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坤,韓躍紅
(1.湖南科技學院,湖南 永州 425000;2.昆明理工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20世紀以來,隨著生命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許多新技術諸如基因工程技術、輔助生殖技術、器官移植技術等的應用在維持和促進人類生命健康、提高生命和生活質(zhì)量方面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和福音。而與此同時,新技術的應用研究也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了諸多倫理問題,比如生命技術使用者知情權問題、人的基本權利的維護、國家間資源爭奪及公正問題等等。因此,生命科學技術研究向前發(fā)展如果沒有倫理規(guī)范必然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無盡的煩惱,雖然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在生命科技研究中有著自己國家民族的倫理規(guī)范,但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這種倫理規(guī)范應該在更大范圍內(nèi)考慮各國各民族的利益,讓更多的人承擔共同的責任,建立一種全球化的生命倫理規(guī)范。
哲學家羅素說:“科學提高了人類控制大自然的能力,因此據(jù)認為很可能會增加人類的快樂和富足。這種情形只能建立在理性基礎上,但事實上,人類總是被激情和本能所束縛。”[1]21很顯然,羅素所謂理性指的就是價值理性,如果科學技術發(fā)展是在人類的激情和本能控制下,作用空前強大,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和損失也就難以挽回。上個世紀20~30年代,歐美曾一度盛行“優(yōu)生學”,許多信奉優(yōu)生學的知名遺傳學家認為先天就存在“優(yōu)等”和“劣等”民族,他們鼓吹“種族衛(wèi)生”,主張“改良人種”;二戰(zhàn)時期,有一些科學家、醫(yī)生表示對猶太人“溫暖的尸體”、布爾什維克政委的“顱骨”感興趣,建議研究大規(guī)模無痛苦“干凈”的殺人方法;日本侵華期間在我國東北秘密組建臭名昭著的731細菌部隊,他們的科學家和醫(yī)生對中國老百姓進行肆無忌憚的活體實驗并認為這只是為了達到某些醫(yī)學目的。對此,薩頓曾深刻地指出:“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們自己的‘技術迷戀癥’的受害者”,“他們對技術的專注以及由此而來的麻木不仁和無知無覺達到那樣一種程度,致使他們的精神對人性已完全排斥,他們的心靈對仁慈已毫無感覺”。[2]
本世紀初,美國“克隆基金”主任布瓦瑟利耶“這個科學瘋子”還曾大肆鼓吹克隆人計劃,執(zhí)意要克隆人。其論調(diào)是:科學研究無禁區(qū),科學作為一種獨立力量一直在按照自身的規(guī)律發(fā)展,科學研究反對倫理學的“干預”。但是,“科學無禁區(qū)”是就知識的追求而言的,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的活動,則不能沒有規(guī)范。不能禁止的并不代表是允許的。科學自由的原則一定要堅持,但科學自由不能損害人,要使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為人類服務,科學自由原則必須與倫理原則一致??傊?,科學研究活動應該以理性為前提。
由于當代生命技術具備了干預和操控生命活動和自然進化的力量,所以幾乎所有的生命技術都存在負面作用,也或多或少存在著“該如何發(fā)展”的問題。換句話說,當代生命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需要建立一種全新的生命倫理加以規(guī)范。
因為,當今社會是一個高度技術化的社會,高度的技術化也會給社會帶來風險。全球化的迅速發(fā)展也在全球范圍內(nèi)形成高度相關性。局部的個體的活動不再和他人沒有關系,而是會以“蝴蝶效應”迅速影響世界。有些科學家認為,為了某種正當科學目的而進行生物學實驗是沒有過錯的。實際上,倘若這種新技術的安全性還未確定,倘若是明知新技術的應用會對受試者造成某種潛在“傷害”和“風險”的情況下還執(zhí)意去從事這類技術活動,就是一種需受到倫理譴責批判的行為,這種對受試者及社會不負責任的行為甚至是一種犯罪行為。為避免新技術研發(fā)及應用可能引起的危害,開創(chuàng)一種應對生物、醫(yī)藥新技術未知風險的合理程序機制,權衡涉及生物技術的社會利益與風險,應該在全球范圍考慮制定出必要的倫理規(guī)范與管理措施,以期阻止那些后果尚未得到確切了解的實驗。很顯然,這種從人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fā)的道德行為正是全球生命倫理的思維和視角。
另外,隨著生命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的生命倫理原則日益顯得不再合適、合理。因為傳統(tǒng)的生命技術倫理是建立在自由性和個人主義的倫理框架的基礎上。只是用來直接規(guī)范生物技術或醫(yī)學技術的個體主體,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評判主體行為的好與壞、是與非、善與惡。而當代的生命倫理已經(jīng)直接介入到了新技術應用研究的決策當中,具體對某一領域是否采用新技術作出倫理審查和道德判斷。
因此,生命倫理原則的倫理場如果只是建立在個人主義的基礎上,則會在現(xiàn)實生活中帶來一些矛盾和沖突。而能夠適應生物科學技術發(fā)展要求的生命倫理原則應該在全球生命范圍內(nèi)考慮利益、自主性、不傷害和公正問題,其倫理關注必須“從個人、家庭、社區(qū)擴展到國家、人類、地球、未來世代”[3]57-62。當代生命技術倫理研究應該建構(gòu)一個新的范式——全球生命倫理。
美國著名生命倫理學家比徹姆和丘卓斯在《生命倫理學原則》一書中論述了生命倫理學的四原則:尊重自主、不傷害、行善、公正。他們指出:“無論人們生活在世界上的什么地方,具有什么樣的社會狀況,繼承了什么樣的文化傳統(tǒng)、崇拜何種宗教、信仰哪個主義或堅持哪種意識形態(tài),人們都可以使用這幾條原則來分析和解決生命倫理學問題”[4]416。
我國生命倫理學家邱仁宗曾指出:隨著20世紀末國家間交流交往的日益頻繁,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也愈來愈明顯。因此,許多學者紛紛發(fā)表見解以圖制訂一種全球生命倫理學去規(guī)范不同道德情境下的行為。他們試圖用“愛”、“人權”、“普遍基礎”或“基本道德價值”來論證全球生命倫理學[5]35。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對全人類共同命運的關懷與擔憂已越來越成為當代社會的重要話題。首先,全球化經(jīng)濟及信息技術的的不斷發(fā)展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在經(jīng)濟領域,全球貿(mào)易自由化推動著經(jīng)濟的增長和發(fā)展;跨國公司成為核心,引領著世界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走向;經(jīng)濟的信息化使全球化的深度得到拓展。在政治領域,更多地是表現(xiàn)為各國政府對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性問題的關注及為之付出的實踐努力。在文化及生活方面,文化主體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不同文化、價值觀相互滲透。因此每個人都感覺自己是生活在"地球村",每個個體的活動都不自覺地帶有全球性質(zhì)。正是這種全球化形成的高度相關性伴隨生物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為全球生命倫理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客觀條件。其次,解決大家共同面對的生命倫理難題的需要是全球生命倫理形成的主觀條件。全球化的發(fā)展帶來了各國生命科學技術之間的合作,也帶來了不同文化傳統(tǒng)之間的沖突。人類如果沒有表現(xiàn)出足夠的謹慎和責任心就有可能對生命技術進行濫用,難免造成嚴重的后果。如何解決、協(xié)調(diào)好來自不同國度、有著不同文化傳統(tǒng)和道德譜系的生命倫理問題,牽動著世界范圍內(nèi)倫理學家、科學家乃至政治家敏感的神經(jīng)。當人們之間形成了這種對全人類共同命運的擔憂的意識并且樂意去彼此了解、加強溝通、共同成為世界的主人去解決各種難題時,來自不同國度的他們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就某些問題達成道德共識。如金規(guī)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是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中共同的道德需要。正如《全球倫理——世界宗教議會宣言》中說到,人類共同生活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價值、理想與目標,它體現(xiàn)為兩個原則:第一,每個人都應得到人道的對待;第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兩個原則又可以進一步被具體化為四條古老戒令:“不殺人、不偷盜、不撒謊、不奸淫”。[6]135-154
由上可見,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全球生命科學技術發(fā)展及應用為全球倫理學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點?!霸谶@樣一種急劇變化的全球形勢下,人類需要一種遠見,預想人類和平地共同生活,預想不論是人種的,還是倫理群體和宗教都共同分擔照看地球的責任?!盵7]59全球化趨勢已然成為全球生命倫理的現(xiàn)實基礎。
我國古代思想家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薄昂投煌笨梢岳斫鉃槎鄻有缘慕y(tǒng)一,或多樣性的協(xié)調(diào)。"和而不同"是典型的中國哲學智慧,較早出于《國語·鄭語》,“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8]253“和”反映的是一種有差異的平衡或者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指不同性質(zhì)的東西相摻和;“同”反映的是無差別的同一,指的是相同事物的簡單累加。“和而不同”的意思就是要在價值和利益多元的情況下保持團結(jié)。這個哲學智慧對當今世界來說具有普遍的意義。如今,利益和價值多元化是一個基本的事實,即使多元主義者也主張以某種形式盡量避免因為價值多元而引起的社會分裂。他們設法讓多元價值之間彼此寬容、相互妥協(xié)。和而不同就是要既堅持原則又不排斥不同意見。全球生命倫理也一定是能夠協(xié)調(diào)好世界倫理與民族倫理的相互關系、平衡好倫理的世界性和民族性這兩性,才能夠科學健康發(fā)展。因此,對于當今生命科學技術引起的重大倫理難題要依靠交流和對話,共同協(xié)商,盡最大的努力在最底線的原則和規(guī)范方面形成基本的共識,即使到最后不能達成書面上的協(xié)議,也要力求增進彼此的了解從而獲得理解。同時,生命倫理問題的研究和探討也要充分考慮各個國家地區(qū)的民族性,寬容和允許不同國家地區(qū)從他們自身民族的角度和文化傳統(tǒng)的特點出發(fā),允許他們在生命倫理研究上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見解和措施??傊?,“和而不同”已成為全球生命倫理的發(fā)展趨勢。
在應對生命科技發(fā)展帶來的挑戰(zhàn)的過程中,如何真正做到尊重和保護人權、維護人的尊嚴?如何正確看待科學與人文的關系?如何處理好各種倫理道德問題,做到一切生命倫理研究最終都有利于人和人類的幸福?筆者認為,迫切需要構(gòu)建一種全球生命倫理規(guī)范。
當前,世界不同地區(qū)的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意識到:他們彼此之間實際上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他們常常感到僅靠本國的力量顯得力不從心,唯有加強國家和地區(qū)的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好本國利益、維持國際間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生態(tài)等多方面的平衡。很顯然,這種相互之間的依存感的提升會促使大家形成一種共同的責任意識,就是責任倫理。宗教學家孔漢斯在上個世紀90年代提出:今天,我們的世界正在空前地被世界性政治、世界性技術、世界性經(jīng)濟、世界性文明所塑造,我們需要一種世界倫理。[9]68因此,全球倫理的構(gòu)建必須低起點地遵循“最起碼的最大普遍化”的原則,從而實現(xiàn)一種由最大多數(shù)人共同認可并接受的“基本倫理共識”,即底線原則。底線原則源于一些最基本的倫理規(guī)范,有著最普遍的相同的道德文化基礎。在現(xiàn)實中也最具有操作性,容易被不同國家的人們接受和遵循。堅持底線原則可以實現(xiàn)盡可能地尊重和保護人權、促進生命健康、提高生命質(zhì)量,從而實現(xiàn)尊重每個人的尊嚴。這也正是很多學者把全球倫理等同于底線倫理的合理性所在。
各國生命倫理學家們都試圖確立一些共同的道德原則,以此作為來自不同道德共同體的人們能共同遵守和進行合作的基礎。著名生命倫理學家恩格爾哈特認為,基本的道德原則應該是共同協(xié)商和相互尊重的原則。他在承認不同的倫理學體系是不可通約的同時,提出了兩個主要原則,作為解決道德爭議的程序性方案——允許原則和行善原則。[10]108允許原則指的是,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涉及他人的行動的權威只能從他人的允許得來;行善原則強調(diào)的是對他人行善事。著名生命倫理學家比徹姆和丘卓斯則提出了自主性原則、不傷害原則、行善原則、公正原則,并認為它們是應當?shù)玫焦餐裱膫惱韺W原則[4]416。
和平與發(fā)展是世界的主題。構(gòu)建全球生命倫理,既要充分尊重民族倫理、考慮各國利益,特別是核心利益,也要防止過分強調(diào)民族性導致倫理分裂走向片面,同時還應該反對不顧全球利益的文化霸權主義。生命倫理研究應該在“和而不同”的寬容氛圍中進行研究與合作。
在政治格局多極化、民族文化多元化的當今世界,不同民族及宗教間的交流對話與和諧共存的趨勢愈來愈明顯。雖然不同價值觀念、不同文化之間存在著激烈的沖突,但更多的是它們之間的對話、交流。隨著世界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發(fā)展,在西方國家,少數(shù)霸權主義者也在妄想把自己的文化理念強加于他國,一部分空想主義者也只能把他們的理想境界停留在理論上,而更多的國家和地區(qū)在對待全球倫理問題上則出現(xiàn)了一種更為理智、更為平和的聲音,就是要把彼此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寬容、而不是強勢價值當作全球倫理的真諦和追求,這是值得全世界人們欣慰和期待的。
因此,全球生命倫理的建構(gòu)需要生命倫理研究者在充分尊重各民族與各群體的多樣性、差異性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傳統(tǒng)中優(yōu)秀的倫理思想資源,在寬容的氛圍中進行研究與合作,用“和而不同”的理念實現(xiàn)擴大全球生命倫理文化的相互認同。構(gòu)建全球生命倫理要梳理一個基本理念:既要反對不顧全球利益的文化霸權主義或倫理帝國主義,企圖用一種模式來強行推行全球生命倫理;同樣,也要明白文化多元主義并不排斥在生命倫理研究重大問題上達成最低限度的統(tǒng)一的道理。同時,全球生命倫理原則也并不排斥不同文化、宗教的倫理準則,沒有民族性的全球生命倫理是空洞抽象的、無意義的,而沒有全球普遍性的生命倫理則是分裂的、盲目的、無光芒的。全球生命倫理與各民族倫理之間應保持一定必要的張力,這種張力是機遇而不是威脅,是合作而不是沖突。
當代生命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所涉及到的道德難題越來越多,難題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廣,對具體倫理難題的解決和指導離不開人類文明進程中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世世代代累積所構(gòu)成的道德價值譜系、倫理思想體系。為了更好地發(fā)展和應用當代生命科學技術使之為人類造福,為了生命科學技術本身健康理性地發(fā)展,我們必須深入挖掘各種文化共同體中所蘊涵著的共同價值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隨著經(jīng)濟社會全球化的腳步加快,世界不同地區(qū)的生命科學技術和醫(yī)學新技術的研究也加快了合作的步伐,他們在合作范圍的廣度及研究內(nèi)容的深度上進行了拓展,原來道德的民族性在全球生命科學技術研究日益高漲的浪潮中漸漸變得不再適應,日益顯示出它的局限性。生命技術研究中的倫理難題的探索和解決需要放在更廣領域中才能取得它的合理性。于是世界各國人們急切渴望有一種能夠為所有生命科學技術及醫(yī)學研究都共同遵守的基本規(guī)范的出現(xiàn)。全球生命倫理這一新范式正是在這個時候得以應運而生。
參考文獻:
[1]轉(zhuǎn)引自張法瑞.自然辯證法[M].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出版社,2002.
[2]轉(zhuǎn)引自沈銘賢.731部隊——半個多世紀的反思[C].2004北京國際生命倫理學學術會議論文.
[3]雷瑞鵬.異種移植技術的倫理問題研究綜述[J].哲學動態(tài),2005(10).
[4]Beauchamp. & Childress. Principles of Biomedical Eth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rdedition, 1989.
[5]邱仁宗.21世紀生命倫理學展望[J].哲學研究,2000(1).
[6]孔漢思,庫舍爾.全球倫理——世界宗教議會宣言[M].何光滬.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7]高揚先.走向普遍倫理—普遍倫理的可能性研究[M].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8] 左丘明.國語[M].商務印書館,1958.
[9]A Global Ethic And Global Responsibilities.Hans Kung and Helmut Schmidt(ed)SCM PRESS,LTD,1998.
[10]恩格爾哈特.生命倫理學的基礎[M]. 范瑞平.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