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據(jù)2013年12月28日央視報道,1998年,廣東雷州市民莫文海從雷州市水務局承包了一項水利工程,在墊資完成施工后,卻被拖欠三百多萬元工程款數(shù)年。莫文海將雷州市政府、雷州市水務局告上法庭,湛江市中院、省高院先后一審、終審做出判決,要求雷州市政府、雷州市水務局償還欠款,但雷州市水務局至今沒有執(zhí)行判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雷州市政府一陳姓副市長稱,“不能盲目相信法院。”
“不能盲目相信法院”,這話出自一個官員之口,尤其是出自一個拒絕執(zhí)行法院判決的地方官員之口,難免讓人產生另一番思索。
按照當?shù)亟忉專圆粓?zhí)行判決是對法院認定的欠款數(shù)額有不同意見。稍微了解一點兒法律常識的人都知道,我國實行兩審終審制,即某一案件經(jīng)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后即告終結,而對終審判決,當事人不得上訴。對終審判決,當事人若不服可以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申請“再審”,但不能停止已生效的判決、裁定的執(zhí)行。換句話說,即便是雷州市相關部門不服法院判決,履行判決內容都是其法定義務。有什么不服的,可以按照司法程序繼續(xù)申訴,但執(zhí)行判決不能耽誤。
遺憾的是,雷州市相關部門似乎不懂這一點,以各種理由先后八次拒絕執(zhí)行法院判決。想想看,換作普通人,能嗎?敢嗎?
從法律上說,拒不執(zhí)行法院判決,法院可以強制執(zhí)行,比如查封、扣押、拍賣、變賣被申請執(zhí)行人的財產等;情節(jié)嚴重的,還可能構成拒不執(zhí)行判決裁定罪。然而,當應該被強制執(zhí)行的單位是一級政府機關時,上述規(guī)定似乎蒼白了很多——有多少地方法院敢強制執(zhí)行政府機關?查封他們的辦公樓還是扣押他們的公車?
說到底,雷州市政府、水務局不執(zhí)行法院的生效判決,反映出的或許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或者說是一個并不新鮮的話題,即權力和法律的關系、地方政府和法院的關系。權力要依法運行,受法律制約;權力部門在參與民事活動時與民事關系的另一方是平等主體,不享有任何特權;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權力部門不能干預……從理論上和法律上來說,這些問題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然而“豐滿”的理想背后往往是“骨感”的現(xiàn)實——一些地方,權力藐視法律,可以凌駕于法律之上,可以對司法審判指指點點,可以“選擇性”執(zhí)行法院判決。
幾天前,媒體報道了《行政訴訟法》在頒布二十多年后開始首次大修的消息,針對執(zhí)行難,修正案草案增加規(guī)定,拒不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盡管這是有關行政訴訟的規(guī)定,不能與債權債務關系的民事案件混為一談,但從法理上說,是相通的,即行政機關在任何訴訟中都不該也無權享有特權,如果說一定要有什么特殊之處,那么只能是更守法、更尊重法律的權威、更尊重司法審判的效力。
【原載2014年1月1日《工人日報·社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