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燕
我是上世紀50年代生人,沒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童年很幸福。每逢聽到《讓我們蕩起雙漿》,心頭總會泛起甜甜的漣漪。唱響《歌唱祖國》,“我們勤勞,我們勇敢,獨立自由是我們的理想;我們戰(zhàn)勝了多少苦難,才得到今天的解放!”,這擲地有聲的信念,從內(nèi)心由衷地流淌出來。世界上再沒有什么詞匯,比祖國、黨、偉大領袖更神圣。那是一個充滿了理想、信念的時代,是我們的黃金時代。這個時代的靈魂,是那些老布爾什維克們身體力行的共產(chǎn)主義信念。我們對于這個信念的理解,更多地是通過自己身邊的人,通過一件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
大約是在小學四年級,慶?!傲弧惫?jié)。當?shù)攸h政軍領導都出席這次慶祝會。有紅領巾歌舞團大合唱。我是合唱指揮,緊張極了。演出開始前,我透過紫紅色的天鵝絨幕布向臺下掃視,驚喜地看到父母親,他們就在前排。也許是因為興奮,也許是因為緊張,當我邊向臺下看,邊走上高高的指揮臺時,一腳踩空,重重地摔下來。全場驚呼,臺下幾乎所有的人都站起來了。我在淚眼朦朧中向臺下看,本能地希望父母親伸出援手。只見爸爸好像什么也沒有發(fā)生似的,依舊端坐著。媽媽下意識地站起來,隨即又坐下了。
臺下跑上來一位叔叔,是爸爸的秘書。他用一塊大手帕纏在我受傷的膝蓋上,悄聲說,爸爸讓你堅持演出,這不是你個人的演出。老師幫助我上了指揮臺,我忍著疼痛指揮完了合唱《我們是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臺下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是給我,也是給我們的。
演出結(jié)束后,老師帶著我找到爸爸,請他帶我回家,理由是腿傷得不輕。爸爸用溫和的、卻又是不容置疑的口氣回答說:“其他同學怎么回家,她就應該怎么回家,她不能搞特殊化。”老師只好帶著我上了少工委的大轎車。院里的同學,沒有一個隨家長回家的,車載著我和我的同學駛回學校。老師看我一瘸一拐地走路,只好用自行車送我回家。媽媽聽到敲門聲,從房間里沖出來,爸爸緊隨其后,他的臉是平靜的。我只能從他的眼神看到一絲關切,但是,他什么都沒有說。媽媽對老師說了無數(shù)個感謝,對我受傷卻只字不提。
多少年之后,我成為母親。孩子每一次受傷,哪怕是看到孩子微小的傷口,我都會有一種隱隱約約的心痛。此時方知,那一刻,父母親的內(nèi)心承受著怎樣的煎熬。共產(chǎn)黨人不是不懂感情,更不是沒有感情。只是他們堅信: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你首先必須是個共產(chǎn)黨員。其次才是別的角色。
那時的小孩子都喜歡過年,因為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在我的記憶中,過年似乎從來沒有什么意思。1966年春節(jié),應該是我的第一個本命年。放寒假了,差不多用一天的時間,就把寒假作業(yè)寫完。不為別的,就是想過年好好玩。當時,我并沒有什么本命年的概念,只是聽家里的老姆媽說起什么本命年,才知道它是如何如何重要。多盼著爸爸媽媽也知道這一點啊。姆媽也私下里和媽媽說起這事,媽媽溫和地一笑說,唯物主義者不講這些的。
眼看著要過年了,那天爸爸似比往日回來早些。我還沒來得及高興呢,就見他匆匆忙忙拿了一些洗漱用具和一包餅干,與秘書一道離去。臨走時,拍了拍我的頭說:“新年好,爸爸過幾天就回來?!边€有兩天就過年了,“過幾天就回來”,那意思就是,年又不在家里過了,他又去他的三線視察去了。在我12年的記憶中,爸爸和我們聚少離多。已經(jīng)不記得有多少個春節(jié),爸爸不在家了。對于他人來說,爸爸是與他們歷經(jīng)生死的戰(zhàn)友。對于在三線苦戰(zhàn)的將士們來說,爸爸是他們的總指揮。而對于我呢,爸爸是個符號,是個影子。
還有一天要過年了,媽媽早晨出門時說,在家聽話,媽媽要去慰問部隊,給你買了新衣服,年三十要穿上啊,媽媽幾天就回來了。也是一個幾天就回來。我委曲極了,淚汪汪地瞪著媽媽。敢情他們誰都不知道,這個年對我很重要???媽媽看我梨花帶雨的樣子,不免心疼。用那悅耳的吳儂軟語輕輕地對我說:“野戰(zhàn)部隊的戰(zhàn)士比你大不了幾歲的,他們過年都不能回家。”我知道,媽媽又和她的野戰(zhàn)部隊一道包餃子去了。當時,我恨恨地對媽媽說:“我多希望是你的戰(zhàn)士!”之后,“呯”地摔門而去,背后傳來媽媽依舊溫和的聲音:“這是媽媽的工作,是一種職責,你懂嗎?”
年三十到了,我百無聊賴地換上新衣,聽著窗外的聲聲爆竹,看著隨風舞動的紅燈籠,內(nèi)心孤獨極了。姆媽精心為我制作的美味佳肴,好像一點滋味都沒有。一陣電話鈴響起,打破了沉悶,是同學打來的。說是在家挺沒勁的,想到我家玩。過了一會兒,來了一幫同學。他們和我一樣,都是家長下基層,或者到別的什么地方視察去了。這是規(guī)律,每逢過年過節(jié),大院里的孩子們是最孤獨的。在一起玩、吃、吹牛、逗樂是家常便飯。也正因為如此,小孩子們的關系頗有些相依為命的意味。
在這些老布爾什維克心目中,工作、職責比世界上任何東西都重要。為了這兩個字眼,他們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因為在他們心目中,工作、職責不是金錢、權力,不是任何可見的、不可見的利益,是黨和國家的事業(yè),人民的幸福。帶著這份使命感,他們義無反顧地走到抗戰(zhàn)的前線,也是這份使命感,使他們在和平時期,依然以如火的熱情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的事業(yè)中。
“文革”開始了,爸爸媽媽相繼被帶走。說是不許請保姆,姆媽也被送回江蘇老家。媽媽臨走時留下一疊飯票,告訴我,可以到院里的食堂打飯。同院的伙伴境遇和我差不多,于是到食堂打飯,成了我們的一個新樂趣。好景不長,沒幾天飯票就用光了。還沒到月底,便囊中空空如也。一連好幾天,都是買一兩米飯,加一點冬菜。
那天中午,我在窗口買飯,依舊是米飯和冬菜。就在我端著飯盒轉(zhuǎn)身的時候,身后傳來一個蒼老的聲音:“孩子,你能吃飽嗎?”哦,原來是大院食堂的管理員,我們平時稱他作黑伯伯,黑伯伯招手示意,讓我進去,為我盛了一些飯菜,然后對窗口的服務員說:“這是大姐的孩子,以后不管我在不在,只要看到這孩子,她要什么,就給她什么,記在我的賬上?!?/p>
我當時并不知道黑伯伯為什么這樣。時間長了,從服務員的只言片語中,我知道了原委。黑伯伯參加過長征,據(jù)說是紅八軍的,沒有文化,沒有結(jié)婚,自然也沒有兒女。他一直當炊事員,用他的話說,當炊事員不餓肚子。媽媽任職期間,每年都用自己的錢給黑伯伯買四季的衣物,逢年過節(jié),還給老頭送一些好吃的。黑伯伯常說,有同志們照顧,老了也不怕。老伯沒有文化,資格老,敢說,造反派也不敢拿他怎么樣。他公開地在院里說:“說大姐是走資派,打死我都不信?!?/p>
戰(zhàn)爭年代,戰(zhàn)友、同志是可以互相擋子彈的生死之交。在非常時期,戰(zhàn)友、同志是相互信任的莫逆之交。為什么?因為他們有共同的信仰。
剛剛結(jié)婚那陣,我總弄不清先生的哥哥弟弟是怎么回事。后來才知道,大約在上世紀60年代,公公的一位老戰(zhàn)友夫妻雙雙辭世,身后留下4個兒子,三個未成年。老頭沒有和家里任何人商量,自己決定收養(yǎng)這4個孩子。組織上給這4個孩子的贍養(yǎng)費,都被老頭一一存在4個孩子名下,以便為他們未來的生活奠定一點經(jīng)濟基礎。他們?nèi)粘I畹馁M用,全由老頭老太太來承擔。從那時起,人們經(jīng)常見到,中午休息,晚上回家,以及周末,只要有空余的時間,婆婆手中從來沒有停止過織毛衣。他們無怨無悔地做著這一切,原因很簡單,他們和這四個烈士遺孤的父母親,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老戰(zhàn)友。
今天,網(wǎng)友拿“同志”插諢打科,可以理解。但是,我笑不起來。因為對于中國的老布爾什維克而言,“同志”有太多神圣的內(nèi)涵。我不懂,也沒有體會,但是,我見過,也受益過,我不想調(diào)侃他們。
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賦閑在家的父親做起了寓公。每天早晨和干休所的戰(zhàn)友們晨練,下午在一起聊天下棋,好不自在。外界的一切,似乎淡出了他們的生活世界。從表面普通的老人身上,已經(jīng)看不到當年叱咤風云的影子。人們只能從他們習慣性的軍人步伐、遇事的果斷豁達,依稀辨別出戰(zhàn)爭淬礪的痕跡。
有那么一陣子,父親的外界聯(lián)系突然多起來。各類不同的人找他投訴。原來他曾經(jīng)工作過的某地,為準備當?shù)氐拇髴c,設計了幾項面子工程,各行業(yè)的稅收項目多起來。父親對于那些地區(qū)的熟悉程度,不亞于熟悉自己的掌紋。當向老干部通報這些工程時,老人們憤怒了。他們想聯(lián)名上書中央,力陳這些面子工程的弊端。他們重申一句話“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我反復勸阻父親,最后惹得他大發(fā)雷霆,差點犯了心臟病。最后,老人們都受到子女的勸阻,上書中央之事作罷。但父親預言,建這幾個面子工程時需要耗費多少錢,當它們無用時,炸毀就需要多少錢。我們暗地里都笑這幫老頭,真是愚忠,老恐龍。
大慶如期舉行。然而父親的預言不幸言中。中央代表團看到那些無用的面子工程,曾經(jīng)責令當?shù)夭鸪蛘哒?。然而?jīng)專家預算,炸毀的費用并不比建設的費用少。也就是說,里外里,費用增加了一倍。至今那些面子工程依舊立在那里,不同的是,它們成為當?shù)氐男Ρ?。然而這笑柄花費了好幾個億啊。
我曾經(jīng)幸災樂禍地對父親談起那些面子工程,并對父親及那幫老頭說:“你們是對的?!比欢业玫降拇饛蛶缀跏且粯拥模骸拔覀円清e了,那倒好了,至少那么多民脂民膏沒有浪費。幾個億,就這么打水漂了,那是多少人創(chuàng)造的財富啊。我們國家并不富裕,浪費不起!花好幾億,僅僅證明誰對誰錯,笑話!”每逢談起這些,父親都要談起他當年巨大的國防工程預算,如何誤差不超過1%等等。總要重復,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
直到21世紀初,離休干部的收入還是偏低的。有時真覺得,我們國家好像很健忘,共和國成立幾十年,打天下的功臣們,就被自己的黨遺忘了。唯一想起他們的就是“七一”、“八一”、國慶節(jié),單位送點小禮品什么的,意思意思唄。除此之外,倒是沒有什么人提起他們了。
前幾年,實行公務員制。離休干部們的工資隨行就市地提升了。一個周末,回到婆婆那里,興沖沖地告訴她這個消息。滿以為她會高興,漲工資了嘛,誰和錢有仇呢。誰承想婆婆問,那退休的人也漲嗎?答曰:好像不漲。婆婆笑著搖了搖頭說:“那不合理吧?好多退休的干部和工人工資比我們低得多,現(xiàn)在物價漲了,他們的工資不漲,這不公平。這樣下去,社會貧富懸殊會拉大,社會就不穩(wěn)定了?!?/p>
我和先生聽了頓時愣在那兒了。您都到這份兒了,也就比赤貧多不了幾個大子兒,還想著別人比自己更困難,還惦記著社會公正、貧富懸殊。您看看這房子,120米,倒退30年算大房子。現(xiàn)在呢,恨不得小青年都比您住得牛。您看看這家具,賣給回收廢品的,都賣不了幾瓶啤酒錢,您還惦記著別人。咳,真是的,說您什么好啊。
但是轉(zhuǎn)念一想,又覺得肅然起敬。是啊,他們當初參加革命不是為了錢。要是為了錢,他們本可以有更好的選擇。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家境不錯。如果為了個人境遇,他們不需要改變什么,只需要在家里當某家大少爺就行了。只因受到外族入侵,國破山河碎,他們便放棄學業(yè),投筆從戎。革命成功了,共和國建立了。他們在位時,一心撲在工作上。國家改革了,商品經(jīng)濟的大潮來了,他們也離休了。他們和工人、農(nóng)民一樣,為開放改革支付了成本。我們的國家有負于這批人,而這批人卻絲毫不計較。他們心里想得最多的依然是黨、國家、人民群眾。
中國共產(chǎn)黨從被國民黨圍剿的“匪”,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在野黨,再到共和國的執(zhí)政黨,輝煌的歷史,是這批有信仰、有理想、忠于黨的事業(yè)、忠于人民、忠于祖國的人浴血奮戰(zhàn)、流血犧牲造就的。我們的父輩是幸運的,因為他們經(jīng)歷了殘酷的戰(zhàn)爭活下來。他們之所以不抱怨自己的境遇,就是因為他們總和那些犧牲了的戰(zhàn)友和同志相比。與在黎明前倒下的戰(zhàn)友相比,自己還活著,還要奢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