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新
虛驚一場的疫苗事件
某地一個山區(qū)小學,一名小學生在接受乙肝疫苗注射后,突然出現頭暈、惡心、乏力的不適癥狀。緊接著,一起接種疫苗的幾十名同學,陸陸續(xù)續(xù)幾乎都出現了相同癥狀。是疫苗有問題,還是接種后正常的不適反應,還是……各種說法在私下流傳,學生家長群體憤怒,學校和基層醫(yī)療單位一片混亂。上級衛(wèi)生部門立即派專家進行診斷檢查,結果發(fā)現,大部分學生的各項生命指征均正常。專家建議給予注射葡萄糖和能量合劑等安慰劑治療,很快,絕大部分學生自訴癥狀都消失了,學校也恢復了正常的教學秩序。
這是怎么回事呢?其實是一宗群體性癔癥發(fā)作。在人們的普遍觀念中,只有傳染病才會傳播擴散,但很少知道,一些心理疾病也會“傳染”?!叭后w性癔癥”就是一種可以造成大范圍傳染的心理疾病,通常是先有一個人發(fā)病,然后周圍受到“傳染”的人群就如同被下了“魔咒”一般,集體“中招”。
下魔咒般的群體性癔癥
“群體性癔癥”這一醫(yī)學名詞,近年來頻頻見諸于報端。它是指由某種能夠導致人精神緊張的因素在人群中相互影響,從而引起的一種輕微的心理或精神障礙。通俗的說,就是當某個人出現一定的不良癥狀時,人群中的其他人受到這種心理暗示,于是出現無意識的模仿,表現出與此人相似的不適癥狀。
例如,當一個學生進餐后出現腹瀉、惡心等癥狀時,其他與該學生一起吃過飯的學生,很可能以為自己也吃進了有毒食物,也會出現這些癥狀。雖然只是無意識的臆想,但相同的癥狀確確實實就出現了。此外,與該學生很熟的人或是該學生出現不適時的目擊者,也可能由此受到心理暗示和自我暗示,相繼出現同樣的狀況。
群體性癔癥好發(fā)于中小學生,究其原因與中小學生知識面有限,心理狀態(tài)不穩(wěn)定,容易接受不良的暗示或潛在自我暗示有關,他們往往在面臨考試、教師過于嚴厲、預防接種注射、同班同學生病或死亡、腦膜炎流行等誘因時發(fā)病,出現情緒、感覺及運動異常,如嘔吐、緊張、恐懼、發(fā)作性哭鬧或精神萎靡不振、四肢乏力、行走困難、手腳麻木等,進行化驗及影像學檢查時均無明顯異常。
減少群體性癔癥的四點建議
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性格缺陷。癔癥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喜夸張、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為中心等性格缺陷,患者要充分認識并有意識地改善自己不健康的性格特征,以正確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改善人際關系,正確處理各種沖突和挫折,這對于徹底治療癔癥具有重要的意義。
其次是及時轉移注意力。當深陷自己感覺不良的環(huán)境或事件中時,應做些其他事情或暫時離開當時的環(huán)境,以改變心境,這樣常能防止發(fā)作。注意生活調節(jié),合理安排生活,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
再次,做好周圍人的工作,減少負性刺激。為避免不良暗示,建議患者家屬提前做好患者身邊同學、親屬等人的工作,解除其對癔癥的顧慮,改變不正確的態(tài)度,避免周圍人過分緊張及過分關心造成的不良影響。由于癔病的發(fā)作往往與負性刺激關系密切,減少負性刺激,可減少促發(fā)癔癥的因素。
最后,要學會發(fā)泄。開懷大笑、大聲喊叫、放聲大哭、聽歡快輕松的音樂、參加一些娛樂活動等,對預防癔癥的發(fā)生都大有裨益。閱讀書報是最簡單的消遣方式,不僅有助于緩解壓力,還可使人增加知識與樂趣。endprint