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薛偉鵬,葛寧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江蘇南京210016;2.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四川成都610500)
兩級高壓渦輪三維時序效應研究
李昂1,薛偉鵬2,葛寧1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江蘇南京210016;2.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四川成都610500)
為研究三維時序效應對多級渦輪效率的影響,采用課題組自主研發(fā)的三維CFD計算軟件NUAA-Tur?bo,對GE公司高效節(jié)能發(fā)動機兩級高壓渦輪進行了非定常數(shù)值模擬。其中,邊界條件的設置采用了相位延遲方法。計算結(jié)果表明,渦輪性能參數(shù)計算結(jié)果與實驗數(shù)據(jù)基本吻合。先后驗證了二維時序效應、三維時序效應對渦輪流場的影響,并利用非定常計算結(jié)果進行了分析。證實應用三維時序效應,可改變第一級轉(zhuǎn)子葉片尾跡在第二級轉(zhuǎn)子葉片前緣的相對位置,以及第二級轉(zhuǎn)子葉片不同葉高處吸力面尾緣的附面層流動,最終能夠提高渦輪效率。
高壓渦輪;非定常計算;相位延遲法;彎曲葉片;三維時序效應
在能源問題日趨嚴峻的今天,低耗油率成為民用航空發(fā)動機設計中最重要的技術(shù)指標之一。作為核心機三大部件之一的高壓渦輪,其效率對航空發(fā)動機耗油率具有重大影響。
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NASA提出了高效節(jié)能發(fā)動機(E3)計劃,目的是為下一代民用航空發(fā)動機研制提供技術(shù)儲備。E3計劃的成果被應用到后續(xù)許多大涵道比民用航空發(fā)動機中,GE90發(fā)動機更是直接應用了E3發(fā)動機的核心機技術(shù)。GE公司的E3發(fā)動機(GE-E3)中,采用了兩級高壓渦輪,其效率高達92.5%。因此,研究GE-E3兩級高壓渦輪內(nèi)部流動特點,對我國先進高壓渦輪設計具有重要指導意義[1]。
葉輪機內(nèi)部轉(zhuǎn)、靜葉片的相對運動使得流動具有很強的非定常性,由此會產(chǎn)生時序效應。時序效應是指,葉輪機內(nèi)同名葉柵(動葉與動葉或靜葉與靜葉)之間周向相對位置的改變,會引起葉輪機氣動性能改變的現(xiàn)象。上世紀70年代,Walker最早發(fā)現(xiàn)時序效應能產(chǎn)生聲學收益,可以降低葉輪機內(nèi)轉(zhuǎn)靜交涉產(chǎn)生的噪聲。到80年代中后期,時序效應對葉輪機性能的影響開始受到廣泛關(guān)注。到目前為止,國內(nèi)外已有很多學者對時序效應進行了研究[2,3]。就1.5級渦輪而言,時序效應對效率的提升在0.1%~0.7%之間[4];平面葉柵中甚至能達到2%[5]。大部分研究表明:當前一排同名葉片尾跡恰好撞在下一排葉片前緣上時,效率最高;當前一排同名葉片尾跡通過下一排葉片通道中部時,效率最低[3]。
三維時序效應是一個新概念,在CFM公司的新型渦扇發(fā)動機LEAP-X的渦輪上,設計者應用了三維時序效應來提高渦輪效率,如圖1所示。圖中黑實線為后排葉片的前緣,虛線為前排同名葉片的尾跡中心線。通過葉片彎曲的積疊線調(diào)整,使得尾跡中心線變?yōu)樗{色實線,周向更加聚攏;再通過調(diào)整兩排葉片的周向相對位置,將前排同名葉片尾跡中心線移動到綠色實線位置,與下游葉片的前緣線很好地吻合。這種綜合考慮不同葉高處的時序效應,保證渦輪總體性能最佳的方法,即為三維時序效應。三維時序效應已在國外先進發(fā)動機上得到了實用,證實其可有效提高葉輪機效率。
本文以GE-E3兩級高壓渦輪為例,通過非定常數(shù)值模擬,研究三維時序效應對渦輪性能的影響,并利用非定常計算結(jié)果分析渦輪效率上升的原因。
2.1 幾何模型與網(wǎng)格
GE-E3兩級高壓渦輪,采用等中徑設計,中等負荷葉型。四排葉片數(shù)分別為46、76、48、70,具體的子午流道和各排葉片葉型參數(shù)取自文獻[6]。為敘述方便,各排葉片分別命名為S1、R1、S2、R2。
采用自編程序?qū)υ搩杉墱u輪繪制網(wǎng)格,如圖2所示。葉片表面采用O型網(wǎng)格,勢流區(qū)采用H型網(wǎng)格。四個葉排通道網(wǎng)格數(shù)分別為14.4萬、13.7萬、13.7萬和14.1萬,總網(wǎng)格量為55.8萬。
2.2 數(shù)值解法與邊界條件
采用課題組自行開發(fā)的基于結(jié)構(gòu)化網(wǎng)格的CFD軟件NUAA-Turbo進行計算。計算采用的繞X軸等Ω轉(zhuǎn)速旋轉(zhuǎn)的曲線坐標系下絕對速度的三維可壓縮非定常N-S方程參見文獻[7]。采用有限體積法數(shù)值求解,其中無粘對流通量的計算采用Roe格式,并運用具有二階/三階空間精度的Van Leer的MUSCL插值方法,粘性擴散通量則采用二階中心差分格式計算。時間推進方面,采用牛頓迭代法隱式求解關(guān)于守恒變量的非線性方程組,對流通量的線化應用Roe近似雅可比矩陣,并采用多步對稱高斯塞德爾(SGS)迭代求出牛頓線化后方程組的漸近解。湍流模型采用S-A模型。
定常隱式計算采用具有一階時間精度的后差格式,非定常隱式計算則采用Jameson提出的具有二階時間精度的雙時間步法[8],且都采用當?shù)貢r間步長方法加速解的收斂。定常計算時,轉(zhuǎn)靜交接面采用Denton提出的混合平面法;非定常計算,采用相位延遲方法給定周期邊界條件和轉(zhuǎn)靜交接面邊界條件。
根據(jù)文獻[6]附錄G中第11個狀態(tài)點的實驗數(shù)據(jù),確定進口總壓345 951.3 Pa,總溫711.5 K,出口背壓61 941.0 Pa,轉(zhuǎn)速8 439.21 rad/min,軸向進氣。
定常與非定常計算下得到的渦輪性能參數(shù)與實驗值的對比見表1。其中,非定常結(jié)果為非定常計算收斂后一個周期內(nèi)時均流場下所得結(jié)果??梢?,定常計算的效率比實驗值低1.14%,但壓比、流量、功率與實驗值基本吻合,能正確反映流場信息。非定常計算的效率較定常結(jié)果低1.08%,其他性能參數(shù)與定常結(jié)果和實驗值基本一致。
表1 定常與非定常計算渦輪性能參數(shù)與實驗值的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turbine performance parameter of steady and unsteady simulation
圖3展示了非定常計算結(jié)果中一個周期四等分時刻下渦輪流場的熵分布。從圖中可以看出,尾跡在葉片通道內(nèi)的彎曲、拉伸、再定向等現(xiàn)象,與經(jīng)典的尾跡輸運理論[9]相符。因此,本文的非定常計算結(jié)果符合真實流場,在交接面處流動參數(shù)連續(xù),證實了本文非定常計算方法的正確性。
圖3 一個周期四等分時刻下渦輪流場的熵分布Fig.3 Entropy distribution of turbine in different quarters
采用上述非定常計算方法,改變GE-E3兩級高壓渦輪中第二級轉(zhuǎn)子的周向相對位置,研究轉(zhuǎn)子二維時序效應。兩個轉(zhuǎn)子葉片葉根處前緣周向角度之差為0.232°,考慮轉(zhuǎn)子時序效應時,改變R2葉片周向位置,初始位置為P1,每次逆時針旋轉(zhuǎn)八分之一倍R2通道角,為0.625°,分別得到P2~P8時序位置,見圖4中黑色圓點。
在上述8個不同轉(zhuǎn)子時序位置下進行非定常計算,得到非定常收斂解,并求得時均流場下的效率,見圖5??梢?,P1時序位置渦輪效率最低,為90.31%;P5時序位置渦輪效率最高,為90.70%。為敘述方便,后文將P1、P5時序位置,分別命名為“最敘述方便,后文將P1、P5時序位置,分別命名為“最差時序位置”和“最佳時序位置”。
圖4 渦輪轉(zhuǎn)子葉片時序位置示意圖Fig.4 Different clocking positions of rotor blade
圖5 不同轉(zhuǎn)子時序位置下的渦輪效率Fig.5 Efficiency of turbine in different clocking positions
下面分析P1和P5時序位置效率差距的原因。圖6為最差時序位置t=0時刻,R2通道內(nèi)葉中截面和進口截面上的熵分布云圖。其中圖6(a)中通過箭頭指出了S2葉片的尾跡(R2尾緣之前的紅色區(qū)域),圖6(b)中通過箭頭指出了R1葉片的尾跡(R2尾緣之前的綠色區(qū)域)。時序效應中研究的是同名葉片尾跡相對位置帶來的影響,本文計算中指的是前排R1葉片尾跡在后排R2通道處的周向位置。由于R1和R2葉片之間無相對運動,因此R1葉片尾跡總是出現(xiàn)在R2通道進口的相同周向位置。從圖6(b)中可以看出,在R2通道進口截面上,R1尾跡1和R1尾跡4出現(xiàn)在R2通道中間。
圖6 P1時序位置t=0時刻R2通道的熵分布Fig.6 Entropy distribution of R2 in P1 clocking position and at time oft=0
圖7為最差時序位置一個周期不同時刻下R2通道的熵分布圖。由于R1葉片尾跡被R2葉片前緣切割,R1葉片尾跡在R2通道進口截面上呈現(xiàn)出空間間斷性??梢?,最差時序位置下,R1葉片尾跡輸運到R2葉片前緣附近時,其周向位置總是出現(xiàn)在R2通道的中間,此時效率最低。這與時序效應的經(jīng)典結(jié)論—當前一排同名葉片尾跡通過下一排葉片流道中部時效率最低一致。
圖7 P1時序位置不同時刻下R2通道的熵分布Fig.7 Entropy distribution of R2 in P1 clocking position and in different quarters
采用相同方法分析最佳時序位置下,R1葉片尾跡運動到R2葉片前緣時的周向位置,見圖8。對比圖7和圖8可以看出,圖8中綠色區(qū)域代表的R1葉片尾跡范圍明顯比圖7中的小,這是由于最佳時序位置下R1葉片尾跡打到了R2葉片前緣,而不是從R2通道中間流過。因此最佳時序位置下,R1葉片尾跡輸運到R2葉片前緣附近時,其周向位置總是可以打到R2葉片前緣,此時效率最高。這與時序效應的經(jīng)典結(jié)論—當前一排同名葉片尾跡恰好撞在下一排葉片前緣上時效率最高一致。
綜上所述,對于GE-E3兩級高壓渦輪,通過調(diào)整轉(zhuǎn)子時序位置,改變了上游轉(zhuǎn)子R1葉片尾跡在R2葉片通道內(nèi)的周向相對位置。當時序位置保證R1葉片尾跡可以盡可能多地撞在R2葉片前緣上時,即本次計算中的最佳時序位置,可得到最高的渦輪效率。
圖8 P5時序位置不同時刻下R2通道的熵分布Fig.8 Entropy distribution of R2 in P5 clocking position and in different quarters
參考LEAP-X發(fā)動機,在GE-E3兩級高壓渦輪中,將葉片彎曲和周向時序位置調(diào)整相結(jié)合,研究三維時序效應。對于非定常計算結(jié)果,采用損失功的方法來分析各排葉片中的損失,結(jié)果顯示R2葉片通道的損失最大,因此針對R2葉片進行彎曲設計。
本文計算狀態(tài)下,R2葉片吸力面尾緣中間葉高無流動分離,因此采用葉片正彎。馮國泰[10]指出,動葉采用彎葉片時最佳傾角在一般條件下比較小,因此本文設計中葉根和葉尖的彎角都為10°。原始R2直葉片和正彎10°后的R2葉片如圖9所示。
圖9 R2葉片F(xiàn)ig.9 R2 blade
針對GE-E3兩級高壓渦輪的三維時序效應研究中,采用最佳時序位置與R2葉片正彎10°相結(jié)合,考察這一情況下渦輪的性能,并與原始渦輪、最佳時序位置下渦輪的性能進行對比,結(jié)果見表2??梢?,利用三維時序效應,在最佳時序位置下進行葉片彎曲的積疊線調(diào)整,渦輪壓比、流量基本不變的同時效率進一步上升到90.89%,相比最佳時序位置下直葉片效率提高了0.19%,相比原始渦輪效率提高了0.58%。
表2 渦輪性能參數(shù)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turbine performance parameter
下面分析R2葉片正彎后效率進一步上升的原因。圖10為最佳時序位置下直葉片與彎葉片算例中,渦輪第二級的沿葉高反力度對比。可見,在最佳時序位置下,將R2葉片正彎10°,渦輪第二級不同葉高的反力度幾乎不變,即本文條件下葉片變彎后并未改變渦輪第二級中負荷的分配狀況。
圖10 P5時序位置下渦輪第二級沿葉高反力度Fig.10 Reaction of 2nd stage in P5 clocking position
圖11為最佳時序位置下R2葉片通道葉中截面的熵分布云圖??梢?,兩圖中R1尾跡與S2尾跡的大小和位置基本相同,但彎葉片圖中R2葉片尾跡范圍相對較窄,同位置下的熵值也較小。也就是說,在最佳時序位置下經(jīng)葉片正彎后,會使中間葉高附近R2葉片尾跡強度降低,從而降低損失。
圖12為最佳時序位置下,R2葉片葉中截面尾緣附近的馬赫數(shù)圖??梢?,最佳時序位置下R2葉片正彎后,中間葉高處吸力面尾緣附面層變薄。其原因為,葉片正彎改變了吸力面尾緣中間葉高處附面層的流動情況,另外也改變了此處附面層與S2葉片尾跡的耦合作用,使得此處附面層變薄,最終產(chǎn)生R2葉片尾跡強度降低的結(jié)果。
圖11 R2葉片通道葉中截面的熵分布Fig.11 Entropy distribution of R2 blade passage of mid-span
圖12 R2葉片葉中截面尾緣的馬赫數(shù)分布Fig.12 Mach distribution of R2 blade tail of mid-span
綜上所述,通過結(jié)合了時序位置調(diào)整與積疊線調(diào)整的三維時序效應,改進了GE-E3兩級高壓渦輪,使其效率提高到了90.89%。相比最佳時序位置下算例效率提高了0.19%,相比原始渦輪效率提高了0.58%。利用非定常計算結(jié)果進行分析,渦輪效率提高的原因是:葉片周向時序位置移動后,使得R1葉片尾跡打到R2葉片前緣,令相對低速的尾跡區(qū)域與葉片表面附面層混合,降低了通道中的損失;R2葉片積疊線調(diào)整后,可改變不同葉高處吸力面尾緣附面層的流動情況,使中間葉高處吸力面尾緣變薄,從而使得尾跡范圍變窄、強度減弱,使得R2葉片尾跡帶來的損失降低,最終提高了渦輪效率。
本文運用課題組自行開發(fā)的三維CFD軟件NU?AA-Turbo進行了兩級高壓渦輪的非定常數(shù)值模擬,研究了三維時序效應對渦輪性能的影響,并利用非定常計算結(jié)果進行了分析,可得到以下兩點結(jié)論:
(1)對于本文計算采用的兩級高壓渦輪,利用二維時序調(diào)整轉(zhuǎn)子時序位置,可改變R1葉片尾跡與R2葉片前緣的相對位置,最佳時序位置下渦輪效率能提高0.39%。
(2)利用三維時序效應,將轉(zhuǎn)子時序位置調(diào)整與葉片彎曲相結(jié)合,進一步改變?nèi)~片吸力面附面層分布情況,可使渦輪效率提高0.58%。在多級葉輪機中,合理利用三維時序效應,能有效提高渦輪效率。
[1]曾軍,王彬,卿雄杰.某雙級高壓渦輪全三維計算[J].航空動力學報,2012,27(11):2553—2561.
[2]Reinm?ller U,Stephan B,Schmidt S,et al.Clocking Ef?fects in a 1.5 Stage Axial Turbine-Steady and Unsteady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Support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s[J].ASME 2001-GT-0304,2001.
[3]侯安平,周盛.軸流式葉輪機時序效應的機理探討[J].航空動力學報,2003,18(1):70—75.
[4]李紅麗,喬渭陽.靜葉時序?qū)Ω邏簻u輪性能影響的數(shù)值研究[J].科學技術(shù)與工程,2012,12(17):4221—4225.
[5]Dorney D J,Sharma O P.A Study of Turbine Performance Increases through Airfoil Clocking[R].AIAA 1996-2816,1996.
[6]Timko L P.Energy Efficient Engine High Pressure Tur?bineComponentTestPerformanceReport[R].NASA CR-168289,1990.
[7]Chen J P.Unsteady Three-Dimensional Thin-Layer Navi?er-Stokes Solutions for Turbomachinery in Transonic Flow [D].Mississippi: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1991.
[8]Jameson A.Time Dependent Calculations Using Multigrid with Application to Unsteady Flows Past Airfoils and Wings[R].AIAA 91-1596,1991.
[9]Stieger R D,Hodson H P.The Unsteady Development of a Turbulent Wake through a Downstream Low-Pressure Tur?bine Blade Passage[J].ASME GT2004-53061,2004.
[10]馮國泰,顧中華,王松濤.具有彎扭掠葉片流場結(jié)構(gòu)分析能力的燃氣渦輪三維設計體系[J].航空發(fā)動機,2002,28(4):5—9.
3D-Clocking Effect on Two-Stage High Pressure Turbine
LI Ang1,XUE Wei-peng2,GE Ning1
(1.College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210016,China;2.China Gas Turbine Establishment,Chengdu 610500,China)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3D-Clocking effect in multistage turbine,the 3D CFD software NUAA-Turbo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GE-E3two-stage high pressure turbine,and the phase-lag method was used in setting boundary conditions.The calculation result of turbine performance parameter was con?sistent with experiment data approximately.Farther more,the influence of 2D-Clocking and 3D-Clocking effect on turbine performance was validated,and the reason was discussed by unsteady results.Finally,the turbine efficiency increase caused by 3D-Clocking effect was confirmed,by changing relative position of upstream rotor wake in downstream rotor and changing distribution of boundary layer in suction surface of downstream rotor R2.
high pressure turbine;unsteady numerical simulation;phaselag method;bowed blade;3D-Clocking effect
V231.3
:A
:1672-2620(2014)04-0012-06
2013-10-08;
:2014-03-20
李昂(1989-),男,吉林省吉林市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葉輪機氣動力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