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芹,劉建平,成 杰
(1.河北聯(lián)合大學,河北唐山 063000;2.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
護理醫(yī)學
親情護理模式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朱亞芹1、2,劉建平2,成 杰1△
(1.河北聯(lián)合大學,河北唐山 063000;2.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
目的:探討以家庭支持為主的親情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選擇195例新發(fā)腦卒中偏癱患者按有無親屬陪伴分為實驗組(有親屬陪伴)98例和對照組97例(無親屬陪伴)。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治療和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同時接受以家庭支持為主的親情護理,干預時間3個月。采用健康調查簡表對兩組患者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QOL)進行評定,觀察以家庭支持為主的親情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結果: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均有所提高,且實驗組干預后的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以家庭支持為主的親情護理干預可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質量。
腦卒中;偏癱;家庭支持;親情護理
腦卒中是由于突發(fā)的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所致相應部位腦功能缺損的一組疾病。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該病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不僅發(fā)病率高,而且死亡率、致殘率也很高[1]。盡管腦卒中的診療水平不斷提高,患者死亡率明顯下降,但仍有一大部分患者留有偏癱等功能障礙,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和經濟壓力。Berkman認為,疾病的康復不僅依賴于患者,也依賴于家庭和社會[2]。在護理中來自家庭的支持顯得尤為重要。親情護理以人為本,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會、精神、文化、角色適應及生活照顧,注重滿足患者親情需求,使患者主動配合,盡早的回歸家庭和社會[3]。對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收治的195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了以家庭支持為主的親情護理,效果滿意。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3年10月-2014年1月來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住院的首發(fā)腦卒中患者195例,其中男131例,女64例,年齡37-80歲,平均(65.84±5.27)歲,腦出血28例,腦梗死157例,均符合腦卒中的診斷標準[4]。并經頭顱CT 和或MRI檢查確診,有肢體功能障礙,NIHSS<24分,排除有嚴重的心肝腎等臟器疾病者。按照有無親屬(子女、父母、配偶)陪伴將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有親屬陪伴)98例和對照組(其他人員陪伴)97例,兩組患者入院時一般資料、病情和生活質量等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干預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藥物治療和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在此基礎上采用以家庭支持為主的親情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干預時間均為3個月。具體干預措施如下:
1.2.1 親屬參與的親情認知干預:首先了解患者的疾病認識及親情需要程度,了解親屬對親情支持的認知和對患者的關心程度等。然后向患者和親屬講解疾病知識,提高親屬的認知程度,強調親屬參與,讓親屬多陪伴患者,給予患者持續(xù)的親情支持,讓患者感受到家庭和親情的溫暖,使患者主動參與治療和護理[5]。
1.2.2 親屬參與的親情心理干預: 向患者和親屬講解卒中后不良情緒的危害及對康復的影響。通過親屬陪伴與溝通,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情緒變化,鼓勵患者表達內心的痛苦體驗,通過親屬適時的親情支持和心理疏導,讓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增強信心,積極配合康復訓練。
1.2.3 親屬參與的親情康復訓練:向患者親屬講解早期康復對腦功能重塑的重要性,幫助患者和親屬掌握正確的康復訓練方法。指導親屬掌握良肢位的擺放、按摩和被動關節(jié)肌肉訓練方法,協(xié)助患者進行床上翻身、移動和適應性訓練,并訓練患者進食、穿脫衣、洗澡等。親屬是最了解患者情況的人,在康復訓練中指導親屬根據訓練情況對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幫助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復自理能力[6]。
1.2.4 親屬參與的親情健康教育:由高年資護理人員對親屬進行同步健康教育培訓,親屬在正確理解和掌握健康教育內容的基礎上,在適當?shù)臅r候用親切的語言將信息傳遞給患者,幫助患者控制危險因素,保持情緒穩(wěn)定,并嚴格遵醫(yī)囑飲食服藥。通過親屬的親情指導,患者更容易接受、理解和依從。親情化健康教育彌補了傳統(tǒng)健康教育對患者心情、所處環(huán)境和感知能力等關注不足的缺點[7]。出院指導應注重提高親屬和患者的應對能力,有助于他們適應環(huán)境和資源的變化。醫(yī)護人員與患者親屬保持經常性的電話聯(lián)系,隨時解答疑問,提供心理支持和健康指導。
1.3 測量工具 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于入院時及2個月末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QOL)進行評分。該表共36個問題,包含了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大領域,生理健康領域又包括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和總體健康4個維度;心理健康領域包括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4個維度[8-9]。
1.4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t檢驗,P<0.05為有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干預后生理健康領域得分、心理健康領域得分及各維度的得分,均較干預前有所改善(P<0.05),且實驗組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見附表。
附表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SF-36得分(±s,n=100)
附表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SF-36得分(±s,n=100)
例數(shù) 干預前 干預后 P實驗組 98 43.55±13.24 65.01±15.44 <0.05得分 對照組 97 42.63±10.62 52.65±12.75 <0.05 P >0.05 <0.05 -生理機能 實驗組 98 11.47±2.89 26.99±3.05 <0.05對照組 97 11.01±2.99 24.05±3.40 <0.05生理健康領域 生理職能 實驗組 98 4.39±1.01 7.53±1.18 <0.05對照組 97 4.25±1.61 6.66±1.81 <0.05軀體疼痛 實驗組 98 11.07±2.13 12.06±1.98 <0.05對照組 97 11.05±2.03 11.12±2.13 >0.05總體健康 實驗組 98 16.98±2.33 18.03±2.08 <0.05對照組 97 16.75±2.03 17.25±2.65 >0.05實驗組 98 50.01±7.94 58.12±6.11 <0.05得分 對照組 97 53.00±7.09 54.67±6.23 >0.05 P >0.05 <0.05 -精力 實驗組 98 15.92±3.96 17.30±3.25 <0.05對照組 97 17.59±2.77 17.11±1.57 >0.05心理健康領域 社會功能 實驗組 98 7.00± 1.61 10.44±1.85 <0.05對照組 97 7.33±1.94 7.97±1.63 <0.05情感職能 實驗組 98 4.80±1.62 6.81±1.76 <0.05對照組 97 5.39±0.87 5.30±1.07 >0.05精神健康 實驗組 98 21.88±4.35 25.48±3.54 <0.05對照組 97 22.21±3.86 23.89±3.12 <0.05
隨著老齡化的加速和人們對健康認識的加深,護理工作越來越關注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生活質量是評價個體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狀態(tài)的綜合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組間比較,實驗組總體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組內比較,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總體生活質量均有提高,而實驗組患者總體生活質量提高更為明顯。說明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開展以“家庭支持”為主的親情護理干預,通過醫(yī)護人員的親情指導和引導,家屬的親情參與和支持,能夠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認知行為,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滿足患者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良好的家庭支持有利于患者心理及社會功能的逐步康復[10]。親情對維系家庭和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親屬陪伴能夠減輕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11]。以家庭支持為主的親情護理模式將親情觀念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注重親屬參與和陪伴,使患者感受到親情關懷和支持,從而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增強他們康復的信心,同時提高了親屬的護理水平和患者的配合程度,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積極意義。
[1]胡永善.新編康復醫(yī)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172.
[2]Berkman L.The role of Social relation in the health promotion[J]. Psychosom Med, 1995, 57(3):245-254.
[3]陳谷霖,李才平.全程優(yōu)質親情護理工作模式的構造與實施[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52-53.
[4]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9.
[5]朱金英.親情護理在中風患者語言康復中的作用[J].吉林醫(yī)學,2008,29(2):96-97.
[6]張寧娜.親情化護理在腦梗死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訓練中的應用[J].華北煤炭醫(yī)學院學報,2008,10(1):100-101.
[7]王虹.親情化健康教育在整體護理中的作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6):282-283.
[8]Dorman P, Slattery J, Farrell B, et al. Qualitative comparison of the reliability of health status assessments with the EuroQol and SF-36 questionnairesafter stroke. United Kingdom Collaborators in the International Stroke Trial [J]. Stroke, 1998, 29(1):63-68.
[9]劉朝杰,李寧秀,任曉暉,等.36條目簡明量表在中國人群中的適用性研究[J].華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1,32(1):39-42.
[10]Jaracz K, Kozubski W. Quality of life in stroke patients[J].Acta Neurol Scand,2003, 107(5):324-329.
[11]李向榮,譚濤,石學慧,等.親屬與非親屬陪護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的不同影響[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8,1(12):1418-1419.
R473
B
1004-6879(2014)03-0229-03
2013-09-12)
△ 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