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文姬,北方民族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黃會清,新華社寧夏分社高級記者
寧夏銀川萬達國際影城
寧夏電影市場在疲軟多年之后,正在走上復興之路,從十年前的一兩家,發(fā)展到今天的33家城市影院,呈現出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寧夏電影市場仍然有巨大的潛力,屬于市場培育與發(fā)展期。目前寧夏電影觀眾主體為19歲至40歲的青年人群和城市白領,看電影的動機第一是好電影,第二是好電影院。寧夏過去對作為電影產業(yè)鏈重要環(huán)節(jié)的電影院長期忽視,改革滯后;我們應該在競爭推動下加快電影院的改革,整合資源,構筑寧夏影視產業(yè)的產業(yè)鏈,推動寧夏迎來電影產業(yè)的高峰期。
1949年建國初期,陜北地區(qū)的干部張志德被任命為寧夏省人民電影院院長,開始了寧夏歷史上的電影院建院工作。1949年10月,寧夏電影院正式對外放映,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王寶釧》。[1]解放初期的銀川,文化娛樂場所和文藝單位很少,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于文化節(jié)目的需求。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在這場文化浩劫中,剛剛起步的寧夏電影事業(yè)遭受打擊,絕大部分故事片被禁映,電影院只能放映一些紀錄片。粉碎“四人幫”后,一些影片相繼開禁,再加上國產影片佳作頻出,電影院又出現了繁榮的局面,當時,僅銀川市就有8家影劇院。上世紀80年代后,中國電視業(yè)發(fā)展迅速,加上歌舞廳、錄像廳等娛樂場所的繁榮,給中國電影業(yè)發(fā)展帶來了強烈沖擊,在這股沖擊洪流影響下,寧夏全區(qū)電影院由80年代中后期的16家迅速縮減到3家,自治區(qū)電影公司步入處境維艱的局面。80年代末期,為了減少損失,自治區(qū)電影公司開始積極采取措施,對寧夏的城市影院進行了第一輪技術改造,由原來的普通電影改造為模擬立體聲、寬銀幕和立體電影。[2]90年代后,隨著數碼技術發(fā)展,VCD及音像制品市場的繁榮,寧夏電影市場陷入了無法擺脫的低迷發(fā)展狀態(tài)。
寧夏電影市場經歷了近十年時間的低谷徘徊之后,于20世紀初期迎來了新的機遇。首先是萬達院線的進駐,激活了寧夏電影市場。其它院線也紛紛跟進,寧夏市場重新揚帆起航,迎來了發(fā)展的黃金期。
2000年國家開始醞釀推行院線改革。2004年5月18日,由寧夏電影公司牽頭、聯合了寧夏各地十三家電影院組成了賀蘭山院線。為寧夏電影的振興奠定了基礎。2005年,萬達院線入駐銀川,寧夏電影市場在內外變化的帶動下有了較大的起色,總體上票房增長迅猛,年票房從僅200萬元左右,一下子突破了千萬大關。電影市場出現重大突破,市民觀影熱情回升。這一現象為寧夏電影市場帶來了新的力量和因素,也在全國電影市場上形成了“銀川現象”[3],全國各地的院線都開始注目寧夏。政府在啟動本地電影市場、電影院體制改革、電影產業(yè)整合發(fā)展上開始有了實質性的推動。
此后,寧夏迎來了電影大發(fā)展的黃金時期,過去銀川只有兩三家電影院,現在開業(yè)的和即將開業(yè)的影院已超十家。
萬達之后,銀川嘉禾影院于2011年8月開業(yè)。在眾多影院之中,別具風格,已成銀川電影發(fā)燒友觀影的必選之所。嘉禾銀川影城將影院風格打造成觀影的“夢幻空間”,在競爭激烈的銀川電影市場獨樹一幟,異軍突起。嘉禾銀川影城是由香港老牌電影娛樂公司——橙天嘉禾投資三千萬元打造的五星級影城。目前共有10個影廳,1387個座位,包括一個VIP廳和一個情侶廳。影院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首家引進的SONY4K播放系統(tǒng),作為好萊塢數字電影潮流的新走向,這個設備達到了真正還原電影膠片母帶逼真色彩的高質量、超清晰播放效果。
寧夏人民會堂國際影城位于銀川光明廣場寧夏人民會堂,影城按照現代歐式裝修風格設計,環(huán)境典雅、浪漫,影城擁有5個設計風格迥異的放映廳、1個VIP放映廳,均采用進口2K巴克數字放映機、Masterimage數字3D播放系統(tǒng)及高檔音響設備,能容納近600位觀眾。寧夏人民會堂一樓主會場是自治區(qū)“兩會”及黨務、政務及重大會議、演出的主要陣地,主會場在確保自治區(qū)黨務、政務以及重大會議及演出活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空檔時間,為各大廳局、企事業(yè)單位、學校等團體觀眾放映《建國大業(yè)》、《建黨大業(yè)》等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力爭把主會場打造成自治區(qū)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可作為舉辦高檔電影節(jié)、首映式、影迷見面會的主要場所。
截止2013年5月30日,寧夏共有城市新電影院33家。已有萬達院線、中影南方電影新干線、中影星美院線等8家院線加盟寧夏。銀幕(放映廳)總數66塊(不包括在建電影院)座位數22168個。2012年寧夏電影院全年收入8357多萬元。其中萬達院線6000多萬元。
寧夏電影院和電影市場在2008-2012年呈現出高增井噴的發(fā)展態(tài)勢,一批“新電影院”激活了寧夏的電影市場,激起了觀眾的觀賞和享受電影的欲望,激活了銀川的電影消費,迅速提升了寧夏的電影票房。目前寧夏首府銀川市已發(fā)展至相對成熟的電影市場,其中萬達院線獨占鰲頭,遙遙領先于其它院線,獨占寧夏電影市場的70%以上的票房份額,嘉禾銀川影城名列第二,接近千萬元大關。銀川金鳳凰電影院位于銀川市新華街黃金位置,有很高的開發(fā)價值和發(fā)展?jié)摿Γy川西夏區(qū)華夏影城瞄準了大學生觀影市場,目前隨著銀川城市的北擴西移,紅地毯影院又在北郊開辟新的電影市場?!靶码娪霸骸痹阢y川市的集中發(fā)展態(tài)勢,反映了早期進入者搶占城市黃金地區(qū),定位和爭奪不同觀眾主體的取向。
縱觀寧夏城市電影院的發(fā)展布局,各路影院諸侯紛紛搶灘銀川影市,而其它各市縣影市卻依然門庭冷落。在寧夏首府銀川市以外的4個地級市,都還處于初始階段,石嘴山市、中衛(wèi)市、吳忠市都只有一家城市影院,固原市雖然有兩家院線搶灘,但也還處于起步階段。
在寧夏北部城市石嘴山市,只有一家影城,年票房400多萬元,這是除銀川市之外,最好的票房成績了,但是由于只有一家影院,沒有競爭,所以影院環(huán)境十分陳舊,座椅還不如一個縣級影城的好,銀幕的清晰度遠遠不如銀川市的高檔影院。寧夏南部地區(qū)鹽池縣城的鹽池影院,只有一個影廳,一次只放一部電影,沒有可供選擇的影片,這與現代多廳影城的差距顯而易見。但影院的陳舊依然不能阻擋各市縣市民的觀影熱情,每逢有重大熱門電影出現,各地的發(fā)燒友選擇坐車到銀川專門觀影,而不是在當地的影院。因為影迷覺得當地影院效果不佳,難以實現最大的觀影享受。按照人口統(tǒng)計,寧夏中衛(wèi)市、石嘴山市、吳忠市、固原市的市區(qū)人口規(guī)模加起來與銀川規(guī)模相當,但是4個地市的電影票房加起來卻不及銀川市的十分之一,因此,可以斷言,寧夏地級市的電影票房還有巨大的潛力空間,寧夏電影市場還處于恢復期、增長期,未來可以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本次調研,課題組發(fā)放了市民問卷調查,通過調查數據,對寧夏地區(qū)電影的觀眾構成和消費取向進行了分析,總結出兩個特點:一是寧夏觀眾明顯趨向于“新電影院”,反襯了外地“新電影院”沒進寧夏前市場疲軟,票房低下的原因,因為大家找不到能夠“享受”電影的地方和體驗;二是電影消費與收入水平并無直接對應關系。關聯密切的因素是群體特征,即青年群體,或影迷群體。調查中,低票價是調研中多數人的意愿,但他們到電影院看電影的決定因素并不是票價,而是好電影和好電影院。因此,認為寧夏各地總體收入偏低而不會看電影的說法是沒有道理的,電影院布局的根本在于好的商業(yè)娛樂中心,電影院設計的根本理念是與多功能的商業(yè)娛樂相結合。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電影院和電影市場的振興必須依賴消費時代的到來,而這正是中國的今天和明天發(fā)展的大趨勢。
從寧夏電影觀眾和電影市場的基本情況來看,首先電影觀眾明顯偏重于青年人,雖然一些電影院在思考如何吸引中老年人,但“新電影院”的設計和經營理念明顯偏重于青年人,未來電影觀眾的重點仍然是青年人,電影產業(yè)鏈仍然需要圍繞青年人構建。其次,電影是一種大眾娛樂消費,帶有明顯的小群體特征,特別是青年人交往的內容和形式。因此,電影院與超級商業(yè)中心的組合,是成功的模式。銀川“老電影院”雖然位處黃金地段,如果不能與超級商業(yè)中心結合,不論是單純的電影院鑲進商業(yè)街區(qū)或商業(yè)中心,還是將老電影院改造成為新的綜合商業(yè)中心,其前景必然受到影響。影院的布局是隨城市商業(yè)中心的布局變遷的。寧夏居民構成的變化和商業(yè)中心的遷移,導致“新電影院”的興起和“老電影院”的衰落。
寧夏電影市場和電影院的發(fā)展已經進入到高增長階段,同時也進入轉型和發(fā)展的微妙和關鍵時期。從某種意義上講,寧夏電影院和電影市場由誰主導,對于觀眾并不重要;但對于寧夏電影產業(yè)和電影院的發(fā)展,卻是不能回避的問題。
外地院線和新電影院的進入,首先激活了寧夏電影市場,提升了寧夏電影消費和票房,新電影院帶動了更多的觀眾進入電影院,同時也由于票價較高,提升了票房總額。其次這也給本土電影院和院線帶來了壓力,結束了平靜維系電影市場,甚至等待改革的狀態(tài),形成了競爭和挑戰(zhàn),提供了改革與發(fā)展的壓力和動力,更有助于繁榮寧夏電影市場,創(chuàng)造電影院新的發(fā)展環(huán)境。外地院線進入寧夏,對于本地電影院和電影院線,既是競爭也是挑戰(zhàn),也是共同培育寧夏電影市場。2004年以前,銀川市還只有一家電影院,如今已有十余家。2004年銀川票房收入只有200多萬,2012年電影票房達到7000多萬。十年時間,銀川電影市場從低谷走向繁榮,票房和影院都在成倍增長,這即是引入競爭機制,繁榮寧夏影視市場的一個最好的佐證。
縱觀寧夏電影市場,首府銀川市一騎絕塵,十余家現代城市影院,票房7000多萬。而其余20多個城市,票房總和只有銀川的十分之一左右。電影市場緣何如此冷熱不均?未來寧夏電影市場能否實現均衡發(fā)展?相對于銀川市的火爆,寧夏其它各地卻是不容樂觀。石嘴市、中衛(wèi)市、固原市都只有幾百萬的票房,而吳忠市連像樣的城市影院都還沒有建成,還在規(guī)劃中。縣級市場更是慘淡,2013年一季度,15個縣級影院票房31.2萬,僅占全區(qū)電影票房的1.2%。
近幾年,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中國電影產業(yè)有了長足發(fā)展。2011年突破百億大關,今年又將達到200億元。專家預測,2018年中國電影票房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就寧夏而言,除了銀川市的電影票房實現了高增長,其余4個地級市、20多個縣級城市都才剛剛起步,擁有很大票房潛力。伴隨全國電影市場高速增長的洪流,加上地方政府對電影市場的重視和培育,寧夏二級電影市場的春天,相信一定會加速到來。
[1][2]李慶躍.寧夏電影史話[M].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2009:69,92.
[3]黨艷紅.萬達影城的銀川現象[N].銀川晚報,2011-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