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洪濤
首先接待我們的是負責北極科考活動的相紅英老師,相老師為我們講述了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以下簡稱為“北師大二附中”)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與北極結下的不解之緣。
“2010年的時候周琳老師(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秘書長)告訴我們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樂部和中國科協(xié)共同組織了一個北極科考的活動?!毕嗬蠋熣劦搅诉@個活動的開始?!拔覀兒捅本┣嗌倌昕萍季銟凡吭黄鸾M織過很多活動,收效都很好。周琳老師就向我們推薦了這次活動。”相老師告訴我們,那年夏天有兩名學生報名參加了這次活動。他們回來之后在學校做了一次大型的展覽和講座。他們帶來的“北極風暴”迅速席卷整個二附中,“北極”成為九月份最熱的話題。從這開始,二附中就開始了與北極的不解之緣。
在談及北極科考活動對學生的要求時,相老師告訴我們,他們會要求學生組成兩人至四人的小組,每個小組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一個研究課題,“動物也行,植物也行,人文也行”,相老師介紹道?!叭绻麄冞€想進行更深的研究,我們就會請一些中科院的專家?guī)蛯W生做準備”。除此以外,學校還有一個要求,就是用攝影、視頻等多種方式“多角度記錄生命中的這一程?!睅啄陙淼谋睒O科考,學生們形成了幾十萬字的科考札記,近十萬字的考察報告,數(shù)萬張記錄北極動植物和自然景觀的照片……這些資源也在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中分享。
學生的北極科考活動是二附中的課程的一部分。“二附中的課程體系是‘6+1+1’,前面‘6’是指國家課程,后面第一個‘1’是學科拓展類校本選修課程,第二個‘1’是綜合實踐類校本選修課程。北極科考屬于后面這個‘1’,是學生自選課程?!睘榱俗寣W生走出去,在實際生活中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學校還組織如酒泉科技之旅、晉文化探尋之旅等活動。這些活動都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升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北極科考活動最大的價值之一,是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去感受生命的真諦。2011年北極科考中,一位學生在整理照片的時候說:“我們承載不了北極給我們的這么多的財富,等我大一點,我一定再回來看看這片土地?!?/p>
“人文”和“自主”是二附中的學校文化。而這兩個詞也在學生北極科考的收獲中。從北極回來后,很多學生在自主安排學習和生活的意識和能力方面都有了提高,嘗試進行自主規(guī)劃,自主管理。學生們每年都會關注一塊像中國地圖的冰面,然后拍照拿回來對比,他們發(fā)現(xiàn)那塊冰面的面積越來越小。學生們還發(fā)現(xiàn),北極熊的食物也一年一年因為環(huán)境的變化而改變……這些事例都讓學生對環(huán)境保護有了切身的體會,“愛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已經深深植入孩子們的內心世界。
北極科考等活動對學生們的學習起到了促進作用。相老師說:“過去人們認為學業(yè)就是學習知識,其實知識是能力培養(yǎng)的載體,而學校真正傳遞給學生的,是終生學習的能力。而北極科考活動,目的就是在于幫助學生建立這樣的能力。”
記者:為什么對北極這么感興趣?
張秦蘭蕙:我聽說北極每年的游客只能有3000人,覺得這是一個挺難得的機會。當然最主要的就是開眼界,也為了我的微生物研究拿一點樣品回來。
李默:因為北極很神秘,而且對于一般人來說去那里的機會很難得,而且還能和這么多科學家在一起,讓我學到很多東西。
王景虹:其實我一開始知道北極這個活動的時候對北極還沒什么了解,不過就是因為神秘和不了解才決定去那里的。
劉彥含:我就是想近距離接觸以前在電視和紀錄片上才能看到的北極,而且能夠用自己的眼睛和相機目睹北極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劉廷鍇:我是一個比較喜歡出去看看世界的人,去南極和北極考察對我們來說機會太難得了,能有這么一個機會我也挺興奮的。
記者:去北極科考前,準備了哪些課題要去研究?
張秦蘭蕙:我是去研究北極微生物的抗菌活性的。因為我覺得研究動物需要的時間長,我對植物這方面的興趣沒有微生物來得大。再加上我們是項目班,正好也做過類似的課題,所以我選擇了研究微生物。
李默:我研究的是關于動物的課題。我在北極關注的是北極熊、北極狐等動物的生活習性。這包括觀察它們運動的習慣、捕食的習慣、生活的習慣,比方說它一天的生活是不是很規(guī)律等等。我也向科學家詢問關于這方面的知識。我還有一個小課題,就是測當?shù)氐谋睒O重力加速度。
王景虹:我和劉彥含是同一個課題組的,我們研究的課題是當?shù)氐闹参锓植肌N覀內サ碾m然是個很小的島嶼,但是島的南北兩端植物的分布相差非常的大。我們在科考期間就是通過拍照來記錄島上植物分布的情況。我們還在那里買了些書籍,上面也有一些關于植物的記錄。
段天瑞:我和劉廷鍇的課題是北極土壤用于保水材料的采樣和測試。我們通過測試發(fā)現(xiàn)北極的土壤的吸水性能不是特別好,它的粒徑比較大。
劉廷鍇:我和段天瑞的另一個小課題就是在北極圈測重力加速度,我們是晚上在朗伊爾城測的。因為有風,所以效果不是特別好。不過測出來的重力加速度符合我們的預期,即北極的重力加速度比北京低。
記者:這次去北極,有哪些難忘的經歷?
張秦蘭蕙:有一次碰上海象,離得特別近,好像就三五米遠了。雖然去之前教授都在告訴我們要與動物保持一定的距離,但那只海象明顯就是往我們那里湊?;氐奖本┖笪液屯瑢W開玩笑,說我再也不會去海洋館了,因為我看到過比那更厲害的東西。
李默:有一次科學家?guī)ш犕讲竭h足,我們當時分兩隊,另一隊在很遠的地方看到了一只北極熊,然后他們那一隊就繞了過去,但是我們沒有看到。結果當我們翻過一個土包之后,發(fā)現(xiàn)和那只北極熊不足百米了。說實話當時我都有點害怕了,幸虧那只北極熊對我們沒興趣。
段天瑞:那趟其實我也在前頭,我們翻上山頭往下一看,不到百米處就一只北極熊。當時還有在動物園拍照的那種想法,不過專家趕緊把我們往后拉,喊著“不許照!不許照!”我還看到了崖壁上的北極熊在吃草,特別揪心的感覺??此I得特別瘦也動彈不得,它就躺在一個特別小的平臺上,也不知道它是怎么被困在那里的。就看到它在那里為了生存吃草。這個場面也挺讓我難忘的。
劉彥含:我還記得我第一次看到北極熊的時候,就是有人說發(fā)現(xiàn)一個小島上有北極熊,然后我們全船的人都下去圍著島轉了好幾圈,結果就只能看到那只北極熊的上半身。當時和我同橡皮艇的科學家每靠近一個巖石的時候,就會對那個巖石進行成分分析,然后就能說出巖石的成分,當時我覺得他們特別厲害。
劉廷鍇:我最深刻的有兩件事情,一件事是一天晚上凌晨一點多的時候和甲板上的另一個人看到了一只別人沒看到的北極熊。另一件事就是一次和一個科學家就單反相機的使用經驗聊天聊到凌晨兩點。
張秦蘭蕙:我們都有過一次很特別的遇險經歷,就是我們的領隊帶著我們走了一條新路,結果一不小心走進了沼澤,等發(fā)現(xiàn)的時候很多同學陷了下去。脫險的時候那個泥都沒了整個靴子,也就是到膝蓋了。
王景虹:那一次遇險我們也在,當時我們所有人都合在一起形成大組,目的是方便我們交流,結果卻出現(xiàn)了意外。好在那個領隊比較有經驗,最后我們都順利的脫險了。
記者:從北極回來以后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張秦蘭蕙:因為是自己一個人在國外,脫離了自己在家里面那種溫室的感覺,需要自己去獨立做一些事情,這一點很鍛煉人;而且在和外國人的交流當中,能體會到和我們思想不一樣的地方,這種學習方式挺特別的。
李默:最大的變化就是自信心強了。在去北極之前,我對我的英語口語特別沒信心,不太敢去跟外國人交流。但是隨著慢慢地跟他們去接觸,去交流,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和他們交流。這次北極旅行后對我最大的變化就是給我更自信了。
王景虹:我收獲更多的是通過這次北極之行我明白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我看到那些科學家們,年紀大了還來這里研究,很讓人欽佩。我一定要趁著現(xiàn)在還有能力和時間的時候,要多學習,多看一些書。
劉彥含:這十天北極之行給我的收獲太多了,比我在家里學習一年的收獲還大。我想今后要多出去走一走,多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接納的東西多了,思考的東西也多了。
劉廷鍇:北極的景色和生物多樣性對我的震撼特別大。
段天瑞:在北極給我的感覺是還原生活的本質……可能平時的生活我們太注重眼前了,節(jié)奏特別快,到北極生活節(jié)奏一下子放慢了,有時間去品味和感受一些不一樣的東西,讓我的整個身心都得到了釋放。
關于這次北極之行的采訪結束了??粗矍斑@六位十幾歲的孩子,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北師大二附中這次北極之行的意義。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祖國的希望和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