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向陽
摘要:中國唐代用月亮意象來抒發(fā)個人情感的雖然不只李白一人,但李白的確是寫月亮寫得很用情的詩人。他詩中的月亮已和詩人自己融為一體,具有濃厚的個人情感色彩,因而那樣傳神,那么多情。
關鍵詞:李白;月亮;用情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8-0-01
中國唐代用月亮意象來抒發(fā)個人情感的雖然不只李白一人,然而能像李白那樣將月亮和詩人自己融為一體的詩人,卻極為罕見,他詩歌中的月亮是他自己心中的月亮,因而那樣傳神,那么多情。我們可從多個角度去分析李白詩歌中“月”意象的厚實而深刻的象征意義。
一、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
陳定宏在《李白詩中獨特的月意象》中表述說: “月亮與故鄉(xiāng)有著一種必然的聯(lián)系,人一旦離開故鄉(xiāng),便會感覺到一種深沉的孤獨和感傷,詩人往往借月來寄托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以緩解遠離故鄉(xiāng)的孤苦無依感?!盵1]談到李太白詩歌中月亮意象和家鄉(xiāng)的關系,《靜夜思》無疑是一首代表作。平淡的語言娓娓道來,如清水芙蓉,不帶半點兒修飾。完全是唾手可得,沒有任何矯揉造作之跡,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顯現(xiàn)。本詩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心理活動過程,一幅鮮明的月夜思鄉(xiāng)圖生動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途铀l(xiāng)的游子,面對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鄉(xiāng)、不想念親人呢?再如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有這樣的描述,“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边@首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此時李白初次離開蜀地以實現(xiàn)個人政治抱負,月照詩人離開蜀地,詩人一路上懷念蜀地的親友。
二、揮灑懷人之感
李白是一個重感情、重友情的詩人,他的許多送別友人、思念友人的詩歌見證了他和友人開誠布公、患難與共、同心同德的友誼。比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創(chuàng)作背景就是在王昌齡被貶謫,李白聽聞好友的遭遇后,內(nèi)心既有對好友的思念之情,又有內(nèi)心憤慨之意。詩文的字里行間將兩位舊友的真性情以及獨立世俗的高潔品格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首詩中也出現(xiàn)了明月的意象,恰當?shù)谋憩F(xiàn)了以上兩點:一方面,明月清冷高潔,象征著李、王二人的品格;另一方面,這也是患難境地之下二人患難與共、同心同德、友情純潔的寫照。
這樣的例子不止一處,李白還有其他類似表達這種懷人情感的詩句。在《哭晁卿衡》中寫道:“明月不歸沈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晁衡本是日本來唐的使者,在中國居住多年,據(jù)傳在回國途中遭遇不幸,李白聽說后內(nèi)心悲痛,寫下此作。文中采用比興的手法,明月是詩人李白對他的高度評價,贊揚其品德高潔;同時,月亮沉入大海的景象,實際上正是晁卿在海上遇難的寫照,給人一種深邃哀傷之感。結合詩文前兩句,對回國途中海上遠帆的描述,各種意象結合一體,營造出無盡哀傷之感,令人嘆息而又意味深長。
三、凸顯高潔品質
月亮自身給人的感覺就是清冷高潔之態(tài),皎潔、纖塵不染,以月亮來比化人,以此來表達詩人自身寄予的情感,顯得非常貼切。這個與李白灑脫不羈的先天秉性非常契合,月亮明亮而美好,詩人本性也是充滿對光亮美好事物的憧憬追求,月亮之中寄予著詩人理想的境界及其內(nèi)心的雄心斗志,展現(xiàn)著他自身或者他詩文中描述人物的高潔品格。如在《送楊山人歸嵩山》中,有這樣的詩句“長留一片月,掛在東溪松”,詩人以山峰為家,靜觀眼前月掛松頭的景象。月本就縹緲,本不可留,而詩人卻要長留,使它處在最美好的位置上[2]。無論是手中飄逸放達的美酒還是清逸悠遠的月亮,都是李白一生本性高潔、灑脫的體現(xiàn),也是他無止的精神追求。孑然一身,獨立于世俗之外,與月為友,更將詩中的意境升華。
而在某些詩句中,通過描寫月亮之姿,仿佛給予了月亮一些動作,而不再是掛在天上的生冷銀盤。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一個“送”字,便使詩句更具畫面感,那夢境中的月亮如此多情,月亮好像就在陪伴著他一樣,靜靜的照出他的身影,送他至謝公當面停歇的地方,整個意境秀雅而奇特。
四、表達哲理玄思
世事輪回流轉,變化萬千,而空中的月亮似是永遠未變,保持著自身獨有的形態(tài)。在李白這樣性格的詩人眼里,在萬物變化中恒定的月亮引發(fā)不少的思考與探尋。他也創(chuàng)作過不少的詠月詩,融自然、歷史、人類于月中,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于其中,表達哲理玄思,蘊意深奧,發(fā)人深省。分析李白詩歌中的月意象,對于了解、認識、領會詩人創(chuàng)作風格和鮮明個性有很好的幫助。袁行沛先生指出,“詩的意象帶有強烈的個性特征,最能見出詩人的風格。詩人有沒有獨特的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建立了他個人的意象群。一個意象的成功地創(chuàng)造出來以后,雖然可以被別的詩人沿用,但往往只在一個或幾個詩人的筆下才具有生命力。以至這種意象便和這一個或幾個詩人聯(lián)系在一起,甚至成為詩人的化身?!盵3]月亮儼然成了詩人的化身,他靈魂的寄宿,情感的傾訴點,
這獨特的月文化也成了中國文學史上一道圣潔的風景。作為詠月的巨人,對后來的許多詩人及作家的詠月詩詞創(chuàng)作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總之,李白的“月”訴說著詩人一生的故事,包含著詩人復雜的情感世界,融化了詩人的豪逸風格,成為詩人精神的追求,理想的化身,也成為李白詩歌鑒賞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他借那輪永懸朗朗夜空的月亮進行內(nèi)心與外界的溝通、自然與人情的互釋、天地與古今的對讀,形成了一個千姿百態(tài)、氣象萬千的“月”之意象群體,詩人李白也將如姣姣明月永懸與中國乃至世界文學的長空。
參考文獻:
[1]陳定宏.李白詩中獨特的月意象[J].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8(1)
[2][清] 王琦. 李太白全集 [M]. 中華書局,1977 年 9 月
[3]袁行霈. 中國文學史 [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年 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