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中斌,王利霞
(榆林市第二醫(yī)院檢驗科,陜西 榆林719000)
胃黏膜病變指胃黏膜出現(xiàn)炎癥、糜爛、潰瘍、萎縮、腸化、增生等病變,臨床可表現(xiàn)為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等[1],其中胃癌是最為危重的胃黏膜病變類型之一。臨床研究顯示,幽門螺桿菌感染損傷胃黏膜上皮細胞是胃癌起病、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幽門螺桿菌已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劃分為Ⅰ類致癌源,該病菌內含的細胞毒素相關蛋白A(CagA)是其主要毒力因子之一,其也是胃黏膜病變主要作用因子之一[2]。本文就我院120例胃黏膜病變患者進行分類研究?,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5月收治的胃黏膜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3]:①具臨床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師,根據(jù)診斷標準,結合胃黏膜組織檢驗報告,確診為胃黏膜病變患者。②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4]:①孕婦、哺乳期婦女。②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疾病。③服用過影響本研究結果檢測的藥物。經(jīng)納入排除標準篩選后,共120例胃黏膜病變患者,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齡19~73歲,平均年齡(42.19±5.37)歲;病程1~17月,平均病程(6.47±3.93)月;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49例,胃癌患者23例,胃潰瘍患者48例。
1.2 方法 藥劑來源:HP鼠抗人單克隆抗體、CagA+東亞型鼠抗人抗體由日本醫(yī)科大學提供;Fas兔抗人抗體、SP試劑盒以及其他試劑均由中衫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chǎn)。取樣操作:通過胃鏡活檢孔選用活檢鉗鉗取胃竇小彎側距幽門口2cm處黏膜組織2份,一份行快速尿素酶試驗,一份貯藏于-200攝氏度液氮中行冰凍切片處理。檢測操作:通過快速尿素酶試驗以及免疫組化SP法檢測幽門螺桿菌CagA+東亞型感染情況;檢測方法嚴格按照相關標準進行。陽性判定標準為:顯微鏡下細胞胞質、胞核呈黃棕色、棕褐色。凋亡蛋白檢測選用免疫組織化學SP法檢測,操作與上升檢測近似。陽性判定標準:顯微鏡下細胞胞質、胞核呈黃棕色;4個高倍鏡視野下,陽性細胞平均百分率<10%為陰性,≥10%為陽性。比較不同病變患者感染幽門螺桿菌CagA+東亞型的情況以及感染該菌型患者體內凋亡蛋白表達與未感染者的區(qū)別。
1.3 觀察指標 檢查并記錄不同胃黏膜病變患者幽門螺桿菌CagA+東亞型感染情況:檢測感染患者與未感染患者體內caspase-3、腫瘤蛋白P53、P73的表達陽性率,以及陽性表達水平。評判標準如下:陽性表達百分比P分為11個等級,等級1為0%,記0分,以后每個等級增加10%,分值加1;11等級為100%,記10分;陽性表達強度I分為3個等級,主要按照細胞染色顏色分級,1級為黃色;2級為棕黃色;3級為棕色。凋亡蛋白表達水平分值S=P×I。S值≥3分即為陽性,其中最高分為30分;S值<3分為陰性。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所得數(shù)據(jù)經(jīng)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兩組間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率,組間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示差異顯著。
2.1 不同胃黏膜病變患者幽門螺桿菌CagA+東亞型感染情況 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幽門螺桿菌CagA+東亞型感染為30.61%,胃癌患者78.26%,胃潰瘍患者52.08%,胃癌患者的感染率最高,120例患者中,上述三者總感染58例(48.33%),三者間感染率比較差異顯著(F=14.6815,P=0.0000),見表1。
表1 不同胃黏膜病變患者幽門螺桿菌CagA+東亞型感染情況比較Table 1 Different gastric mucosa lesions infected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CagA + East Asia type
2.2 感染幽門螺桿菌CagA+東亞型患者與未感染者體內凋亡蛋白陽性表達率 感染幽門螺桿菌CagA+東亞型的患者體內caspase-3、腫瘤蛋白P53、P73表達陽性率見表2。
表2 感染者與未感染者體內凋亡蛋白陽性表達率比較Table 2 Expression of apoptosis protein
2.3 感染者與未感染者體內凋亡蛋白表達水平 感染幽門螺桿菌CagA+東亞型的患者體內caspase-3、腫瘤蛋白P53、P73的表達水平遠高于未感染者,見表3。
表3 感染者與未感染者體內凋亡蛋白表達水平比較(±s)Table 3 The expression of apoptosis protein
表3 感染者與未感染者體內凋亡蛋白表達水平比較(±s)Table 3 The expression of apoptosis protein
組別 n 凋亡蛋白表達水平Caspase-3 P53 P73感染者58 18.43±3.11 13.51±2.44 11.95±2.07未感染者 62 2.97±1.09 2.69±1.13 2.73±1.09 t 35.8544 30.8209 30.2270 P 0.0000 0.0000 0.0000
幽門螺桿菌(HP)歸屬于革蘭氏陰性螺旋形微需氧菌類中,該病菌可長期存活在人體胃部黏膜上。全世界性調查顯示,50%以上人群存在HP感染情況。HP感染與胃癌、胃黏膜相關淋巴瘤、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胃黏膜病變存在極大聯(lián)系。HP感染者形成何種胃黏膜病變與病菌內部毒力因子存在極大相關性[4]。以毒力因子細胞毒素相關蛋白A(CagA)為例,該種毒力因子可通過CAG致病島編碼中的Ⅳ型分泌系統(tǒng)誘使病菌遞入人體細胞中,通過或不通過酪氨酸磷酸化作用來控制人體細胞的生存、活化、增殖以及遷移,最終間接或直接誘發(fā)胃癌。CagA蛋白根據(jù)其羥基末端EPIYA基序的不同可分為西方型和東亞型,中國、日本、韓國等感染菌種多為東亞型;而美國、澳大利亞、英國、法國等感染菌種多為西方型[5]。流行病學級分子生物學研究顯示,東亞型CagA+菌種其毒性強于西方型+菌種,這意味著東亞地區(qū)人群胃癌情況將更為危險。本次研究中,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幽門螺桿菌CagA+東亞型感染為 30.61%,胃癌患者 78.26%,胃潰瘍患者52.08%,胃癌患者的感染率最高,所有患者中,總感染率為48.33%,三者間感染率比較差異顯著(F=14.6815,P=0.0000),可以發(fā)現(xiàn)我院所在地區(qū)人群胃黏膜病變與HP感染存在極大聯(lián)系,并且患者CagA分型多表現(xiàn)為東亞型。此外胃癌患者其HP感染率最高,這提示HP感染與胃癌存在極大聯(lián)系。
細胞凋亡速率是衡量腫瘤疾病情況的重要標志之一。從分子生物學角度來看,細胞凋亡是機體組織為調節(jié)機體正常發(fā)育、維護機體內部穩(wěn)定,由基因控制的細胞主動生理性凋亡過程[6]。換而言之,正常細胞凋亡過程只與基因存在一定聯(lián)系,不應被其他外力干涉,但HP可直接或間距作用胃黏膜上皮細胞凋亡過程。這種由HP誘發(fā)的不正常細胞凋亡過程將導致胃黏膜正常生理結構和功能遭受破壞,最終誘發(fā)細胞癌變[7]。有研究顯示,HP感染者其胃黏膜上皮細胞凋亡指數(shù)顯著增加,HP陰性患者只有少量陽性細胞只存在于胃腺淺表,而HP陽性患者陽性細胞大量存在胃腺深部及淺表[8]。臨床認為HP作用細胞凋亡的機制可能與誘發(fā)Bcl-2家族、caspase家族、Fas家族等凋亡蛋白起效存在一定聯(lián)系[9]。P73和P53是一種同源性的腫瘤抑制蛋白,大量研究證明,P73和P53存在著腫瘤人群高表達,非腫瘤人群低表達的特征,因此這兩種蛋白成為臨床癌變檢測的重要參數(shù)之一[10]。本次研究中,感染幽門螺桿菌CagA+東亞型的患者體內caspase-3、腫瘤蛋白P53、P73表達陽性率遠高于未感染者。感染幽門螺桿菌CagA+東亞型的患者體內caspase-3、腫瘤蛋白P53、P73的表達水平也遠高于未感染者,表明HP感染可加速細胞凋亡過程,患者體內凋亡蛋白caspase-3含量顯著高于正常人群。此外,感染人群的腫瘤蛋白P53、P73陽性水平也顯著高于正常人群,提示感染者體內癌變幾率高于正常人群。
感染幽門螺桿菌CagA+東亞型的患者體內凋亡蛋白表達水平高于未感染患者,且胃癌患者該菌的感染率高于其他病變患者。
[1] 張秋寅,張國梁,靳文杰.胃癌及癌前病變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性的臨床分析[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2,20(08):151-153.
[2] 凌 峰,王曉春,陳 珵,等.幽門螺桿菌cag1基因缺陷株的構建與鑒定[J].江蘇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23(05):56-58.
[3] 王 華,劉 俊,戴東方等.幽門螺桿菌cagL基因缺失株的建立[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2,28(09):154-157.
[4] 廖順花,吳燕燕,王 易.幽門螺桿菌細胞毒素相關基因致病島及Ⅳ型分泌系統(tǒng)的研究進展[J].微生物與感染,2010,05(03):12-14.
[5] 高小煥,邵世和,段秀杰等.幽門螺桿菌IV型分泌系統(tǒng)cagX基因缺失株的構建與鑒定[J].江蘇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21(02):183-186.
[6] Masaaki I,Tetuo M,Tsutomu Y.High expression of L-type amino-acid transporter 1(LAT1)in gastric carcinomas:comparison with non-cancerous lesions[J].Pathology international,2011,61(5):184-189.
[7] 汪強武,王啟之,于東紅,等.幽門螺桿菌及其細胞毒素相關蛋白A與胃癌形成的關系及可能機制[J].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2013,22(03):84-87.
[8] B R,Achyut,Uday C,Ghoshal N.Association of Toll-like receptor-4(Asp299Gly and Thr399Ileu)gene polymorphisms with gastritis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J].Human immunology,2007,68(11):95-97.
[9] 季春瑋,楊 力.幽門螺桿菌oipA基因與胃黏膜組織中IL-17表達的關系[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11,36(03):124-126.
[10] 劉 聰,王宇美,李哲軒,等.胃癌高發(fā)區(qū)人群幽門螺桿菌血清學分型及其與胃黏膜病變的關系[J].中華腫瘤雜志,2013,35(07):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