婧汶
新年臨近,鄭州的天氣也愈加寒冷。在經(jīng)三路與農(nóng)科路交叉口的麥當勞門前,依舊車水馬龍,沒有人留意這里是否少了點什么?;蛟S只有門前冰冷的石墩知道,2012年的初冬,有一位“氣球奶奶”,守著那些五顏六色的氣球,渴盼著行人的駐足……
“我不要飯,要飯丟了老幾輩子的人”
“氣球奶奶”名叫孫玉蘭,一個普通的農(nóng)村老太太,家在商丘市柘城縣洪恩鄉(xiāng)中楊村,娘家在周口市鹿邑縣賈灘鄉(xiāng)孫新樓村。已到耄耋之年的她有點弄不清自己的出生年月,“大約是1925年吧”。丈夫去世多年,她一直跟著大兒子在老家生活,二兒子為了謀生去了黑龍江。
在老家的時候,他們有9畝地,生活不成問題。但是2006年,她的大兒子楊傳順身患重病。為了方便給兒子治病,她把老家的地租給別人,一人先行來到省會鄭州。
“俺兒沒有錢,他在家病得一死一活的。要不是我讓他來看病,他就死罷了?!?/p>
剛到鄭州那會兒,孫玉蘭以拾破爛為生。因為她年事已高,腿腳有些慢,總是拾不到多少東西,賺錢很難,生活變得窘迫。有過往的老鄉(xiāng)給她出了個主意:“你年齡一大把了,還是學著別人去乞討吧,來錢快?!?/p>
孫玉蘭聽了這話,沒有絲毫猶豫,有些激動地高聲回答:“我不干,我不要飯。要飯丟了老幾輩子的人,連俺周口的人都丟了。我不要飯?!?/p>
耄耋之年賣起氣球養(yǎng)活一家
此后不久,孫玉蘭在廣州賣氣球的外甥來鄭,建議她也賣氣球。于是,她到鄭州火車站附近的批發(fā)市場買來了氫氣球,就近在棗莊對面的超市門前賣。每逢周末,她也到動物園門口去賣。
“辛苦也得干,不干你吃啥。你就在家種地也是累得慌。在這賣氣球也不咋累。”說起當初決定賣氣球,老人臉上還露出一些笑容。
這天早上八點多,孫玉蘭拿著氣球、褥子和中午的飯出門了。
我們本想幫著老人拿氣球,老人卻說,今天風大,拿氣球也需要技巧,不知道的人一拿,氣球就會被風吹跑。
來到固定地點——麥當勞門前的石墩上,孫玉蘭熟練地把氣球固定在欄桿上,五顏六色的氣球隨風搖曳,等待著買家。
“奶奶,給我一個氣球,最便宜的?!?0分鐘后,一名衣著時尚的女孩跑了過來。
“最小的3塊錢?!睂O玉蘭一只手拽低繩子,一只手在五顏六色的氣球中撥來撥去。
“給,這個是最小的。”解開系在欄桿上的繩子,孫玉蘭取出了一個藍色氣球遞給女孩。
“謝謝奶奶,給錢。”女孩遞給她5塊錢轉(zhuǎn)身就走。
“不中,不中,還沒找你錢,要不給你換個大的?”孫玉蘭低頭拉開掛在脖子上的小黑包,執(zhí)意要找錢。
“不用啦,不用啦……”女孩拿著氣球一路小跑,很快消失在人群中。
“唉,這閨女,咋能不找你錢?……”看到女孩跑遠,孫玉蘭手里握著兩張一元面值的紙幣,連聲“抱怨”。
老人的生意并不好,一上午,才賣出3個氣球,共13元錢。
上午11點多,孫玉蘭有些餓了,她彎著身子從布袋里掏出一個紫色塑料袋,里面裝著一個饃、一袋奶和一個白塑料袋里包著的一疙瘩辣椒。
饃是孫玉蘭出門時買的,那袋奶是周圍鄰居送的,一疙瘩辣椒是兒子前陣子從老家?guī)淼摹?/p>
“一天吃一個饃就夠了,我喜歡吃辣椒,不好吃菜?!睂O玉蘭打開包著辣椒的塑料袋放在鼻子下聞了聞,“只要有辣椒就中,這饃吃著就有味兒了”。
孫玉蘭掰下一小塊饃,又把剩余的饃放進紫色塑料袋里包好,再捏著掰下來的饃在裝辣椒的塑料袋里蘸了蘸,放進嘴里。
三代人相依為命
從開始賣氣球到2008年,上午8點多出攤,晚上9點多收攤,一天近13個小時,83歲的孫玉蘭連同彩色的氣球,幾乎每天都出現(xiàn)在鄭州市經(jīng)三路的麥當勞門前。
2008年4月,靠著拾破爛和賣氣球攢下的錢,孫玉蘭讓大兒子和孫女也搬來鄭州,他們?nèi)俗庾≡谝黄稹?/p>
他們租住的房子在棗莊一個胡同內(nèi),胡同深處極窄,僅容一人通過。每天深夜,孫玉蘭拄著拐棍,顫巍巍地邁著她的小腳,邁過棗莊小路上散盡的熱氣,輕輕打開房東家的大鐵門,再邁上一個又一個臺階,來到四樓。這是一室一廳,小小的廳內(nèi)擺著一張小床,正對著床的天花板聚著一團散開的氫氣球。床邊則雜亂地堆著她拾來的廢品,有瓶子、衣服、球鞋等。
大兒子楊傳順在另外一個單間住,由孫玉蘭支付房租。楊傳順患有嚴重的胃潰瘍,發(fā)病的時候疼得直打滾兒,而偏癱后遺癥讓他失去了勞動能力。
孫女為二兒子所棄,二兒子多年前遠赴黑龍江,常年不回家。孫女從小就由孫玉蘭撫養(yǎng)。孫女中專畢業(yè)后在鄭州一家小工廠上班,工資很低。
廚房里還有半盤剩菜,是炒木耳。她端著盤子,彎腰坐在小板凳上吃了起來。這木耳是她幾天前在垃圾堆上撿的。前邊放著的撿來的大半袋新鄭大棗都發(fā)霉了,可她不舍得扔。
她撿的破爛兒,有的賣掉,有的留著用?,F(xiàn)在大兒子身上穿的棉襖,就是撿的,很合身,也暖和。
夜已深,人難眠。孫玉蘭心里還在惦記著老家的另外一個孩子。
1996年的一天,在周口市鹿邑縣賈灘鄉(xiāng)孫新樓村,一個智障嬰兒被遺棄在孫玉蘭家門口。當時,孫玉蘭的生活也不富裕,但是善良的她還是收養(yǎng)了那個孩子,取名小羔。雖然兩人年齡相差懸殊,但是按照當?shù)氐牧晳T,那個孩子也算是孫玉蘭的養(yǎng)子。
現(xiàn)在,小羔已經(jīng)長大,由于先天性腦病,智力發(fā)育不良,需要靠著孫玉蘭的撫養(yǎng)和供給生活。目前,小羔跟著孫玉蘭的弟弟在周口老家生活。
“今天小羔吃好沒?現(xiàn)在小羔睡好沒?”孫玉蘭喃喃著,突然流下了眼淚。
她很想念小羔,說等自己攢足了錢,要回趟周口老家,給小羔買好看的衣裳和新書包,再看一看自己70多歲的弟弟。
此外,她還打算用賣氣球的錢把大兒子的胃病治好,將來能去趟黑龍江,看看二兒子。endprint
骨折了,坐輪椅也要賣氣球
2011年中秋節(jié)過后第三天,孫玉蘭在去電話亭給二兒子打電話的路上,不小心滑了一跤,摔傷了腿。
“要擱平時,肯定摔不住。那幾天一直下大雨,路太滑了?!睂O玉蘭抿了抿嘴說。
醫(yī)生告訴她,腿部骨折,需要做手術(shù)。
“可不少花錢,這幾年賣氣球掙的錢全都花完了,就那還不夠。”提起手術(shù)花掉的3萬多元手術(shù)費,孫玉蘭連喊心疼。
伸出手拍了幾下輪椅,孫玉蘭又接著埋怨自己:“看看,做完手術(shù),孩兒還得給我買個輪椅,好幾百塊,錢都叫我這個老婆子給浪費了?!?/p>
手術(shù)后,孫玉蘭休息了半年多。2012年3月份,鄭州的熱心市民王保衛(wèi)找到孫玉蘭,要把她接到養(yǎng)老院享福。
“俺孩兒也勸我,想叫我去享幾天福?!闭f起兒子的一片孝心,孫玉蘭樂呵呵地笑了,“中,享享福去唄?!?/p>
然而,到養(yǎng)老院沒幾天,孫玉蘭就受不了了。
“養(yǎng)老院人少,連個說話的人都不好找,我在那兒住著干啥???”在養(yǎng)老院住了四天后,孫玉蘭執(zhí)拗地讓大兒子又把自己接回了家。
買來一輛輪椅,整了整以前賣氣球時需要的簡單東西,孫玉蘭抓著一把氣球坐在輪椅上,讓大兒子推著自己,又出攤賣氣球了……
“我一直勸說她留在養(yǎng)老院,但她心里總牽掛著兒子,想替孩子多掙點錢,非堅持要走。唉……”提起這件往事,王保衛(wèi)不住嘆息。
“最美的中國人”
孫玉蘭坐著輪椅賣氣球已經(jīng)一個多月了。
吃過午飯,也沒什么生意,孫玉蘭要開始她的“康復訓練”了。
她緩慢地向前移動著腳步,雙手緊緊抓著欄桿一點點向前挪動,身體開始漸漸離開輪椅。
“一,二……”小心翼翼做了兩次站起坐下的動作,老人顯得有些吃力。
“累也得練啊。要不今后走不成路咋弄?”剛坐下來的孫玉蘭緊咬牙關(guān),慢慢把右腿托起來,搭在了旁邊的欄桿上,“醫(yī)生交代的,每天都得活動活動?!?/p>
“大兒子的胃潰瘍幾年都沒有治好,他不能干活,我去年害病又把家里錢都花完了,得趕緊掙錢養(yǎng)活家啊?!崩先藵M懷信心地說,“過倆月,等我能站起來來回走動賣氣球了,生意就會好一點……”
默默努力生活的孫玉蘭,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得到全國人民的關(guān)注。2012年7月26日,中央電視臺早間新聞《朝聞天下》欄目報道了鄭州“氣球奶奶”的故事,并高度稱贊她為“最美的中國人”。
因為骨折不能久坐,孫玉蘭的身體還是出了問題。她覺得腿鉆心地疼,一量體溫,已經(jīng)燒到38℃,輸了液才有所好轉(zhuǎn)。這次生病,也讓倔強了一輩子的孫玉蘭服了軟,“不賣氣球了,老了賣不動了,腿也不讓賣了”。
王保衛(wèi)再次邀請孫玉蘭回到養(yǎng)老院,孫玉蘭這次沒再拗下去。
王保衛(wèi)對老人說:“養(yǎng)老院有菜園,等你能拄著拐走路了,就去種種菜?!?/p>
孫玉蘭聽著點了點頭,又指了指桌上放著的布,“如果到了養(yǎng)老院,我得把這些都帶去,做點布鞋說不定還能賣些錢”。
這時,大兒子楊傳順就坐在孫玉蘭身旁。楊傳順說,他知道很多素不相識的人一直在幫孫玉蘭,“但農(nóng)村人不知道咋說好,我跟孩子們都說過,要記住奶奶受過社會的恩,平時見到有困難的人,一定要伸手幫忙,知道報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