高效,沒有教育智慧沒有教育機智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阮老師和廖老師的課堂讓我們知道了何謂“教育機智”。當一位男同學讀到“昨天晚上我挨(āi)了一頓打”時,廖老師走到同學身邊說:“來,小帥哥,我們倆是好朋友,感情好好,你挨著我吧?!庇螒蛲媪酥?,廖老師問:“凡卡是挨(āi)著打的嗎?”男同學立刻更正為“挨(ái)了一頓打”。就這樣一個即興游戲不但讓學生會讀,而且理解了其意思。
關乎“責”字。在評課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阮老師講述了她上這節(jié)課的心路歷程,她的講述讓我們知道什么叫“一絲不茍”,什么叫“精益求精”。為了上好這節(jié)同課異構課,她準備了一個多星期,修改了六次教案。試講之后,學生進行點評,教研組成員進行點評。然后擬定出“課題入手,啟發(fā)學生理清餃子與愛的關系——拋出問題‘誰愛誰,提綱挈領梳理出兩件事——找出過渡段把兩件事串聯(lián)起來——抓關鍵詞體會母慈子孝”的教學思路。來到南雄后,不顧旅途勞累,再次對教案修改至深夜兩點,課堂最亮點“時光已逝,但媽媽那 卻永遠留在我的記憶里”回旋反復的練習就是備課至深夜改出來的。身為廣東省名師,僅僅為了給薄弱山區(qū)學生上一節(jié)課,就那么認真地對待,花費那么多的精力,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責任心的驅使!是阮老師對山區(qū)學生的責任心,是阮老師對山區(qū)教師的責任心,是阮老師對“教師”這一稱呼的責任心。阮老師的認真執(zhí)著,是對“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最佳詮釋。
關乎“研”字。廖老師為了挖掘出《凡卡》一課的魂,在閱讀原著的同時,還研究了契訶夫的其他著作。他在研究中總結出契訶夫非常注重細節(jié)描寫,而《凡卡》一文是細節(jié)描寫的典范?!凹毠?jié)描寫”就是《凡卡》一課的魂,魂拎出來了,主線出來了,廖老師就抓住細節(jié)描寫選取“信”和“憶”的部分進行講解,這么長的一篇課文就被廖老師這樣駕輕就熟地完成了。人們常說“功夫在詩外”,而我要說廖老師是“功夫在研究中”。
如果說阮老師和廖老師的教育情感、教育機智是他們教學水平高的表現(xiàn),那么他們的責任心和研究精神就是他們嚴謹教學態(tài)度的體現(xiàn)。接近名師,走近名師,讓我發(fā)現(xiàn)了差距,讓我明白了不足,更讓我明白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