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中國著名的文學(xué)家魯迅先生同時也是也是一位翻譯大家,在災(zāi)禍連連、動蕩不已的清末民初時期,魯迅先生與其弟周作人合譯的《域外小說集》為中國文學(xué)界及翻譯界注入了新力量,本文嘗試從翻譯目的、翻譯選材和翻譯策略三方面對《域外小說集》進行分析,論述了魯迅特有的翻譯思想和改造舊社會的愛國主義。
關(guān)鍵詞:魯迅;域外小說集;社會效用及愛國主義
作者簡介:陳妃,女(1985-),單位:重慶師范大學(xué),職稱:助理實驗師,學(xué)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8-0-02
一、關(guān)于魯迅的翻譯
毛澤東評價魯迅為我國偉大的文學(xué)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給中國留下了極其寶貴和豐富的精神財富,而國內(nèi)外學(xué)界對魯迅的研究幾乎也都集中在其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但是在中國近現(xiàn)代的翻譯進程中魯迅對我國的翻譯事業(yè)也做出了重大貢獻。魯迅從1903年開始翻譯法國作家雨果的《哀塵》一直到1936年病逝前翻譯完成的俄國作家的果戈里的《死魂靈》,在這三十年間,他總共翻譯了三百萬字,先后翻譯過匈牙利、俄國、蘇聯(lián)、日本、西班牙等十余國的近百個作家的文學(xué)作品。魯迅先生的翻譯作品體裁十分豐富,包括童話、小說、散文、詩歌、劇本等。本文將以魯迅及其弟周作人合譯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域外小說集》為例,從其翻譯目的、翻譯選材和翻譯策略三個方面分析魯迅特有的翻譯觀以及其憂國憂民、立志改造舊社會的愛國思想。
二、魯迅與《域外小說集》
《域外小說集》是在一位蔣姓友人的資助下并于1909年由魯迅與其弟弟周作人開始合作翻譯的,最后一共收錄了27篇。雖然魯迅先生只翻譯了其中3篇,但負責(zé)了所有的審定修改工作以及翻譯作品的選材、翻譯方法等工作。在翻譯界有很高的評價,對譯者和中國翻譯界都有很重要的意義,被譽為“中國近代譯論史上的重大文獻”(陳福康,1992)。可是這本譯著的銷量卻差強人意,不超過50本,在當(dāng)時晚清翻譯界未能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但卻在五四時期得到了讀者的贊賞和認可。因為這本譯著在中國翻譯史上具有非一般的意義:首開先例選擇了東歐、北歐及俄羅斯作家的作品,這些作家是“叫喊和反抗的作家”(王友貴,2001);是魯迅翻譯生涯的一個重大轉(zhuǎn)折點,也是魯迅直譯翻譯觀形成的標志。自《域外小說集》之后,
(一)《域外小說集》的翻譯目的
魯迅生活在風(fēng)雨飄搖的動蕩的清末民初,許多有志之士為了民族的獨立與強大,為了救生活于水生火熱的普生大眾脫離苦海,不斷地向西方學(xué)習(xí)先進的知識,并盡可能地把西方的哲學(xué)、文學(xué)和科學(xué)引進到中國,魯迅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在1920年《域外小說集》的序中,他明確地寫道:“以為文藝是可以轉(zhuǎn)移性情,改造社會的。因為這意見,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介紹外國新文學(xué)這一件事。 “那時就知道了俄國文學(xué)是我們的倒是和朋友。因為從那里面看見了被壓迫者善良的靈魂、酸辛和掙扎--然而從文學(xué)里明白了一件大事,世界上有兩種人: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南腔北調(diào)集》,《魯迅全集》第四卷1981:427)。魯迅先生希望通過翻譯介紹西方文化讓國民感受外國的文學(xué)思想,從而達到改造舊社會,建立新的民族文化,以振興中華民族。
(二)《域外小說集》的翻譯選材
《域外小說集》收集了7個國家10位作家的16篇作品。在《集外集拾遺》中魯迅寫道:“后來我看到一些外國的小說,尤其是俄國,波蘭和巴爾干諸效果的,才明白了這世界上也有許多和我們的勞苦大眾同一命運的人,而有些作家正在為此而呼號,而戰(zhàn)斗?!?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魯迅先生說道:“不是自己想創(chuàng)作,注重的倒是在介紹,在翻譯,而尤其注重于短篇,特別是被壓迫的民族中的作者的作品。”因此《域外小說集》的選材著重于被壓迫的弱小民族的作品,如波蘭、波西尼亞和芬蘭等國家,同時還選擇一些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名人名著,比如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科夫、安特列夫,美國的王爾德和美國的愛倫坡等。這些作品反映了反對列強帝國的強權(quán)主義、反抗壓迫,這極大程度上貼近了中國的現(xiàn)實。
經(jīng)過對原著的重重篩選,《域外小說集》的作品多為19世紀中后期和20世紀初歐洲短篇少說,比如魯迅先生翻譯的象征主義杰作《謾》和《默》,具有意識流色彩的《四日》,都具有濃厚的異域風(fēng)情。雖然選譯的作品篇幅短小,但藝術(shù)系很高,從偏重作品的政治性到作品的藝術(shù)性,這些譯作反映出譯者翻譯目的和思想傾向,希望通過介紹西方先進的文學(xué)思想,為中國文學(xué)的發(fā)展注入新鮮空氣,使國民第一次感受到不同于長篇小說的新文體風(fēng)格,開啟了中國短篇小說的新時代。
(三)《域外小說集》的翻譯策略
明末清初翻譯界奉行的是“意譯”、編譯甚至是改譯,對翻譯標準沒有一定的規(guī)范,譯者自由發(fā)揮的空間較大。當(dāng)時的翻譯人才稀少,精通母語與外語的人才更稀缺,加上大多數(shù)譯者都考慮到中國讀者的傳統(tǒng)的審美情趣、閱讀習(xí)慣等方面的原因,因此對原作的故事情節(jié)、敘事結(jié)構(gòu)等方面都作了重大的增減和編譯。 如著名的翻譯大家林紓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林紓采用的是分工合作的方式,即由林精通外語的朋友口授源語文本的意思,再由林進行潤色修改,運用改譯編譯等手段呈現(xiàn)出原著的異國風(fēng)情。
在“意譯”盛行的清末民初,魯迅仍堅持惹人非議的“硬譯”策略,因為魯迅知道意譯與直譯的根本分歧就在于翻譯依附于本國文化的語言層面的體現(xiàn)是以主體文化還是異域文化為本位的呈現(xiàn),而要達到改造本國現(xiàn)狀的社會效用就必須要采用“死”的直譯策略。魯迅開始思考并檢討以往的翻譯方法,從改譯和編譯到直譯,并在翻譯《域外小說集》過程中付諸實踐。
魯迅在為《域外小說集》寫的《略例》中歸納那時的改譯編譯為:“任情刪易,即為不誠。故寧拂戾時人,移徙具足耳”,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直譯觀,這也是翻譯實踐活動中最應(yīng)該遵守的翻譯原則之一,即“信”。而《域外小說集》的問世正體現(xiàn)了魯迅先生的“直譯”觀。
在《<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中魯迅更詳細地闡述了其“寧信而不順”的翻譯觀:
凡是翻譯,必須兼顧著兩面,一面當(dāng)然力求其易解,一則保存著原作的風(fēng)姿,但這保存,卻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慣了。不過它原是洋鬼子,當(dāng)然誰也看不慣,為比較的順眼起見,只能改換他的衣裳,卻不能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我是不主張削鼻剜眼的,所以有的地方仍然寧可譯的不順口。
魯迅在《域外小說集》中嚴格執(zhí)行直譯的要求,開天辟地地音譯地名、人名和其他專用名,照譯了小說的形式篇章結(jié)構(gòu)、小說情節(jié)、人物對話等。徐壽棠閱后評價道:“字字忠實,絲毫不茍,無任意增刪之弊,實為譯界開辟了一個新時代的紀念碑”(許壽棠,1981)。為了能最大程度達到“異域化”的效果,致力保持源語文本原汁原味的風(fēng)情,直譯是最直接的一種翻譯方式,魯迅先生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才會堅持不懈地努力著,終于在新文化運動后逐漸為廣大民眾所接受。
自《域外小說集》之后,魯迅大多數(shù)情況下堅持采用直譯的翻譯策略,其目的就是為了保存外來文化的“異域性”,而且在之后他的所有譯作序中都闡明了這點。因為魯迅意識到要重建和啟蒙中國文化就必須要吸收和借鑒西方的先進文化。
三、小結(jié)
魯迅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文學(xué)巨匠,也是一位翻譯大家,引導(dǎo)著中國近代翻譯發(fā)展的方向,是現(xiàn)代中國翻譯界的開拓者。魯迅先生畢生都致力于文學(xué)創(chuàng)作和翻譯事業(yè)中,《域外小說集》是魯迅先生翻譯生涯的早期作品,同時也是魯迅先生獨特翻譯思想逐漸成熟的代表譯作。這本譯作的翻譯目的、翻譯選材和翻譯策略無不體現(xiàn)了他憂國憂民、改造社會和救亡圖存的愛國主義思想。雖然當(dāng)時的銷量不理想沒有引起預(yù)期的效果,但在中國翻譯史上的歷史意義是不可小覷的,因為它為中國翻譯界開辟了新的道路,為中國讀者帶來了新的視野。
參考文獻:
[1]陳福康,中國譯學(xué)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175。
[2]王友貴,翻譯家周作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24。
[3]許壽棠,亡友魯迅印象記[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54。
[4]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427。
[5]魯迅,域外小說集[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6]顧均,周氏兄弟與域外小說集[J]。魯迅研究月刊,2005(5):32-42,21。
[7]黃瓊英,魯迅與域外小說集的翻譯[J]。外語研究,2006(3):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