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嬌
“3D打印”的著作權法律問題研究
羅 嬌
快速發(fā)展的“3D打印”技術,面臨一系列著作權法律問題。在“3D打印”的著作權保護問題上,“3D打印文檔”與“3D打印物”在符合獨創(chuàng)性標準時可以構成作品。在“3D打印”的著作權侵權問題上,將原始設計文檔或掃描數(shù)據(jù)轉換為SLT格式的“3D打印文檔”屬于復制行為;“打印”純粹傳達藝術美感的物品屬于對設計圖從平面到立體的復制行為;“打印”兼具藝術美感和實用功能的物品屬于對具有藝術美感的部分從平面到立體的復制行為;而“打印”在產(chǎn)品設計圖、工程設計圖,不屬于從平面到立體的復制行為。
3D打印 著作權保護 著作權侵權
(一)概述
“3D打印”,原稱快速原形技術,后演變?yōu)榭焖俪尚图夹g,現(xiàn)在學術界稱“增材制造技術”a參見林峰:《生物3D打印技術的四個層次》,載《信息技術時代》2013年第6期,第46頁。。其中,“增材”指通過將原材料沉積或者粘合為材料層以構成三維實體的打印方法;“制造”指通過某些可測量、可重復、系統(tǒng)性的構成制造材料層。bHod Lipson & Melba Kurman, Fabricated: The New Word of 3D Printing,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3, p.73.
以所使用的打印方法為標準,“3D打印”分為兩大類型:“選擇性沉積打印機”和“選擇性黏合打印機”。前一類打印機,其技術要點是通過某種注射器或打印頭注射、噴灑或擠壓液體、膠裝物或粉末的原材料,形成所需的三維物體,具體種類有FDM(熔融成型)打印機、Ployjet打印機、LENS(激光工程化凈成形)打印機和LOM(分層實體制造)打印機;后一類打印機,則是通過利用激光或在原材料中加入某種黏合劑而得以實現(xiàn),具體種類有SL(立體光刻)打印機、LS(激光燒結)打印機和3DP(三維打?。┐蛴C。不同類型的打印機除了技術原理有區(qū)別之外,使用的材料、打印對象和打印效果均有區(qū)別。
(二)打印流程
1. 有設計文件的“33DD 打印”
無論是“選擇性沉積打印機”還是“選擇性黏合打印機”,其打印過程開始于設計文件。由于“3D打印”的客戶大部分是工程師或設計師,打印文件的原始形式通常是由各種專業(yè)設計軟件(例如建筑設計通常用的Sketc同注釋 b 。hup)形成的不同格式的設計文件。打印之前,“3D打印”工程師需要把這些不同格式的原始設計文件轉化為能夠被“3D打印”機識別的特殊格式,即STL(標準鑲嵌語言)。STL將原始設計的復雜細節(jié)轉換為直觀的數(shù)字形式,并將設計對象的數(shù)字形狀“包裝”在虛擬的表面(即數(shù)字“網(wǎng)格”)之內(nèi)。轉換完成后,打印機固件才可以讀取STL文件,將數(shù)字網(wǎng)格“切”為虛擬的薄層,該薄層對應著最終“3D打印”的物理薄層。打印完成后,新打印的物體由于表面并不光滑或者還沒有完全成形(如需要與支撐結構分離),還需要進行人工打磨、清洗、拋光、焊接等“后處理”過程(圖1)。
圖1 原始打印文件打印流程
由于將其他格式的設計文件轉換為STL文件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且轉換的質(zhì)量直接決定了“3D打印”的成果,因此未來的趨勢是設計軟件與“3D打印”結合,直接創(chuàng)建“3D打印設計文檔”(以下稱“3D設計文檔”)并進行“3D打印”(圖2)。
圖2 “3D設計文檔”文件打印流程
2. 沒有設計文件的“33DD 打印”
對于沒有設計文件或設計文件不可用的打印對象,如天然的植物、動物、人、解剖模型、文物的破碎部件等,可以通過掃描來捕捉合成待打印對象的三維形狀,再通過設計文件捕捉這些掃描數(shù)據(jù)(即點云數(shù)據(jù))形成相應的表面網(wǎng)格,即可進行“3D打印”(圖3)。當然,由于光學掃描數(shù)據(jù)不能捕捉一個物體的內(nèi)部結構,例如打印古董花瓶,光學掃描由于不能捕捉到花瓶的內(nèi)壁而測算出花瓶的厚度。目前有通過改進的醫(yī)療成像技術,如CT(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掃描儀、核磁共振成像和超聲波檢查,來掃描打印對象的內(nèi)部結構。c同注釋 b 。
圖3 點云數(shù)據(jù)打印流程
從上述“3D打印”的流程來看,其著作權保護主要涉及兩個客體:打印文檔和所打印的新物品。對于這兩個客體是否能夠享有著作權不能一概而論,相反,需要結合不同的打印流程進行分析。
(一)“3D打印文檔”的著作權保護
1.“3D 打印文檔”是否構成作品
“3D打印文檔”是否構成作品而受到著作權的保護?由于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條規(guī)定,只有具備獨創(chuàng)性的智力成果才能成為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因此“3D打印文檔”是否構成作品取決于文檔本身是否具有獨創(chuàng)性。
前述三種“3D打印”流程分別對應三種打印文檔:直接用“3D打印”設計軟件設計的打印文檔、通過其他格式轉化得到的SLT文檔和通過掃描立體物形成的打印文檔。首先,對于掃描立體物而形成的打印文檔,由于掃描的本質(zhì)是將三維實物轉化為數(shù)字的表現(xiàn)形式,與把紙質(zhì)文件掃描為電子文檔一樣,掃描立體物是對既存立體物的數(shù)字形式的“復制”,不存在“獨創(chuàng)性”的空間,因此掃描形成的打印文檔本身不能構成作品。其次,對于直接用“3D打印”設計軟件設計的打印設計文件和通過轉化其他格式的原始設計文件得到的SLT文檔,并非對既有立體物的復制,而是設計、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立體物,存在“獨創(chuàng)性”的空間,因此在符合獨創(chuàng)性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構成作品而受到著作權的保護。
2.“3D 打印文檔”構成何種作品
在符合獨創(chuàng)性要求的前提下,直接用“3D打印”設計軟件設計的文檔和轉化原始設計文件得到的SLT文檔,可以構成作品而享有著作權。問題是,這類文檔如何達到《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條規(guī)定的“獨創(chuàng)性”要求?由于我國著作權法和相關行政法規(guī)、司法解釋中并未對獨創(chuàng)性的具體標準作出規(guī)定,“獨創(chuàng)性”的標準多依賴法官在個案中自由裁量。其中,根據(jù)作品類型的不同來確定不同的“獨創(chuàng)性”標準不失為一種合理的方法。
“3D打印”通??梢杂脕怼按蛴 泵佬g作品,如雕塑;也可用來“打印”具有某種實用功能的產(chǎn)品,如高跟鞋、機器零件等;還可用來打印兼具審美功能和實用功能的實用藝術品,如手柄有精美浮雕的銀勺。從打印物來說,相對應的打印文檔可以是美術作品、工程設計圖或產(chǎn)品設計圖。對于純粹傳達藝術美感的“3D打印文檔”,由于其并沒有蘊含任何可轉換為技術功能的設計,則當然可以作為美術作品而享有著作權。對于蘊含技術功能的“3D打印文檔”,是否能夠構成工程設計圖或產(chǎn)品設計圖,關鍵在于這一打印文檔所體現(xiàn)的審美功能與實用性功能是否可分。
在著作權法理論上,著作權保護遵循“思想與表達二分”原則,即著作權只保護表達,不保護思想。我國著作權法雖未明確規(guī)定“思想與表達二分”原則,但很多案例都體現(xiàn)了法院對這一原則的適用。d例如,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5)二中民終字第00047號,法院認為:“著作權不保護創(chuàng)意或構思,著作權人不能阻止他人使用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思想或信息?!惫こ淘O計圖和產(chǎn)品設計圖通常用于建造或制造具有實用性的工程或產(chǎn)品,但是著作權只保護這類圖形本身所表達的“美感”,而絕非其中的實用性功能,因為實用性功能屬于思想,而“對思想的保護是專利法的事”。ePublications Int'l, Ltd. v. Meredith Corp., 88 F.3d 473 at 481(7th Cir. 1996).正如英國樞密院指出的:“產(chǎn)品設計圖能夠成為作品受到版權保護的唯一原因在于它們是圖形,而不在于其中體現(xiàn)的技術特征”。fInterlego A. G. v. Tyco Industries Inc., R.P.C. 343, at 365(1988).當然,思想與表達并非永遠涇渭分明,如果某項作品的思想(如實用性功能)與表達混為一體難以區(qū)分,則由于思想不能獲得著作權保護,因而整個作品都不能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gBaker v. Selden, 101 U.S. 99 at 102(1879).在“思想與表達二分法”原則下,“3D打印文檔”作為工程設計圖、產(chǎn)品設計圖而受到著作權保護的是其圖形本身所表達的“美感”,而絕非其中蘊含的實用性功能。僅具有實用性功能的,或者審美功能與實用功能難以區(qū)分的“3D打印文檔”,不受著作權的保護。
3. 轉化后的 SLT 打印文檔是否構成演繹作品
如前所述,“3D打印”中,如果打印文件是其他格式的原始設計文件或掃描數(shù)據(jù),則需要轉換為SLT文件才能打印。把這些文件轉換為SLT格式的3D打印文檔,是否構成對原設計文件或掃描數(shù)據(jù)的“演繹”?
關于演繹作品的認定,美國巡回法院在“達勒姆公司訴日本托彌公司”案中,闡述了認定演繹作品的兩個要素:(1)演繹作品與原作品相比要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2)演繹作品同時又保留了原作品的基本表達。hDurham Indus., Inc. v. Tomy Corp., 630 F.2d 905 at 909 (2d Cir. 1980).在“3D打印”中,把其他格式的設計文件(即原始設計文件或掃描數(shù)據(jù))轉換為SLT格式的打印文檔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雖然需要專家進行調(diào)整優(yōu)化iHod Lipson & Melba Kurman, Fabricated: The New Word of 3D Printing,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3, p.86.,但是這種優(yōu)化的目的是使轉化后得到的SLT文檔與原始設計文件更契合、更相似,類似于“精確復制”而不是加入新的創(chuàng)造元素。對于這種“精確復制”,“雖然毫無疑問需要嫻熟的技術和努力,但仍然不具有獨創(chuàng)性”jBridgeman Art Library, Ltd. v. Corel Corp., 36 F. Supp.2d 191 at 196 (S.D.N.Y. 1999).該案中,法院明確提出,“精確復制”(slavish copying),雖然毫無疑問需要嫻熟的技術和努力,但仍然不具有獨創(chuàng)性。。因此,這一格式轉化過程不應被認定為演繹原作品的過程,轉化后得到的SLT打印文檔也不是原始設計文件的演繹作品。相反,這一格式轉化過程應當屬于“精確復制”,未經(jīng)許可而將原始設計文檔轉化未SLT打印文檔的行為,侵犯原設計的著作權。
不過,不可否認把其他格式的設計文件(即原始設計文件)轉換為SLT格式確實需要專家進行調(diào)整優(yōu)化,而這種優(yōu)化本身也體現(xiàn)了一定的智力創(chuàng)造性,因此,如果技術改進仍然無法使SLT格式轉化更簡便,那么將來的立法或許可以將SLT格式轉化納入對獨創(chuàng)性要求不太高的鄰接權的保護范圍內(nèi)。
(二)“3D打印物”的著作權保護
1.“3D 打印物”是否受著作權保護
“3D打印物”是否構成作品而受到著作權的保護,取決于“3D打印物”是否因為具有的獨創(chuàng)性而構成作品,而打印物是否具有獨創(chuàng)性,取決于打印設計文件是否具有獨創(chuàng)性。從前述三種“3D打印”流程來看,首先掃描數(shù)據(jù)屬于機械復制,本身不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空間,因此打印掃描數(shù)據(jù)而形成立體物,是掃描數(shù)據(jù)的物質(zhì)化形式,也不具有獨創(chuàng)性。換言之,打印的新物只是被掃描物體的復制品。其次,用“3D打印”設計文件或除掃描數(shù)據(jù)之外的SLT文件打印形成的新物,如果設計本身具有獨創(chuàng)性,那么打印出來的物可能成為作品;反之,打印物則不構成作品。例如,在Meshworks公司訴豐田汽車案中,美國巡回法院就認為未經(jīng)裝飾的汽車外形的3D線框模型,由于缺乏創(chuàng)造性而不能受到版權的保護。kMeshwerks, Inc. v. Toyota Motor Sales U.S.A., Inc., 528 F.3d 1258 (10th Cir. 2008).
2.“3D 打印物”屬于哪一類作品
如果“3D打印物”符合獨創(chuàng)性要求而構成作品,那么其屬于哪一類作品?換言之,符合獨創(chuàng)性要求的“3D打印物”屬于《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第8項規(guī)定的美術作品(例如雕塑作品),還是屬于第13項規(guī)定的模型作品?在 Lucasifilm v. Ainsworth案,英國法院把“3D打印物”認定為雕塑作品。lLucasfilm v. Ainsworth [2011] UKSC 39; [2011] 3 W. L. R. 487. 該案中,英國工程師安斯沃思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重新繪制了1997年發(fā)行的影片《星球大戰(zhàn)》中著名的“白色頭盔”的3D數(shù)字模型,然后通過3D打印機制作出該“白色頭盔”,并于2004年出售了一批“白色頭盔”的復制品。法庭在此案中的核心爭議點是:謝拍頓影視設計公司設計的“白色頭盔”是否屬于CDPA中的雕塑作品,如果該“白色頭盔”屬于雕塑作品,那么工程師安斯沃思很可能因侵犯版權而敗訴。其實,《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第13項規(guī)定的模型作品,應當是《伯爾尼公約》第2條第7款m《 伯爾尼公約》第2條第7款規(guī)定:“……本同盟各成員國得通過國內(nèi)立法規(guī)定其法律在何種程度上適用于實用藝術品以及工業(yè)品平面和立體設計……”。所稱的“立體設計”的同義詞,指為了最終完成立體作品而做的造型設計。因此,如果“3D打印物”屬于為了最終完成立體作品而做的造型設計,則可認定為是模型作品。不過區(qū)分“3D打印物”屬于雕塑作品還是模型作品意義不大,因為它們在著作權法上可以獲得同樣的保護。同時,隨著“3D打印”技術的不斷發(fā)展,“3D打印物”的作品類別也會不斷擴展。n例如,美國航天局(NASA)出資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合作最新研發(fā)出“輪廓工藝”3D打印技術,24小時內(nèi)就可以印出大約232平方米的兩層樓房子。將來3D打印機打印建筑作品也將變?yōu)楝F(xiàn)實。資料來源:http://kb.dsqq.cn/html/2014-01/24/content_320266.htm,最后訪問日期:2014年5月3日。當然,如果“3D打印物”是具有某種實用功能的物體,那么根據(jù)“非歧視原則”(nondiscrimination),在打印物審美功能與實用功能可以區(qū)分的情況下,該打印物也受到著作權的保護。o參見Mazer v. Stein, 347 U.S. 201, 74S. Ct. 460(1954)。該案中,聯(lián)邦最高法院重申了“非歧視原則”,承認版權不限于優(yōu)美的藝術,一件作品不會因為被融合了實用性功能而失去其版權屬性,只要該作品的審美性與功能型可以區(qū)分開來。
“3D打印”可能帶來的著作權侵權問題有兩個:一是打印文檔的著作權侵權問題;二是打印物的著作權侵權問題。關于打印文檔的著作權侵權,如前所述,由于將原始設計文檔或掃描數(shù)據(jù)轉換為SLT打印文件屬于“復制”行為,因此未經(jīng)許可的轉化侵犯原始設計文檔或被掃描的立體物的復制權。關于打印物的著作權侵權則較為復雜,需要具體分析。
(一)異體復制的爭議
異體復制,指不同維度之間的復制,如從二維到三維的復制(從平面到立體的復制),反之亦然?!恫疇柲峁s》第9條并沒有對復制的形式作出限制p《伯爾尼公約》第9條第1款規(guī)定:“受本公約保護的文學藝術作品的作者,享有授權以任何方式和采取任何形式復制這些作品的專有權利”。,也有多個國家的著作權法認可異體復制,如《英國版權法》第17條規(guī)定:對藝術作品而言,復制包括對平面作品所進行的立體復制。qCopyright, Design and Patent Act 1988, Sec17(3).我國《著作權法》對異體復制的問題沒有明確規(guī)定,有學者認為《著作權法》應當采用狹義的復制,即“復制”僅指從平面到平面的復制,不包括從平面到立體的復制。r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釋義》,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頁。也有學者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如果按照平面美術作品和建筑作品的平面設計圖和建造與之相對應的三維藝術品和建筑作品的行為不是復制,那么我國對美術作品的保護力度將大大削弱,對建筑作品的保護則幾乎完全成了一句空話”。s王遷:《知識產(chǎn)權法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21頁。
目前,多數(shù)學者認可我國《著作權法》上的復制應當包括異體復制,但是按照設計圖建造、制造實物是否應當被包含在異體復制概念下?有學者從作品的創(chuàng)作目的角度分析,認可按照設計的建造、制造行為屬于異體復制,其認為“正像戲劇作品的最終創(chuàng)作目的并不是讓人閱讀(雖然它可以閱讀),而是為搬上舞臺演出一樣,設計圖的最終創(chuàng)作目的也不是讓人們觀賞這些圖本身(雖然它們可供人觀賞),而是按照它們制作具體的物品”t鄭成思:《版權法(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29頁。。有學者從工業(yè)設計的價值出發(fā)認可這類異體復制,其認為,如果工程設計、產(chǎn)品設計的保護僅限于圖紙而未延及工程和產(chǎn)品本身,實際上沒有起到保護工業(yè)設計的作用。u參見劉春田主編:《知識產(chǎn)權法》,中國人民法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頁。
(二)“3D打印”是否屬于異體復制
對于“3D打印”而言,由于不同的打印客體下其所使用的打印技術、流程并不相同,難以籠統(tǒng)地說“3D打印”是否屬于異體復制(即從平面到立體的復制),而需要結合不同的打印客體進行分析。在現(xiàn)階段的打印技術下,幾乎所有“3D 打印”都開始于設計文件,因此對“3D 打印”行為的定性可以從設計文件的類型進行。
1.打印純粹傳達藝術美感的設計屬于異體復制
(1)美術設計
從立法目的看,對于純粹傳達藝術美感的作品,按照平面作品制造與之相對應的立體藝術品應當屬于異體復制。因為如果這一行為不是復制,“那么我國對美術作品的保護力度將大大削弱”v王遷:《知識產(chǎn)權法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21頁。。因此,對于純粹傳達藝術美感的設計,如美術作品,通過“3D打印”機將其打印出來屬于從平面到立體的復制。以美術作品為例,若未經(jīng)許可而用“3D打印”機打印美術作品的設計,且沒有合理使用、法定許可的情形,則構成對被打印美術作品復制權的侵犯。當然,具體侵權的判定可采用“接觸+實質(zhì)性相同”規(guī)則,即只要侵權物品與美術作品“實質(zhì)性相同”,即可以構成對美術作品的侵權。ww Designers Guild Limited v. Russell Williams(Textiles)Limited(t/a Washington DC), [2001] 1 All ER 700, [2011] FSR 11.
將純粹傳達藝術美感的設計從平面到立體的轉化認定為“從平面到立體的復制”,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得到了支持。例如上海世博會吉祥物“海寶”案中,法院認定“未經(jīng)著作權人許可,生產(chǎn)海寶形象美術作品的玩家掛件并對外銷售,系復制發(fā)行相關美術作品的行為?!眡上海市黃浦區(qū)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2011)黃刑初字第86號。在“騰訊QQ”案中,法院也認定“未經(jīng)許可制造外形與騰訊QQ企鵝動漫形象類似的加濕器,屬于從平面到立體的復制,構成對復制權的侵權”。y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7)朝民初字第17052號。無論是“海寶”還是“騰訊QQ”的企鵝圖像,都屬于純粹傳達藝術美感的設計,將其平面圖形制成三維立體物的過程,屬于從平面到立體的“異體復制”過程。
將純粹傳達藝術美感的設計從平面到立體的轉化認定為“從平面到立體的復制”,在其他國家司法實踐中也得到了支持。例如,在“大力水手”案中,英國法院認定,將二維的卡通形象“大力水手波派”制作成三維的小塑像侵犯了二維圖像的復制權。zKing Features Syndicate Inc and Anor v. O & M Kleeman Ltd, [1941] AC 417.在“娛樂研究集團公司訴創(chuàng)意工廠集團公司”案中,美國聯(lián)邦巡回法院認為,將二維的卡通人物形象做成三維的充氣服裝,因為不符合獨創(chuàng)性要求而不能構成演繹作品,只能構成復制行為。@7E ntertainment Research Group, Inc. v. Genesis Creative Group, Inc., 122 F.3d 1211(9th Cir. 1997).
(2)建筑設計
雕塑、繪畫等這類美術作品,很容易被人們理解為純粹傳達藝術美感的作品,但對于建筑作品,是否應當被理解為“傳達藝術美感的作品”?隨著“3D打印”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通過“3D打印”機打印房屋也不再是科幻小說里的場景,那么“3D打印”機打印房屋的過程,是否可認定為是對建筑設計圖從平面到立體的復制?
首先需要明確著作權法保護的建筑設計是怎樣的建筑設計。在作為美國著作權法立法基礎的“國會委員會報告”中,提出了建筑設計是否作為“作品”保護的“兩步分析法”——首先,應考察是否存在原創(chuàng)性設計要素,包括總體外形和內(nèi)部建筑;其次,要考察該設計是否因功能所需,如果設計要素不是功能所需,該作品就受到保護。@8H. R. Rep. No. 101-735, 101st Cong., 2d Sess., 20(1990).根據(jù)這一分析,聯(lián)邦巡回法院確立了建筑作品受到保護的是“具有審美愉悅性的總體外形”@9Intervest Const. Inc. v. Canterbury Estate Homes, Inc., 554 F. 3d 914(11the Cir. 2008).。從我國《著作權法》的體系看,建筑作品與美術作品被并列為一類作品,再結合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第8項對建筑作品的定義,我國著作權法保護建筑作品,應當也是保護建筑作品的外形的藝術美感。換言之,受著作權保護的建筑設計圖,與美術作品一樣,也是傳達藝術美感的設計。因此,根據(jù)建筑設計圖建造建筑物外形的行為應屬于從平面到立體的“異體復制”行為。#0《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第三稿》中,將建筑物設計圖包含在建筑作品之內(nèi),如果將來《著作權法》的修改采用了這一立法設計,則更能說明根據(jù)建筑設計圖建造建筑物外形的行為屬于對建筑作品的“復制”行為。 Matt Simon:When Copyright Can Kill: How 3D Printers Are Breaking the Barriers Betwe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Physical World,Pace I.P., Sports & Entertainment Law Forum, 2013, Vol.3. No.1. 實際上,《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第三稿》中已經(jīng)將實用藝術作品列為作品的一種類型,我國法院也曾判決就藝術造型的玩具積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2]高民終字第279號)、浴盆(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8]二民初字第12293號)、香水瓶(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6]二中民初字第7070號)。至于建筑物內(nèi)部結構設計圖,由于其并不屬于表現(xiàn)建筑物外形的藝術美感的設計,而是體現(xiàn)建筑物內(nèi)部構造的技術方案,應當屬于下述的工程設計圖,根據(jù)建筑物內(nèi)部結構設計圖的建造行為不屬于“復制”行為。
(3)實用藝術品設計
實用物品本身不可以享有著作權,但加入藝術設計的實用物品卻另當別論。目前,雖然我國現(xiàn)行《著作權法》也沒有明確說明實用藝術品是否能享有著作權的保護,但是從著作權理論上看,審美意義與實用功能能夠進行區(qū)分的實用藝術設計是可以享有著作權保護的。其中,享有著作權保護的部分是實用藝術品中具有審美意義的部分,而非具有實用功能的部分。例如,在椅子后背的雕刻,或銀餐具上的花卉浮雕可以受到版權保護,但椅子的設計或餐具本身則不能受到版權的保護。#1《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第三稿》中,將建筑物設計圖包含在建筑作品之內(nèi),如果將來《著作權法》的修改采用了這一立法設計,則更能說明根據(jù)建筑設計圖建造建筑物外形的行為屬于對建筑作品的“復制”行為。 Matt Simon:When Copyright Can Kill: How 3D Printers Are Breaking the Barriers Betwe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Physical World,Pace I.P., Sports & Entertainment Law Forum, 2013, Vol.3. No.1. 實際上,《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第三稿》中已經(jīng)將實用藝術作品列為作品的一種類型,我國法院也曾判決就藝術造型的玩具積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2]高民終字第279號)、浴盆(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8]二民初字第12293號)、香水瓶(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6]二中民初字第7070號)。如果將來我國《著作權法》明確了對實用藝術作品提高著作權保護#2《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第三稿》中,將建筑物設計圖包含在建筑作品之內(nèi),如果將來《著作權法》的修改采用了這一立法設計,則更能說明根據(jù)建筑設計圖建造建筑物外形的行為屬于對建筑作品的“復制”行為。 Matt Simon:When Copyright Can Kill: How 3D Printers Are Breaking the Barriers Betwe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Physical World,Pace I.P., Sports & Entertainment Law Forum, 2013, Vol.3. No.1. 實際上,《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第三稿》中已經(jīng)將實用藝術作品列為作品的一種類型,我國法院也曾判決就藝術造型的玩具積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2]高民終字第279號)、浴盆(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8]二民初字第12293號)、香水瓶(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6]二中民初字第7070號)。,那么“3D打印”實用藝術品的過程,是對實用藝術品具有審美意義部分的設計圖的“復制”行為。
2. 打印產(chǎn)品設計圖、工程設計圖不屬于異體復制
“3D打印”機將平面的產(chǎn)品設計圖、工程設計圖打印為立體物品的過程,不屬于復制行為,未經(jīng)許可而將產(chǎn)品設計圖、工程設計圖“打印”為立體物品不會侵犯產(chǎn)品設計圖、工程設計圖的復制權。這是因為,與美術作品不同的是,產(chǎn)品設計圖、工程設計圖本身不是為了給人藝術審美的享受,而是用于制造與之對應的產(chǎn)品(或建造工程),以實現(xiàn)某種科學或技術功能。由于科學與技術方面的內(nèi)容作為思想自由的一部分不能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而按照產(chǎn)品設計圖、工程設計圖制造或建造立體物品的過程,正是實現(xiàn)這些科學與技術內(nèi)容的過程,因此對產(chǎn)品設計圖、工程設計圖“復制權”的保護,應當是禁止未經(jīng)許可的“平面到平面”的復制,而非從平面到立體的復制。否則,就是以著作權壟斷“思想”,這與著作權“不保護思想”的基本理念相沖突。
根據(jù)產(chǎn)品設計圖、工程設計圖制造產(chǎn)品的過程不屬于“復制”行為,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例如,在迪比特訴摩托羅一案中,法院認定“摩托羅拉公司按照印刷線路板設計圖生產(chǎn)線路板的行為,是生產(chǎn)工業(yè)產(chǎn)品的行為,不屬于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復制行為”。#3芮文彪:《按照設計圖生產(chǎn)印刷線路板是否屬于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復制——上海迪比特實業(yè)有限公司訴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上海百聯(lián)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著作權糾紛案》,載劉華主編、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chǎn)權審判庭編:《知識產(chǎn)權案例精選(2006)》,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頁。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葉慶球與珠海市香洲船舶修造廠等著作權侵權糾紛案的函》,最高人民法院[1997]知監(jiān)字第48號函。 參見“國家版權局對《關于印刷線路板布圖設計是否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函》的答復”(權辦[1996]71號)。[德]M?雷炳德:《著作權法》,張恩民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146頁。 參見劉春田主編:《知識產(chǎn)權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頁。 Bridgeman Art Library, Ltd. v. Corel Corp., 36 F. Supp.2d 191 at 196 (S.D.N.Y. 1999). 由于我國《專利法》第11條規(guī)定的專利侵權行為必須以“生產(chǎn)經(jīng)營為目的”,因此也難以控制不具備營利性、完全為了個人使用的3D打印機“打印”產(chǎn)品的行為。在葉慶球訴香洲船舶修造廠一案中,法院也認定“船廠根據(jù)設計圖紙建造漁船的行為不是侵犯著作權的行為”。#4芮文彪:《按照設計圖生產(chǎn)印刷線路板是否屬于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復制——上海迪比特實業(yè)有限公司訴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上海百聯(lián)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著作權糾紛案》,載劉華主編、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chǎn)權審判庭編:《知識產(chǎn)權案例精選(2006)》,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頁。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葉慶球與珠海市香洲船舶修造廠等著作權侵權糾紛案的函》,最高人民法院[1997]知監(jiān)字第48號函。 參見“國家版權局對《關于印刷線路板布圖設計是否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函》的答復”(權辦[1996]71號)。[德]M?雷炳德:《著作權法》,張恩民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146頁。 參見劉春田主編:《知識產(chǎn)權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頁。 Bridgeman Art Library, Ltd. v. Corel Corp., 36 F. Supp.2d 191 at 196 (S.D.N.Y. 1999). 由于我國《專利法》第11條規(guī)定的專利侵權行為必須以“生產(chǎn)經(jīng)營為目的”,因此也難以控制不具備營利性、完全為了個人使用的3D打印機“打印”產(chǎn)品的行為。我國版權局也認為,“按照布圖設計生產(chǎn)線路板,無論通過何種方式,例如印刷方式,也應看作是工業(yè)產(chǎn)權性質(zhì)的實施”。#5芮文彪:《按照設計圖生產(chǎn)印刷線路板是否屬于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復制——上海迪比特實業(yè)有限公司訴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上海百聯(lián)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著作權糾紛案》,載劉華主編、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chǎn)權審判庭編:《知識產(chǎn)權案例精選(2006)》,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頁。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葉慶球與珠海市香洲船舶修造廠等著作權侵權糾紛案的函》,最高人民法院[1997]知監(jiān)字第48號函。 參見“國家版權局對《關于印刷線路板布圖設計是否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函》的答復”(權辦[1996]71號)。[德]M?雷炳德:《著作權法》,張恩民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146頁。 參見劉春田主編:《知識產(chǎn)權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頁。 Bridgeman Art Library, Ltd. v. Corel Corp., 36 F. Supp.2d 191 at 196 (S.D.N.Y. 1999). 由于我國《專利法》第11條規(guī)定的專利侵權行為必須以“生產(chǎn)經(jīng)營為目的”,因此也難以控制不具備營利性、完全為了個人使用的3D打印機“打印”產(chǎn)品的行為。在德國著作權法上,根據(jù)產(chǎn)品設計圖、工程設計圖制造產(chǎn)品的過程也不屬于“復制”行為,如M·雷炳德認為,“科學技術方面的表述不具有藝術作品的美學性,而是表達或闡述了科學或技術方面的內(nèi)容……對這些被表述對象進行制造是合法的,比方說按照圖紙建造一個三維的物體”。#6芮文彪:《按照設計圖生產(chǎn)印刷線路板是否屬于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復制——上海迪比特實業(yè)有限公司訴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上海百聯(lián)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著作權糾紛案》,載劉華主編、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chǎn)權審判庭編:《知識產(chǎn)權案例精選(2006)》,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頁。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葉慶球與珠海市香洲船舶修造廠等著作權侵權糾紛案的函》,最高人民法院[1997]知監(jiān)字第48號函。 參見“國家版權局對《關于印刷線路板布圖設計是否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函》的答復”(權辦[1996]71號)。[德]M?雷炳德:《著作權法》,張恩民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146頁。 參見劉春田主編:《知識產(chǎn)權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頁。 Bridgeman Art Library, Ltd. v. Corel Corp., 36 F. Supp.2d 191 at 196 (S.D.N.Y. 1999). 由于我國《專利法》第11條規(guī)定的專利侵權行為必須以“生產(chǎn)經(jīng)營為目的”,因此也難以控制不具備營利性、完全為了個人使用的3D打印機“打印”產(chǎn)品的行為。
然而不把3D打印機將產(chǎn)品設計圖、工程設計圖打印為立體物品定性為從平面到立體復制,會不會如同有學者擔心的那樣,使產(chǎn)品設計圖、工程設計圖這類作品“沒有起到保護工業(yè)設計的作用”#7芮文彪:《按照設計圖生產(chǎn)印刷線路板是否屬于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復制——上海迪比特實業(yè)有限公司訴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上海百聯(lián)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著作權糾紛案》,載劉華主編、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chǎn)權審判庭編:《知識產(chǎn)權案例精選(2006)》,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頁。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葉慶球與珠海市香洲船舶修造廠等著作權侵權糾紛案的函》,最高人民法院[1997]知監(jiān)字第48號函。 參見“國家版權局對《關于印刷線路板布圖設計是否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函》的答復”(權辦[1996]71號)。[德]M?雷炳德:《著作權法》,張恩民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146頁。 參見劉春田主編:《知識產(chǎn)權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頁。 Bridgeman Art Library, Ltd. v. Corel Corp., 36 F. Supp.2d 191 at 196 (S.D.N.Y. 1999). 由于我國《專利法》第11條規(guī)定的專利侵權行為必須以“生產(chǎn)經(jīng)營為目的”,因此也難以控制不具備營利性、完全為了個人使用的3D打印機“打印”產(chǎn)品的行為。?不可否認,工業(yè)設計的使用價值不在于復制工業(yè)設計圖本身,而在于完成工程建設和批量生產(chǎn)。但是,工程建設和產(chǎn)品生產(chǎn)本身是技術方案或科學內(nèi)容得以實現(xiàn)的過程,而科學或技術方面的內(nèi)容屬于“思想”的范疇,對“思想”的保護應該是專利法的事#8芮文彪:《按照設計圖生產(chǎn)印刷線路板是否屬于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復制——上海迪比特實業(yè)有限公司訴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上海百聯(lián)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著作權糾紛案》,載劉華主編、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chǎn)權審判庭編:《知識產(chǎn)權案例精選(2006)》,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頁。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葉慶球與珠海市香洲船舶修造廠等著作權侵權糾紛案的函》,最高人民法院[1997]知監(jiān)字第48號函。 參見“國家版權局對《關于印刷線路板布圖設計是否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函》的答復”(權辦[1996]71號)。[德]M?雷炳德:《著作權法》,張恩民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146頁。 參見劉春田主編:《知識產(chǎn)權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頁。 Bridgeman Art Library, Ltd. v. Corel Corp., 36 F. Supp.2d 191 at 196 (S.D.N.Y. 1999). 由于我國《專利法》第11條規(guī)定的專利侵權行為必須以“生產(chǎn)經(jīng)營為目的”,因此也難以控制不具備營利性、完全為了個人使用的3D打印機“打印”產(chǎn)品的行為。,絕非著作權法的責任。因此,對產(chǎn)品設計圖、工程設計圖的技術方案可以申請專利權,通過專利權在一定程度上控制3D打印機將產(chǎn)品設計圖、工程設計圖打印為立體物品的行為。#9芮文彪:《按照設計圖生產(chǎn)印刷線路板是否屬于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復制——上海迪比特實業(yè)有限公司訴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上海百聯(lián)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著作權糾紛案》,載劉華主編、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chǎn)權審判庭編:《知識產(chǎn)權案例精選(2006)》,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頁。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葉慶球與珠海市香洲船舶修造廠等著作權侵權糾紛案的函》,最高人民法院[1997]知監(jiān)字第48號函。 參見“國家版權局對《關于印刷線路板布圖設計是否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函》的答復”(權辦[1996]71號)。[德]M?雷炳德:《著作權法》,張恩民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146頁。 參見劉春田主編:《知識產(chǎn)權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頁。 Bridgeman Art Library, Ltd. v. Corel Corp., 36 F. Supp.2d 191 at 196 (S.D.N.Y. 1999). 由于我國《專利法》第11條規(guī)定的專利侵權行為必須以“生產(chǎn)經(jīng)營為目的”,因此也難以控制不具備營利性、完全為了個人使用的3D打印機“打印”產(chǎn)品的行為。
綜上,利用“3D打印”機將平面的產(chǎn)品設計圖、工程設計圖打印為立體物品不屬于復制行為,因此也不會產(chǎn)生著作權侵權問題?!?D打印”也使“私人制造”輕而易舉。生產(chǎn)力民主化的好處是人民獲得了個人權益,但廣泛使用的生產(chǎn)工具也會帶來生產(chǎn)者利潤的降低。將來,隨著家庭3D打印機的普及,“打印”享有著作權保護的物品也許如同現(xiàn)在下載音樂那么簡單,卻沒有人會對生產(chǎn)者的利潤降低負責。
人與猿的揖別,是因為古人可以用手工制造工具;今人區(qū)別于古人,是因為今人用機器制造工具;未來區(qū)別于今人,也許在于可以用機器制造機器?!?D打印”為這一時代的到來提供了無限想象。“3D打印”作為連接物質(zhì)世界與虛擬世界的媒介,為信息與工業(yè)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能,為制造業(yè)的轉型升級帶來新的機遇。正如印刷機的到來催生了著作權許可、VCR的到來成為電影行業(yè)的勁敵、錄音帶技術使音樂產(chǎn)業(yè)戰(zhàn)戰(zhàn)兢兢、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徹底改變了著作權的運行機制,在一個任何人都能“3D打印”任何物體的“私人復制”時代,將來的立法需要研究的是,如何變革著作權的運行模式,以創(chuàng)建切合實際的平衡各方利益的著作權權利構造,避免對制造業(yè)造成巨大沖擊。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3D Printing" technology is facing a series of copyright problems. On the issues for protecting copyright of "3D Printing", "3D Printing documents" and "3D Printing matters" can be treated as works when the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originality. On the issues of "3D Printing" copyright infringement, transforming the original design documents or scanning data into SLT format "3D Printing document", "printing" pure artistic beauty items and "printing" items possess both aesthetic and practical function are replication acts, however, "printing" product design or engineering design cannot be treated as replication act.
3D printing; copyright protection; copyright infringement
羅嬌,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chǎn)權法博士研究生
本文為2014年度廣西高??茖W技術研究項目:虛假訴訟的防范與規(guī)制研究(項目號:YB2014385)及2014年廣西社會科學重點課題(自籌類):虛假訴訟的防范與規(guī)制研究(項目號:gxsk20146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